回家的路有多远

来源 :当代党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yin11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家的路有多远?
  母亲知道,我知道,踩在黄土地上的脚也知道。
  “以后晚了就不回来了!”
  老家叫马槽沟,位于万州区后山镇桥亭村,一个与古道有关联的地名。
  1980年,我考上了桥亭中学读初中,尽管上了学,可我依然是古道上的“背二哥”。
  “身轻担重轻挑重,脚短路长短走长。”一早从家门出发后,我要走八个多小时才能赶到学校,哪里有岩洞可歇凉,哪里有井水可解渴,哪里有恶狗要绕道,这些都印刻在红肿的脚板上。
  学校理解山区孩子上学难,因而两周放假一次,积攒两个星期天,一天回家,一天回校。
  1986年,我从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了离家不远的丁阳中学教书。
  学校很偏僻,虽有公路通向学校,但回家之路依然艰难。
  说是离家不远,但公路的尽头还有30多公里的崎岖山路。
  一到学校放假的日子,母亲总会抓出一把玉米,从里面拣出一颗,念着“回家”,又拣出一颗,念着“不回家”,如此循环往复,就怕最后一颗玉米轮上“不回家”。
  有了公路,我便有了买一辆自行车的想法。
  然而,自己每个月41元的工资,让买一辆自行车成为那个年代最宏伟的理想。
  一年冬天,当我批改完学生作文,冒着风雪离开学校时,天已经暗了。
  我走进石笋沟,望着风雪中那陡峭的石板路,脚和心一下软了,跌进沟里。
  一会儿,父亲走进沟里,从怀里掏出几张玉米饼子要我快吃,又点燃一束火把,要我拿着,说看着路……
  母亲站在门前李子树下,举着火把出来迎我们,哭着说:“以后晚了就不回来了!”
  然后,母亲从口袋里摸出用白手绢包着的200元钱,那是她卖玉米攒下来的,她让我自己再添点去买辆自行车。
  我说公路没有通到村里,母亲说总有一天公路会通到村里。
  就这样,我成了村里第一个拥有永久牌自行车的人,让村里人羡慕和向往不已。
  村里有人生病了,大家说去找文家老五,他有自行车送人到医院;村里有人要向外地寄东西,大家说去找文家老五,他有自行车到邮局去……这是家乡人对未来、对幸福,甚至是对一条路、一辆车的寄托和希望。
  “我在城里,谁还会记着再回家?”
  1992年,我离开学校来到万州区教育局工作,成了当年众人所期望的城里人。
  安顿好工作后,我想赶快回家看望母亲,这么久没有回家,她一定很担心。
  从地图上看,万州城离老家马槽沟有150公里。那时回家的路有两条:一条是坐车到三正镇,然后步行翻越蛤蟆石山,上山30公里,下山30公里,回到老家马槽沟;一条是坐车到五一桥,然后步行30公里,重复一段当年上学回家和教书回家时的那条古道,回到老家马槽沟。
  我选择了第二条路。
  回家后,我鼓足勇气向母亲表达了接她进城的想法,母亲的笑脸一下消失。
  她说:“我就怕你们接我进城,大家都跟着孩子进城享福,家谁来守?我在家里,你们至少还能回家,我在城里,谁还会记着再回家?”
  老实说,因为工作和交通,我每年的归期只能是过年了。母亲却说,家在哪里,年就在哪里,母亲在哪里,年就在哪里。
  尽管拖家带口、跋山涉水,但后来我们的每个年都是在老家过的。
  盼来了自行车,又盼起了路。
  1993年回家,客车通到老家的桥亭场。
  1996年回家,通往老家的公路修到了康家梁,离马槽沟还有30公里。
  2000年回家,通往老家的公路修到石笋沟,离马槽沟还有10公里。
  通往回家的路,我是望眼欲穿地在等待啊。
  特別是在渴盼爱情的年龄,当我带着心爱的姑娘回家见母亲,一同走过崎岖陡峭的山路后,回到城里的姑娘只给我留下了背影。
  我等待一个能和我一起走过风雨、走过泥泞的人生伴侣,我也渴望一条通往我家乡的公路,让我的家乡不至于落后时代太远,被幸福遗落太久。
  2010年,公路终于延伸到我的老家马槽沟。
  听到这个喜讯,我好几晚睡不着觉,买了一辆外观简陋、能爬坡上坎的“越野车”。
  朋友们很奇怪,说家家都买轿车,问我买这么一辆“拖拉机”干嘛?
  我不干嘛,就为了回家。
  记忆中,每年春节回家的日子总是雨雪天,于是每年的回家模式就是车开到离家30公里的康家梁主公路上,然后派人回家,请来十几个精壮汉从康家梁一路铲土、垫石、推车。
  看着我们回家那么艰辛,母亲终于答应进城。
  “你回去吧,我就不走啦……”
  一晃多年。
  今年3月26日,我收到一封精美的邀请函:“尊敬的文主席,兹定于2018年3月28日在后山镇马槽村举办重庆市万州区后山镇马槽李花节,诚邀您参加……”
  马槽村不正是我的老家吗?自从母亲进城后,我再没回过老家。
  我忘记了老家,老家还记着我。其实,内心深处,我一直牵挂着老家。
  为了回家,我的车换成了真正的越野车,四轮驱动,多重山路模式,再难的路都畅通无阻。
  我把老家要举办李花节的事情告诉了母亲,母亲说:“这下你该让我回老家啦!”
  马槽村村支书听闻我和母亲都要回去,非常高兴,问我们从哪条路回来。
  回家还有哪条路的说法?
  村支书告诉我们,现在回家的路有三条:一条是从318国道高升镇翻越蛤蟆石山的高升到四川省开江县的“高开路”,一条是那条最早的万州到余家的“万余路”,一条是万州到开州的“万开路”。
  三条路都能开车回家,我们选择了最近的“高开路”。
  从万州城里出发,不到两个小时的柏油路车程,一沟海海漫漫的李花便出现在眼前,白茫茫的一片。
  要不是那熟悉的山,清清的河,古老的大黄葛树提醒我,我真不敢相信这会是我的老家马槽沟。
  村里的老家人围了过来,奇怪地问我,村里都是小轿车,我怎么还是那笨重的越野车?
  我抬眼一看,公路边果然停着很多小轿车。
  “都是村里人的车?”我问。
  “更多的还是城里人的车。过去我们想往城里走,今天城里的人想往我们乡村走。”大家笑着说。
  更为惊讶的是,一条条蓝色水泥板铺就的人行便道从公路两边伸向每一户人家,除了上坡下田的路,村里几乎看不到一条土路。
  我很奇怪,村里的人行便道为什么是蓝色的?
  村支书笑了:“李花是白的,道路是蓝的,这不就是蓝天白云?你们不是讲究这样那样的蓝图吗,现在我们村的蓝图也很美好!”
  回家的路,彻底变了。
  刚参加完李花节的各种仪式,电话却响了,单位有急事要我必须赶回去。
  我去找母亲,要接她回城,大家告诉我母亲喊了几个晚辈在老屋。
  沿着村里的“蓝图”回到老屋,我看到母亲正张罗那些晚辈扫院子、铺床,母亲向我挥手:“你回去吧,我就不走啦……”
  (作者系万州区作协主席,《三峡文艺》副主编)
其他文献
2005年,母亲寿满天年,安详辞世,享年102岁。  “与人为善,善行天下。”这是母亲的口头禅。  母亲1903年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幼时没上过学堂,大字不识。记得我上小学时,曾向母亲问过这句话的含义,母亲说:“就是一辈子都要与人为善,多做好事,积德越多越增寿。”  后来,我也膝下子女成群,孩子们对婆婆的口头禅在遵从之余,也感到十分好奇:婆婆没上过学,为什么口头禅这么有“文气”。  母亲告诉孩子们
2017年11月的一天,一辆环卫车正在江北区北滨路金源段对道路进行洒水作业。  与此同时,距离20公里外的江北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可清晰查看这辆环卫车的运行状态、路线、水压状况等,并将随车环卫工人的作业类型、时间和区域一并掌握。  这样的实时监督是江北区城市管理的常态,也是江北区探索智慧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水平提升的生动写照。  从2008年到2016年,江北区完成了“八年根基建设
2017年6月8日,江津区几江街道。  正值下班晚高峰时间,江津城区著名的堵点——东门转盘和塔坪路交通比以往通畅了许多。  这样的通畅,源自道路中间新设置了隔离栏,两侧车辆单向行驶,以及在两个重要节点设置红绿灯和斑马线等举措。  “不仅车辆不用交叉乱穿,行人过马路也安全了!”区人大代表袁仁超开车经过这里时不禁感叹。  袁仁超知道,这得益于区人大常委会在评议区政府工作过程中列出的一份“问题清单”。 
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一波一波观众裹挟着热浪,持续涌向展厅。  前往展厅的路途中,随处可见5G标识和5G基站。它们时刻提醒着人们,2019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的新变化——国博中心所有场馆和室外智慧体验区已实现5G网络全覆盖,一批基于5G的应用在此集中亮相。镜头一:5G技术走向成熟  在华为展台,一名观众正戴着VR头盔,踩在模拟踏板上进行VR滑雪体验。  体验过程中,随着这名观众从3G路段滑到4G路
1978年是中国改革元年。这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当时我还是中学生,不完全理解这一转移有何深意,更想不到日后会给国家带来怎样的变化。于今回首,改革40年沧海桑田,中国的经济成就举世瞩目。要不是身在其中,恐怕不容易明白炎黄子孙何以创造今天这样的奇迹。  说中国经济是奇迹绝非夸张。要知道,1976年“文革”结束时国民经济已滑到崩溃边缘。1978年改革开放,百
2006年初,一位德籍华人回重庆,带回了一架钢琴。  这是一架德国制造的立式钢琴,19世纪80年代出产。叶浩从德籍华人手里把钢琴收购下来。商人的直觉告诉他,这里面藏着商机。  “我本打算凑到一定数量,举办一场古钢琴拍卖会。”叶浩说,“利润肯定十分可观。”  然而,直至现在,这场古钢琴拍卖会仍未举办。因为,叶浩彻底不想办了。  匠心  1997年末,从四川音乐学院毕业后,叶浩回到重庆,在杨家坪西郊支
主持人 ︳《当代党员》編辑部
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要培育良好的政治文化。习近平总书记讲的“化风为俗”,是浸润于精神层面的一种自觉,是可以起榜样作用的一种力量。要重视培育积极健康向上的政治文化,弘扬正气,传播正能量,把良好的政治风气逐渐变成全民自觉遵守的规则,从而达到以良好的政风引导带动民风,以淳朴的民风影响政风的效果。乡风一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维系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纽带。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和市委要求,各地
“游”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蓬勃发展,国内旅游业迎来空前机遇。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上的重庆,游客足迹一路向西,赴欧洲旅游人数在全国名列前茅。如今,重庆市民走得更远,签证也更好办理。  漫漫丝绸古道,驼铃声悠悠。几百年前,马可·波罗踏上前往中国的丝绸之路,一本游记激起欧洲对神秘东方的无限向往。如今,旅游盛行,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对探寻古代丝路历史文化兴趣盎然。  沿着古老的河西走
2017年5月4日上午,开州区九龙山镇双河村。  一个蔬菜大棚里,自动喷灌机正在运转,不断发出“沙沙沙”的轻响,仿佛细雨轻拍树叶。  少顷,两亩青椒地喷灌完成。瞅着长势喜人的青椒,42岁的种植户徐昌银眯眼含笑。  “如今,我家脱了贫,年收入达到了10万元,这多亏有陈昌华帮忙哟。”徐昌银说。  山的“咒怨”  2010年冬天,一个寒冷的下午。  双河村一座破旧农舍里,徐昌银缩在炭火盆旁,盯着家里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