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叔晖,字郁芬。她是现代工笔重彩人物画大家,尤擅长女性人物画的创作,甚至可称“第一人”,是连环画史上的一代传奇。
《西厢记》连环画和特种纪念票
解放后,王叔晖通过考试,进入了出版总署工作,她接受的第一个任务是为小学课本画插图、地图。当时,共和国刚成立不久,急需创作一批健康的连环画。1949年,她接连创作了连环画《木兰从军》和《孟姜女》等。不久,人民美术出版社成立,她又调到了那里,任连环画册编辑室创作组组长。当时的人美聚集了徐燕荪、卜孝怀、墨浪、任率英、刘继卣、林锴等一批杰出的中国画人物画家,是北方的连环画、年画、宣传画的创作中心。
1950年,新《婚姻法》公布,在随后的两年里,全社会都在大力宣传、贯彻新的《婚姻法》。社里要出一批配合宣传的连环画,其中就有《西厢记》,社里把绘图的任务交给了王叔晖。当时谁都没有想到,一年以后,也就是1953年,诞生的这本连环画,竟然是一部足以载入中国美术史册的佳作。
时有评论家称王叔晖的这部《西厢记》连环画:人物刻画形神兼备,景物描画充满诗情画意,色彩典雅端丽,线条流畅刚劲。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部如此精美的连环画是如何诞生的——“1953年,在北京西四一条胡同里,有一间极小、极不显眼的房子,房中的陈设异常简单,只有一床、一柜、一桌、一椅,客人来了只能坐在床上。柜子里放着很多古今画册,柜子顶上则堆着很多卷轴,几乎贴到了天花板;桌上,摊着画了一半的宣纸,砚台半开,隐有墨迹,还有几个调色用的小碟和几只毛笔,像是主人突然有事离开了。不一会儿,门开了,一个女人匆匆地走了进来。她放下手里的包,脱掉外衣,便拿画笔,细细地勾勒了起来……”又不知过了多久,那纸上的女孩子便好像活了起来,真是说不尽的婉约,道不尽的绮媚。
此后,王叔晖又相继创作了《河伯娶妇》《墨子救宋》《粱山伯与祝英台》《孔雀东南飞》《生死牌>和《杨门女将》等连环画,其中很多作品的发行量都在百万册以上。
王叔晖认为:“别瞧连环画这个东西小,但要把它画好,并不容易。除了你能在画上看到的那些东西以外,画面外的辛苦那就多了去了。打个比方吧,演员只管演戏,不必管服装道具、舞台布景,因为那些事都有专人负责。而连环画呢?画家除了脚本之外,其他的都要管,连导演的事情都要担起来。”她还特别强调了细节的真实性,她说:“我在画连环画时,有好些资料都是平时读书、临摹、观察生活,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脑子里就像是有个底片箱,需要哪个,就抽出一张来。如果你平时没有这些积累,在接受了脚本之后,再去找,就如同是到茫茫大海里去捞针,那就难了。”除此,画连环画也要体验生活。比如她画的连环画《生死牌》,原是梅兰芳剧团根据同名湘剧改编的京剧,她在画之前,曾多次到梅兰芳剧团去看排练,默记演员的招式,还到东安市场的盔头铺去画了很多戏服。大热的天气,她在那里画,一件蟒袍就要画两三天。
另值得一提的是,王叔晖最初创作的彩绘本《西厢记》只有16幅画。1957年,她又创作了有128幅画的白描本《西厢记》。如果说前一次她画的《西厢记》是在超越前人的话,那么,她这一次的创作所要超越的就是她自己了。
1963年,她这个白描本的《西厢记》荣获了第一届全国连环画创作“绘画一等奖”。1979年,它再版时,在“再版说明”中有这样一段话:“这本画册绘画技法娴熟,形象刻画生动细腻,对从事美术创作的同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叔晖创作于1953年的彩绘本《西厢记》在刚辐30年以后,又在《中国画报》是全套刊出了。著名画家、理论家潘契兹当时给出的评语是:“王叔晖是老一辈著名女画家,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以工笔重彩的形式,从事连环画创作的对连环画艺术的提高,做出了重大贡献。她的《西厢记》运用极其娴熟的传统技法,细腻而生动地再现了这个千古传诵的爱情故事,称得起是一部划时代的杰作,是可以和王实甫的《西厢记》百世并传的一部佳作。……中国连环画史将永远铭记她的创辟之功。”
另外,在1979年,第四届全国文代会期间,著名邮票设计师刘硕仁找到王叔晖,说想出一套《西厢记》特种纪念邮票,希望能由她来画印在票面上的圖案。王叔晖考虑了自己的时间安排,答应在次年年底前完成。
1980年12月,王叔晖依计划完成了《西厢记》特种纪念邮票的画稿,一共有四幅画,它们分别是“惊艳”“听琴”“佳期”和“长亭”。这四个场景都在她彩绘本《西厢记》连环画中出现过,但考虑到邮票的尺寸只有1.5x2厘米,故她将画中的人物都做了尽量的放大,同时舍去了一些次要人物和场景。王叔晖记得有位音乐家跟她说过:你的彩绘本《西厢记》连环画中有个小小的错误,就是“听琴”那幅画,张生用了右手的食指拔弦,这是不对的,应该是用中指。这个事被王叔晖一直没忘,在她这次创作中,这个小小的错误也终于得到了纠正。
后来,这套邮票不仅登上了英国《集邮周刊》的封面,更是被中国集邮协会评选为“1983年最佳邮票”。时有文章评论说:这套邮票无论构图、色彩,还是印刷,都是成功的。邮票上的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它不仅仅是邮票,而且是精美的艺术品。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王叔晖的这四幅画稿只得到了总共80元人民币的稿酬,而且原作按规定是不能用完以后退还给作者的。
可惜她未能画完《红楼梦》系列人物画
作为一位将毕生心力都奉献给了工笔重彩人物画的女性画家,王叔晖怎么可能不对《红楼梦》中人,充满创作的激情呢。1977年年末的一天晚上,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几位负责同志敲开了王叔晖家的门,他们来的目的,一是给王叔晖拜年,二是动员她画一组《红楼梦》人物
画。(未完待续)
素材来源:《王叔晖画传》蒋力,著
东方出版中心2017年11月出版
《西厢记》连环画和特种纪念票
解放后,王叔晖通过考试,进入了出版总署工作,她接受的第一个任务是为小学课本画插图、地图。当时,共和国刚成立不久,急需创作一批健康的连环画。1949年,她接连创作了连环画《木兰从军》和《孟姜女》等。不久,人民美术出版社成立,她又调到了那里,任连环画册编辑室创作组组长。当时的人美聚集了徐燕荪、卜孝怀、墨浪、任率英、刘继卣、林锴等一批杰出的中国画人物画家,是北方的连环画、年画、宣传画的创作中心。
1950年,新《婚姻法》公布,在随后的两年里,全社会都在大力宣传、贯彻新的《婚姻法》。社里要出一批配合宣传的连环画,其中就有《西厢记》,社里把绘图的任务交给了王叔晖。当时谁都没有想到,一年以后,也就是1953年,诞生的这本连环画,竟然是一部足以载入中国美术史册的佳作。
时有评论家称王叔晖的这部《西厢记》连环画:人物刻画形神兼备,景物描画充满诗情画意,色彩典雅端丽,线条流畅刚劲。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部如此精美的连环画是如何诞生的——“1953年,在北京西四一条胡同里,有一间极小、极不显眼的房子,房中的陈设异常简单,只有一床、一柜、一桌、一椅,客人来了只能坐在床上。柜子里放着很多古今画册,柜子顶上则堆着很多卷轴,几乎贴到了天花板;桌上,摊着画了一半的宣纸,砚台半开,隐有墨迹,还有几个调色用的小碟和几只毛笔,像是主人突然有事离开了。不一会儿,门开了,一个女人匆匆地走了进来。她放下手里的包,脱掉外衣,便拿画笔,细细地勾勒了起来……”又不知过了多久,那纸上的女孩子便好像活了起来,真是说不尽的婉约,道不尽的绮媚。
此后,王叔晖又相继创作了《河伯娶妇》《墨子救宋》《粱山伯与祝英台》《孔雀东南飞》《生死牌>和《杨门女将》等连环画,其中很多作品的发行量都在百万册以上。
王叔晖认为:“别瞧连环画这个东西小,但要把它画好,并不容易。除了你能在画上看到的那些东西以外,画面外的辛苦那就多了去了。打个比方吧,演员只管演戏,不必管服装道具、舞台布景,因为那些事都有专人负责。而连环画呢?画家除了脚本之外,其他的都要管,连导演的事情都要担起来。”她还特别强调了细节的真实性,她说:“我在画连环画时,有好些资料都是平时读书、临摹、观察生活,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脑子里就像是有个底片箱,需要哪个,就抽出一张来。如果你平时没有这些积累,在接受了脚本之后,再去找,就如同是到茫茫大海里去捞针,那就难了。”除此,画连环画也要体验生活。比如她画的连环画《生死牌》,原是梅兰芳剧团根据同名湘剧改编的京剧,她在画之前,曾多次到梅兰芳剧团去看排练,默记演员的招式,还到东安市场的盔头铺去画了很多戏服。大热的天气,她在那里画,一件蟒袍就要画两三天。
另值得一提的是,王叔晖最初创作的彩绘本《西厢记》只有16幅画。1957年,她又创作了有128幅画的白描本《西厢记》。如果说前一次她画的《西厢记》是在超越前人的话,那么,她这一次的创作所要超越的就是她自己了。
1963年,她这个白描本的《西厢记》荣获了第一届全国连环画创作“绘画一等奖”。1979年,它再版时,在“再版说明”中有这样一段话:“这本画册绘画技法娴熟,形象刻画生动细腻,对从事美术创作的同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叔晖创作于1953年的彩绘本《西厢记》在刚辐30年以后,又在《中国画报》是全套刊出了。著名画家、理论家潘契兹当时给出的评语是:“王叔晖是老一辈著名女画家,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以工笔重彩的形式,从事连环画创作的对连环画艺术的提高,做出了重大贡献。她的《西厢记》运用极其娴熟的传统技法,细腻而生动地再现了这个千古传诵的爱情故事,称得起是一部划时代的杰作,是可以和王实甫的《西厢记》百世并传的一部佳作。……中国连环画史将永远铭记她的创辟之功。”
另外,在1979年,第四届全国文代会期间,著名邮票设计师刘硕仁找到王叔晖,说想出一套《西厢记》特种纪念邮票,希望能由她来画印在票面上的圖案。王叔晖考虑了自己的时间安排,答应在次年年底前完成。
1980年12月,王叔晖依计划完成了《西厢记》特种纪念邮票的画稿,一共有四幅画,它们分别是“惊艳”“听琴”“佳期”和“长亭”。这四个场景都在她彩绘本《西厢记》连环画中出现过,但考虑到邮票的尺寸只有1.5x2厘米,故她将画中的人物都做了尽量的放大,同时舍去了一些次要人物和场景。王叔晖记得有位音乐家跟她说过:你的彩绘本《西厢记》连环画中有个小小的错误,就是“听琴”那幅画,张生用了右手的食指拔弦,这是不对的,应该是用中指。这个事被王叔晖一直没忘,在她这次创作中,这个小小的错误也终于得到了纠正。
后来,这套邮票不仅登上了英国《集邮周刊》的封面,更是被中国集邮协会评选为“1983年最佳邮票”。时有文章评论说:这套邮票无论构图、色彩,还是印刷,都是成功的。邮票上的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它不仅仅是邮票,而且是精美的艺术品。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王叔晖的这四幅画稿只得到了总共80元人民币的稿酬,而且原作按规定是不能用完以后退还给作者的。
可惜她未能画完《红楼梦》系列人物画
作为一位将毕生心力都奉献给了工笔重彩人物画的女性画家,王叔晖怎么可能不对《红楼梦》中人,充满创作的激情呢。1977年年末的一天晚上,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几位负责同志敲开了王叔晖家的门,他们来的目的,一是给王叔晖拜年,二是动员她画一组《红楼梦》人物
画。(未完待续)
素材来源:《王叔晖画传》蒋力,著
东方出版中心2017年1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