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教学是历年来教育家和教师们不懈追寻答案的问题。教学方法多样,但如果教师一生都在教学方法中犹豫探索,却无法在自身寻找,那么教学会成为使教师心灵枯竭的活动。实际的教学活动面对的学生是多样的,面对的无穷无尽的知识,帕尔·帕尔默先生用《教学勇气》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教师除了应找回自己心灵,还应该用自己的能力建立“教学共同体”,本文通过研读《教学勇气》,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写出了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教师心灵;教育共同体;自身认同
引言:
从高考填志愿时至现在,我都想当一名语文老师。无数瞬间,我都在想我站在课堂的样子。后来我填报上了教育专业,逐渐从仅有一腔热忱到后来开始了解教育理论,知道了教育中那些改革和学者对教育方法的探索。在大三时我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支教,我终于能够站在讲台,担任语文老师。若不是支教,我永远不会深切地体会到我是多么渴望再次站在讲台上。我也曾在机构讲课,有时候觉得很挫败,面对着台下的窃窃私语甚至刁难,我不知如何处理内心的慌乱。在我教的四年级一班也有我没有解决的棘手问题,他们在课堂上沉默不语,我会思考我是否是个好老师,我所遇到的是教学常态还是个别。第一次接触到《教学勇气》,我读着导读,读着很多人对这本书的评价,我开始觉得这本书一定会给我带来全新的世界。
我仍然觉得我的支教生涯是我人生中最觉得自己有价值的一段日子,因为教师是“出于启迪自我文明的自我满足感”。这篇论文,也是关于我对《教学勇气》和自己教师之路的真正思考,学术需要有严谨的态度,也需要有自我,这是帕克·帕尔默先生对教育的认识,这也是我写下这篇论文的初衷。
正文:
帕克先生整本书都在帮助我们认识两个主题,第一是教师的内心世界,第二,便是教育共同体。我从以上两个主题中,找到了我能看到的,和我息息相关的教学指引。
一、放下心中疑惑,做你自己并爱你所有
帕克·帕尔默整本书对我影响最深的地方,便是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整。无论是否还是一个教师,一个人的自身认同和自我完整是十分重要的。自身认同不是只有光明,自身认同和我们的能力和潜能有关系,也和我们的缺点有关,和我们的伤痛有关。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接受我们自己的一切,用我们真实的心灵来教学,因为是我们生活中的事情造就了我们的一切。要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给我们的心灵给予尊重。
我在支教的阶段,还带五年级的科学课,每个周只有两节,但这是一件令我头疼的事。其一,支教时我们还没有学习科学教法课,只学习了语文数学教法课,我担心科学课讲不好。其二,五年级一班的孩子和我们班的孩子相比,实在活跃,两个班长坐在整个教室的中间,只要他们发笑,底下大部分孩子都能出来扰乱秩序。他们越这样,我越畏惧,我在表面严肃,害怕说出来的话又触碰了他们的笑点,在路上看见他们,我会摆出无所畏惧的样子。后来我学了科学教法,正如帕尔所说,学生也恐惧我们,不论他们表面如何云淡风轻,他们内心都是慌乱害怕,如同我们一样。我应把更多活跃因素带入课堂,在课上共同探索科学的奥秘,和他们一起为了奇妙的现象而惊叹,发笑。
前几天我主动联系了五年级的班长,我问:“我的科学课无聊吗?”他说:“也不算无聊。”我继续说:“是,因为可以讲话。”他说“嗯”。我说:“那为什么你们在语文课上都不说话?但是你们看见我怎么都不尊重我?”贾老师在我心里是个雷厉风行的教师,教学一流。班长说:“我也没不尊重你哦!我觉得你的课比其他老师更有意思一点。”听到他这些话的时候,我心里有释然,也有感想,无论你认为在别人心中你是怎样的人都不要紧,重要的是你自己是如何认识你自己的,如果你能真正做到自我认同,那么你就不会对于别人的话耿耿于怀。那天我特别高兴,是因为我找到了方向。做我自己,并爱我所有。我在那一瞬间拥有了无尽的力量。
二、面对丢失的心灵,爱是消除距离的良药
学生会害怕具有权威的教师,我们作为教师,也害怕面对莫名其妙的学生,害怕自己知识不够被学生瞧不起,这一观点,教师有时候会害怕承认。为什么学生和教师相互害怕却仍走不进彼此的心灵?教师有时对学生不经意的表现,阻碍了学生与自己的交流,我们不应把学生看作是无知的,不应快速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他们和教师一样,无论是淘气或者听话,无论是学习好或者坏的学生,我们都应该体谅他们恐惧的心灵而教学。
我在支教阶段不喜欢四年级的孩子们在课堂上沉默,他们的回答仿佛在说,我讲的不够清楚,或没有调动起他们上课的激情。但我知道他们不是不喜欢语文,因为每次我引导将答案说出来的时候,他们会很快地拿出來笔记录。在读了书后,我又找到了解决办法,我可以试着去认真地问一问,那个回答错的孩子,为什么这样想,我要假装不知道问题的答案,要求坐在那里的孩子们一起去听他的回答。唯有爱,是消除世间隔阂的良药。帕克·帕尔默是这样说的:“我该怎样建立我的教学威信?权威来自于教师的内在生命。”而我,应该需要带入更多的自身元素来教学,只有认同自己的生命,我才能带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只要心思纯正,做事正派,能带给孩子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知识,我想,我就是一个好老师。
三、建立教学共同体,倾听“观众”的声音
教育界中有两种声音,一为教师为中心,二为学生为中心,我对帕克·帕尔默的观点印象深刻,大多数人认可的,墨守的不一定就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应该从众吗?你应该思考你的教学是否符合你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整。帕克·帕尔默是这样描述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的:“客观主义虽然看起来把知识的客体看得高于一切,实际上却造就了一个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近年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呼声越来越高,究竟该如何以学生为中心许多教师并不明白,在研究生课上听老师谈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看似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却带着理想色彩和不合理的地方,在真正的课堂,学生没有能力决定自己学什么,也鲜有能力决定自己靠什么方法去学一些什么。如果课堂缺少教师的带领,教学效果甚至远远不如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但好的教学到底应该是什么样?
帕克认为好的教学需要创造教与学的共同体,学生和教师都在共同体里,要学的知识也称主体,也在这个共同体里面,教师和主体,学生和主体,学生和教师,彼此之间进行积极地交流,实现对主体的再认识,对于主体的认识彼此平等。
教师此刻的作用不是讲授主体,而是带领着学生围绕主体展开认识,拥有着领导权,也拥有着抓住学生在课堂中自己无法察觉的有价值的想法,教师应该熟读领域内的文献,以便在学生说明他们的看法之后很好地发问,推动探讨进程。课下,教师应学会设计练习,方便学生及时巩固经过自己挖掘得到的知识。我们还要有一个时间规划,这对老师来说,其实需要更多的思考,我们让学生和我们一起探讨主体,此时,学生并不是所有的回答都能促进教学进程,可能对主体认识造成一定的阻碍,因为学生没有直接得到知识,他们一直处于不断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教师要给他们思考的时间,用帕尔默的话说,教师要学会给沉默一段时间。学生缺乏新知识的有关语言,我们因此也要“学会再构造学生对话中的分散碎片”。
结语
一本书读完,久久不能忘怀。我想总结为一句话,只有深化了我们的内心世界,才能理解我和学生共同探讨的主体,理解学生,理解自己。愿真正热爱教育,热爱自己的人能够走向讲台,愿每一位教师都能获得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打破常规,做心中所想,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
作者简介:
黄子欢,鲁东大学。
关键词:教师心灵;教育共同体;自身认同
引言:
从高考填志愿时至现在,我都想当一名语文老师。无数瞬间,我都在想我站在课堂的样子。后来我填报上了教育专业,逐渐从仅有一腔热忱到后来开始了解教育理论,知道了教育中那些改革和学者对教育方法的探索。在大三时我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支教,我终于能够站在讲台,担任语文老师。若不是支教,我永远不会深切地体会到我是多么渴望再次站在讲台上。我也曾在机构讲课,有时候觉得很挫败,面对着台下的窃窃私语甚至刁难,我不知如何处理内心的慌乱。在我教的四年级一班也有我没有解决的棘手问题,他们在课堂上沉默不语,我会思考我是否是个好老师,我所遇到的是教学常态还是个别。第一次接触到《教学勇气》,我读着导读,读着很多人对这本书的评价,我开始觉得这本书一定会给我带来全新的世界。
我仍然觉得我的支教生涯是我人生中最觉得自己有价值的一段日子,因为教师是“出于启迪自我文明的自我满足感”。这篇论文,也是关于我对《教学勇气》和自己教师之路的真正思考,学术需要有严谨的态度,也需要有自我,这是帕克·帕尔默先生对教育的认识,这也是我写下这篇论文的初衷。
正文:
帕克先生整本书都在帮助我们认识两个主题,第一是教师的内心世界,第二,便是教育共同体。我从以上两个主题中,找到了我能看到的,和我息息相关的教学指引。
一、放下心中疑惑,做你自己并爱你所有
帕克·帕尔默整本书对我影响最深的地方,便是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整。无论是否还是一个教师,一个人的自身认同和自我完整是十分重要的。自身认同不是只有光明,自身认同和我们的能力和潜能有关系,也和我们的缺点有关,和我们的伤痛有关。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接受我们自己的一切,用我们真实的心灵来教学,因为是我们生活中的事情造就了我们的一切。要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给我们的心灵给予尊重。
我在支教的阶段,还带五年级的科学课,每个周只有两节,但这是一件令我头疼的事。其一,支教时我们还没有学习科学教法课,只学习了语文数学教法课,我担心科学课讲不好。其二,五年级一班的孩子和我们班的孩子相比,实在活跃,两个班长坐在整个教室的中间,只要他们发笑,底下大部分孩子都能出来扰乱秩序。他们越这样,我越畏惧,我在表面严肃,害怕说出来的话又触碰了他们的笑点,在路上看见他们,我会摆出无所畏惧的样子。后来我学了科学教法,正如帕尔所说,学生也恐惧我们,不论他们表面如何云淡风轻,他们内心都是慌乱害怕,如同我们一样。我应把更多活跃因素带入课堂,在课上共同探索科学的奥秘,和他们一起为了奇妙的现象而惊叹,发笑。
前几天我主动联系了五年级的班长,我问:“我的科学课无聊吗?”他说:“也不算无聊。”我继续说:“是,因为可以讲话。”他说“嗯”。我说:“那为什么你们在语文课上都不说话?但是你们看见我怎么都不尊重我?”贾老师在我心里是个雷厉风行的教师,教学一流。班长说:“我也没不尊重你哦!我觉得你的课比其他老师更有意思一点。”听到他这些话的时候,我心里有释然,也有感想,无论你认为在别人心中你是怎样的人都不要紧,重要的是你自己是如何认识你自己的,如果你能真正做到自我认同,那么你就不会对于别人的话耿耿于怀。那天我特别高兴,是因为我找到了方向。做我自己,并爱我所有。我在那一瞬间拥有了无尽的力量。
二、面对丢失的心灵,爱是消除距离的良药
学生会害怕具有权威的教师,我们作为教师,也害怕面对莫名其妙的学生,害怕自己知识不够被学生瞧不起,这一观点,教师有时候会害怕承认。为什么学生和教师相互害怕却仍走不进彼此的心灵?教师有时对学生不经意的表现,阻碍了学生与自己的交流,我们不应把学生看作是无知的,不应快速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他们和教师一样,无论是淘气或者听话,无论是学习好或者坏的学生,我们都应该体谅他们恐惧的心灵而教学。
我在支教阶段不喜欢四年级的孩子们在课堂上沉默,他们的回答仿佛在说,我讲的不够清楚,或没有调动起他们上课的激情。但我知道他们不是不喜欢语文,因为每次我引导将答案说出来的时候,他们会很快地拿出來笔记录。在读了书后,我又找到了解决办法,我可以试着去认真地问一问,那个回答错的孩子,为什么这样想,我要假装不知道问题的答案,要求坐在那里的孩子们一起去听他的回答。唯有爱,是消除世间隔阂的良药。帕克·帕尔默是这样说的:“我该怎样建立我的教学威信?权威来自于教师的内在生命。”而我,应该需要带入更多的自身元素来教学,只有认同自己的生命,我才能带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只要心思纯正,做事正派,能带给孩子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知识,我想,我就是一个好老师。
三、建立教学共同体,倾听“观众”的声音
教育界中有两种声音,一为教师为中心,二为学生为中心,我对帕克·帕尔默的观点印象深刻,大多数人认可的,墨守的不一定就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应该从众吗?你应该思考你的教学是否符合你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整。帕克·帕尔默是这样描述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的:“客观主义虽然看起来把知识的客体看得高于一切,实际上却造就了一个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近年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呼声越来越高,究竟该如何以学生为中心许多教师并不明白,在研究生课上听老师谈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看似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却带着理想色彩和不合理的地方,在真正的课堂,学生没有能力决定自己学什么,也鲜有能力决定自己靠什么方法去学一些什么。如果课堂缺少教师的带领,教学效果甚至远远不如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但好的教学到底应该是什么样?
帕克认为好的教学需要创造教与学的共同体,学生和教师都在共同体里,要学的知识也称主体,也在这个共同体里面,教师和主体,学生和主体,学生和教师,彼此之间进行积极地交流,实现对主体的再认识,对于主体的认识彼此平等。
教师此刻的作用不是讲授主体,而是带领着学生围绕主体展开认识,拥有着领导权,也拥有着抓住学生在课堂中自己无法察觉的有价值的想法,教师应该熟读领域内的文献,以便在学生说明他们的看法之后很好地发问,推动探讨进程。课下,教师应学会设计练习,方便学生及时巩固经过自己挖掘得到的知识。我们还要有一个时间规划,这对老师来说,其实需要更多的思考,我们让学生和我们一起探讨主体,此时,学生并不是所有的回答都能促进教学进程,可能对主体认识造成一定的阻碍,因为学生没有直接得到知识,他们一直处于不断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教师要给他们思考的时间,用帕尔默的话说,教师要学会给沉默一段时间。学生缺乏新知识的有关语言,我们因此也要“学会再构造学生对话中的分散碎片”。
结语
一本书读完,久久不能忘怀。我想总结为一句话,只有深化了我们的内心世界,才能理解我和学生共同探讨的主体,理解学生,理解自己。愿真正热爱教育,热爱自己的人能够走向讲台,愿每一位教师都能获得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打破常规,做心中所想,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
作者简介:
黄子欢,鲁东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