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王元化生前谈到文坛时说:“一个人太热闹,这个人就完了。”
周国平曾说:“生命平静地逝去,没有声响,没有浪花,甚至连波纹都看不见,无声无息。我多么厌恶这平坦的河床,它吸收了任何感觉。”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写作导航
这是一道组合式材料作文题,这类材料最好的审题立意的方法就是求异存同法,这种方法就是将几则有所侧重的材料放在一起比照,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把这个共同点作为文章立意的中心点。此类作文题在審题立意的时候切不可顾此失彼,因为多则材料都是作文题的有机构成部分。只有从整体上把握所有的材料,才能准确地对作文题进行审题立意。
这道作文题选取了两则名言警句,王元化的那句话重在强调过于热闹会对人生产生极为负面的影响,而周国平的那句话从相反的角度表明观点,即生命不应过于平静地逝去。两句话都是否定性的,前者否定生命中过于热闹的状态,后者否定生命中过于平静的状态;进一步来看,两句话都是否定人生中某种过了头的状态的,一种是太热闹,一种是太平静;再推进一层思考,出题者将两句话放在一起,目的是让学生关注生命中“热闹”与“平静”的关系,虽然“热闹”与“平静”是一组语义相对的词语,但二者可以在对立中寻找统一点:既然过于热闹、过于平静都非生命应有的状态,那么把握住“热闹”和“平静”的“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此,作文的最佳立意便是将“热闹”和“平静”放在一起进行辩证分析,若重点强调“热闹”与“平静”中的一个方面,也应该具有辩证思维的意识。
审清了题目,还需要准确把握关键词的含义:热闹,可理解成为追逐名利而喧嚣浮躁,也可理解成为实现理想而百家争鸣,充满生机与活力;平静,可理解成名利之下的淡泊宁静,也可理解成缺乏人生的动力与追求。
只要扣住了“热闹”与“平静”这一对关键词,准确厘清词语的内涵,选择合适的角度进行立意,在行文的过程中化虚为实,有理有据,就可以写出一篇不错的文章。
批阅实录
让“动”与“静”花开并蒂
董 聪 (陕西商南高中)
“水”与“火”、“动”与“静”、“对”与“错”,这些词汇向来都是对立的,它们看似势不两立,实则高度统一。过旺的火需要水来控制,有对有错才是人间百态,而动与静的结合才能展示事物多面的美丽。
王元化生前谈到文坛时说:“一个人太热闹,这个人就完了。”所以动中有静才是个人发展所需要的。许多年前,董卿是央视红人,大大小小的综艺节目中,几乎都能看到她作为主持人活跃的身影。可几年前她如消失了一般,直到《中国诗词大会》开播,我们才看到她,回归舞台的她身上散发出来的书卷气息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她说:“前几年过得太忙碌,忘了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么,经过两年的沉淀,我找到了自己的寄托——阅读与书籍。”有时候,我们易在“动”中迷失自己,这时候静下来思考一下,寻求内心的答案,也许会造就更完美的自己。可有时候,人们恰恰忘记了这一道理。去年暑假热播的《中国有嘻哈》使嘻哈文化迅速热闹地“动”了起来,持续的“动”让许多选手忘乎所以,迷失了初衷,最终惨淡收场。这种在“动”中忘了沉淀的行为结果只能是失败。所以要让“动”与“静”花开并蒂,“动”中有“静”才能一直活跃下去。
辩证唯物主义说,静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静止。确实,只有“静”中有“动”,事物才能更好地存在与发展。说到“静”,我最先想到的便是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在战乱不断的战国时期,“无为而治“在国力恢复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可是,“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都不做,静如死水。智慧的老子说过“有所为,有所不为”,看似静止的表面下,必要的动作能使国家的国力如蜜蜂筑巢般一点一点地巩固起来。所以“静”中有“动”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从“静”中的“动”获得最大化效益。但是,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有些人却一味追求静止。有这么一个报道,一位青藏高原上的牧民说:“他们天天来建设,打扰村民,破坏这里的环境。修路、建设没有一点好处。”这里的村民一味追求安逸,虽然保护生态没有错,但并不意味着不发展经济,如果没有经济的发展,如何更好地保护环境呢?所以要在保护环境这个“静”的大前提下“动”起来,适度地发展经济。“静”中有“动”,才能让美丽的风景不失活力,才能让休养生息中的国家不失发展。
“动”中有“静”,才能及时沉淀,不改初衷;静中有动,才能不失活力,持续发展。让“动”与“静”花开并蒂,人生才能更加精彩!
本文立意切合题旨,观点鲜明,内容充实,论证方法多元,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但部分素材的典型性稍显不够,有些地方说理力度不足,内容项可给16分;结构清晰,语言较为凝练,文体特征鲜明,表达项可给18分;辩证思维在文中体现明显,观点深刻,具有启发性,素材较为丰富,文句有一定的表现力,发展项可给18分。
王元化生前谈到文坛时说:“一个人太热闹,这个人就完了。”
周国平曾说:“生命平静地逝去,没有声响,没有浪花,甚至连波纹都看不见,无声无息。我多么厌恶这平坦的河床,它吸收了任何感觉。”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写作导航
这是一道组合式材料作文题,这类材料最好的审题立意的方法就是求异存同法,这种方法就是将几则有所侧重的材料放在一起比照,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把这个共同点作为文章立意的中心点。此类作文题在審题立意的时候切不可顾此失彼,因为多则材料都是作文题的有机构成部分。只有从整体上把握所有的材料,才能准确地对作文题进行审题立意。
这道作文题选取了两则名言警句,王元化的那句话重在强调过于热闹会对人生产生极为负面的影响,而周国平的那句话从相反的角度表明观点,即生命不应过于平静地逝去。两句话都是否定性的,前者否定生命中过于热闹的状态,后者否定生命中过于平静的状态;进一步来看,两句话都是否定人生中某种过了头的状态的,一种是太热闹,一种是太平静;再推进一层思考,出题者将两句话放在一起,目的是让学生关注生命中“热闹”与“平静”的关系,虽然“热闹”与“平静”是一组语义相对的词语,但二者可以在对立中寻找统一点:既然过于热闹、过于平静都非生命应有的状态,那么把握住“热闹”和“平静”的“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此,作文的最佳立意便是将“热闹”和“平静”放在一起进行辩证分析,若重点强调“热闹”与“平静”中的一个方面,也应该具有辩证思维的意识。
审清了题目,还需要准确把握关键词的含义:热闹,可理解成为追逐名利而喧嚣浮躁,也可理解成为实现理想而百家争鸣,充满生机与活力;平静,可理解成名利之下的淡泊宁静,也可理解成缺乏人生的动力与追求。
只要扣住了“热闹”与“平静”这一对关键词,准确厘清词语的内涵,选择合适的角度进行立意,在行文的过程中化虚为实,有理有据,就可以写出一篇不错的文章。
批阅实录
让“动”与“静”花开并蒂
董 聪 (陕西商南高中)
“水”与“火”、“动”与“静”、“对”与“错”,这些词汇向来都是对立的,它们看似势不两立,实则高度统一。过旺的火需要水来控制,有对有错才是人间百态,而动与静的结合才能展示事物多面的美丽。
王元化生前谈到文坛时说:“一个人太热闹,这个人就完了。”所以动中有静才是个人发展所需要的。许多年前,董卿是央视红人,大大小小的综艺节目中,几乎都能看到她作为主持人活跃的身影。可几年前她如消失了一般,直到《中国诗词大会》开播,我们才看到她,回归舞台的她身上散发出来的书卷气息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她说:“前几年过得太忙碌,忘了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么,经过两年的沉淀,我找到了自己的寄托——阅读与书籍。”有时候,我们易在“动”中迷失自己,这时候静下来思考一下,寻求内心的答案,也许会造就更完美的自己。可有时候,人们恰恰忘记了这一道理。去年暑假热播的《中国有嘻哈》使嘻哈文化迅速热闹地“动”了起来,持续的“动”让许多选手忘乎所以,迷失了初衷,最终惨淡收场。这种在“动”中忘了沉淀的行为结果只能是失败。所以要让“动”与“静”花开并蒂,“动”中有“静”才能一直活跃下去。
辩证唯物主义说,静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静止。确实,只有“静”中有“动”,事物才能更好地存在与发展。说到“静”,我最先想到的便是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在战乱不断的战国时期,“无为而治“在国力恢复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可是,“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都不做,静如死水。智慧的老子说过“有所为,有所不为”,看似静止的表面下,必要的动作能使国家的国力如蜜蜂筑巢般一点一点地巩固起来。所以“静”中有“动”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从“静”中的“动”获得最大化效益。但是,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有些人却一味追求静止。有这么一个报道,一位青藏高原上的牧民说:“他们天天来建设,打扰村民,破坏这里的环境。修路、建设没有一点好处。”这里的村民一味追求安逸,虽然保护生态没有错,但并不意味着不发展经济,如果没有经济的发展,如何更好地保护环境呢?所以要在保护环境这个“静”的大前提下“动”起来,适度地发展经济。“静”中有“动”,才能让美丽的风景不失活力,才能让休养生息中的国家不失发展。
“动”中有“静”,才能及时沉淀,不改初衷;静中有动,才能不失活力,持续发展。让“动”与“静”花开并蒂,人生才能更加精彩!
本文立意切合题旨,观点鲜明,内容充实,论证方法多元,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但部分素材的典型性稍显不够,有些地方说理力度不足,内容项可给16分;结构清晰,语言较为凝练,文体特征鲜明,表达项可给18分;辩证思维在文中体现明显,观点深刻,具有启发性,素材较为丰富,文句有一定的表现力,发展项可给1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