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底是怎样的一篇文章让习近平总书记读罢感怀不已?又是怎样一个典型再次感动亿万国人?
近日,笔者所在单位党委专题学习守岛民兵王继才的先进事迹,党委书记让笔者念念《光明日报》刊登的通讯——《坚守32年,王继才永远留在了开山岛》。读着读着,笔者情绪失控,几度哽咽。
一位同志发言时说:“换作是我念,也会念不下去。王继才虽不认识,却一点也不陌生。”他讲了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父亲曾当过部队农场场长,也是一位守岛人,自己8岁就跟着上了岛。去年陪父亲回小岛转转,他大老远竟然认出30年前负责开水闸的老职工,两位老人见面抱头痛哭。
大家听后都陷入沉思:这位父亲像不像王继才?开水闸的老职工又是不是王继才?……我们致敬王继才,更致敬那些“像王继才同志那样长期在艰苦岗位甘于奉献的同志”。
平凡的人给我们最多感动。王继才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没有惊涛骇浪的传奇。他一辈子只干了一件事——守岛;他一辈子只干了一件大事——为国守岛。他尽了一个渔民的本分,更尽了一个公民的责任。30多年前,当他登上这座“馒头大的岛”时,不会想到自己会成为“名人”,更不会想到会受到党的总书记的接见和批示。支撑他挺过寂寞孤独的,不过是一句质朴的承诺,一个朴素的信念。
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王继才。“守岛坐水牢,父母难尽孝,孩子没带好……”王继才吃的这些苦,受的这些累,我们是不是同样吃过受过,甚至更心酸坎坷?不管出身如何、岗位如何、境遇如何,生活给你的不都是晴天和笑脸。所谓不忘初心,就是要經常回到我们当初最苦最累最无助之时去看一看、想一想,从而校正人生的方向、汲取前行的力量。一个普通人如此,一名党员干部更是如此。
其实,每个人的身边都有无数的王继才。我们被“感动中国”“时代楷模”感动,被单位披红挂绿的典型感动,但有没有被身边平常的人和事感动?他们或许没有王继才的三十年如一日,只是哪天主动多加了3个小时的班;他们或许也不是同事的高风格、热心肠,只是做了普通的一桌饭菜……这些最普通的人和事,恰恰构成了我们生命中最温暖、最值得回味的部分,给予我们继续顽强打拼、无悔付出的无穷力量。
共和国的钢铁脊梁,是由千千万万的普通脊背构成的。没有农民的“面朝黄土背朝天”,哪来“稻菽千重浪”?没有工人的“每天每日工作忙”,哪来“世界变了样”?没有军人的“替你负重前行”,哪来的“岁月静好”?王继才的脊背撑起了开山岛,千千万万个王继才的脊背撑起了共和国。正如鲁迅所言:“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平凡是非凡之母,甘于平凡才能创造非凡。当年,黄旭华为研制中国核潜艇,离家整整30年,回到家时母亲已经93岁。这30年的隐姓埋名,与王继才30年的孤独坚守,何其相似?我们的事业很伟大,但多数岗位很平凡。不论是造核潜艇,还是守小岛,只有更多的人愿意坚守平凡,我们的社会才会少一些功利和浮躁;只有更多的人愿意在平凡中追求非凡,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能闯过崛起途中的风风雨雨、踏平复兴路上的沟沟坎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