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革命传统题材的课文是引领学生成长的阶梯。我们要构建文道统一的语文课堂,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生命对话。
关键词:查找资料;熏陶感染;拓展延伸
湘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革命题材的课文,这类课文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历史,更能铸就他们坚韧向上、追求理想的民族品质,激发爱国爱党爱人民的热情。但学生对这类文章缺乏深刻的生活体验,难以体悟到英雄人物为了民族抛头颅,洒热血;为了正义与和平,献出宝贵生命的价值取向,难以激起对革命烈士的崇敬情怀。那么实施什么样的策略,才能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有心灵的震撼和感悟,受到熏陶感染呢?根据近年来的教学经验,结合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以下几点策略:
一、课前查找相关资料。
大语文的教育观告诉我们,课堂不是也不能是语文学习的全部,教材也仅仅是个载体。因此教学这类课文时,我会布置学生课前去查找与文中人物或事件相关的资料,在查阅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对该人物(事件)有个了解,有了体验,有利于对文本的学习。如教学《风雪重围》一课,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知道著名抗日英雄、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杨靖宇牺牲后,当残忍的日军割头剖腹,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花,竟无一粒粮食,在场的鬼子个个都傻了:“中国、中国竟有这样威武不屈的人!”学生了解这些之后,老师顺势提问:是什么力量使他长期进行这样艰苦卓越的斗争?从而把学生带入课文的学习。学生对文中人物或事件有了初步了解后,学习课文的兴趣也更浓了。
二、课堂注重熏陶感染。
课堂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师生双方生命成长的共同历程。新课程就是要彰显生命活力,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因此可以说情感教育必须伴随课堂的始终。对于革命题材类课文,我觉得可以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教学:
1.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品词析句是阅读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评、解析,才能走进文本深处,受到情绪感染。如《刘邓大军渡黄河》一课,有句“‘是啊!’刘伯承司令员用手推了推眼镜,赞同地说,‘不明修栈道,怎么能暗度陈仓呢!’说完,他俩相视而笑。”这句话通过对刘伯承动作、语言的描写,体现了他的轻松和智慧。教学时,引导学生明白“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表面意思和实际内涵。表面上,是风趣地指敌军在投照明弹,点亮“天灯”,让我军偷渡成功,实際上是指我军进攻的战略战术。刘司令员一语双关,显示了他的杰出的军事才能和说话的幽默智慧。
2.通过朗读熏陶情感。读,是阅读教学的重头戏。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阅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像。阅读教学要植根于情感,朗读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最好方法。例如《礁盘》一课教学时,引导学生分别找出描写海岛环境艰苦、战士艰苦建设海岛和体现将军与战士们之间深厚情谊的句子反复细读感悟,尤其是描写将军心理活动的句子,要注意读出将军情感的变化,可以采取领读、分角色读等形式体会人物情感,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又如《风雪重围》一课理解课文内容后指导朗读时可以采取引读的方式,让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读。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风雪重围”中的风雪指的是杨靖宇等在战斗中遇到的重重困难,一方面是自然环境的恶劣——
生:“这里是……没有人烟”。
师:另一方面是战斗环境的艰苦——
生:“刚走了……紧紧追赶。”
师:面对这样的风雪重围,杨靖宇也决不允许战士做违反纪律的事,当他看到传令兵手上的旧棉袄时,马上严肃地说——
生:“哪里……违犯了纪律。”
师:杨靖宇与战士们分手前又严肃地叮嘱——
生:“大家要……党的秘密。”
师:杨靖宇用他的实际行动遵守他“宁死不投降敌人”的诺言,他壮烈殉国后,惨无人道的日寇竟然——
生:(课文结尾)
这样,老师的引读真切深刻,恰到好处地为学生体验文本奠定了情感基础,学生的诵读也入情入境。
3.想像补白。许多课文中都有“空白”处,留待读者思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教学时教师就应该努力在这些文本的“空白”处为学生建构广阔空间,引导学生去想像,去补充,去发掘其潜在的意义。如《礁盘》一课,“将军凝视着那片绿色,心里一阵沉吟。”这句话是指将军看了那幅菜地构成的“中国地图”后心理活动,“沉吟”写出了他微妙的心理变化。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想象:将军心理可能会想什么?这样不仅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透过“三分语”体会作者的“十分意”,而且受到了革命英雄主义教育。
三、课后组织拓展延伸。
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我们要以革命历史文本为一个“点”,引出更多的“线”或“面”。以教材为引子,带领学生开展丰富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如组织学生阅读《红岩》、《毛泽东的故事》等“红色经典”图书,让学生对革命历史的认识扎根在丰沃的文学土壤中。结合学校“红歌大家唱”歌咏比赛,教会学生唱《听妈妈讲过去的故事》、《在灿烂阳光下》、《我仰望五星红旗》等“红色经典”歌曲,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嘹亮的歌声中得到传扬。我们也可以给学生推荐观看一些革命战争题材的影片,如《大决战》、《血战台儿庄》、《地雷战》等,使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那个战争纷飞的年代。还可以演课本剧、出手抄报等,通过一系列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对整个革命历史的了解会更深刻,对文本的理解会更到位,我们的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总之,“知史方能通文”,革命传统题材的课文是引领学生成长的阶梯。我们要构建文道统一的语文课堂,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生命对话。点亮星火,传承文明,我们的民族之花将开得更加绚烂,更加美丽。
参考文献:
[1]于振华. 融合课堂内外 培养学生思维[J]. 吉林教育, 2010(11):39-39.
[2]刘尧甫. 融合课堂内外 构建体育教学新模式[J]. 文理导航, 2016(7z).
关键词:查找资料;熏陶感染;拓展延伸
湘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革命题材的课文,这类课文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历史,更能铸就他们坚韧向上、追求理想的民族品质,激发爱国爱党爱人民的热情。但学生对这类文章缺乏深刻的生活体验,难以体悟到英雄人物为了民族抛头颅,洒热血;为了正义与和平,献出宝贵生命的价值取向,难以激起对革命烈士的崇敬情怀。那么实施什么样的策略,才能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有心灵的震撼和感悟,受到熏陶感染呢?根据近年来的教学经验,结合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以下几点策略:
一、课前查找相关资料。
大语文的教育观告诉我们,课堂不是也不能是语文学习的全部,教材也仅仅是个载体。因此教学这类课文时,我会布置学生课前去查找与文中人物或事件相关的资料,在查阅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对该人物(事件)有个了解,有了体验,有利于对文本的学习。如教学《风雪重围》一课,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知道著名抗日英雄、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杨靖宇牺牲后,当残忍的日军割头剖腹,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花,竟无一粒粮食,在场的鬼子个个都傻了:“中国、中国竟有这样威武不屈的人!”学生了解这些之后,老师顺势提问:是什么力量使他长期进行这样艰苦卓越的斗争?从而把学生带入课文的学习。学生对文中人物或事件有了初步了解后,学习课文的兴趣也更浓了。
二、课堂注重熏陶感染。
课堂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师生双方生命成长的共同历程。新课程就是要彰显生命活力,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因此可以说情感教育必须伴随课堂的始终。对于革命题材类课文,我觉得可以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教学:
1.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品词析句是阅读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评、解析,才能走进文本深处,受到情绪感染。如《刘邓大军渡黄河》一课,有句“‘是啊!’刘伯承司令员用手推了推眼镜,赞同地说,‘不明修栈道,怎么能暗度陈仓呢!’说完,他俩相视而笑。”这句话通过对刘伯承动作、语言的描写,体现了他的轻松和智慧。教学时,引导学生明白“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表面意思和实际内涵。表面上,是风趣地指敌军在投照明弹,点亮“天灯”,让我军偷渡成功,实際上是指我军进攻的战略战术。刘司令员一语双关,显示了他的杰出的军事才能和说话的幽默智慧。
2.通过朗读熏陶情感。读,是阅读教学的重头戏。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阅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像。阅读教学要植根于情感,朗读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最好方法。例如《礁盘》一课教学时,引导学生分别找出描写海岛环境艰苦、战士艰苦建设海岛和体现将军与战士们之间深厚情谊的句子反复细读感悟,尤其是描写将军心理活动的句子,要注意读出将军情感的变化,可以采取领读、分角色读等形式体会人物情感,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又如《风雪重围》一课理解课文内容后指导朗读时可以采取引读的方式,让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读。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风雪重围”中的风雪指的是杨靖宇等在战斗中遇到的重重困难,一方面是自然环境的恶劣——
生:“这里是……没有人烟”。
师:另一方面是战斗环境的艰苦——
生:“刚走了……紧紧追赶。”
师:面对这样的风雪重围,杨靖宇也决不允许战士做违反纪律的事,当他看到传令兵手上的旧棉袄时,马上严肃地说——
生:“哪里……违犯了纪律。”
师:杨靖宇与战士们分手前又严肃地叮嘱——
生:“大家要……党的秘密。”
师:杨靖宇用他的实际行动遵守他“宁死不投降敌人”的诺言,他壮烈殉国后,惨无人道的日寇竟然——
生:(课文结尾)
这样,老师的引读真切深刻,恰到好处地为学生体验文本奠定了情感基础,学生的诵读也入情入境。
3.想像补白。许多课文中都有“空白”处,留待读者思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教学时教师就应该努力在这些文本的“空白”处为学生建构广阔空间,引导学生去想像,去补充,去发掘其潜在的意义。如《礁盘》一课,“将军凝视着那片绿色,心里一阵沉吟。”这句话是指将军看了那幅菜地构成的“中国地图”后心理活动,“沉吟”写出了他微妙的心理变化。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想象:将军心理可能会想什么?这样不仅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透过“三分语”体会作者的“十分意”,而且受到了革命英雄主义教育。
三、课后组织拓展延伸。
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我们要以革命历史文本为一个“点”,引出更多的“线”或“面”。以教材为引子,带领学生开展丰富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如组织学生阅读《红岩》、《毛泽东的故事》等“红色经典”图书,让学生对革命历史的认识扎根在丰沃的文学土壤中。结合学校“红歌大家唱”歌咏比赛,教会学生唱《听妈妈讲过去的故事》、《在灿烂阳光下》、《我仰望五星红旗》等“红色经典”歌曲,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嘹亮的歌声中得到传扬。我们也可以给学生推荐观看一些革命战争题材的影片,如《大决战》、《血战台儿庄》、《地雷战》等,使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那个战争纷飞的年代。还可以演课本剧、出手抄报等,通过一系列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对整个革命历史的了解会更深刻,对文本的理解会更到位,我们的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总之,“知史方能通文”,革命传统题材的课文是引领学生成长的阶梯。我们要构建文道统一的语文课堂,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生命对话。点亮星火,传承文明,我们的民族之花将开得更加绚烂,更加美丽。
参考文献:
[1]于振华. 融合课堂内外 培养学生思维[J]. 吉林教育, 2010(11):39-39.
[2]刘尧甫. 融合课堂内外 构建体育教学新模式[J]. 文理导航, 2016(7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