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了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崔国明的文章《语文教学,慢一点如何》之后,笔者禁不住要呼吁:“城乡接合部初中小班语文教学,慢一点如何!”慢一点,让我们的小班学生得以发展;慢一点,让我们的小班优势得以发挥;慢一点,让我们的语文教学“三观”得以彰显。
“三观”即目标观、学生观、文本观。“三观”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准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语文教师教学的准绳。相对于大班,在小班教学中落实“三观”,教师会游刃有余,因为小班具有“生少交流频”的优势。城乡接合部初中由于生源减少形成的被动小班,学生学习基础、习惯和方法参差不齐。改变被动状态,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更要树立“三观”意识。以下是笔者对于语文教学中凸显“三观”意识的一些看法与思考。
一、树立适宜的目标观,让教学的方向更明确
小班化语文教学最大的优势是班小人少、交流频、生生可参与、人人可发言。教师依据小班教学的优势,可将三维目标落到实处——带领学生读写,逐一展示,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与能力的提升;关注教学细节,适时设疑激趣,促进课程资源的生成与延伸,使得过程与方法更加精细;通过文本教学,以课文为例,渗透情感教育,促使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等等。综上所述,小班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凸显,学生的课堂行为受到充分关注。小班语文课堂促成了目标达成与趣味生成的有机融合。
小班语文教学要在备课上下功夫,设计导学案,标明预习目标。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课题组将导学案的预习目标设置为:1.朗读课文,读准文中生字生词。2.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苏轼及作品,了解本文的背景资料。3.根据书中注释以及利用工具书翻译文章,整体把握文意。课堂上,课题组根据学生预习情况及教学重难点,设置的教学目标为:1.划出文中描写景物的语句,领悟作者简洁精妙的借景抒情方法。2.在朗读中,把握文意,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3.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学习作者面对逆境豁达、乐观、从容的胸怀。课后,为了达到巩固与提升的目的,课题组设置的目标为:1.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2.学习苏轼在逆境中为人处世的态度,感受生活,乐观做人。3.撰写一篇以景寄情的记叙文。
课前、课中、课后3个不同阶段,课题组设置了3个不同的学习目标。这样既避免了目标的重复,又体现了目标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渐进原则;既促进了目标的有机融合,又紧密结合了学生的实际情况。这种接地气的目标设置,自然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分层教学是小班教学的重要教学策略,也是三维目标落实的方法途径。课题组将班级学生分为5个学习小组,并为每个学习小组设计ABC三个等级目标,分别为发展目标、中层目标、基本目标。这3个层级分别对应小组中不同层级的学生。例如在教学《马说》这篇课文时,根据学生特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读通读懂课文,掌握重要实词、虚词的意思和用法。2.理解和把握课文中出现的名句。3.了解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4.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这样的目标有一定的梯度,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要求C组学生能完成1、2目标,B组学生完成1、2、3目标,A组学生则完成1、2、3、4目标。这种层级目标适合学生基础,便于因材施教,进而达到“补差培优”的教学目的。
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让教学的主体更凸显
1.座位编排,体现合作的主体。
学生的主体性首先体现在座位上。我们把学生分成5个小组,每组5-6人,然后将学习小组的座位摆成“U”形或“凸”字形。每小组选出一名行政小组长、一名学习小组长。行政小组长负责小组纪律、卫生、扫除等工作,学习小组长负责学习任务分解、组织发言、小组评价、班级汇报等工作。学习小组座位编排利于学生探究合作,从空间上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保障。
2.课堂展示,体现学习的主体。
小班语文教学要求教师退居后台,学生走向前台。课堂上,学生根据导学案内容,分别上黑板展示学习内容。(每个班级在教室两侧各挂两块黑板,加上后黑板,共计五块黑板,每块黑板上写有小组组标、奋斗标语、成员名单、评分记录等)由小组中另一名学生检测展示内容,并进行提问和讲解,最后教师点评并精讲学生感到疑惑的内容。这种将学生推向前台的讲解方式,给予了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调动了学生自我求知的积极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树立合理的文本观,让教学效果更显著
合理的文本观是教师文本意识的体现。所谓文本意识,就是课堂中师生要以文本为例子认真研读和探究,回归语文的本真。小班文本解读重在小组合作。教学中,通过多种文本解读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牵“牛鼻子”,找到文本解读的突破口。
关键词句被称为文章的眼睛,抓住了关键词句就牵住了文章的“牛鼻子”。如此一来,就会收获牵一发而动全身、投一石而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白杨礼赞》一文时,教师让学生找出一个关键词统领全篇,学生立即找出“不平凡”一词。教师接着让每个学习小组在文章中划出“不平凡”的句子,并概括这些句子与主旨的关系。在小组分工协作之下,学生的提炼立马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1)生长环境不平凡:黄绿错综的黄土高原。(2)外部形态不平凡: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3)内在气质不平凡:倔强挺立、努力向上、不折不挠。这种通过关键字词打通文本阅读道路的方法,就是牵“牛鼻子”教学法。
2.抓住网口,提挈文本解读的纲领。
抓住网口,一网打尽池中鱼。文本解读的网就是拎起文章的课堂提问。初中小班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不是“教师问学生答”的填鸭式教学法,而是“学生问学生答”的自主学习法。问题问得是否准确精当,关键在于主问题的设置。因而,课题组常常从四个方面引导学生提问题:1.提问要紧扣文章主旨。2.要注意提问的难度、梯度及层次。3.提问要多角度,具有个性化见解。4.提问要突出课文的重点、难点。通过长期训练,学生提出的问题就会慢慢走向正轨。
例如,教学《散步》一文时,经过5个小组的探讨,形成了4个扣住文本的问题:1.你通过文题“散步”,会想到什么问题?2.悠闲的散步中出现了一个小插曲,这一家人是怎么处理的?从这个细节中我们看到一个什么家庭?3.从______句(段)中,我读出(或读到、读懂)______(景、人、情)。4.在你的家里,谁的担子最重?为什么?你该怎么做?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训练学生提问,其实就在于调动学生阅读课文,鼓励学生查找资料,促使小组合作探究,激励小组合作竞争。这些问题的设计,需要教师点拨,甚至是逐个帮扶,而小班人少的优势,为凸显文本教学提供了良机。
(作者为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王官集初级中学校长)
“三观”即目标观、学生观、文本观。“三观”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准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语文教师教学的准绳。相对于大班,在小班教学中落实“三观”,教师会游刃有余,因为小班具有“生少交流频”的优势。城乡接合部初中由于生源减少形成的被动小班,学生学习基础、习惯和方法参差不齐。改变被动状态,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更要树立“三观”意识。以下是笔者对于语文教学中凸显“三观”意识的一些看法与思考。
一、树立适宜的目标观,让教学的方向更明确
小班化语文教学最大的优势是班小人少、交流频、生生可参与、人人可发言。教师依据小班教学的优势,可将三维目标落到实处——带领学生读写,逐一展示,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与能力的提升;关注教学细节,适时设疑激趣,促进课程资源的生成与延伸,使得过程与方法更加精细;通过文本教学,以课文为例,渗透情感教育,促使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等等。综上所述,小班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凸显,学生的课堂行为受到充分关注。小班语文课堂促成了目标达成与趣味生成的有机融合。
小班语文教学要在备课上下功夫,设计导学案,标明预习目标。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课题组将导学案的预习目标设置为:1.朗读课文,读准文中生字生词。2.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苏轼及作品,了解本文的背景资料。3.根据书中注释以及利用工具书翻译文章,整体把握文意。课堂上,课题组根据学生预习情况及教学重难点,设置的教学目标为:1.划出文中描写景物的语句,领悟作者简洁精妙的借景抒情方法。2.在朗读中,把握文意,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3.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学习作者面对逆境豁达、乐观、从容的胸怀。课后,为了达到巩固与提升的目的,课题组设置的目标为:1.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2.学习苏轼在逆境中为人处世的态度,感受生活,乐观做人。3.撰写一篇以景寄情的记叙文。
课前、课中、课后3个不同阶段,课题组设置了3个不同的学习目标。这样既避免了目标的重复,又体现了目标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渐进原则;既促进了目标的有机融合,又紧密结合了学生的实际情况。这种接地气的目标设置,自然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分层教学是小班教学的重要教学策略,也是三维目标落实的方法途径。课题组将班级学生分为5个学习小组,并为每个学习小组设计ABC三个等级目标,分别为发展目标、中层目标、基本目标。这3个层级分别对应小组中不同层级的学生。例如在教学《马说》这篇课文时,根据学生特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读通读懂课文,掌握重要实词、虚词的意思和用法。2.理解和把握课文中出现的名句。3.了解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4.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这样的目标有一定的梯度,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要求C组学生能完成1、2目标,B组学生完成1、2、3目标,A组学生则完成1、2、3、4目标。这种层级目标适合学生基础,便于因材施教,进而达到“补差培优”的教学目的。
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让教学的主体更凸显
1.座位编排,体现合作的主体。
学生的主体性首先体现在座位上。我们把学生分成5个小组,每组5-6人,然后将学习小组的座位摆成“U”形或“凸”字形。每小组选出一名行政小组长、一名学习小组长。行政小组长负责小组纪律、卫生、扫除等工作,学习小组长负责学习任务分解、组织发言、小组评价、班级汇报等工作。学习小组座位编排利于学生探究合作,从空间上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保障。
2.课堂展示,体现学习的主体。
小班语文教学要求教师退居后台,学生走向前台。课堂上,学生根据导学案内容,分别上黑板展示学习内容。(每个班级在教室两侧各挂两块黑板,加上后黑板,共计五块黑板,每块黑板上写有小组组标、奋斗标语、成员名单、评分记录等)由小组中另一名学生检测展示内容,并进行提问和讲解,最后教师点评并精讲学生感到疑惑的内容。这种将学生推向前台的讲解方式,给予了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调动了学生自我求知的积极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树立合理的文本观,让教学效果更显著
合理的文本观是教师文本意识的体现。所谓文本意识,就是课堂中师生要以文本为例子认真研读和探究,回归语文的本真。小班文本解读重在小组合作。教学中,通过多种文本解读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牵“牛鼻子”,找到文本解读的突破口。
关键词句被称为文章的眼睛,抓住了关键词句就牵住了文章的“牛鼻子”。如此一来,就会收获牵一发而动全身、投一石而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白杨礼赞》一文时,教师让学生找出一个关键词统领全篇,学生立即找出“不平凡”一词。教师接着让每个学习小组在文章中划出“不平凡”的句子,并概括这些句子与主旨的关系。在小组分工协作之下,学生的提炼立马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1)生长环境不平凡:黄绿错综的黄土高原。(2)外部形态不平凡: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3)内在气质不平凡:倔强挺立、努力向上、不折不挠。这种通过关键字词打通文本阅读道路的方法,就是牵“牛鼻子”教学法。
2.抓住网口,提挈文本解读的纲领。
抓住网口,一网打尽池中鱼。文本解读的网就是拎起文章的课堂提问。初中小班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不是“教师问学生答”的填鸭式教学法,而是“学生问学生答”的自主学习法。问题问得是否准确精当,关键在于主问题的设置。因而,课题组常常从四个方面引导学生提问题:1.提问要紧扣文章主旨。2.要注意提问的难度、梯度及层次。3.提问要多角度,具有个性化见解。4.提问要突出课文的重点、难点。通过长期训练,学生提出的问题就会慢慢走向正轨。
例如,教学《散步》一文时,经过5个小组的探讨,形成了4个扣住文本的问题:1.你通过文题“散步”,会想到什么问题?2.悠闲的散步中出现了一个小插曲,这一家人是怎么处理的?从这个细节中我们看到一个什么家庭?3.从______句(段)中,我读出(或读到、读懂)______(景、人、情)。4.在你的家里,谁的担子最重?为什么?你该怎么做?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训练学生提问,其实就在于调动学生阅读课文,鼓励学生查找资料,促使小组合作探究,激励小组合作竞争。这些问题的设计,需要教师点拨,甚至是逐个帮扶,而小班人少的优势,为凸显文本教学提供了良机。
(作者为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王官集初级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