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语文阅读教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从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有些阅读作品写作年代较短,距离学生的生活比较接近,容易让学生理解。学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质疑和提高,才会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有效的阅读和评价,这些都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
关键词:语文阅读 课程改革 思维能力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锻炼中不断提高的,教师必须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做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促使学生的思维资源得到较好的开发和利用。
一、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一些学生的语文能力较差,归根结底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力,这种情况的存在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对语文的形象感受,是具有敏锐的语感的表现。这种感受能力,要求学生对生活有敏锐的洞察力,同时也要具备丰富的想象力。虽然中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但是他们仍然具备一定的生活阅历,通过各种媒介或者第三方转述等,他们对世间的许多事情都有一定的了解。因此,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展,有利于他们把看似没有生命的文字符号,转化成有血有肉的的生活场景。例如,笔者在让学生鉴赏杜甫的名作《望岳》:
“荡胸生层云,决毗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在讲解这一诗歌内容时,让学生自己想象登山的情景,同时让学生体会付出汗水之后,一览众山小的喜悦心情。从高处俯瞰,则有一种“唯我独尊”的感觉,这样学生对诗歌的内容就会有较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学生对于作者在诗中表达的登临山顶的气概能够有较为深刻的体会。像这样的联系生活,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能够学生从一个高度去把握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意境,而不会通过教师的讲解去生硬地理解所谓的文章意境,而大多时候学生对文章的意境并不能做到真正的理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发挥想象,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给学生营造情境,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有步骤地实行由低到高的思维层次训练
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之后,教师也要注重学生由浅及深的多层次的思维训练,即学、思、问、辨。
1、学
笔者所说的“学”是对语文材料的基本梳理,主要表现为认识字词,能够做到基本的释义,通过全文之后能够对课文大意有一个梗概地了解。虽然这个层次是思维水平最低的要求,但是却是不可回避的,仍然有一部分学生做不到位。根据现行考纲的要求,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现代汉语的释义能力,学生能够准确把握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境,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较高的要求。例如笔者在引导学生欣赏朱自清先生的《绿》时,其中有一句“我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我让学生理解,为何用的是“追捉”,而没有用比较常见的“追逐”?把词语放在文章中,教师引导学生去思考,“追逐”只能表达“追”的意思,而“追捉”则表达的意义更成分,体现了作者急切的心情,为下文物我融为一体做了铺垫。可见,“学”这一层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思、问
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多进行思考,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多“问”。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能够提出问题,然后再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思考,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获得知识、提升能力。但是,目前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质疑能力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教师在语文阅读中,要积极发挥引导的作用。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我解疑,小组解疑,然后师生解疑,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提问是思考的结果,也是思考的动力,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提问,充分表明了学生对课文的认知程度和阅读兴趣,在此基础上进行揣摩,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地锻炼,在质疑的基础上思维能力有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因此,教师要足够的重视,经济发挥引导作用,鼓励学生去积极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辨
教师在语文阅读训练过程中,让学生对文章有较为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性阅读和对比性阅读,并在阅读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获取新的思路。这是在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较高层次的要求,也是语文阅读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实现“辨”这一要求,要充分利用学生善于思考,争强好胜的特点。例如在学习《药》这篇文章时,逼着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讨论。在上完一节课时,笔者给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华大妈是否认识夏四奶奶?学生听到问题后都比较感兴趣,而且意见对立的分成认识和不认识两方。其实,在实际的学习中,不管学生持哪一种意见,无疑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他们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尽力扭转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出现的偏差
教师在讲解语文时,要注重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正是充满好奇心的年纪,教师如果不注意教学艺术和教学技巧,就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发现许多学生并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阅读时经常没有集中注意力。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估计绝大多数学生,导致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工不出力”,久而久之,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的兴趣不浓厚,能力也没有获得相应的提高。
鉴于这种情况,语文教师应该选择适合学生情况的阅读材料,而且教师应该注重教学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同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直观的氛围中学习。例如在学习课文《雨中登泰山》时,文中写了18景,对于没有亲临泰山的学生而言,语言是无法直观地表达文中的美景的,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去展示,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仿写一篇类似的游记,这样既加深了对文章的了解,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侧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掘学生的潜力。可以说,学生的潜力既是一种教学资源,教师利用的好,发掘的好,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语文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素质。
参考文献:
[1]樊红岩.近年辽宁高考语文阅读试题研究.2012.
[2]吉俊维.新课标下中考语文阅读考点分析与答题策略.2011.
[3]刘雪红.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调查研究.2012
[4]孟佳.高考语文阅读试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1.
关键词:语文阅读 课程改革 思维能力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锻炼中不断提高的,教师必须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做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促使学生的思维资源得到较好的开发和利用。
一、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一些学生的语文能力较差,归根结底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力,这种情况的存在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对语文的形象感受,是具有敏锐的语感的表现。这种感受能力,要求学生对生活有敏锐的洞察力,同时也要具备丰富的想象力。虽然中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但是他们仍然具备一定的生活阅历,通过各种媒介或者第三方转述等,他们对世间的许多事情都有一定的了解。因此,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展,有利于他们把看似没有生命的文字符号,转化成有血有肉的的生活场景。例如,笔者在让学生鉴赏杜甫的名作《望岳》:
“荡胸生层云,决毗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在讲解这一诗歌内容时,让学生自己想象登山的情景,同时让学生体会付出汗水之后,一览众山小的喜悦心情。从高处俯瞰,则有一种“唯我独尊”的感觉,这样学生对诗歌的内容就会有较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学生对于作者在诗中表达的登临山顶的气概能够有较为深刻的体会。像这样的联系生活,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能够学生从一个高度去把握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意境,而不会通过教师的讲解去生硬地理解所谓的文章意境,而大多时候学生对文章的意境并不能做到真正的理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发挥想象,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给学生营造情境,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有步骤地实行由低到高的思维层次训练
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之后,教师也要注重学生由浅及深的多层次的思维训练,即学、思、问、辨。
1、学
笔者所说的“学”是对语文材料的基本梳理,主要表现为认识字词,能够做到基本的释义,通过全文之后能够对课文大意有一个梗概地了解。虽然这个层次是思维水平最低的要求,但是却是不可回避的,仍然有一部分学生做不到位。根据现行考纲的要求,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现代汉语的释义能力,学生能够准确把握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境,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较高的要求。例如笔者在引导学生欣赏朱自清先生的《绿》时,其中有一句“我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我让学生理解,为何用的是“追捉”,而没有用比较常见的“追逐”?把词语放在文章中,教师引导学生去思考,“追逐”只能表达“追”的意思,而“追捉”则表达的意义更成分,体现了作者急切的心情,为下文物我融为一体做了铺垫。可见,“学”这一层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思、问
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多进行思考,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多“问”。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能够提出问题,然后再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思考,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获得知识、提升能力。但是,目前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质疑能力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教师在语文阅读中,要积极发挥引导的作用。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我解疑,小组解疑,然后师生解疑,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提问是思考的结果,也是思考的动力,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提问,充分表明了学生对课文的认知程度和阅读兴趣,在此基础上进行揣摩,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地锻炼,在质疑的基础上思维能力有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因此,教师要足够的重视,经济发挥引导作用,鼓励学生去积极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辨
教师在语文阅读训练过程中,让学生对文章有较为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性阅读和对比性阅读,并在阅读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获取新的思路。这是在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较高层次的要求,也是语文阅读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实现“辨”这一要求,要充分利用学生善于思考,争强好胜的特点。例如在学习《药》这篇文章时,逼着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讨论。在上完一节课时,笔者给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华大妈是否认识夏四奶奶?学生听到问题后都比较感兴趣,而且意见对立的分成认识和不认识两方。其实,在实际的学习中,不管学生持哪一种意见,无疑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他们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尽力扭转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出现的偏差
教师在讲解语文时,要注重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正是充满好奇心的年纪,教师如果不注意教学艺术和教学技巧,就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发现许多学生并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阅读时经常没有集中注意力。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估计绝大多数学生,导致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工不出力”,久而久之,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的兴趣不浓厚,能力也没有获得相应的提高。
鉴于这种情况,语文教师应该选择适合学生情况的阅读材料,而且教师应该注重教学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同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直观的氛围中学习。例如在学习课文《雨中登泰山》时,文中写了18景,对于没有亲临泰山的学生而言,语言是无法直观地表达文中的美景的,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去展示,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仿写一篇类似的游记,这样既加深了对文章的了解,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侧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掘学生的潜力。可以说,学生的潜力既是一种教学资源,教师利用的好,发掘的好,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语文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素质。
参考文献:
[1]樊红岩.近年辽宁高考语文阅读试题研究.2012.
[2]吉俊维.新课标下中考语文阅读考点分析与答题策略.2011.
[3]刘雪红.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调查研究.2012
[4]孟佳.高考语文阅读试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