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阳城县町店乡增村,安葬着一位只身杀死50个日军的烈士。他是一位没有留下姓名的英雄,但他的光辉事迹却在阳城人民中广为传颂。
1938年7月3日,徐海东、黄克诚同志指挥八路军——五师三四四旅六八七团、六八八团和一二九师七七二团一营、二营,在阳城北部芦苇河畔的町店地区与西犯的日军二十五师团进行了一场血战,取得了重大胜利。
在七七二团(阻城习惯称老二团),有一位年轻的排长,当年他仅有18岁,河南口音,中等个子,虎背熊腰,“国”字形方脸,黑里透红,从浓眉大眼中便可看出他的英武胆识。在一次分段阻截日军的激烈战斗中,他带领全排战士坚守焦腰(焦家庄、阳腰)阵地,与进犯日军展开了几十个回合的争夺战。手榴弹扔完了,子弹打光了,刺刀刃卷曲了,阵地前沿上躺满了无数日军的尸体。而整整一排战士,也牺牲得只剩下了他一个人,且身负重伤,血迹斑斑。
年轻的排长深情地看了看倒下去的战友,从他们的身上取下仅剩的四颗手榴弹插在腰间,赶快向义城方面的部队靠拢。不料刚到义城的劝后圪洞,就遇到 50多个手持大刀的日兵冲了上来,劝后圪洞又窄又长,大概只有一米来宽。他站在圪洞口边,恰是“一夫当道,万夫莫开”。当时圪洞里已涌进30多个日兵,围墙内外一片呜哩哇啦的吵闹声。
“留下一个人也要坚持战斗到底!”年轻的排长环视四周,步步向前逼进。近了,更近了,突然,他飞起一脚,踢倒了走在最前面的一个日兵,夺过大刀,举起就砍,一个个日兵应声倒下。随即,他将三颗手榴弹一齐拉开导火线,一个个隔墙扔了过去,只听“轰隆隆”三声响过,墙外的日兵连半个都没漏网,一齐上了西天。钻进圪洞里的日兵慌忙回头往外退逃,他眼疾手快,把最后一颗手榴弹扔到了一长溜日兵的尾巴上,四五个日兵被炸得血肉横飞,连劝后圪洞的墙都炸塌了一截。这时,圪洞里的日兵前不能进,后不能退。他们见只是一个孤身无援的八路军,便狂叫着一齐往前拥。面对这20多个日兵,年轻的排长毫不示弱,他头脑里闪过一个念头:“拼!纵然死了也要叫侵略者知道中国人的厉害!”他浑身不知从哪儿来的力气,与冲上来的敌人死拼到一块。他一连砍死了十多个日兵,自己身受重伤,终于倒在了血泊之中。这时,增村和西岭的30多个民兵在武委会主任郭立升和阎国和的带领下,举着长矛、大刀、木棒,呐喊着从北向南围了过来,剩下的八九个日兵见势不妙,慌忙抱头鼠窜,全被我军夹击毙命。战士们和民兵们清理着战场,倒在劝后圪洞里的日兵尸首有24具,墙外被手榴弹炸死的有 26具,他们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称赞这位年轻的排长:“真是以一当百的英雄好汉!”
年轻的排长身受重伤,前额上、腮帮上、下颌上的皮肉都掀了起来;两个肩膀的肉被砍掉了好几块,露出了被鲜血染红的骨头;浑身上下有着数不清的刀伤,血肉模糊的躯体和丝挂丝、缕挂缕的衣服紧紧粘在一起。他两手握着的大刀牢牢地插在一个日兵的肚里。摸摸英雄的心口,心脏还在跳动,摸摸他的鼻子,还有正常呼吸。在他鼓囊囊的口袋里,装着用手巾包着的小米干饭,也被鲜血染成了殷红的珍珠。目睹此情此景,大伙的泪水夺眶而出。郭立升、郭军(孙家沟民兵)、郭三囤、郭河保等人把他抬到焦庄的圪岔路口,会同追上来的几个战士,将这位年轻的勇士抬回了增村桥沟院的老二团团部,赶忙给他擦洗污血,包扎伤口。
过了小半天,他慢慢地从昏迷中醒来,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是:“快给我凉水喝。”因伤势过重、流血过多,他是不能喝水的,守护在身边的团长只好含泪安慰他说:“等一等,等一等。”他迷迷糊糊地又昏厥过去了。过了一个多小时,他又清醒过来,仍是闹着要喝水,战士们好心劝慰他不能喝水,他生气地叫喊着,爬起来窜出门外,跑到桥南场的大柏树底下,企图去沟里喝个痛快。战士们强逼着把他架回桥沟院后,他惊喜地发现院墙根放着一盆战士们刚刚洗过血衣的污水,便不顾一切地爬过去喝了个痛快,而后坐在圪台上长长地舒了口气,慢慢地闭上了眼睛,嘴角上还挂着一丝微笑……
年轻的排长牺牲了,村里的男女老少无不嚎啕大哭。郭考丁老人献出了自己的棺木,老二团的战士和增村人民把他安葬在增村南边裁缝院前的高崖头上,让广大人民学习他的英勇斗争精神。
这位年轻的排长的抗日事迹感人至深,可众多目睹者至今谁也说不准他的名字,只有当时灵柩内的记墓砖上写得清楚,可谁又忍心开棺破材呢?但总有一天我们会查清他的名字,使他的光辉名字与英雄事迹同载于阳城的革命斗争史册中!
(责编 岩春)
1938年7月3日,徐海东、黄克诚同志指挥八路军——五师三四四旅六八七团、六八八团和一二九师七七二团一营、二营,在阳城北部芦苇河畔的町店地区与西犯的日军二十五师团进行了一场血战,取得了重大胜利。
在七七二团(阻城习惯称老二团),有一位年轻的排长,当年他仅有18岁,河南口音,中等个子,虎背熊腰,“国”字形方脸,黑里透红,从浓眉大眼中便可看出他的英武胆识。在一次分段阻截日军的激烈战斗中,他带领全排战士坚守焦腰(焦家庄、阳腰)阵地,与进犯日军展开了几十个回合的争夺战。手榴弹扔完了,子弹打光了,刺刀刃卷曲了,阵地前沿上躺满了无数日军的尸体。而整整一排战士,也牺牲得只剩下了他一个人,且身负重伤,血迹斑斑。
年轻的排长深情地看了看倒下去的战友,从他们的身上取下仅剩的四颗手榴弹插在腰间,赶快向义城方面的部队靠拢。不料刚到义城的劝后圪洞,就遇到 50多个手持大刀的日兵冲了上来,劝后圪洞又窄又长,大概只有一米来宽。他站在圪洞口边,恰是“一夫当道,万夫莫开”。当时圪洞里已涌进30多个日兵,围墙内外一片呜哩哇啦的吵闹声。
“留下一个人也要坚持战斗到底!”年轻的排长环视四周,步步向前逼进。近了,更近了,突然,他飞起一脚,踢倒了走在最前面的一个日兵,夺过大刀,举起就砍,一个个日兵应声倒下。随即,他将三颗手榴弹一齐拉开导火线,一个个隔墙扔了过去,只听“轰隆隆”三声响过,墙外的日兵连半个都没漏网,一齐上了西天。钻进圪洞里的日兵慌忙回头往外退逃,他眼疾手快,把最后一颗手榴弹扔到了一长溜日兵的尾巴上,四五个日兵被炸得血肉横飞,连劝后圪洞的墙都炸塌了一截。这时,圪洞里的日兵前不能进,后不能退。他们见只是一个孤身无援的八路军,便狂叫着一齐往前拥。面对这20多个日兵,年轻的排长毫不示弱,他头脑里闪过一个念头:“拼!纵然死了也要叫侵略者知道中国人的厉害!”他浑身不知从哪儿来的力气,与冲上来的敌人死拼到一块。他一连砍死了十多个日兵,自己身受重伤,终于倒在了血泊之中。这时,增村和西岭的30多个民兵在武委会主任郭立升和阎国和的带领下,举着长矛、大刀、木棒,呐喊着从北向南围了过来,剩下的八九个日兵见势不妙,慌忙抱头鼠窜,全被我军夹击毙命。战士们和民兵们清理着战场,倒在劝后圪洞里的日兵尸首有24具,墙外被手榴弹炸死的有 26具,他们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称赞这位年轻的排长:“真是以一当百的英雄好汉!”
年轻的排长身受重伤,前额上、腮帮上、下颌上的皮肉都掀了起来;两个肩膀的肉被砍掉了好几块,露出了被鲜血染红的骨头;浑身上下有着数不清的刀伤,血肉模糊的躯体和丝挂丝、缕挂缕的衣服紧紧粘在一起。他两手握着的大刀牢牢地插在一个日兵的肚里。摸摸英雄的心口,心脏还在跳动,摸摸他的鼻子,还有正常呼吸。在他鼓囊囊的口袋里,装着用手巾包着的小米干饭,也被鲜血染成了殷红的珍珠。目睹此情此景,大伙的泪水夺眶而出。郭立升、郭军(孙家沟民兵)、郭三囤、郭河保等人把他抬到焦庄的圪岔路口,会同追上来的几个战士,将这位年轻的勇士抬回了增村桥沟院的老二团团部,赶忙给他擦洗污血,包扎伤口。
过了小半天,他慢慢地从昏迷中醒来,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是:“快给我凉水喝。”因伤势过重、流血过多,他是不能喝水的,守护在身边的团长只好含泪安慰他说:“等一等,等一等。”他迷迷糊糊地又昏厥过去了。过了一个多小时,他又清醒过来,仍是闹着要喝水,战士们好心劝慰他不能喝水,他生气地叫喊着,爬起来窜出门外,跑到桥南场的大柏树底下,企图去沟里喝个痛快。战士们强逼着把他架回桥沟院后,他惊喜地发现院墙根放着一盆战士们刚刚洗过血衣的污水,便不顾一切地爬过去喝了个痛快,而后坐在圪台上长长地舒了口气,慢慢地闭上了眼睛,嘴角上还挂着一丝微笑……
年轻的排长牺牲了,村里的男女老少无不嚎啕大哭。郭考丁老人献出了自己的棺木,老二团的战士和增村人民把他安葬在增村南边裁缝院前的高崖头上,让广大人民学习他的英勇斗争精神。
这位年轻的排长的抗日事迹感人至深,可众多目睹者至今谁也说不准他的名字,只有当时灵柩内的记墓砖上写得清楚,可谁又忍心开棺破材呢?但总有一天我们会查清他的名字,使他的光辉名字与英雄事迹同载于阳城的革命斗争史册中!
(责编 岩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