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在田子坊逛上半天,很容易就会看见一个红色的木制招牌,上书四个金字:“金粉世家”。这家品牌服饰店在上海已经小有名气,在田子坊也是一个叫得响的创意品牌,再加上品牌名称与张恨水小说同名,也引发了很多人的怀旧心怀。
创办这个品牌的正是田子坊商会的负责人之一李嘉陵。2012年,公司在上海这边已经总共有100多个人,其中设计人员24个,还包括2个画家。文化创意产业如何跨越人工、房租、税收的“三重门”,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值得深思。
“艺术生活化”的困境
对于一个文化创意类企业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创意和独特。从设计花样到手动绣花,每件成品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不同于工业化、流水线的产品那么简便,其中繁复的过程和独一无二的设计,正是蕴含了“创意”的成本。
在金粉世家,想要找到两件一模一样的衣服是非常难的。企业主打的,也正是这一份设计感。成立这一品牌已有多年,口碑、名气等都渐渐建立,李嘉陵也开始“守城”。
每天清晨开门,最让李嘉陵头疼的就是三件事:房租、人工和税收。设计师的头脑是单纯的,他们更多考虑的是怎样用艺术呈现自己的想法、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而要将“艺术生活化”,牵扯到房租、税收等,这都意味着设计师品牌建立的前期巨大成本。
李嘉陵介绍,田子坊的房租现在平均价位已经是每天每平方将近50元钱,在这里想要孵化一个成功的文化创意企业,前期的成本投入太大,每年都会有一些刚刚创立的品牌由于巨大的成本压力渐渐搬离田子坊。
而人工费又在不断上涨。“在七浦路购买一件50元钱的衬衫,可能包括7块钱的工费。但拿到我这边来,50块还不够工费。”李嘉陵算了一笔账,衣服从制作、购买布料到设计,面料成本最终只占到成本的10%,设计费占到17%-18%,包括制作工费在内成本就占到33%-36%,这其中还没有包括营业员工资和房租。
税负之重也是文化创意产业难以突破的瓶颈之一。李嘉陵和笔者举了一个例子:田子坊一个企业2012年的营业额是1个多亿,但交税就交了1500万,最后的整体收入不到500万元。总体下来,包括人工社保等都计算下来,税负率可能要将近45%,众多企业不得不再支付一笔费用,聘请财务专家,进行合理避税。
例如,品牌在其他城市的一些分店都注册自己的公司、自己交税,和总公司并不挂钩,这样就可以享受小规模纳税人的部分优惠政策,但这对企业推广自己的品牌是不利的。
艺术生活化的困境,是整个文化创意行业面临的统一现状。李嘉陵说,田子坊以前是文化创意类占95%以上,个别的一两家咖啡占5%;到了现在,田子坊内的文化创意产业已经30%都不到。“过去进到田子坊,这是设计店,现在不一样,哪里的东西都拿来卖。”
减税政策的曙光
“营改增”的改革,让李嘉陵看到了税负减免的曙光,和他一样的很多文化创意企业,都尝到了甜头。
2012年1月1日起,上海的文化创意类企业从征收营业税改变成为征收增值税,现代服务业适用6%的税率。也就是说,从原有的营业额5%征收营业税改变成为增值部分征收6%的增值税,这一下调幅度让企业负担明显减轻。
假设,公司一年营业额为1200万元,按照此前5%的营业税计算需要缴纳营业税约60万元。而“营改增”后,销项税额按照6%计算则要缴纳68万元左右的税收,但抵扣掉购进的生产原料、设备等24万元后,只需缴纳44万元,税负下降27%左右。
李嘉陵说,尤其是一些服饰公司是“下单生产”,拿到足额的增值税发票不存在很大问题,让抵扣有了最大的保障。
不过,在享受改革成果的同时,李嘉陵的企业却也遇到一点瓶颈。企业是“前店后场、完全直营”的模式,有时候例如整个夏季出20个系列款式,却需要前期设计80多个款式,很多款式只生产了几件,需要的面料不是很多,其中还有很多是特色的布料,也不是大批量进货。
“进货的时候量太小,厂家有时候会不愿意提供增值税发票。”李嘉陵说,每次抵扣的时候都遇到增值税发票不够的情况。
而且,再加上文化创意企业主要都是“抓两头”,即产品的开发设计和最后的品牌服务,中间的生产环节并不多,导致可抵扣的内容也不是很多,人工成本仍然是文化创意企业“不可承受之痛”。
告别“等米下锅”,转型进行时
李嘉陵说,在一个创意产业园区中,很多企业甚至连小微企业都谈不上,通常是“一个人、一支笔”,刚刚走向市场,根本没有办法去想后面的问题。初期想的是把一些想法变成生活,混口饭吃,很多人都停留在基本的维持,做自己的一些爱好。“将一个想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即使是“金粉世家”这样一个成熟的创意品牌,按照目前的模式做下去,也不会做得太大。李嘉陵认为,自己并不需要一个巨大的企业,需要的是品牌的逐渐积淀,最终创造出一个“百年老店”或“百年品牌”。一方面,他开始做一些副业,去补贴原有创意产业的投入;另一方面,也正在考虑另起一个高端品牌,将“中国元素和时尚”完美结合,创造中国服装界又一个“例外”。
而对于这些人而言,如何创造更好的、“轻装上阵”的氛围就至关重要。李嘉陵说,企业希望得到更加“细致”的政策。例如,如果拿不到足够的增值税发票,人工成本又占到“大头”的情况下,能不能按照往年的营业额定出一定的“底线”额度,直接抵扣?文化类企业也不大可能“年年接大单”,能不能将小规模纳税人、一般纳税人的判定政策更加灵活?对于部分刚刚起步的创意品牌,能不能免征所得税?
而且,对于文化创意类企业而言,想要瞬间和“工业化、流水线”的产品一样,迅速扩大规模是比较难的。作为“专小精”的企业,能不能在评选著名商标等荣誉时,适当放宽部分经营规模、营业额等硬性条件?这些问题都还有待解答。
创办这个品牌的正是田子坊商会的负责人之一李嘉陵。2012年,公司在上海这边已经总共有100多个人,其中设计人员24个,还包括2个画家。文化创意产业如何跨越人工、房租、税收的“三重门”,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值得深思。
“艺术生活化”的困境
对于一个文化创意类企业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创意和独特。从设计花样到手动绣花,每件成品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不同于工业化、流水线的产品那么简便,其中繁复的过程和独一无二的设计,正是蕴含了“创意”的成本。
在金粉世家,想要找到两件一模一样的衣服是非常难的。企业主打的,也正是这一份设计感。成立这一品牌已有多年,口碑、名气等都渐渐建立,李嘉陵也开始“守城”。
每天清晨开门,最让李嘉陵头疼的就是三件事:房租、人工和税收。设计师的头脑是单纯的,他们更多考虑的是怎样用艺术呈现自己的想法、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而要将“艺术生活化”,牵扯到房租、税收等,这都意味着设计师品牌建立的前期巨大成本。
李嘉陵介绍,田子坊的房租现在平均价位已经是每天每平方将近50元钱,在这里想要孵化一个成功的文化创意企业,前期的成本投入太大,每年都会有一些刚刚创立的品牌由于巨大的成本压力渐渐搬离田子坊。
而人工费又在不断上涨。“在七浦路购买一件50元钱的衬衫,可能包括7块钱的工费。但拿到我这边来,50块还不够工费。”李嘉陵算了一笔账,衣服从制作、购买布料到设计,面料成本最终只占到成本的10%,设计费占到17%-18%,包括制作工费在内成本就占到33%-36%,这其中还没有包括营业员工资和房租。
税负之重也是文化创意产业难以突破的瓶颈之一。李嘉陵和笔者举了一个例子:田子坊一个企业2012年的营业额是1个多亿,但交税就交了1500万,最后的整体收入不到500万元。总体下来,包括人工社保等都计算下来,税负率可能要将近45%,众多企业不得不再支付一笔费用,聘请财务专家,进行合理避税。
例如,品牌在其他城市的一些分店都注册自己的公司、自己交税,和总公司并不挂钩,这样就可以享受小规模纳税人的部分优惠政策,但这对企业推广自己的品牌是不利的。
艺术生活化的困境,是整个文化创意行业面临的统一现状。李嘉陵说,田子坊以前是文化创意类占95%以上,个别的一两家咖啡占5%;到了现在,田子坊内的文化创意产业已经30%都不到。“过去进到田子坊,这是设计店,现在不一样,哪里的东西都拿来卖。”
减税政策的曙光
“营改增”的改革,让李嘉陵看到了税负减免的曙光,和他一样的很多文化创意企业,都尝到了甜头。
2012年1月1日起,上海的文化创意类企业从征收营业税改变成为征收增值税,现代服务业适用6%的税率。也就是说,从原有的营业额5%征收营业税改变成为增值部分征收6%的增值税,这一下调幅度让企业负担明显减轻。
假设,公司一年营业额为1200万元,按照此前5%的营业税计算需要缴纳营业税约60万元。而“营改增”后,销项税额按照6%计算则要缴纳68万元左右的税收,但抵扣掉购进的生产原料、设备等24万元后,只需缴纳44万元,税负下降27%左右。
李嘉陵说,尤其是一些服饰公司是“下单生产”,拿到足额的增值税发票不存在很大问题,让抵扣有了最大的保障。
不过,在享受改革成果的同时,李嘉陵的企业却也遇到一点瓶颈。企业是“前店后场、完全直营”的模式,有时候例如整个夏季出20个系列款式,却需要前期设计80多个款式,很多款式只生产了几件,需要的面料不是很多,其中还有很多是特色的布料,也不是大批量进货。
“进货的时候量太小,厂家有时候会不愿意提供增值税发票。”李嘉陵说,每次抵扣的时候都遇到增值税发票不够的情况。
而且,再加上文化创意企业主要都是“抓两头”,即产品的开发设计和最后的品牌服务,中间的生产环节并不多,导致可抵扣的内容也不是很多,人工成本仍然是文化创意企业“不可承受之痛”。
告别“等米下锅”,转型进行时
李嘉陵说,在一个创意产业园区中,很多企业甚至连小微企业都谈不上,通常是“一个人、一支笔”,刚刚走向市场,根本没有办法去想后面的问题。初期想的是把一些想法变成生活,混口饭吃,很多人都停留在基本的维持,做自己的一些爱好。“将一个想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即使是“金粉世家”这样一个成熟的创意品牌,按照目前的模式做下去,也不会做得太大。李嘉陵认为,自己并不需要一个巨大的企业,需要的是品牌的逐渐积淀,最终创造出一个“百年老店”或“百年品牌”。一方面,他开始做一些副业,去补贴原有创意产业的投入;另一方面,也正在考虑另起一个高端品牌,将“中国元素和时尚”完美结合,创造中国服装界又一个“例外”。
而对于这些人而言,如何创造更好的、“轻装上阵”的氛围就至关重要。李嘉陵说,企业希望得到更加“细致”的政策。例如,如果拿不到足够的增值税发票,人工成本又占到“大头”的情况下,能不能按照往年的营业额定出一定的“底线”额度,直接抵扣?文化类企业也不大可能“年年接大单”,能不能将小规模纳税人、一般纳税人的判定政策更加灵活?对于部分刚刚起步的创意品牌,能不能免征所得税?
而且,对于文化创意类企业而言,想要瞬间和“工业化、流水线”的产品一样,迅速扩大规模是比较难的。作为“专小精”的企业,能不能在评选著名商标等荣誉时,适当放宽部分经营规模、营业额等硬性条件?这些问题都还有待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