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谐,具有协调、融洽、合作等意义。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构建和谐校园有利于确保学校稳定和谐,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那么应该如何去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共同构建和谐校园呢?下面我从“五个关系”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建设团结和谐的领导班子关系
“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领导班子之间为名利、地位,拉帮派,明争暗斗,下面的老师会和谐团结吗?因此,领导班子成员要加强个人修养,识大体,顾大局,大事讲原则,小事讲谦让,以工作和事业为重。要加强班子的民主集中制建设,发挥集体领导的方向性、引领性作用,同时要充分发挥每名成员的聪明才智,使班子整体效能最大化。领导班子的团结和谐将为构建和谐校园起到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
二、建立平等融洽的上下级关系
常言道:无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大多数的学校领导都是通过制定完善、严密的规章制度来强化对教师的控制监督。但仅仅这样做是不够的,因为这样并没有真正唤起教师的工作热情,还会出现“高原现象”,弄得教师不是潜心研究如何做好工作,而是诚惶诚恐地应对量化考核表,以免一不小心而被扣分。教师不是真心实意地为学校着想,不是时时处处维护学校的形象,而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也少说为佳。这样一来,学校还有和谐可言吗?
要想建立和谐的校园,领导首先要转变观念,以人为本,树立正确观,搞好领导与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因为学校的领导与教师之间绝不是老板与打工仔的关系,教师也是学校的主人,只是分工的不同。学校教育是育人的事业,如果没有了教师负责任的态度,没有了教师积极的参与,没有了教师创造性的发挥,单靠几个领导的力量,学校能出好成绩吗?因此,领导应注意搞好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让教师有一种归属感,这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关键。
要使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融洽,领导应做好多方面的工作:
1,应多与教师沟通。矛盾皆因缺乏沟通导致。学校领导应多听取广大教师的意见,充分地了解他们的需要,并努力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这才能赢得其亲近与合作。
2,在重大的问题、重要的决策上,领导应集思广益。使政策制度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获得教师的拥护和支持。而且,对不合理的落后的制度还要及时改革。
3,领导要经常换位思考,在制订和执行一些必要的规章制度时,要融情于理,不以制度压人,不以权治人,不凭一时的喜怒随便批评、惩罚教师。教师们做了工作要表示赞赏,即使做得不好,也要有宽阔的胸怀包容他们,鼓励他们。
4,领导要进一步加大校务公开的力度,尊重广大教职员工的知情权和其他民主权利。增强广大教师对学校建设的参与意识,激发他们的责任感,使大家能以主人翁的心态积极接受并参与学校改革,从而减少不必要的逆反心理和矛盾。
5,领导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宰相肚里能撑船”。只有乐意接纳教师提出的不同意见,才能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形成民主的气氛。学校才有生气,才有活力。
6,领导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在教师间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促进领导与教师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在交流中鼓劲加油,消除误会,形成统一和谐的氛围。
7,注意从小事做起,以情感留人。要真正做到这一点的确不容易,因为这些小事往往会被人们忽视。如一位一向工作认真负责的教师生病了,要请假一两个星期,作为领导的,是去关心慰问,及时给予温暖,还是认为该教师耽误了学校工作,决定扣掉她的一些工资呢?要是采取的是后一种,就不但严重打击了那位教师的积极性,还会挫伤其他教师的工作热情。谁不会生病呢?又有谁希望生病呢?教师们从这事中会想到:看。那么认真积极有什么用?为了工作连病都没时间去看,结果得到的是什么?还不是批评?还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算了!这样一来,不和谐的音符就产生了,日后开展工作就困难了。
总之,若领导能做好以上工作,让大家都达成共识:学校是大家的学校,事业是共同的事业,校兴则我兴,校荣则我荣。全校上下一条心,学校怎会不和谐呢?
三、建设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形成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和谐教育的前提。师生之间应该是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教师和学生要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就意味着教师与学生角色的双重转变: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还意味着师生关系向着师生平等、互相合作、彼此尊重、民主教学方向发展。
要建设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做好多方面的工作:
1,教师要理解学生。理解,是教师与学生交往的前提,更是当代师生沟通的关键。在观念更新、生活丰富多彩的信息时代,学生在思维方式、情感体验、价值取向等方面都与教师有较大的差异。因此理解学生,是当教师的首要任务。生活中,学生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要理解他们,就要注意观察和体会学生的情绪以及说话方式的选择和运用;就要接触、了解学生,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与沟通,对学生碰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设身处地为学生想一想。要是老师不能理解学生,就会破坏师生的信任关系。
2,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是一种爱,一种信任。尊重。就是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珍惜学生的情感体验,保护学生的个性、人格。只有对学生付出真挚的、深沉的爱,才能得到同样的回报,正如一位哲人所言:人类是用爱来交换爱,用信任来换取信任的。学生年纪虽然小,但他们也是有感情的。记得全国特级教师魏书生说过:人心与人心之间,像高山与高山之间一样,你对着对方心灵的大山呼唤:我尊重你……,那么,对方心灵高山的回音便是:我尊重你……;你喊:我理解你……,对方的回音便是:我理解你……;你若喊:我恨你,人家的回音能是我爱你吗?只有尊重学生,教师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
3,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教师与学生同样是人,其人格是绝对平等的。只有达到了这种平等,师生才可以真正沟通。平等是师生友谊的桥梁。教师还要注意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有的教师对不同的学生的相同的行为表现,往往不能一视同仁。例如,没有按照教师的思路去解数学题,一个调皮鬼这样做,教师认为是故意捣乱。而另一个学生这样做,教师则认为是有创造性。对前者,教师给予批评;对后者,教师给予表扬。这样,前者就会感到教师的不公平,与老师产生对抗的情绪。
4,教师要有宽容之心。宽容,是高尚人格的显示,是自信心的体现,是引导学生的第一步。学生之所以称为学生,在于他们的不成熟性,认知的肤浅,思维的偏激,情感上的冲动,经验的欠缺,行为上的幼稚等等。面对这种特殊的交往对象,教师必须有种宽容的心态。当 然,宽容并不意味放纵,也不是姑息讨好,它是一种理性的情感控制。但教师们在教学教育中,往往会缺乏宽容。以下的现象就屡见不鲜:学生课堂上搞小动作,罚他打手心;学生不完成作业,罚不准上课;学生迟到,罚站门口;学生不值日,罚抄书……人谁无过呢?我们教师应多点宽容,不能以罚代教,更不能一时生气,做出过火的行为,给学生的身心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使师生间画上不和谐的音符。
我们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是能注意做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平等地对待学生,就能建立一种互相信任、和谐共处的良好师生关系,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教育效果,就不会是困难的事了。
四、建立团结友爱的生生关系
学生的茁壮成长首先需要有健康的身心。有的学生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有的无心向学,打架闹事;有的我行我素,对班集体漠不关心;有的心胸狭窄……这些都是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种种心理疾病。作为教师,应对此引起重视,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握个性。努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一个学生在学校度过的时间是比较长的,只有与周围的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保持一个融洽、正常的交往,他才能在心理上得到安全感、归宿感。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爱好、个性上的差异,在待人接物上有一定的主观倾向性。他们很容易由于趣味相投而形成一个个小群体,对班集体产生一定的影响,若不加以引导,往往会产生磨擦,破坏彼此间的关系。对待差生,则应教育学生不要歧视、疏远他们。应该伸出温暖的手拉他们一把,让他们跟着班集体一同进步,共同搞好班集体。通过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同学之间只有建立良好的关系,学习上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才有莫大的得益。
五、促进学校与家庭的友好关系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往往是无言的规范,对孩子的影响胜过千言万语。父母应该为孩子创造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但由于文化水平和认知水平较低,有的家长对学校的教育不理解,不配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出现不和谐的现象,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学校的领导和教师都应重视家庭教育。通过家庭访问等多种方式与学生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子女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在新课改背景下。学校还要充分利用家庭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通过开设讲座、印发资料、出版校园墙报等形式,向家长提供教育资讯,让家长明确良好家庭教育的标准。针对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给予解答和帮助,努力创设学校教育环境与家庭教育环境和谐发展的课程环境。
这“五个关系”是我肤浅的体会。我相信,经过我们的不断探究和努力,校园将会更和谐。
那么应该如何去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共同构建和谐校园呢?下面我从“五个关系”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建设团结和谐的领导班子关系
“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领导班子之间为名利、地位,拉帮派,明争暗斗,下面的老师会和谐团结吗?因此,领导班子成员要加强个人修养,识大体,顾大局,大事讲原则,小事讲谦让,以工作和事业为重。要加强班子的民主集中制建设,发挥集体领导的方向性、引领性作用,同时要充分发挥每名成员的聪明才智,使班子整体效能最大化。领导班子的团结和谐将为构建和谐校园起到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
二、建立平等融洽的上下级关系
常言道:无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大多数的学校领导都是通过制定完善、严密的规章制度来强化对教师的控制监督。但仅仅这样做是不够的,因为这样并没有真正唤起教师的工作热情,还会出现“高原现象”,弄得教师不是潜心研究如何做好工作,而是诚惶诚恐地应对量化考核表,以免一不小心而被扣分。教师不是真心实意地为学校着想,不是时时处处维护学校的形象,而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也少说为佳。这样一来,学校还有和谐可言吗?
要想建立和谐的校园,领导首先要转变观念,以人为本,树立正确观,搞好领导与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因为学校的领导与教师之间绝不是老板与打工仔的关系,教师也是学校的主人,只是分工的不同。学校教育是育人的事业,如果没有了教师负责任的态度,没有了教师积极的参与,没有了教师创造性的发挥,单靠几个领导的力量,学校能出好成绩吗?因此,领导应注意搞好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让教师有一种归属感,这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关键。
要使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融洽,领导应做好多方面的工作:
1,应多与教师沟通。矛盾皆因缺乏沟通导致。学校领导应多听取广大教师的意见,充分地了解他们的需要,并努力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这才能赢得其亲近与合作。
2,在重大的问题、重要的决策上,领导应集思广益。使政策制度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获得教师的拥护和支持。而且,对不合理的落后的制度还要及时改革。
3,领导要经常换位思考,在制订和执行一些必要的规章制度时,要融情于理,不以制度压人,不以权治人,不凭一时的喜怒随便批评、惩罚教师。教师们做了工作要表示赞赏,即使做得不好,也要有宽阔的胸怀包容他们,鼓励他们。
4,领导要进一步加大校务公开的力度,尊重广大教职员工的知情权和其他民主权利。增强广大教师对学校建设的参与意识,激发他们的责任感,使大家能以主人翁的心态积极接受并参与学校改革,从而减少不必要的逆反心理和矛盾。
5,领导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宰相肚里能撑船”。只有乐意接纳教师提出的不同意见,才能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形成民主的气氛。学校才有生气,才有活力。
6,领导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在教师间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促进领导与教师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在交流中鼓劲加油,消除误会,形成统一和谐的氛围。
7,注意从小事做起,以情感留人。要真正做到这一点的确不容易,因为这些小事往往会被人们忽视。如一位一向工作认真负责的教师生病了,要请假一两个星期,作为领导的,是去关心慰问,及时给予温暖,还是认为该教师耽误了学校工作,决定扣掉她的一些工资呢?要是采取的是后一种,就不但严重打击了那位教师的积极性,还会挫伤其他教师的工作热情。谁不会生病呢?又有谁希望生病呢?教师们从这事中会想到:看。那么认真积极有什么用?为了工作连病都没时间去看,结果得到的是什么?还不是批评?还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算了!这样一来,不和谐的音符就产生了,日后开展工作就困难了。
总之,若领导能做好以上工作,让大家都达成共识:学校是大家的学校,事业是共同的事业,校兴则我兴,校荣则我荣。全校上下一条心,学校怎会不和谐呢?
三、建设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形成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和谐教育的前提。师生之间应该是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教师和学生要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就意味着教师与学生角色的双重转变: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还意味着师生关系向着师生平等、互相合作、彼此尊重、民主教学方向发展。
要建设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做好多方面的工作:
1,教师要理解学生。理解,是教师与学生交往的前提,更是当代师生沟通的关键。在观念更新、生活丰富多彩的信息时代,学生在思维方式、情感体验、价值取向等方面都与教师有较大的差异。因此理解学生,是当教师的首要任务。生活中,学生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要理解他们,就要注意观察和体会学生的情绪以及说话方式的选择和运用;就要接触、了解学生,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与沟通,对学生碰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设身处地为学生想一想。要是老师不能理解学生,就会破坏师生的信任关系。
2,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是一种爱,一种信任。尊重。就是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珍惜学生的情感体验,保护学生的个性、人格。只有对学生付出真挚的、深沉的爱,才能得到同样的回报,正如一位哲人所言:人类是用爱来交换爱,用信任来换取信任的。学生年纪虽然小,但他们也是有感情的。记得全国特级教师魏书生说过:人心与人心之间,像高山与高山之间一样,你对着对方心灵的大山呼唤:我尊重你……,那么,对方心灵高山的回音便是:我尊重你……;你喊:我理解你……,对方的回音便是:我理解你……;你若喊:我恨你,人家的回音能是我爱你吗?只有尊重学生,教师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
3,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教师与学生同样是人,其人格是绝对平等的。只有达到了这种平等,师生才可以真正沟通。平等是师生友谊的桥梁。教师还要注意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有的教师对不同的学生的相同的行为表现,往往不能一视同仁。例如,没有按照教师的思路去解数学题,一个调皮鬼这样做,教师认为是故意捣乱。而另一个学生这样做,教师则认为是有创造性。对前者,教师给予批评;对后者,教师给予表扬。这样,前者就会感到教师的不公平,与老师产生对抗的情绪。
4,教师要有宽容之心。宽容,是高尚人格的显示,是自信心的体现,是引导学生的第一步。学生之所以称为学生,在于他们的不成熟性,认知的肤浅,思维的偏激,情感上的冲动,经验的欠缺,行为上的幼稚等等。面对这种特殊的交往对象,教师必须有种宽容的心态。当 然,宽容并不意味放纵,也不是姑息讨好,它是一种理性的情感控制。但教师们在教学教育中,往往会缺乏宽容。以下的现象就屡见不鲜:学生课堂上搞小动作,罚他打手心;学生不完成作业,罚不准上课;学生迟到,罚站门口;学生不值日,罚抄书……人谁无过呢?我们教师应多点宽容,不能以罚代教,更不能一时生气,做出过火的行为,给学生的身心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使师生间画上不和谐的音符。
我们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是能注意做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平等地对待学生,就能建立一种互相信任、和谐共处的良好师生关系,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教育效果,就不会是困难的事了。
四、建立团结友爱的生生关系
学生的茁壮成长首先需要有健康的身心。有的学生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有的无心向学,打架闹事;有的我行我素,对班集体漠不关心;有的心胸狭窄……这些都是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种种心理疾病。作为教师,应对此引起重视,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握个性。努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一个学生在学校度过的时间是比较长的,只有与周围的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保持一个融洽、正常的交往,他才能在心理上得到安全感、归宿感。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爱好、个性上的差异,在待人接物上有一定的主观倾向性。他们很容易由于趣味相投而形成一个个小群体,对班集体产生一定的影响,若不加以引导,往往会产生磨擦,破坏彼此间的关系。对待差生,则应教育学生不要歧视、疏远他们。应该伸出温暖的手拉他们一把,让他们跟着班集体一同进步,共同搞好班集体。通过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同学之间只有建立良好的关系,学习上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才有莫大的得益。
五、促进学校与家庭的友好关系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往往是无言的规范,对孩子的影响胜过千言万语。父母应该为孩子创造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但由于文化水平和认知水平较低,有的家长对学校的教育不理解,不配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出现不和谐的现象,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学校的领导和教师都应重视家庭教育。通过家庭访问等多种方式与学生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子女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在新课改背景下。学校还要充分利用家庭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通过开设讲座、印发资料、出版校园墙报等形式,向家长提供教育资讯,让家长明确良好家庭教育的标准。针对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给予解答和帮助,努力创设学校教育环境与家庭教育环境和谐发展的课程环境。
这“五个关系”是我肤浅的体会。我相信,经过我们的不断探究和努力,校园将会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