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形势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协同创新作为指导理念。本文结合协同创新的理念,从协同创新的角度分析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现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所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提出加强校校协同、加强校企协同、加强学校内部协同的三项建议。
关键词:协同创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
旅游管理的是一门应用型学科,与其他大部分学科相比,其更为注重实践性,对专业学生的要求除相关的理论知识外,还需具备相当强的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交际能力,等等。种种原因导致高校在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同时需结合协同创新的理念,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校校、校企、学校内部的相互合作模式,从而达到学校、企业、学生三者共赢的局面。
1.研究背景
(1)协同创新的理念。该理念源于20世纪80年代,是一种以协作、共享、集成、融合为方式,开展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多方深度协作,以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为宗旨的新型教育理念。协同创新理念符合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全能型人才的理念与方向,是目前以及未来发展的先进教育模式之一,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与指导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
(2)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现今为适应高校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及推动旅游管理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和体制的创新,以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培养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已到了刻不容缓的阶段。但目前,从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角度看,学校的专业教育明显滞后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部分高校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距离当今旅游业所需的高技能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开放实践性人才、“专通”结合型人才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2.协同创新角度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现今我国仍有部分高等院校采取“以课堂灌输书本理论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单凭教师在课堂上所灌输的抽象理论知识接触所学专业,期末考试亦养成“教师划重点,学生背多分”的普遍现象,最终导致学生视野面较窄,对教师的依附性高,难以将自身处于学习的主导地位,缺乏创造性和开拓意识。
(2)基础教育与实务教育脱节。旅游学科的基础教育应包括旅游的基础理论、国内外有关的政策、地理、历史、文化等基本概况以及熟练掌握一门或以上外语和计算机业务。旅游学科的实务教育则为在旅游学科理论的学习基础上,借助实习场地和相关实习器材,教师以及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指导下完成对学生良好社会责任、职业习惯、基本服务操作技能、初级管理能力的培养,但是,部分高校忽视了实务教育的培养,使学生缺乏本专业所需人才的必备技术和技能、管理应用能力,造成了大部分学生就业时的高分低能,严重地削弱了自身就业水平和能力。
(3)师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我国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相较于其他“老牌”专业而言,发展较晚,部分师资为从其他学科转调而来(如历史、地理、营销等),因此部分教师虽具有一定教学实践的资历,但却缺乏对旅游管理专业实际操作和管理的经验。
(4)实习条件不完善。部分高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导致了实验、实习设备设施严重不足,部分高校的实习基本不完善甚至没有实质性的实习基地。这导致学生的学习完全只能寄托于“理论化”,使得毕业的学生既无法面对职中、中专和技校学生的技能竞争,亦无法满足现今旅游行业对较高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
(5)忽视实习生服务与管理技能的培养。众多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进行设置时,往往容易忽略对其服务与管理技能的培养,忽视对其基本服务的程序的讲授,令学生缺乏工作中的专业岗位知识。由此可见,高校在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必须大力加强对实践课程的增设。
3.协同创新角度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建议
(1)加强校校协同。高校与高校之间应紧密联系,以协同培养为纽带,共同展开相互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创新特色模式。通过校校的协同合作,可以让学生们更加了解自身所学的专业,相互学习、相互进步。
(2)加强校企协同。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校企合作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成功模式,校企合作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之一。因此,企业与学校需要建立深层次的合作关系,将对人才的需求特点贯穿于学校教育与实习中,制定针对性强的培养方案,提高人力资源的效能,节约培训成本。笔者认为,关于校企协同,有以下两点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①完善校企合作基 地。由于旅游管理学科的应用型属性,因此需要学生具备相当强的实践技能,学校必须与企业共同建立完善的实习基地。在建设校企合作基地的过程中,学校企业双方应多次对对方进行实地调研与论证,充分了解对方,在此过程中,校方应充分了解企业的实习环境以及师资,并与之制定相关培训计划、设置相关课程、签订相关协议保证双方利益,以期双方达成一致。②加强实践教学的考核制度。笔者所指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除学校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外,还包括企业方面。只有双方达成共识,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才能保证双方的权益。于学校,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可有利于找出实践教学中的问题以及薄弱环节,同时教师亦能从中得出直接的评价信息反馈,从而调动整体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于企业,能通过实践教学考核制度,及时调整自身的方向,有利于与学校培养默契,与校方相互促进,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的考核制度在制定时,需注意要坚持以公平、公正、以人为本为基本导向。
(3)加强学校内部协同。①完善实践设备。笔者认为,一般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应配置以下基本实践设备:餐饮实训室、旅游管理软件应用实验室、导游模拟室等,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理论知识,亦可为学生出外实习打下结实的基础。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的核心,针对目前中国整个旅游市场对旅游高等人才的需求,需提升整体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水平,现今,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存在的最显著问题为:缺乏实践经验。因此笔者认为,针对这一现象,应定期组织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前往国际知名酒店、旅行社、著名风景名胜景区等旅游企业进行实操训练以及进修,提升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水平。此外,高校亦可定期选取旅游企业的精英为学生授课,保证教师和学生皆能以最快的速度接触旅游行业最新的管理经验和方法。
中国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长期粗放型与外延式增长所积累的问题、矛盾已逐渐显露,伴随着现今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对中国高校所培养的人才亦有了新的要求,协同创新角度是符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一个新的角度,它的指导对突破现今中国高校旅游管理教育的瓶颈,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全能应用型人才具有相当大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杨 慧,毛金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协同创新研究[J].北方经贸,2014(03).
[2]吴水田,陈平平,李佳莎.酒店管理专业实习中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以广州地区为例[J].高教论坛,2010(11).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
关键词:协同创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
旅游管理的是一门应用型学科,与其他大部分学科相比,其更为注重实践性,对专业学生的要求除相关的理论知识外,还需具备相当强的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交际能力,等等。种种原因导致高校在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同时需结合协同创新的理念,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校校、校企、学校内部的相互合作模式,从而达到学校、企业、学生三者共赢的局面。
1.研究背景
(1)协同创新的理念。该理念源于20世纪80年代,是一种以协作、共享、集成、融合为方式,开展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多方深度协作,以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为宗旨的新型教育理念。协同创新理念符合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全能型人才的理念与方向,是目前以及未来发展的先进教育模式之一,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与指导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
(2)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现今为适应高校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及推动旅游管理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和体制的创新,以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培养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已到了刻不容缓的阶段。但目前,从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角度看,学校的专业教育明显滞后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部分高校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距离当今旅游业所需的高技能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开放实践性人才、“专通”结合型人才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2.协同创新角度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现今我国仍有部分高等院校采取“以课堂灌输书本理论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单凭教师在课堂上所灌输的抽象理论知识接触所学专业,期末考试亦养成“教师划重点,学生背多分”的普遍现象,最终导致学生视野面较窄,对教师的依附性高,难以将自身处于学习的主导地位,缺乏创造性和开拓意识。
(2)基础教育与实务教育脱节。旅游学科的基础教育应包括旅游的基础理论、国内外有关的政策、地理、历史、文化等基本概况以及熟练掌握一门或以上外语和计算机业务。旅游学科的实务教育则为在旅游学科理论的学习基础上,借助实习场地和相关实习器材,教师以及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指导下完成对学生良好社会责任、职业习惯、基本服务操作技能、初级管理能力的培养,但是,部分高校忽视了实务教育的培养,使学生缺乏本专业所需人才的必备技术和技能、管理应用能力,造成了大部分学生就业时的高分低能,严重地削弱了自身就业水平和能力。
(3)师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我国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相较于其他“老牌”专业而言,发展较晚,部分师资为从其他学科转调而来(如历史、地理、营销等),因此部分教师虽具有一定教学实践的资历,但却缺乏对旅游管理专业实际操作和管理的经验。
(4)实习条件不完善。部分高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导致了实验、实习设备设施严重不足,部分高校的实习基本不完善甚至没有实质性的实习基地。这导致学生的学习完全只能寄托于“理论化”,使得毕业的学生既无法面对职中、中专和技校学生的技能竞争,亦无法满足现今旅游行业对较高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
(5)忽视实习生服务与管理技能的培养。众多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进行设置时,往往容易忽略对其服务与管理技能的培养,忽视对其基本服务的程序的讲授,令学生缺乏工作中的专业岗位知识。由此可见,高校在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必须大力加强对实践课程的增设。
3.协同创新角度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建议
(1)加强校校协同。高校与高校之间应紧密联系,以协同培养为纽带,共同展开相互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创新特色模式。通过校校的协同合作,可以让学生们更加了解自身所学的专业,相互学习、相互进步。
(2)加强校企协同。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校企合作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成功模式,校企合作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之一。因此,企业与学校需要建立深层次的合作关系,将对人才的需求特点贯穿于学校教育与实习中,制定针对性强的培养方案,提高人力资源的效能,节约培训成本。笔者认为,关于校企协同,有以下两点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①完善校企合作基 地。由于旅游管理学科的应用型属性,因此需要学生具备相当强的实践技能,学校必须与企业共同建立完善的实习基地。在建设校企合作基地的过程中,学校企业双方应多次对对方进行实地调研与论证,充分了解对方,在此过程中,校方应充分了解企业的实习环境以及师资,并与之制定相关培训计划、设置相关课程、签订相关协议保证双方利益,以期双方达成一致。②加强实践教学的考核制度。笔者所指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除学校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外,还包括企业方面。只有双方达成共识,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才能保证双方的权益。于学校,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可有利于找出实践教学中的问题以及薄弱环节,同时教师亦能从中得出直接的评价信息反馈,从而调动整体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于企业,能通过实践教学考核制度,及时调整自身的方向,有利于与学校培养默契,与校方相互促进,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的考核制度在制定时,需注意要坚持以公平、公正、以人为本为基本导向。
(3)加强学校内部协同。①完善实践设备。笔者认为,一般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应配置以下基本实践设备:餐饮实训室、旅游管理软件应用实验室、导游模拟室等,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理论知识,亦可为学生出外实习打下结实的基础。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的核心,针对目前中国整个旅游市场对旅游高等人才的需求,需提升整体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水平,现今,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存在的最显著问题为:缺乏实践经验。因此笔者认为,针对这一现象,应定期组织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前往国际知名酒店、旅行社、著名风景名胜景区等旅游企业进行实操训练以及进修,提升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水平。此外,高校亦可定期选取旅游企业的精英为学生授课,保证教师和学生皆能以最快的速度接触旅游行业最新的管理经验和方法。
中国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长期粗放型与外延式增长所积累的问题、矛盾已逐渐显露,伴随着现今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对中国高校所培养的人才亦有了新的要求,协同创新角度是符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一个新的角度,它的指导对突破现今中国高校旅游管理教育的瓶颈,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全能应用型人才具有相当大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杨 慧,毛金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协同创新研究[J].北方经贸,2014(03).
[2]吴水田,陈平平,李佳莎.酒店管理专业实习中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以广州地区为例[J].高教论坛,2010(11).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