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是人类学习的基本方式和方法。阅读可以陶冶情操,提升修养,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新媒体不断推陈出新冲击着传统文创产业,也给人们的阅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本文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如何做好阅读服推广和宣传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
一、阅读推广
阅读是人类学习的基本方式和方法。阅读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可以提升修养,是人类文明不断发扬光大的媒介途径。阅读不仅是知识获取的主要渠道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只有做好阅读推广工作,才能将人类从古至今的优秀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近几年,我国政府已连续多年将“全民阅读”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建设“书香社会”,打造文化强国。对此李克强总理指出:目前我国的民众年阅读量还不及有些国家的十分之一,我国人民不仅要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更要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提及个人阅读体会,李克强总理说“书籍和阅读可以说是人类文明傳承的主要载体。而高校作为文化学习和传承的重地,更是要做好阅读推广工作,发挥好高校图书馆在国民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二、新媒体及其影响
“新媒体(New Media)”一词源自于一份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P. Goldmark在1967年提出的商品开发计划。自此,New Media一词迅速在美国流行起来继而扩展到全世界范围。新媒体的广义概念是指各种基于计算机和计算机数字分配的媒体形式。例如网页、手机软件、虚拟世界、多媒体、电脑游戏、人机界面、计算机动画和交互式计算机装置。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不断更新,以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移动终端日益普及,移动应用软件(APP)也随之不断涌现,数字化的新媒体使用占据了人们生活的大半时间。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7年8月4日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1],截止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7.5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占总网民比例的96.3%。人们使用智能手机终端进行网络社交、网上购物与支付、网络游戏、网络文学阅读、互联网理财等等活动。其中手机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三亿两千六百万余人,占手机网民比例45.1%,该比例在半年内提高了1.4%。数据显示,我国网民年龄偏年轻化,20-29周岁的网民所占比例高达29.7%。高校大学生主要分布在该年龄段。在大学生这一群体中,人手一手机已是普遍现象,许多走在潮流前端的高校已密切结合手机等移动终端推出可上课、布置作业的移动APP,开启了课堂新模式。而作为高校海量知识贮存和传播的图书馆,如何利用新媒体做好阅读推广服务工作,使馆藏资源使用率最大化,已是日益严峻的问题。
三、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及现状
1. 纸质图书借阅量大不如前
近年来,由于数字化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电子手机阅读、电子图书等便携式移动终端阅览服务的冲击,传统纸质文献资料的借阅率呈下降趋势。以大学生为主题的高校图书馆更不例外,大学生对移动网络和电子移动终端高度依赖使得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的借阅量逐年下降。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图书馆为例[2],该图书馆在2011年至2014年间,在生源不减反增的情况下,平均每年的借阅量较上一年减少了15%,其中借阅册数从2011年的二十一万余册减少到2012年十六万余册,减少了21%。这一巨大转变与现代大学生的阅读方式的转变密不可分。数字化新媒体的广泛性、便捷性和浅显性使得人们的阅读习惯越来越碎片化,人们更趋于追求轻、浅的碎片式阅读,而不再注重阅读的整体性进行深入阅读。
2. 宣传意识薄弱,缺乏专业人才
目前各高校图书馆的人员安排更注重在文献资源建设和流通服务上,会使用电子设备应用和新型媒体社交工具的人才匮乏,引进营销方面人才的意识更是淡薄。没有有效地将馆藏资源进行宣传推荐,这是高校图书馆资源利用率不高的原因之一。将营销意识和模式引入高校图书馆,把高校图书馆馆员送出图书馆进行营销培训,给图书馆馆员合理分工、组队,打造一支强有力的高校图书馆营销宣传队伍,做好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服务。
3.学生阅读素养有待提高
在微信、微博、QQ等社交媒体大肆流行的今天,人们的阅读习惯早已被改变。据《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的数据统计,微信朋友圈、QQ空间和微博分别以84.3%、65.8%和38.7%的用户使用率成为了前三大社交应用平台[1]。人们乐衷于在这类社交平台上分享和获取信息。相较于图书馆纸质藏书的大而全,这三个社交平台上的阅读资源碎而散。比如微信朋友圈的纯文字字数限制为700字,不少用户则通过分享微信公众号平台发布的图文消息来进行消息的传播。过于简单化、碎片化的文字信息打破了传统纸质阅读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长期阅读碎片化的文字使得现代大学生阅读能力的连贯性和连续性变得越加薄弱。如何利用好新媒体进行更有效的阅读推广并减少读者阅读的碎片化是新时代的图书馆人的一个挑战。
四、高校图书馆利用新媒体推广阅读策略
1. 整合资源,合理布局
高校学生的专业背景多样,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不同种类图书的需求不一,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多元化。大多数高校图书馆每年新增图书数万余册。越来越多的新书与陈旧过时的旧书和有限制的场地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通过对在馆纸质文献资源的搜索、咨询和借还等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及时地下架旧书、合理地布局和上架新书,适当地增加数字文献资源,不仅要注重资源的数量更要注重资源的质量,以达到馆藏资源的合理化和多样化。
2. 开展多样化的宣传推荐工作
利用新媒体进行高校图书馆宣传的途径和手段有很多,不少高校图书馆架设了网站,开设了微博、微信、移动图书馆等账号,但由于宣传意识的淡薄,多数平台上的内容更新缓慢、互动模块较少,最终都成了摆设和空头账号。打造有一支专业的营销宣传队伍,可以科学开展调研工作,合理规划平台宣传功能,定期策划宣传活动并及时推送宣传信息,利用社交媒体与师生亲密互动,及时解答读者问题并解决读者困难,利用好新媒体打造图书馆的新形象,把图书馆资源的使用率最大化。
3. 开设新媒体阅读素养课程
新媒体阅读素养,指的是人们通过新媒体进行阅读活动,对阅读材料内容及其语言能够有效理解并获取阅读乐趣。全球范围内,已有不少国家开展了此类课程。例如,在美国,人们强调新媒体阅读及其素养的重要性并将“阅读优先计划”列为国家政策[3]。目前我国不少高校图书馆会在每年迎新之际开设新生始业教育课程,其课程内容大多以介绍图书馆的馆藏资源、设备设施等内容为主。在新生始业教育课程里加入新媒体阅读素养的内容,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新媒体应用技能,而且大大提高大学生知识获取和信息传播的效率,从而更好更有效地助力于学习。
五、结语
在当代新媒体迅速发展的环境下,应提高使用新媒体来提升服务的意识,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图书馆宣传推广队伍,利用新媒体快速、便捷、互动性强和模式多样等特点,积极开展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和宣传工作,使高校图书馆的形式多样化,增强高校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 更好地为师生读者服务。
参考文献:
[1]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 [2017-08-04].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708/P020170807351923262153.pdf.
[2] 罗淑娴. 移动互联网时代碎片化阅读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的影响[J]. 情报探索,2016(2):101-104.
[3] 汪丽萍.浅谈高校图书馆新媒体阅读推广策略[J].图书馆研究2014(6):55-57.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
一、阅读推广
阅读是人类学习的基本方式和方法。阅读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可以提升修养,是人类文明不断发扬光大的媒介途径。阅读不仅是知识获取的主要渠道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只有做好阅读推广工作,才能将人类从古至今的优秀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近几年,我国政府已连续多年将“全民阅读”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建设“书香社会”,打造文化强国。对此李克强总理指出:目前我国的民众年阅读量还不及有些国家的十分之一,我国人民不仅要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更要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提及个人阅读体会,李克强总理说“书籍和阅读可以说是人类文明傳承的主要载体。而高校作为文化学习和传承的重地,更是要做好阅读推广工作,发挥好高校图书馆在国民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二、新媒体及其影响
“新媒体(New Media)”一词源自于一份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P. Goldmark在1967年提出的商品开发计划。自此,New Media一词迅速在美国流行起来继而扩展到全世界范围。新媒体的广义概念是指各种基于计算机和计算机数字分配的媒体形式。例如网页、手机软件、虚拟世界、多媒体、电脑游戏、人机界面、计算机动画和交互式计算机装置。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不断更新,以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移动终端日益普及,移动应用软件(APP)也随之不断涌现,数字化的新媒体使用占据了人们生活的大半时间。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7年8月4日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1],截止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7.5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占总网民比例的96.3%。人们使用智能手机终端进行网络社交、网上购物与支付、网络游戏、网络文学阅读、互联网理财等等活动。其中手机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三亿两千六百万余人,占手机网民比例45.1%,该比例在半年内提高了1.4%。数据显示,我国网民年龄偏年轻化,20-29周岁的网民所占比例高达29.7%。高校大学生主要分布在该年龄段。在大学生这一群体中,人手一手机已是普遍现象,许多走在潮流前端的高校已密切结合手机等移动终端推出可上课、布置作业的移动APP,开启了课堂新模式。而作为高校海量知识贮存和传播的图书馆,如何利用新媒体做好阅读推广服务工作,使馆藏资源使用率最大化,已是日益严峻的问题。
三、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及现状
1. 纸质图书借阅量大不如前
近年来,由于数字化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电子手机阅读、电子图书等便携式移动终端阅览服务的冲击,传统纸质文献资料的借阅率呈下降趋势。以大学生为主题的高校图书馆更不例外,大学生对移动网络和电子移动终端高度依赖使得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的借阅量逐年下降。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图书馆为例[2],该图书馆在2011年至2014年间,在生源不减反增的情况下,平均每年的借阅量较上一年减少了15%,其中借阅册数从2011年的二十一万余册减少到2012年十六万余册,减少了21%。这一巨大转变与现代大学生的阅读方式的转变密不可分。数字化新媒体的广泛性、便捷性和浅显性使得人们的阅读习惯越来越碎片化,人们更趋于追求轻、浅的碎片式阅读,而不再注重阅读的整体性进行深入阅读。
2. 宣传意识薄弱,缺乏专业人才
目前各高校图书馆的人员安排更注重在文献资源建设和流通服务上,会使用电子设备应用和新型媒体社交工具的人才匮乏,引进营销方面人才的意识更是淡薄。没有有效地将馆藏资源进行宣传推荐,这是高校图书馆资源利用率不高的原因之一。将营销意识和模式引入高校图书馆,把高校图书馆馆员送出图书馆进行营销培训,给图书馆馆员合理分工、组队,打造一支强有力的高校图书馆营销宣传队伍,做好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服务。
3.学生阅读素养有待提高
在微信、微博、QQ等社交媒体大肆流行的今天,人们的阅读习惯早已被改变。据《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的数据统计,微信朋友圈、QQ空间和微博分别以84.3%、65.8%和38.7%的用户使用率成为了前三大社交应用平台[1]。人们乐衷于在这类社交平台上分享和获取信息。相较于图书馆纸质藏书的大而全,这三个社交平台上的阅读资源碎而散。比如微信朋友圈的纯文字字数限制为700字,不少用户则通过分享微信公众号平台发布的图文消息来进行消息的传播。过于简单化、碎片化的文字信息打破了传统纸质阅读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长期阅读碎片化的文字使得现代大学生阅读能力的连贯性和连续性变得越加薄弱。如何利用好新媒体进行更有效的阅读推广并减少读者阅读的碎片化是新时代的图书馆人的一个挑战。
四、高校图书馆利用新媒体推广阅读策略
1. 整合资源,合理布局
高校学生的专业背景多样,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不同种类图书的需求不一,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多元化。大多数高校图书馆每年新增图书数万余册。越来越多的新书与陈旧过时的旧书和有限制的场地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通过对在馆纸质文献资源的搜索、咨询和借还等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及时地下架旧书、合理地布局和上架新书,适当地增加数字文献资源,不仅要注重资源的数量更要注重资源的质量,以达到馆藏资源的合理化和多样化。
2. 开展多样化的宣传推荐工作
利用新媒体进行高校图书馆宣传的途径和手段有很多,不少高校图书馆架设了网站,开设了微博、微信、移动图书馆等账号,但由于宣传意识的淡薄,多数平台上的内容更新缓慢、互动模块较少,最终都成了摆设和空头账号。打造有一支专业的营销宣传队伍,可以科学开展调研工作,合理规划平台宣传功能,定期策划宣传活动并及时推送宣传信息,利用社交媒体与师生亲密互动,及时解答读者问题并解决读者困难,利用好新媒体打造图书馆的新形象,把图书馆资源的使用率最大化。
3. 开设新媒体阅读素养课程
新媒体阅读素养,指的是人们通过新媒体进行阅读活动,对阅读材料内容及其语言能够有效理解并获取阅读乐趣。全球范围内,已有不少国家开展了此类课程。例如,在美国,人们强调新媒体阅读及其素养的重要性并将“阅读优先计划”列为国家政策[3]。目前我国不少高校图书馆会在每年迎新之际开设新生始业教育课程,其课程内容大多以介绍图书馆的馆藏资源、设备设施等内容为主。在新生始业教育课程里加入新媒体阅读素养的内容,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新媒体应用技能,而且大大提高大学生知识获取和信息传播的效率,从而更好更有效地助力于学习。
五、结语
在当代新媒体迅速发展的环境下,应提高使用新媒体来提升服务的意识,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图书馆宣传推广队伍,利用新媒体快速、便捷、互动性强和模式多样等特点,积极开展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和宣传工作,使高校图书馆的形式多样化,增强高校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 更好地为师生读者服务。
参考文献:
[1]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 [2017-08-04].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708/P020170807351923262153.pdf.
[2] 罗淑娴. 移动互联网时代碎片化阅读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的影响[J]. 情报探索,2016(2):101-104.
[3] 汪丽萍.浅谈高校图书馆新媒体阅读推广策略[J].图书馆研究2014(6):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