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做这样一期报道,缘于人们对如东教育的热捧和误读。
如东地处江苏东部、黄海之滨,是一个没有什么区位优势、经济也不十分发达的农(渔)业县。但是,在江苏,对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来说,如东却是一块让他们仰视的教育高地,更是一块让他们仰慕的教育热土。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神奇的“如东现象”、“栟中现象”的出现,如东教育吸引了愈来愈多人的眼球。教育成了如东一张最为显赫的名片。人们纷纷将目光投向它,将脚步走向它。人们的内心有一种普遍的渴望,那就是取得如东教育(特别是高考)“高位运行”的真经。但是结论却有些让人啼笑皆非,许多人将如东教育简单地归纳为“上帝般令人敬畏”的高考升学率,是“县中模式”“揪、死揪、往死里揪”的结果,于是,纷纷引用或者套用所谓“县中模式”,将教育引入“非‘揪’不行”的尴尬境地。
如东教育质量高,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问题是它高在哪里?是否仅仅高在所谓“县中模式”和“能揪”上?带着对如东教育的敬意和疑问,我们先后三次踏上这块教育的“高地”和“热土”。走进如东,走近如东教育人,我们感觉,如东教育就像一本厚重的词典,许多词条让我们读来眼前发亮、心头发热。激动和兴奋之余,我们想,这或许才是人们梦寐以求的如东教育“高位运行”的真经!
关健词之一:大行贱始
让我们肃然起敬的是,高位运行的如东教育,她的生长点,竟是“小事工程”——从小事抓起。无论是常规管理,还是教育教学。抑或是教育科研,如东人都是从最平凡、最普通但也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地方着手:抓教学从听课开始,抓学习从写字开始,抓锻炼从做操开始,抓卫生从厕所开始,抓劳动从扫地开始。
如东教育局局长周桂官每次深入学校,首先要看、每次必看的就是学校的厕所、食堂和宿舍。他说,如果这几个地方的卫生都不合格,学校还如何开展对学生的教育?学校教育就是要摒弃假大空的口号,要从小角度、小切口、低起点做起。切实开展“小事工程”,从而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为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打下亮丽的人生底色。
如东人深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意义。对学生,他们说得最多、抓得最紧的是五件小事:一日学会走路,二日学会吃饭,三日学会说话,四日学会感恩,五日学会爱护大自然。一切都围绕着学生的日常生活、做人做事展开。也许有人会说。这不就是大家熟知的“养成教育”吗?其实,如东人实施的“养成教育”并不那么简单,他们是用学会走路来养成学生的规范意识,用学会吃饭来陶冶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用学会说话来培养讲文明、讲礼貌的习惯,用学会感恩来涵养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心境,用学会爱护大自然来培育与自然、社会、他人共处的和谐心态。看似简单的“五个学会”,里面实际上包含着诚信意识、节俭与感恩意识、礼仪意识、生态意识等诸多方面的深刻内涵,这不正是公民应有的公德和为人的道德基石吗?
丰利镇明北小学是一所仅有200多名师生的乡村小学,被誉为“村小幽兰”。校园里绿意盎然,鸟语花香。置身其中,我们的心灵深深地为它的洁净和宁静打动:这真是读书的好地方!校长朱钱林向我们介绍说,他们常抓不懈的其实都是一些小事,是将小事当作大事来抓:地面无杂物,墙壁无污染,路面无痰迹,用品能定位,桌椅成一线,进校无零食,离校整书包,纸屑进纸篓,吐痰入痰盂。低年级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很难守住规范,老师就细细地、手把手地教,从摆桌凳、整理书包开始做起。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这些常规也就习惯成自然了。一位家长给孩子送药,把自行车随手停在校园里,送完药发现车子不见了。老师说,车子肯定不会丢,可能是被学生停在车棚了。果然,这位家长在排放整齐的车棚里找到了他的车。这位家长感慨地说,我还不如明北的学生守规矩。学生对校园里的花草树木非常爱护,球掉到花圃里,不是跑进花圃去捡,而是用自制的抄网去捞;发现蜗牛吃花蕊,他们便自觉地去捉,放进瓶子里带走;花圃里的花枝伸展到路上,学生总是让着走;学校里的桔子树每年硕果累累,从来没有谁擅自摘一个。
小学抓小事,中学也抓小事,“小事工程”成了如东中小学之间的一项德育接力。如东县实验中学要求学生每日坚持“十问”:一问来校前胸卡、学习用品、作业带齐了没有?二问与老师、同学打招呼了没有?三问进校后将自行车按要求摆放了没有?四问值日工作到位尽职了没有?五问课前做好准备、课上积极思维踊跃发言了没有?六问遇到异常情况及时与老师沟通了没有?七问校园环境自觉维护了没有?八问“两操”按要求做好了没有?九问行走和活动中遵守规则、注意安全卫生了没有?十问放学后及时回家并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了没有?与此相对应,实验中学的老师每天也有“十问”:一问校园内外,我和学生互致问候了没有?二问交通工具。我摆放到指定地点没有?三问走进办公室。我整理好内务了没有?四问走进教室前,我认真备好课了没有?五问上课前,我清点了学生人数没有?六问教育教学中,我尊重了学生人格没有?七问上下课及导护值班,我守时尽职了没有?八问作业设计、布置、批改,我执行规范了没有?九问对特殊学生,我关注了没有?十问学生到校离校时间,我记住了没有?校长唐国均非常自豪地说,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每天坚持“十问”,其实就是明白自己每天应当做什么、应当做好什么,长此以往,习惯成自然,每个人都知道怎样做人、做事,每个人都知道怎样将人、将事做好。
如东中学更是从为学生“立德性之根”出发,用科学制度规范学生,用自我管理塑造学生。他们制定了《学生在校一日常规》和《学生礼仪常规》,对校内外的一切活动都作了明确要求,让学生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同时放手让学生自我管理,发动学生制定班规班约,对于学校明令禁止的事项,总是交给“学生行为自律仲裁庭”评判;年级组经常组织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辩论,帮助学生澄清是非价值观念:主题班会组织学生开展情景剧表演、角色虚拟或转换、模拟法庭等多种形式的自我教育活动,强化了学生的自律意识:学生文明监督岗位和班干部竞选机制的建立,更为学生自我管理搭建了平台。如东中学党委书记樊志瑾说,教育就是要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思考;给学生一个情境,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把尺子,让他自己去衡量;给学生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引导和激励学生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自我做起,亲身实践,亲身体验,亲身感受,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人生的持续发展奠基,最终成为“志向高远,品德高尚,气质高雅,能力高强”的一代新人。
如东人就是这样,凡事都从大处着眼,从小事抓起,从最基本、最简单、最容易忽视的细节做起,由此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丰厚的生长点,同时也为如东教育高位运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之二:细致入微
将平常的事情做到极致,是如东教育又一个耐人 寻味之处。
栟茶中学是一所地处偏僻的乡村中学,近年来连续取得“上帝般令人敬畏”的办学效益,吸引了江苏乃至全国教育同行关注的目光。有人说栟茶是一个现象,是一个奇迹,是一个神话。每当谈起办学经验,校长姚止平总是平淡地一笑:我们信奉“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我们到栟茶中学的时候,已是午饭过后,学生都在教室里伏案休息,校园里静悄悄的。夜自修也是同样的风景,我们从教室外面走过,有时故意咳两声,竟没有一个学生注意,他们全神贯注,真的是到了一种“入定”的境界。栟中要求学生做到“准时、定位、安静、专心”,并从他们进校的第一天、上的第一堂课抓起。对老师则提出:备好每一堂课,批改好每一次作业,参加好每一项活动,关注每一个学生。他们做的比说的多,做的比说的好;他们说过的一定要做,做的就一定要做好。栟中人说,即使是扫地,也要扫出个第一。这是一种追求,更是一种精神。他们扫地都要扫个第一,我们就有理由相信,他们做操也能做个第一,写字也能写个第一,办学也能办个第一。
追求管理的精致,于细微处见精神,正是如东教育智慧的一种体现。
如东人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凡事不做则已,做则务求做实做好。教育教学,他们对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不放过。比如,高中阶段重要的测试结束后,学校的学科分析总要落实到每个学生,不仅分析其成绩,还要分析其思想品德、情感态度、学习方式、行为习惯等等。从县局到乡镇到学校,他们高举有效教学、高效教学大旗,处理好“中看”与“中用”的关系:课堂教学突出“四基”,即突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教学工作强调“四精四必”,即强调精讲、精练、精批、精评和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错必纠、有练必评(最近听说增加了“一必”,就是教师布置学生的作业自己必先做):全县实行教师集体备课、领导推门听课、校长逐周评课:新教师上好亮相课、过关课、汇报课、比武课。在如东人看来,这种精致作为“具有如东特色本土化”的一种管理思想、实施策略、运作方式和操作行为,既是科学的——力求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认知规律,符合教育教学管理规律。体现科学性,又是艺术的——努力做到灵活变通,从实际出发,重视人文关怀,体现人文性。从这样一个基本的思想出发,他们追求严、精、细、实、活,将对学生的爱落实到精致管理之严,用强烈的责任心追求精致管理之精,关注教育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体现精致管理之细,强调教育教学行为的精准到位彰显精致管理之实,与时俱进,小断创新,凸现精致管理之活。
在如东人看来,管理的精致、指挥的精致,关键还存于队伍。为此,教育局组建了联络组,与各镇、各县直学校建立绿色通道,直接联系沟通,加强指导,及时解决问题。每学年局长室的同志都要分工带队到一个乡镇,通过“校校到”的办法逐校调研,摸清情况,分析原因,帮助提高、调研项目从行政到后勤。从班级到学生,从教学到活动,全面覆盖,盖边沉底。对学校,督促检查重要工作推进情况;对校长,重点检查听课笔记;对教师,重点检查听课、备课、批改作业情况。就拿听课来说,教育局规定局长室的同志每学期到基层学校听课至少20节,各科室人员20至30节,教研员正常听课100节以上,各镇教办主任每学期听课至少50节,镇教研员至少听课80节,校长至少听课60节。他们将管理重心下移的目的,就在于认识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只能在教育教学中发现,也只能在教育教学中解决。这种低重心的精致管理策略,不但赢得了指挥基层教育教学的主动权,密切了与基层的联系,而且还提升了管理队伍的水平和执行力,使得整个教育教学管理更实在,更有效。
一位三去如东的徐州教育同行说到,第一次去感到如东人很“踏实”,第二次去觉得如东人很“执着”,第三次去觉得如东人很“精致”。如东人笑而不答,他们只是更加关注从小事做起,从凡事做起,并且把这些小事、凡事做得“细致”,做得“精致”,做到“极致”。
关键词之三:持之以恒
如东人一直立在教育改革的潮头。但是,他们不喜欢跟风走,只有认为是对的事情,他们才会去做,而且坚定不移,一直抓下去,直至抓出实效来。
早在1985年,如东中学就率先在江苏省重点中学中建立了高中青年学生党校。20年来,他们坚持与时俱进,把传统的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赋予鲜活的时代内容,组织参观雨花台、周恩来故居等教育基地,采访身边的优秀党员,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学生感悟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和崇高精神。本着对党的忠诚。对事业的执着,对学生的责任,一年又一年,一批又一批,他们坚持利用这块阵地。用理论之石锻造年轻的心灵,让青春带着理想不断前进。高中青年学生党校已经成为莘莘学子心中神圣的殿堂,成为江苏省一所红旗基层党校。
校风育人,是栟茶中学一以贯之的传统,且以其科学的机理、健全的机制、成熟的工艺和显著的功效,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长期以来,他们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建立健全了校风育人责任制。在栟中,校风育人被列为总揽全校的重要工作,每学期制度化地举行开学校风建设动员、期中校风建设小结和期末校风建设总结活动。他们以德育研究为依托,围绕校风育人,在“八五”、“九五”、“十五”期间,分别进行了校风育人功能、校风育人工艺和校风育人工程系列课题研究,栟中校风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上进、勤奋、文明、团结”演变为如今的“自觉、文明、勤奋、创新”、其内涵不断提升——自觉,由自觉遵章守纪提升为自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文明,由言行文明提升到将各种行为规范内化为自身文明素养;勤奋,由刻苦自励提升到主动探索;创新,由加强“双基”、发展智能提升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与明北小学一样,吴捻、毅夫、福亮、民主、浒霗、石甸等农村小学,无论何时,校园都是干干净净;无论何处,学生都文明礼貌。他们的秘诀,就是数十年如一日,坚持抓好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养成。从新生进校的第一天起,他们始终坚持分三步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第一步是扶着走,扶中有放——新生入学的头两个月,老师手把手教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边示范边讲解,并让学生学着做。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之后,再让他们自己尝试独立去做。第二步是跟着走,跟中有搀——到中年级阶段,教师以身作则,并以执行日常行为规范优秀的学生为榜样,让学生跟着走,跟着做。第一步是放手走,放中有导——经过反复的程序练习,学生进入高年级阶段,日常行为已经逐步养成规范,此时,教师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在家里如何正确对待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员,在学校如何正确对待老师和同学,在公共场所如何正确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等等。
学校坚持将正确的事情做下去。并努力形成自身的传统和特色,教育局也是如此。为了鼓励教师研究教 育教学,反思教育教学,如东县教育局面向中小学教师先后举办了“金帆杯”和“黄海潮”教育科研、教学研究活动,至今,“金帆杯”已经连续举办了9届,“黄海潮”已经连续举办了12届,有力地推动了教研、科研成果向实实在在的教育生产力的转化。为了大面积提高全县中小学教学水平,最大可能地实现全县教学高位、高效运行,如东县教育局提出全县教学应当坚持的十六字指导思想,这就是“夯实基础,滚动提高,因材施教,分层要求”。他们坚信不疑,坚定不移,一抓就是15年。为了激励校长、教师献身教育事业、提高教育水平,从1992年开始,如东县教育局坚持开展教育教学评选活动并逐渐形成系列,即在教学系列中评选名校长、名教师、优秀校长、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在教育系列中评选师德典型、师德先进个人、优秀教育工作者、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和德育工作先进集体。他们通过这种长期制度化的公平、公正、公开的评选活动,激励校长、教师成为爱岗敬业精神高尚、教书育人水平高超、为人师表品行高洁的人。
从实际出发,坚持做对丰富自己、提高自己有利的事情。使如东教育形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宁静致远”的教育操守,在成就如东教育高位运行和持续发展的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塑造了如东教育人的集体形象。
关键词之四:取长补短
在每一个区域范围内,事实上都存在着水平的高低差异。如东也是这样。如东有个“西北片”,著名的栟茶中学就处在如东的这个片区。这个地区尊师重教的氛围很浓,教育力量很强,教育成果也非常显著。而相对于西北片的东部地区,却有着很大的不同,由于各种因素,很多学校的综合排名都在全县的后面。这些薄弱学校的存在,一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如东教育整体的高位均衡发展。
如东人清醒地意识到,一两所学校好不算好,一两个片区好也不算好,要使如东教育能够整体在高位运行,就必须补齐那些“短板”,让校校都行,片片都好。于是,从2004年开始。一项以提升薄弱学校办学水平为核心目标的“一把手”异地交流任职行动计划付诸实施。仅在第一年,就有近十名选拔出来的优秀校长走上初中薄弱学校的领导岗位。
王备战,一个融合了时代特色的名字,一个让人充满力量的名字。2004年,这个从教15年、一心只想当一个好老师的青年人,被县教育局选拔任命为新店初中校长。当时的新店初中是全县最薄弱的初中之一。王备战一到新店,就遇到许多难题。新店初中是由老新店中学和汤园中学合并而成的一所学校。说是合并,但是初一、初二和初三在两个校区,其间相距十几公里,管理难度大可想而知;硬件设施也不配套,实验室、宿舍楼等都不符合办学的要求;师资队伍力量也比较薄弱,学生外流情况严重。王备战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思考,做出了一系列“大”动作。他一借东风——新店是如东最后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的三个乡镇之一,王备战借助实施教育现代化的东风,在镇党委和政府全力支持下,上了学校二期工程,全面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二建团队——两校合并,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王备战便把两个学校的教师进行优化组合。让每个年级、每门学科都有优秀教师领衔带头,通过强化集体备课,形成团队教学力量。三抓垂范——他不管工作多忙,总是坚持教一门主科,教好一门主科,同时要求学校领导十部每人带两个教师,党员每人带一个班。王备战原来喜欢喝点酒,但是他在抓初三中考的那半年里,滴酒未沾,直到6月23日中考成绩出来,学校取得历史最好成绩,王备战才开怀畅饮,喝得大醉。
和王备战一样,大豫初中的校长苏如华也是2004年从教育质量较高的丰利镇初巾异地交流到大豫去的。当时局里开会要求他到大豫去,他连大豫在哪儿都不太清楚,只知道有人这样说大豫——“分不了的教师往这儿来,好的学生从这里走”。初一学生不到600人,一下跑了200多,初三学生的成绩在全县倒数第一,初二倒数第二,家长对学校不信任、不认可,学校和周围群众关系比较紧张。苏如华了解情况后,提出了“关爱学生求发展,关注质量谋生存,励精图志谋发展,卧薪尝胆求超越”的响亮口号,并着手从六个方面改造学校:一抓常规,对行政人员、教师、学生提出了不同的相应要求;二抓备课组建设和教科研,要求教师会课和集体备课,写读书笔记,搞师德演讲等;三抓民主管理,营造和谐的氛围,不定期地与教师谈心、沟通,对家长在星期二上午开通了“家校热线”,解决家长提出的各种问题,对学生则开通了“校长信箱”;四抓“固生”,留住生源,加强和小学的联系,交流、展示办学成果,学校拿到教育局发放的奖金后也分一部分给小学:五抓个人提高,苏如华带头上好初三政治,同时还对学校的老师开展主题性、业务性指导的专题学习讲座:六抓校园建设,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实施现代化创建。先进的办学理念带来了学校可喜的变化,现在,大豫初中校风明显好转,办学质量显著提升,不仅留住了本地的学生,而且吸引着附近乡镇的学生。
苏如华对记者说:我从丰利到大豫来,最重要的不是做校长,而是通过我把精致管理经验和教学思想带到大豫,从而影响并带动大豫初中的改变与发展。事实确实如此。如东人深知“木桶原理”,他们选拔先进片区的优秀教师到相对落后的片区异地任职,就是要通过这些深受精致管理熏染、深明精致管理要义的校长、教师,将如东教育的先进思想、经验,播撒到如东的每一寸土地上,由此消除如东教育的一块块“短板”,推进如东教育整体高位运行,均衡发展。
关键词之五:格物致知
无论是教育管理,还是教育教学,只要和教育相关,如东人都是用一种研究的眼光去做。
还是在上世纪80年代,如东人就在全省率先提出并实施教育科研“一把手”工程,并在全县形成了县、镇、校“一把手”抓教育科研的组织网络。全县各级各类学校都按规定建立健全了教科室(教科组),并且做到“五个有”,即“有组织、有课题、有活动、有经费、有成果”,教师做到“五个一”,即“参与一个课题、进行一项研究、积累一套资料、写好一篇论文、上出一堂好课”。一般学校做到80%以上的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教育科研示范学校教师参与率达到100%。他们举办基层学校教科室主任培训班、教育科研高级研修班、名师研修班,利用暑假先后组织150多名教师到华师大、南师大进行为期一周的培训。发挥教育科研星级基地的辐射作用,建立课改基地,通过专家对话、教育沙龙、话题研讨、考察名校、送教下乡、在职自学、读书反思等方式,促进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推动课改的深入开展。如东的《沿海教育》坚持与教育行政管理工作、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科研活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紧密结合,为校长、教师交流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在如东,教育科研成为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实实在在的“第一生产力”。他们大力推动群众性研究,强化教育科研课题抓手,不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十五” 期间,按照“课题到课堂教学中去选。研究到课堂教学中去做,答案到课堂教学中去找,成果到课堂教学中去用”的研究路径和方法,他们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教师的研究意识显著增强。同时结合课题研究进行了三轮新课堂教学建模活动,形成了282个具有推广价值和操作性的课例、课模等研究成果。为发挥教育科研对教育教学的引领作用,近10年来,县教育局先后邀请50多位国内著名专家学者来到如东,传播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与教师面对面,共同探讨教育教学热点问题。为加速农村青年教师的成长,县教育局组织名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青年教师开展同题课研究活动。为解决教师新课堂教学中面临的新问题,县教育局还在全县组织开展了“课堂百问征答”活动,2006年正式出版了《新课堂教学100个怎么办》一书。为了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他们先后组织了德育活动课程、校风育人、班主任工作等专题研究,并正式出版了《中学德育活动课程导引》、《班主任新思维》、《初中班主任》等专著。
教育科研坚持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为基层教学实践服务,为教师队伍建设服务。在如东,教育行政决策之前,很多工作都需要经过教育科研做试点论证。如东县小学的“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以严格执行课程标准计划为基础、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课外活动(特别是阅读)为拓展”的做法,初中、高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选准突破口、抓好主阵地、以课外活动为拓展、全面优化育人环境”和“以高考改革为契机、突出教学中心,以全面渗透、有机结合为主要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关键,以提高教师素质为保证,促进高中教学质量的持续发展与稳步提高”的整体工作思路,德育常规10条,高中18条、初中14条和小学10条等常规性要求,都是专题研讨、论证的结果。
教育局教科室的同志不无感慨地说,上世纪80年代搞教科研是“我找人”,90年代已经变成“人找我”;而对于老师来说,也已经历了“要我搞科研”——“我要搞科研”——“我能搞科研”的变化过程,教育科研成为他们教育人生的幸福体验。如东教育凡事从研究开始,从教育科研起步,再实践,然后再研究。正是有了这种研究的意识和做法,如东教育才成为全省教育的标杆。
关键词之六:文化涵养
理想的教育从读书开始。
周桂官局长说:教育要有后劲、要有内涵关键在于读书,领导、校长、教师、学生都要读书,都要把读书作为一种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他不仅是这样说的,而且是带头这样做的。县教育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周局长每天不管工作多忙,只要有时问,总会想方设法读会儿书。读书几乎成了他的“每天必做”。染于苍则苍。从个人读书到书香满园,从行政人员带头到教师跟上,从读教育理论专著到哲学、文学书籍,从读书到“考学”,读书在如东蔚然成为风气。
为了将读书落到实处,他们首先为学校配书。2005年,教育局一次性拿出40万元。以1∶1的比例资金贴补,为全县100所农村中小学添置了大批教科研用书,每所学校用于购置新书的资金大约是8000元左右,通过集中采购就可以买到四、五百本书,这么多书对于农村中小学的一线教师来说,无疑是充足的精神食粮。2006年,教育局再次拿出40万元,为1130所农村中小学购置学生阅读用书。
接着就是用活动推动。“园丁读书节”、书香校园推进会、“读书一成长一快乐”征文演讲,一个个读书活动,一步步拉近了教师与好书的距离。如东县实验小学针对学校35岁以下老师比较多的实际,成立青年教师读书组,引导他们读文学名著。学课标和教育名著。如《给教师的建议》,2004年要求教师粗读,2005年就要求精读,让教师经历书越读越厚到越读越薄的过程。学校还选定了10多种教师选读书目,最令人吃惊的是,就连余秋雨的《山居笔记》都成为教师的必读书目。在读书的过程中,学校还要求教师撰写读书笔记和做卡片摘抄,同时组织开展读书沙龙研讨、读书笔记交流等一系列读书活动。
如东县实验中学有一个开放的读书走廊,里面放置了3000多本图书,而且还定期更新。我们不禁要问,开放的读书走廊,就不怕书被人拿走,越来越少吗?他们说,书少了是好事,说明大家都在读书,而且这样更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责任心。读书走廊开辟了几年,只少了几本书,而且还有不少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书从家里带来,放在读书走廊的书架上,有的还写上了自己的推荐理由。这样下来,读书走廊的书不见少,反而见多了。为了有效推动师生读书,实验中学对老师和学生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学校要求教师每学期至少精读1本书,浏览5至10本书,同时还经常让教师交流读书的心得体会。实验中学的老师们自己也搞起了两张报纸——“成长导报”和“读书笔记”,经常把自己读书和教学的体会写出来发表。学校对所有学生都开设了读书课,每周1节,而且不管怎么样,都能确保读书课的时间。学校还要求学生通过自己营造家庭的读书氛围,建立读书家庭。同时,学校还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写书,有的学生个人出书,有的学生合作出书,从内容到版式设计都是自己来,学校则负责印制装订。
配合读书活动,他们还组织读书考试。2005年。教育局对全县中小学、幼儿园、成人学校的180多位校长和镇教办主任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的情况进行考查。我们在如东教育局的考试档案中看到了这些卷子,尽管题目也不难,很多都是书上原有的内容,但是不看书、不读书,是绝对做不出来的。更让人惊讶的是,因为各种原因缺考的同志,教育局还统一组织补考。可见如东教育在这上面花的那是真功夫,没有一点虚假的成分。2006年,教育局还组织《帕夫雷什中学》“应用一例”的心得交流,并且进一步扩大“考学”对象,组织学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镇教研员和局机关中层干部“考学”教学管理知识。
读书,为如东教育的内涵发展提供了可能。读书所营造出的教育不正是如东人追求的理想教育吗?如东教育教学高质量的背后,也许正是有了全员参与读书,才会变成这样的富有底蕴、富有内涵。
关键词之七:刚柔相济
如东人常说“细节成就大事”,“没有严格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是的,他们“严”到几乎教育教学的所有时段、环节和处所。很早以前,他们就制定《初中教学管理十六条》、《高中教学管理十八条》等文件,在全县统一贯彻执行。每学期,教育局都会派普教科的同志带着摄像机去各个学校,不听汇报,只抓拍一些典型行为,暂不交换意见,然后集中做成电视片,让校长和教师发表意见,商讨改进办法。局长室所有同志都要带机关人员下基层,在不预先通知的情况下巡视每一所学校,从看校容校貌到看常规管理,从查校长听课笔记到查教师备课笔记,从走食堂到去厕所,从听老师上课到召开学生座谈会,然后汇总出简报。局长周桂官更是常常夜访学校,现场办公,解决问题。针对极少数教师行 为失范的现象,他们敢出“硬招”,如严格规定,县城教师如有有偿家教、体罚、吃拿卡要、赌博、迷信等情况,一经查实,迅速调岗,“一律不讨论”。一位教师由于从事家教,被教育局调离掘港镇区学校,虽然他找关系托人多方说情,最终还是未能改变处分的决定。类似这样的“硬招”,都极具震撼力,使教师普遍认识到,如东教育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在法规面前,人人平等,没有谁可以例外。
严格的制度并没有使如东教育人循规蹈矩、亦步亦趋,相反,如东教育充满着自由、温馨、融洽的气息,饱含着对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几年前,如东有一些教师“孔雀东南飞”,对教育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财力拮据的情况下,县委县政府划拨专项资金,实施“留人工程”。全县评出461位名校长、名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等,从县财政中拨出专款给予每人每月120至600元不等的津贴。每年在教师节和高考之后都拿出近百万元奖励一线教师。同时,千方百计地解决教师安居问题,县长张立风还亲自过问解决待遇留人问题。如东中学校长冒亚平自豪地说,我们的教师有着全省乃至全国同行最好的住房。“飞”出去的教师想要“归巢”,我对他们说,欢迎回来。
如东县有很多教育教学质量都很高的学校,这些学校之间的竞争很激烈。但是这些学校都一致认为,没有彼此的追赶或引领,哪里会有这样大的成绩。正是由于不甘落后,你追我赶,所以才呈现区域教育整体前进、高位均衡的喜人局面。竞争不是你死我活,竞争更加需要协同、合作,在“和而不同”中实现互赢多赢。掘港小学、马塘小学、港口初中、中天初中、先民初中等一批学校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对其他学校进行辐射,在和谐竞争中不仅促进自身的成长,而且带动区域教育水平的提升。
栟茶中学一位来自江西鹰潭的青年教师这样说:“我工作着,辛苦着,但我更成长着,快乐着,更体会着大家对我的尊重。”栟茶中学对广大教师寓爱于严中,教师的“幸福指数”始终处在高位。高三教师起得早,睡得晚,非常辛苦,于是学校“强迫”他们在没有课或不需要“在场”的情况下补充休息,也可以处理家务。如东中学则对劳苦功高而平时不能较多照顾家庭的教工,派出最优秀的教师教育他们的子女,想法设法为家庭负担较重的优秀青年教师解决困难,使他们安心于岗位。很多学校晚上开会从不超过40分钟,因为教师白天很紧张,就争取让他们早点回去……
关爱学生,更是如东教育人文关怀最集中的体现。如东中学2005届桑明铭同学,是一位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几年来。学校把他所在的班级、宿舍都安排在底楼,还在楼前用木板搭成斜坡,让他可以方便进出。雨天去食堂,许多同学争着为他撑伞、打饭。爱的氛围让他自信、阳光,学校有活动他都踊跃参加,歌咏节他在舞台上和大家一起纵情歌唱,成为五月校园里最美丽的一道风景。如今,他已经成为南通大学的在校新生。他说,是如东中学圆了我的大学梦。
在严格的制度管理中形成的严谨、细致、高效的工作作风,创造出的是优质、高效、全面的工作业绩,在柔和的人文关怀中凝聚的是由思想、情感、精神和心灵迸发出的巨大力量。刚柔相济,张弛有度,形成了如东教育独特的个性特征。
关键词之八:精神支柱
在如东城区的街心广场上有一尊海子牛的雕塑。如东前任县委书记严长俊和现任县委书记周铁根都曾深情地说过,这就是“如东教育精神”的象征。海子牛,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还是让我们先看一组故事吧。
邓海建是马塘中学的一名普通青年教师。2005年夏天,他第一次接受毕业班教学任务,为此,他辞去了南通电台兼职多年的直播节目和两家报纸的专栏写作,专心致志地为学生的学习倾注自己的全部心血。每天早晨5点多赶到学校,晚上10点后才回家。后来,在高三全市第一次模拟考试期间,他接了南通电台领导的一个电话,学生们误以为他要到电台工作,晚自修他到班辅导时,学生在黑板上写下“老师,不要走”五个大字,还有的学生在交给他的试卷里夹上了鲜花。这使他感动得流下热泪。他说,在如东做一名教师,是辛苦的,在如东做一名教师,也是幸福的。
在如东县逸夫特殊教育学校,有一个叫吴昊的青年女教师。她坚持在无声世界工作11年,为聋儿的健康成长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和心血。为了聋儿的语言训练,做舌操、对口形,千万遍地重复一个字、一个词,嗓子喊哑了、舌头说僵了也在所不惜。聋儿郭晶晶在她的培育下,在一次舞蹈演出中清晰地喊出了“爸爸”这个词,让在台下观看演出的爸爸激动得泪流满面。为了助残日残障孩子的文艺演出,她在妊娠反应最强烈的时候,坚持辅导学生,使演出获得成功。在丈夫到20几公里外的乡镇挂职,自己独自一人在家的情况下,一直正常任教主要学科直到分娩前一天。2002年10月19日凌晨,吴昊一人在家,自己拨通120由救护车送至人民医院。女儿早产1个多月来到人问,她为孩子取名“匆匆”。
如东县东凌小学是一所偏僻的海边农村小学,一些教师耐不得寂寞与艰苦,来了又走了。但青年教师张莉10年来一直坚守在这所学校,与孩子结下了深厚情谊。她热情帮助家境贫寒的学生,耐心辅导学习困难的_学生,和学生一块儿学习、一块儿玩耍。有一个学生父亲因病去世,母亲是外地人又离家出走。孩子只得跟60多岁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家境十分贫穷。张老师利用课余时间跟他谈心,辅导他学习,和他一起吃饭,“六一”儿童节陪孩子逛书店,送他喜欢的书籍,指导他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写成日记。在她的悉心关怀下,孩子一天天进步,还担任主编办起了《丑小鸭》班报。
2003年8月,周林从湖北来到了黄海之滨,成为如东中学的一名教师。一个周六晚上10点多钟,他班吴兵同学和母亲来到他的办公室哭诉。原来,吴兵的母亲下岗,父亲单位破产,两人月工资加起来才600多元。心烦意乱的父亲看到孩子回来不做功课,反而摆弄轮船模型便大动肝火,把孩子精心制作的模型全部扔了出去。母亲为孩子辩解了几句,父亲一怒之下把母子俩赶出家门。周林送吴兵母子回家,跟吴兵父母谈了1个多小时,一边安慰他们困难是暂时的,大家一起找就业的机会,共渡难关,一边关照孩子要体谅爸爸、妈妈的心情,在发展兴趣特长的同时要认真学习,别给爸爸、妈妈添烦恼。他与吴兵一起把散了架的模型一块一块地拼起来。第二天,周林悄悄地给吴兵饭卡上加了200元钱。从此,他把每周到吴兵家走走当做必修课。在大家的共同关心下,原先学习不太好的吴兵进步很快,期中考试成绩竟然进入班级前10名。看到孩子的成绩,父亲激动得哭了,对周林老师说:“虽然我家生活条件比不上别人,但现在我的儿子很争气,这是我们全家的骄傲。”
远不止这些。曹津源、顾小京、石爱群、张远林、蒋卫明……每一个如东教育人的背后都有着许许多多这样动人的故事。听者自然可以从事业心或人情人性等角度发表不同看法。但有一点,非凡的业绩注定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意志、毅力和行为才能铸就。如东教育崛起于并不丰厚的底子和相对薄弱的经济基础之上,靠的就是成千上万教育工作者“特别能吃苦,特别讲奉献,特别肯钻研,特别善协作”的如东教育精神。我们确实不能苛求所有的人都是这样,但却应该对功利社会中依然有如此一群忘我敬业的人倍感慰藉,并投去景仰的目光。
“海子牛”是如东教育精神的象征。但这种精神也与时俱进。而不局限于任劳任怨,默默无闻;它还有勇立涛头、敢树高标的“另类造型”,在“人无”的天地之间耕耘出一片“我有”的境界。
教育现代化——
周桂官说,不能让如东的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要为他们提供一个大致均衡的良好学习条件。为此连续5年抓危房改造,投入4千万改造7万平方米;抓布局调整,仅小学就从2001年的228多所学校变成今天的不足80所,使有限资源得以整合放大;抓“三新一亮”,一次性更新课桌凳7万套;抓“六有工程”,使每个学校都拥有干净饮用水和水冲式厕所等设施设备;抓“校校通”,让乡村孩子也能“邀游网上,畅行天下”。去年,他们攻坚克难。使所有乡镇顺利接受验收,在南通率先实现乡乡镇镇通过省教育现代化乡镇验收。
体制改革——
2001年实行校长公推公选,一大批年轻有为的教师走上学校领导岗位;试行教师到龄退养制度,既解决了师范毕业生就业问题,也大大增强了教师队伍自身的“换血”、“造血”功能与活力;2004年实行干部任期制,所有新提拔的初中校长一律异地交流任用,从根本上解决了领导资源的配置不均和部分学校领导力量不足的问题。
课程改革——
如东县不是课改实验区,也没有一所上级确定的课改实验学校,但他们不坐等。不观望,较早就启动课改尝试和探索。去年4月,省教育厅课改督查组来到该县,专家组对有关学校的前瞻性实践以及教师的崭新理念、学生的综合素质等都赞不绝口。
“特别能吃苦,特别讲奉献,特别肯钻研,特别善协作”,这是一种品格,一种胸襟,一种境界,一种抱负。正是因为内心有“海子牛”精神作为支撑,如东教育迈步才如此豪迈、高远!
如东地处江苏东部、黄海之滨,是一个没有什么区位优势、经济也不十分发达的农(渔)业县。但是,在江苏,对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来说,如东却是一块让他们仰视的教育高地,更是一块让他们仰慕的教育热土。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神奇的“如东现象”、“栟中现象”的出现,如东教育吸引了愈来愈多人的眼球。教育成了如东一张最为显赫的名片。人们纷纷将目光投向它,将脚步走向它。人们的内心有一种普遍的渴望,那就是取得如东教育(特别是高考)“高位运行”的真经。但是结论却有些让人啼笑皆非,许多人将如东教育简单地归纳为“上帝般令人敬畏”的高考升学率,是“县中模式”“揪、死揪、往死里揪”的结果,于是,纷纷引用或者套用所谓“县中模式”,将教育引入“非‘揪’不行”的尴尬境地。
如东教育质量高,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问题是它高在哪里?是否仅仅高在所谓“县中模式”和“能揪”上?带着对如东教育的敬意和疑问,我们先后三次踏上这块教育的“高地”和“热土”。走进如东,走近如东教育人,我们感觉,如东教育就像一本厚重的词典,许多词条让我们读来眼前发亮、心头发热。激动和兴奋之余,我们想,这或许才是人们梦寐以求的如东教育“高位运行”的真经!
关健词之一:大行贱始
让我们肃然起敬的是,高位运行的如东教育,她的生长点,竟是“小事工程”——从小事抓起。无论是常规管理,还是教育教学。抑或是教育科研,如东人都是从最平凡、最普通但也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地方着手:抓教学从听课开始,抓学习从写字开始,抓锻炼从做操开始,抓卫生从厕所开始,抓劳动从扫地开始。
如东教育局局长周桂官每次深入学校,首先要看、每次必看的就是学校的厕所、食堂和宿舍。他说,如果这几个地方的卫生都不合格,学校还如何开展对学生的教育?学校教育就是要摒弃假大空的口号,要从小角度、小切口、低起点做起。切实开展“小事工程”,从而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为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打下亮丽的人生底色。
如东人深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意义。对学生,他们说得最多、抓得最紧的是五件小事:一日学会走路,二日学会吃饭,三日学会说话,四日学会感恩,五日学会爱护大自然。一切都围绕着学生的日常生活、做人做事展开。也许有人会说。这不就是大家熟知的“养成教育”吗?其实,如东人实施的“养成教育”并不那么简单,他们是用学会走路来养成学生的规范意识,用学会吃饭来陶冶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用学会说话来培养讲文明、讲礼貌的习惯,用学会感恩来涵养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心境,用学会爱护大自然来培育与自然、社会、他人共处的和谐心态。看似简单的“五个学会”,里面实际上包含着诚信意识、节俭与感恩意识、礼仪意识、生态意识等诸多方面的深刻内涵,这不正是公民应有的公德和为人的道德基石吗?
丰利镇明北小学是一所仅有200多名师生的乡村小学,被誉为“村小幽兰”。校园里绿意盎然,鸟语花香。置身其中,我们的心灵深深地为它的洁净和宁静打动:这真是读书的好地方!校长朱钱林向我们介绍说,他们常抓不懈的其实都是一些小事,是将小事当作大事来抓:地面无杂物,墙壁无污染,路面无痰迹,用品能定位,桌椅成一线,进校无零食,离校整书包,纸屑进纸篓,吐痰入痰盂。低年级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很难守住规范,老师就细细地、手把手地教,从摆桌凳、整理书包开始做起。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这些常规也就习惯成自然了。一位家长给孩子送药,把自行车随手停在校园里,送完药发现车子不见了。老师说,车子肯定不会丢,可能是被学生停在车棚了。果然,这位家长在排放整齐的车棚里找到了他的车。这位家长感慨地说,我还不如明北的学生守规矩。学生对校园里的花草树木非常爱护,球掉到花圃里,不是跑进花圃去捡,而是用自制的抄网去捞;发现蜗牛吃花蕊,他们便自觉地去捉,放进瓶子里带走;花圃里的花枝伸展到路上,学生总是让着走;学校里的桔子树每年硕果累累,从来没有谁擅自摘一个。
小学抓小事,中学也抓小事,“小事工程”成了如东中小学之间的一项德育接力。如东县实验中学要求学生每日坚持“十问”:一问来校前胸卡、学习用品、作业带齐了没有?二问与老师、同学打招呼了没有?三问进校后将自行车按要求摆放了没有?四问值日工作到位尽职了没有?五问课前做好准备、课上积极思维踊跃发言了没有?六问遇到异常情况及时与老师沟通了没有?七问校园环境自觉维护了没有?八问“两操”按要求做好了没有?九问行走和活动中遵守规则、注意安全卫生了没有?十问放学后及时回家并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了没有?与此相对应,实验中学的老师每天也有“十问”:一问校园内外,我和学生互致问候了没有?二问交通工具。我摆放到指定地点没有?三问走进办公室。我整理好内务了没有?四问走进教室前,我认真备好课了没有?五问上课前,我清点了学生人数没有?六问教育教学中,我尊重了学生人格没有?七问上下课及导护值班,我守时尽职了没有?八问作业设计、布置、批改,我执行规范了没有?九问对特殊学生,我关注了没有?十问学生到校离校时间,我记住了没有?校长唐国均非常自豪地说,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每天坚持“十问”,其实就是明白自己每天应当做什么、应当做好什么,长此以往,习惯成自然,每个人都知道怎样做人、做事,每个人都知道怎样将人、将事做好。
如东中学更是从为学生“立德性之根”出发,用科学制度规范学生,用自我管理塑造学生。他们制定了《学生在校一日常规》和《学生礼仪常规》,对校内外的一切活动都作了明确要求,让学生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同时放手让学生自我管理,发动学生制定班规班约,对于学校明令禁止的事项,总是交给“学生行为自律仲裁庭”评判;年级组经常组织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辩论,帮助学生澄清是非价值观念:主题班会组织学生开展情景剧表演、角色虚拟或转换、模拟法庭等多种形式的自我教育活动,强化了学生的自律意识:学生文明监督岗位和班干部竞选机制的建立,更为学生自我管理搭建了平台。如东中学党委书记樊志瑾说,教育就是要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思考;给学生一个情境,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把尺子,让他自己去衡量;给学生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引导和激励学生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自我做起,亲身实践,亲身体验,亲身感受,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人生的持续发展奠基,最终成为“志向高远,品德高尚,气质高雅,能力高强”的一代新人。
如东人就是这样,凡事都从大处着眼,从小事抓起,从最基本、最简单、最容易忽视的细节做起,由此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丰厚的生长点,同时也为如东教育高位运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之二:细致入微
将平常的事情做到极致,是如东教育又一个耐人 寻味之处。
栟茶中学是一所地处偏僻的乡村中学,近年来连续取得“上帝般令人敬畏”的办学效益,吸引了江苏乃至全国教育同行关注的目光。有人说栟茶是一个现象,是一个奇迹,是一个神话。每当谈起办学经验,校长姚止平总是平淡地一笑:我们信奉“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我们到栟茶中学的时候,已是午饭过后,学生都在教室里伏案休息,校园里静悄悄的。夜自修也是同样的风景,我们从教室外面走过,有时故意咳两声,竟没有一个学生注意,他们全神贯注,真的是到了一种“入定”的境界。栟中要求学生做到“准时、定位、安静、专心”,并从他们进校的第一天、上的第一堂课抓起。对老师则提出:备好每一堂课,批改好每一次作业,参加好每一项活动,关注每一个学生。他们做的比说的多,做的比说的好;他们说过的一定要做,做的就一定要做好。栟中人说,即使是扫地,也要扫出个第一。这是一种追求,更是一种精神。他们扫地都要扫个第一,我们就有理由相信,他们做操也能做个第一,写字也能写个第一,办学也能办个第一。
追求管理的精致,于细微处见精神,正是如东教育智慧的一种体现。
如东人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凡事不做则已,做则务求做实做好。教育教学,他们对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不放过。比如,高中阶段重要的测试结束后,学校的学科分析总要落实到每个学生,不仅分析其成绩,还要分析其思想品德、情感态度、学习方式、行为习惯等等。从县局到乡镇到学校,他们高举有效教学、高效教学大旗,处理好“中看”与“中用”的关系:课堂教学突出“四基”,即突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教学工作强调“四精四必”,即强调精讲、精练、精批、精评和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错必纠、有练必评(最近听说增加了“一必”,就是教师布置学生的作业自己必先做):全县实行教师集体备课、领导推门听课、校长逐周评课:新教师上好亮相课、过关课、汇报课、比武课。在如东人看来,这种精致作为“具有如东特色本土化”的一种管理思想、实施策略、运作方式和操作行为,既是科学的——力求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认知规律,符合教育教学管理规律。体现科学性,又是艺术的——努力做到灵活变通,从实际出发,重视人文关怀,体现人文性。从这样一个基本的思想出发,他们追求严、精、细、实、活,将对学生的爱落实到精致管理之严,用强烈的责任心追求精致管理之精,关注教育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体现精致管理之细,强调教育教学行为的精准到位彰显精致管理之实,与时俱进,小断创新,凸现精致管理之活。
在如东人看来,管理的精致、指挥的精致,关键还存于队伍。为此,教育局组建了联络组,与各镇、各县直学校建立绿色通道,直接联系沟通,加强指导,及时解决问题。每学年局长室的同志都要分工带队到一个乡镇,通过“校校到”的办法逐校调研,摸清情况,分析原因,帮助提高、调研项目从行政到后勤。从班级到学生,从教学到活动,全面覆盖,盖边沉底。对学校,督促检查重要工作推进情况;对校长,重点检查听课笔记;对教师,重点检查听课、备课、批改作业情况。就拿听课来说,教育局规定局长室的同志每学期到基层学校听课至少20节,各科室人员20至30节,教研员正常听课100节以上,各镇教办主任每学期听课至少50节,镇教研员至少听课80节,校长至少听课60节。他们将管理重心下移的目的,就在于认识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只能在教育教学中发现,也只能在教育教学中解决。这种低重心的精致管理策略,不但赢得了指挥基层教育教学的主动权,密切了与基层的联系,而且还提升了管理队伍的水平和执行力,使得整个教育教学管理更实在,更有效。
一位三去如东的徐州教育同行说到,第一次去感到如东人很“踏实”,第二次去觉得如东人很“执着”,第三次去觉得如东人很“精致”。如东人笑而不答,他们只是更加关注从小事做起,从凡事做起,并且把这些小事、凡事做得“细致”,做得“精致”,做到“极致”。
关键词之三:持之以恒
如东人一直立在教育改革的潮头。但是,他们不喜欢跟风走,只有认为是对的事情,他们才会去做,而且坚定不移,一直抓下去,直至抓出实效来。
早在1985年,如东中学就率先在江苏省重点中学中建立了高中青年学生党校。20年来,他们坚持与时俱进,把传统的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赋予鲜活的时代内容,组织参观雨花台、周恩来故居等教育基地,采访身边的优秀党员,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学生感悟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和崇高精神。本着对党的忠诚。对事业的执着,对学生的责任,一年又一年,一批又一批,他们坚持利用这块阵地。用理论之石锻造年轻的心灵,让青春带着理想不断前进。高中青年学生党校已经成为莘莘学子心中神圣的殿堂,成为江苏省一所红旗基层党校。
校风育人,是栟茶中学一以贯之的传统,且以其科学的机理、健全的机制、成熟的工艺和显著的功效,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长期以来,他们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建立健全了校风育人责任制。在栟中,校风育人被列为总揽全校的重要工作,每学期制度化地举行开学校风建设动员、期中校风建设小结和期末校风建设总结活动。他们以德育研究为依托,围绕校风育人,在“八五”、“九五”、“十五”期间,分别进行了校风育人功能、校风育人工艺和校风育人工程系列课题研究,栟中校风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上进、勤奋、文明、团结”演变为如今的“自觉、文明、勤奋、创新”、其内涵不断提升——自觉,由自觉遵章守纪提升为自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文明,由言行文明提升到将各种行为规范内化为自身文明素养;勤奋,由刻苦自励提升到主动探索;创新,由加强“双基”、发展智能提升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与明北小学一样,吴捻、毅夫、福亮、民主、浒霗、石甸等农村小学,无论何时,校园都是干干净净;无论何处,学生都文明礼貌。他们的秘诀,就是数十年如一日,坚持抓好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养成。从新生进校的第一天起,他们始终坚持分三步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第一步是扶着走,扶中有放——新生入学的头两个月,老师手把手教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边示范边讲解,并让学生学着做。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之后,再让他们自己尝试独立去做。第二步是跟着走,跟中有搀——到中年级阶段,教师以身作则,并以执行日常行为规范优秀的学生为榜样,让学生跟着走,跟着做。第一步是放手走,放中有导——经过反复的程序练习,学生进入高年级阶段,日常行为已经逐步养成规范,此时,教师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在家里如何正确对待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员,在学校如何正确对待老师和同学,在公共场所如何正确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等等。
学校坚持将正确的事情做下去。并努力形成自身的传统和特色,教育局也是如此。为了鼓励教师研究教 育教学,反思教育教学,如东县教育局面向中小学教师先后举办了“金帆杯”和“黄海潮”教育科研、教学研究活动,至今,“金帆杯”已经连续举办了9届,“黄海潮”已经连续举办了12届,有力地推动了教研、科研成果向实实在在的教育生产力的转化。为了大面积提高全县中小学教学水平,最大可能地实现全县教学高位、高效运行,如东县教育局提出全县教学应当坚持的十六字指导思想,这就是“夯实基础,滚动提高,因材施教,分层要求”。他们坚信不疑,坚定不移,一抓就是15年。为了激励校长、教师献身教育事业、提高教育水平,从1992年开始,如东县教育局坚持开展教育教学评选活动并逐渐形成系列,即在教学系列中评选名校长、名教师、优秀校长、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在教育系列中评选师德典型、师德先进个人、优秀教育工作者、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和德育工作先进集体。他们通过这种长期制度化的公平、公正、公开的评选活动,激励校长、教师成为爱岗敬业精神高尚、教书育人水平高超、为人师表品行高洁的人。
从实际出发,坚持做对丰富自己、提高自己有利的事情。使如东教育形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宁静致远”的教育操守,在成就如东教育高位运行和持续发展的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塑造了如东教育人的集体形象。
关键词之四:取长补短
在每一个区域范围内,事实上都存在着水平的高低差异。如东也是这样。如东有个“西北片”,著名的栟茶中学就处在如东的这个片区。这个地区尊师重教的氛围很浓,教育力量很强,教育成果也非常显著。而相对于西北片的东部地区,却有着很大的不同,由于各种因素,很多学校的综合排名都在全县的后面。这些薄弱学校的存在,一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如东教育整体的高位均衡发展。
如东人清醒地意识到,一两所学校好不算好,一两个片区好也不算好,要使如东教育能够整体在高位运行,就必须补齐那些“短板”,让校校都行,片片都好。于是,从2004年开始。一项以提升薄弱学校办学水平为核心目标的“一把手”异地交流任职行动计划付诸实施。仅在第一年,就有近十名选拔出来的优秀校长走上初中薄弱学校的领导岗位。
王备战,一个融合了时代特色的名字,一个让人充满力量的名字。2004年,这个从教15年、一心只想当一个好老师的青年人,被县教育局选拔任命为新店初中校长。当时的新店初中是全县最薄弱的初中之一。王备战一到新店,就遇到许多难题。新店初中是由老新店中学和汤园中学合并而成的一所学校。说是合并,但是初一、初二和初三在两个校区,其间相距十几公里,管理难度大可想而知;硬件设施也不配套,实验室、宿舍楼等都不符合办学的要求;师资队伍力量也比较薄弱,学生外流情况严重。王备战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思考,做出了一系列“大”动作。他一借东风——新店是如东最后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的三个乡镇之一,王备战借助实施教育现代化的东风,在镇党委和政府全力支持下,上了学校二期工程,全面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二建团队——两校合并,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王备战便把两个学校的教师进行优化组合。让每个年级、每门学科都有优秀教师领衔带头,通过强化集体备课,形成团队教学力量。三抓垂范——他不管工作多忙,总是坚持教一门主科,教好一门主科,同时要求学校领导十部每人带两个教师,党员每人带一个班。王备战原来喜欢喝点酒,但是他在抓初三中考的那半年里,滴酒未沾,直到6月23日中考成绩出来,学校取得历史最好成绩,王备战才开怀畅饮,喝得大醉。
和王备战一样,大豫初中的校长苏如华也是2004年从教育质量较高的丰利镇初巾异地交流到大豫去的。当时局里开会要求他到大豫去,他连大豫在哪儿都不太清楚,只知道有人这样说大豫——“分不了的教师往这儿来,好的学生从这里走”。初一学生不到600人,一下跑了200多,初三学生的成绩在全县倒数第一,初二倒数第二,家长对学校不信任、不认可,学校和周围群众关系比较紧张。苏如华了解情况后,提出了“关爱学生求发展,关注质量谋生存,励精图志谋发展,卧薪尝胆求超越”的响亮口号,并着手从六个方面改造学校:一抓常规,对行政人员、教师、学生提出了不同的相应要求;二抓备课组建设和教科研,要求教师会课和集体备课,写读书笔记,搞师德演讲等;三抓民主管理,营造和谐的氛围,不定期地与教师谈心、沟通,对家长在星期二上午开通了“家校热线”,解决家长提出的各种问题,对学生则开通了“校长信箱”;四抓“固生”,留住生源,加强和小学的联系,交流、展示办学成果,学校拿到教育局发放的奖金后也分一部分给小学:五抓个人提高,苏如华带头上好初三政治,同时还对学校的老师开展主题性、业务性指导的专题学习讲座:六抓校园建设,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实施现代化创建。先进的办学理念带来了学校可喜的变化,现在,大豫初中校风明显好转,办学质量显著提升,不仅留住了本地的学生,而且吸引着附近乡镇的学生。
苏如华对记者说:我从丰利到大豫来,最重要的不是做校长,而是通过我把精致管理经验和教学思想带到大豫,从而影响并带动大豫初中的改变与发展。事实确实如此。如东人深知“木桶原理”,他们选拔先进片区的优秀教师到相对落后的片区异地任职,就是要通过这些深受精致管理熏染、深明精致管理要义的校长、教师,将如东教育的先进思想、经验,播撒到如东的每一寸土地上,由此消除如东教育的一块块“短板”,推进如东教育整体高位运行,均衡发展。
关键词之五:格物致知
无论是教育管理,还是教育教学,只要和教育相关,如东人都是用一种研究的眼光去做。
还是在上世纪80年代,如东人就在全省率先提出并实施教育科研“一把手”工程,并在全县形成了县、镇、校“一把手”抓教育科研的组织网络。全县各级各类学校都按规定建立健全了教科室(教科组),并且做到“五个有”,即“有组织、有课题、有活动、有经费、有成果”,教师做到“五个一”,即“参与一个课题、进行一项研究、积累一套资料、写好一篇论文、上出一堂好课”。一般学校做到80%以上的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教育科研示范学校教师参与率达到100%。他们举办基层学校教科室主任培训班、教育科研高级研修班、名师研修班,利用暑假先后组织150多名教师到华师大、南师大进行为期一周的培训。发挥教育科研星级基地的辐射作用,建立课改基地,通过专家对话、教育沙龙、话题研讨、考察名校、送教下乡、在职自学、读书反思等方式,促进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推动课改的深入开展。如东的《沿海教育》坚持与教育行政管理工作、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科研活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紧密结合,为校长、教师交流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在如东,教育科研成为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实实在在的“第一生产力”。他们大力推动群众性研究,强化教育科研课题抓手,不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十五” 期间,按照“课题到课堂教学中去选。研究到课堂教学中去做,答案到课堂教学中去找,成果到课堂教学中去用”的研究路径和方法,他们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教师的研究意识显著增强。同时结合课题研究进行了三轮新课堂教学建模活动,形成了282个具有推广价值和操作性的课例、课模等研究成果。为发挥教育科研对教育教学的引领作用,近10年来,县教育局先后邀请50多位国内著名专家学者来到如东,传播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与教师面对面,共同探讨教育教学热点问题。为加速农村青年教师的成长,县教育局组织名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青年教师开展同题课研究活动。为解决教师新课堂教学中面临的新问题,县教育局还在全县组织开展了“课堂百问征答”活动,2006年正式出版了《新课堂教学100个怎么办》一书。为了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他们先后组织了德育活动课程、校风育人、班主任工作等专题研究,并正式出版了《中学德育活动课程导引》、《班主任新思维》、《初中班主任》等专著。
教育科研坚持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为基层教学实践服务,为教师队伍建设服务。在如东,教育行政决策之前,很多工作都需要经过教育科研做试点论证。如东县小学的“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以严格执行课程标准计划为基础、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课外活动(特别是阅读)为拓展”的做法,初中、高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选准突破口、抓好主阵地、以课外活动为拓展、全面优化育人环境”和“以高考改革为契机、突出教学中心,以全面渗透、有机结合为主要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关键,以提高教师素质为保证,促进高中教学质量的持续发展与稳步提高”的整体工作思路,德育常规10条,高中18条、初中14条和小学10条等常规性要求,都是专题研讨、论证的结果。
教育局教科室的同志不无感慨地说,上世纪80年代搞教科研是“我找人”,90年代已经变成“人找我”;而对于老师来说,也已经历了“要我搞科研”——“我要搞科研”——“我能搞科研”的变化过程,教育科研成为他们教育人生的幸福体验。如东教育凡事从研究开始,从教育科研起步,再实践,然后再研究。正是有了这种研究的意识和做法,如东教育才成为全省教育的标杆。
关键词之六:文化涵养
理想的教育从读书开始。
周桂官局长说:教育要有后劲、要有内涵关键在于读书,领导、校长、教师、学生都要读书,都要把读书作为一种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他不仅是这样说的,而且是带头这样做的。县教育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周局长每天不管工作多忙,只要有时问,总会想方设法读会儿书。读书几乎成了他的“每天必做”。染于苍则苍。从个人读书到书香满园,从行政人员带头到教师跟上,从读教育理论专著到哲学、文学书籍,从读书到“考学”,读书在如东蔚然成为风气。
为了将读书落到实处,他们首先为学校配书。2005年,教育局一次性拿出40万元。以1∶1的比例资金贴补,为全县100所农村中小学添置了大批教科研用书,每所学校用于购置新书的资金大约是8000元左右,通过集中采购就可以买到四、五百本书,这么多书对于农村中小学的一线教师来说,无疑是充足的精神食粮。2006年,教育局再次拿出40万元,为1130所农村中小学购置学生阅读用书。
接着就是用活动推动。“园丁读书节”、书香校园推进会、“读书一成长一快乐”征文演讲,一个个读书活动,一步步拉近了教师与好书的距离。如东县实验小学针对学校35岁以下老师比较多的实际,成立青年教师读书组,引导他们读文学名著。学课标和教育名著。如《给教师的建议》,2004年要求教师粗读,2005年就要求精读,让教师经历书越读越厚到越读越薄的过程。学校还选定了10多种教师选读书目,最令人吃惊的是,就连余秋雨的《山居笔记》都成为教师的必读书目。在读书的过程中,学校还要求教师撰写读书笔记和做卡片摘抄,同时组织开展读书沙龙研讨、读书笔记交流等一系列读书活动。
如东县实验中学有一个开放的读书走廊,里面放置了3000多本图书,而且还定期更新。我们不禁要问,开放的读书走廊,就不怕书被人拿走,越来越少吗?他们说,书少了是好事,说明大家都在读书,而且这样更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责任心。读书走廊开辟了几年,只少了几本书,而且还有不少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书从家里带来,放在读书走廊的书架上,有的还写上了自己的推荐理由。这样下来,读书走廊的书不见少,反而见多了。为了有效推动师生读书,实验中学对老师和学生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学校要求教师每学期至少精读1本书,浏览5至10本书,同时还经常让教师交流读书的心得体会。实验中学的老师们自己也搞起了两张报纸——“成长导报”和“读书笔记”,经常把自己读书和教学的体会写出来发表。学校对所有学生都开设了读书课,每周1节,而且不管怎么样,都能确保读书课的时间。学校还要求学生通过自己营造家庭的读书氛围,建立读书家庭。同时,学校还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写书,有的学生个人出书,有的学生合作出书,从内容到版式设计都是自己来,学校则负责印制装订。
配合读书活动,他们还组织读书考试。2005年。教育局对全县中小学、幼儿园、成人学校的180多位校长和镇教办主任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的情况进行考查。我们在如东教育局的考试档案中看到了这些卷子,尽管题目也不难,很多都是书上原有的内容,但是不看书、不读书,是绝对做不出来的。更让人惊讶的是,因为各种原因缺考的同志,教育局还统一组织补考。可见如东教育在这上面花的那是真功夫,没有一点虚假的成分。2006年,教育局还组织《帕夫雷什中学》“应用一例”的心得交流,并且进一步扩大“考学”对象,组织学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镇教研员和局机关中层干部“考学”教学管理知识。
读书,为如东教育的内涵发展提供了可能。读书所营造出的教育不正是如东人追求的理想教育吗?如东教育教学高质量的背后,也许正是有了全员参与读书,才会变成这样的富有底蕴、富有内涵。
关键词之七:刚柔相济
如东人常说“细节成就大事”,“没有严格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是的,他们“严”到几乎教育教学的所有时段、环节和处所。很早以前,他们就制定《初中教学管理十六条》、《高中教学管理十八条》等文件,在全县统一贯彻执行。每学期,教育局都会派普教科的同志带着摄像机去各个学校,不听汇报,只抓拍一些典型行为,暂不交换意见,然后集中做成电视片,让校长和教师发表意见,商讨改进办法。局长室所有同志都要带机关人员下基层,在不预先通知的情况下巡视每一所学校,从看校容校貌到看常规管理,从查校长听课笔记到查教师备课笔记,从走食堂到去厕所,从听老师上课到召开学生座谈会,然后汇总出简报。局长周桂官更是常常夜访学校,现场办公,解决问题。针对极少数教师行 为失范的现象,他们敢出“硬招”,如严格规定,县城教师如有有偿家教、体罚、吃拿卡要、赌博、迷信等情况,一经查实,迅速调岗,“一律不讨论”。一位教师由于从事家教,被教育局调离掘港镇区学校,虽然他找关系托人多方说情,最终还是未能改变处分的决定。类似这样的“硬招”,都极具震撼力,使教师普遍认识到,如东教育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在法规面前,人人平等,没有谁可以例外。
严格的制度并没有使如东教育人循规蹈矩、亦步亦趋,相反,如东教育充满着自由、温馨、融洽的气息,饱含着对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几年前,如东有一些教师“孔雀东南飞”,对教育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财力拮据的情况下,县委县政府划拨专项资金,实施“留人工程”。全县评出461位名校长、名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等,从县财政中拨出专款给予每人每月120至600元不等的津贴。每年在教师节和高考之后都拿出近百万元奖励一线教师。同时,千方百计地解决教师安居问题,县长张立风还亲自过问解决待遇留人问题。如东中学校长冒亚平自豪地说,我们的教师有着全省乃至全国同行最好的住房。“飞”出去的教师想要“归巢”,我对他们说,欢迎回来。
如东县有很多教育教学质量都很高的学校,这些学校之间的竞争很激烈。但是这些学校都一致认为,没有彼此的追赶或引领,哪里会有这样大的成绩。正是由于不甘落后,你追我赶,所以才呈现区域教育整体前进、高位均衡的喜人局面。竞争不是你死我活,竞争更加需要协同、合作,在“和而不同”中实现互赢多赢。掘港小学、马塘小学、港口初中、中天初中、先民初中等一批学校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对其他学校进行辐射,在和谐竞争中不仅促进自身的成长,而且带动区域教育水平的提升。
栟茶中学一位来自江西鹰潭的青年教师这样说:“我工作着,辛苦着,但我更成长着,快乐着,更体会着大家对我的尊重。”栟茶中学对广大教师寓爱于严中,教师的“幸福指数”始终处在高位。高三教师起得早,睡得晚,非常辛苦,于是学校“强迫”他们在没有课或不需要“在场”的情况下补充休息,也可以处理家务。如东中学则对劳苦功高而平时不能较多照顾家庭的教工,派出最优秀的教师教育他们的子女,想法设法为家庭负担较重的优秀青年教师解决困难,使他们安心于岗位。很多学校晚上开会从不超过40分钟,因为教师白天很紧张,就争取让他们早点回去……
关爱学生,更是如东教育人文关怀最集中的体现。如东中学2005届桑明铭同学,是一位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几年来。学校把他所在的班级、宿舍都安排在底楼,还在楼前用木板搭成斜坡,让他可以方便进出。雨天去食堂,许多同学争着为他撑伞、打饭。爱的氛围让他自信、阳光,学校有活动他都踊跃参加,歌咏节他在舞台上和大家一起纵情歌唱,成为五月校园里最美丽的一道风景。如今,他已经成为南通大学的在校新生。他说,是如东中学圆了我的大学梦。
在严格的制度管理中形成的严谨、细致、高效的工作作风,创造出的是优质、高效、全面的工作业绩,在柔和的人文关怀中凝聚的是由思想、情感、精神和心灵迸发出的巨大力量。刚柔相济,张弛有度,形成了如东教育独特的个性特征。
关键词之八:精神支柱
在如东城区的街心广场上有一尊海子牛的雕塑。如东前任县委书记严长俊和现任县委书记周铁根都曾深情地说过,这就是“如东教育精神”的象征。海子牛,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还是让我们先看一组故事吧。
邓海建是马塘中学的一名普通青年教师。2005年夏天,他第一次接受毕业班教学任务,为此,他辞去了南通电台兼职多年的直播节目和两家报纸的专栏写作,专心致志地为学生的学习倾注自己的全部心血。每天早晨5点多赶到学校,晚上10点后才回家。后来,在高三全市第一次模拟考试期间,他接了南通电台领导的一个电话,学生们误以为他要到电台工作,晚自修他到班辅导时,学生在黑板上写下“老师,不要走”五个大字,还有的学生在交给他的试卷里夹上了鲜花。这使他感动得流下热泪。他说,在如东做一名教师,是辛苦的,在如东做一名教师,也是幸福的。
在如东县逸夫特殊教育学校,有一个叫吴昊的青年女教师。她坚持在无声世界工作11年,为聋儿的健康成长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和心血。为了聋儿的语言训练,做舌操、对口形,千万遍地重复一个字、一个词,嗓子喊哑了、舌头说僵了也在所不惜。聋儿郭晶晶在她的培育下,在一次舞蹈演出中清晰地喊出了“爸爸”这个词,让在台下观看演出的爸爸激动得泪流满面。为了助残日残障孩子的文艺演出,她在妊娠反应最强烈的时候,坚持辅导学生,使演出获得成功。在丈夫到20几公里外的乡镇挂职,自己独自一人在家的情况下,一直正常任教主要学科直到分娩前一天。2002年10月19日凌晨,吴昊一人在家,自己拨通120由救护车送至人民医院。女儿早产1个多月来到人问,她为孩子取名“匆匆”。
如东县东凌小学是一所偏僻的海边农村小学,一些教师耐不得寂寞与艰苦,来了又走了。但青年教师张莉10年来一直坚守在这所学校,与孩子结下了深厚情谊。她热情帮助家境贫寒的学生,耐心辅导学习困难的_学生,和学生一块儿学习、一块儿玩耍。有一个学生父亲因病去世,母亲是外地人又离家出走。孩子只得跟60多岁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家境十分贫穷。张老师利用课余时间跟他谈心,辅导他学习,和他一起吃饭,“六一”儿童节陪孩子逛书店,送他喜欢的书籍,指导他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写成日记。在她的悉心关怀下,孩子一天天进步,还担任主编办起了《丑小鸭》班报。
2003年8月,周林从湖北来到了黄海之滨,成为如东中学的一名教师。一个周六晚上10点多钟,他班吴兵同学和母亲来到他的办公室哭诉。原来,吴兵的母亲下岗,父亲单位破产,两人月工资加起来才600多元。心烦意乱的父亲看到孩子回来不做功课,反而摆弄轮船模型便大动肝火,把孩子精心制作的模型全部扔了出去。母亲为孩子辩解了几句,父亲一怒之下把母子俩赶出家门。周林送吴兵母子回家,跟吴兵父母谈了1个多小时,一边安慰他们困难是暂时的,大家一起找就业的机会,共渡难关,一边关照孩子要体谅爸爸、妈妈的心情,在发展兴趣特长的同时要认真学习,别给爸爸、妈妈添烦恼。他与吴兵一起把散了架的模型一块一块地拼起来。第二天,周林悄悄地给吴兵饭卡上加了200元钱。从此,他把每周到吴兵家走走当做必修课。在大家的共同关心下,原先学习不太好的吴兵进步很快,期中考试成绩竟然进入班级前10名。看到孩子的成绩,父亲激动得哭了,对周林老师说:“虽然我家生活条件比不上别人,但现在我的儿子很争气,这是我们全家的骄傲。”
远不止这些。曹津源、顾小京、石爱群、张远林、蒋卫明……每一个如东教育人的背后都有着许许多多这样动人的故事。听者自然可以从事业心或人情人性等角度发表不同看法。但有一点,非凡的业绩注定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意志、毅力和行为才能铸就。如东教育崛起于并不丰厚的底子和相对薄弱的经济基础之上,靠的就是成千上万教育工作者“特别能吃苦,特别讲奉献,特别肯钻研,特别善协作”的如东教育精神。我们确实不能苛求所有的人都是这样,但却应该对功利社会中依然有如此一群忘我敬业的人倍感慰藉,并投去景仰的目光。
“海子牛”是如东教育精神的象征。但这种精神也与时俱进。而不局限于任劳任怨,默默无闻;它还有勇立涛头、敢树高标的“另类造型”,在“人无”的天地之间耕耘出一片“我有”的境界。
教育现代化——
周桂官说,不能让如东的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要为他们提供一个大致均衡的良好学习条件。为此连续5年抓危房改造,投入4千万改造7万平方米;抓布局调整,仅小学就从2001年的228多所学校变成今天的不足80所,使有限资源得以整合放大;抓“三新一亮”,一次性更新课桌凳7万套;抓“六有工程”,使每个学校都拥有干净饮用水和水冲式厕所等设施设备;抓“校校通”,让乡村孩子也能“邀游网上,畅行天下”。去年,他们攻坚克难。使所有乡镇顺利接受验收,在南通率先实现乡乡镇镇通过省教育现代化乡镇验收。
体制改革——
2001年实行校长公推公选,一大批年轻有为的教师走上学校领导岗位;试行教师到龄退养制度,既解决了师范毕业生就业问题,也大大增强了教师队伍自身的“换血”、“造血”功能与活力;2004年实行干部任期制,所有新提拔的初中校长一律异地交流任用,从根本上解决了领导资源的配置不均和部分学校领导力量不足的问题。
课程改革——
如东县不是课改实验区,也没有一所上级确定的课改实验学校,但他们不坐等。不观望,较早就启动课改尝试和探索。去年4月,省教育厅课改督查组来到该县,专家组对有关学校的前瞻性实践以及教师的崭新理念、学生的综合素质等都赞不绝口。
“特别能吃苦,特别讲奉献,特别肯钻研,特别善协作”,这是一种品格,一种胸襟,一种境界,一种抱负。正是因为内心有“海子牛”精神作为支撑,如东教育迈步才如此豪迈、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