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州,古称冶、东冶,美誉榕城。自古以来,福州城池不断扩大。晋代修“子城”,唐末五代成为闽都皇城,连续筑“罗城”和“夹城”,宋朝拓“外城”,明初砌“府城”。这前后6城,奠定了福州城区“三山鼎立、两塔对峙”的传统格局。
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
历史文化名城福州,山海至胜,人文荟萃,素有“海滨邹鲁”之称。生于斯,长于斯,工作于斯的福州人,当以此为荣。
在古代福州,最早的冶城只及今鼓楼区冶山一隅之地。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而后又建子城、罗城、夹城、外城、府城和省城。有史可稽,福州建城的时间始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征服今温州一带的东瓯和居住在今福建境内的闽越,置闽中郡管辖上述地区,福建即为其中的一部分,郡址设“冶”,即今福州城内包括鼓屏路以东、中山路一带的冶山周围。至今已有2201年的历史。从此以后,以福州为国、郡、州、路、府及省会的所在地,福建才作为一个行政区域出现在中国的版图上。
从南朝陈永定元年(公元557年)至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今福州有时称闽州、丰州、泉州,名称交错使用,时设时废。直至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福建为“长乐郡”,治所称“福州”,一直延用至今,已有1257年的历史。
“开闽圣王”王审知立皇城
那么,福州何时成为皇城的呢?这还得从“开闽圣王”王审知说起。闽太祖王审知,字信通,一字详卿。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五代时期闽国君主。
唐末政治腐败,农民纷纷起义。唐僖宗中和五年(公元885年),王审知与其兄王潮、王审邽随寿州(今安徽寿县)农民军首领王绪转战福建,因王绪对诸将多疑猜忌,王潮身为其参军,日夜忧患,遂发动兵变,自立为元帅,王绪自杀。其后王潮克泉州,福建观察使陈岩病死。大顺二年(公元891年),陈岩的妻舅福州护军使范晖,号称留后,发兵抗潮,王潮命王审知攻城,于昭宗景福二年(公元893年)攻克福州,逐渐占领今福建省全境,王审知时任福建道副观察使。乾宁四年十二月初六(公元898年1月2日),王潮过世,遗命以王审知继位福建道观察使、威武军节度使,后又受封为琅琊王。后梁太祖开平三年(公元909年),朱温封王审知为“闽王”,建都福州,别称“闽都”。从那时起,福州便成了闽国的皇城。
王审知治闽的29年间,实行发展生产的政策,使人民安居乐业,经济和文化都有很大发展。王审知“宁为开门节度,不作闭门天子”,实行保境安民政策,向朱全忠称臣纳贡,并与南汉、吴越的地方割据势力缔姻结好。他整顿吏治,用人唯贤,重用不受馈赠的贾郁、重视农业的颜仁郁及黄滔等人。当时在外地任职的翁承赞、王倓、徐寅等纷纷来归,审知都予以礼用。他还在福州大兴“四门学”,以教闽士之秀者;又在各地广设庠序,搜集整理文献,使闽中文教事业得到发展。王审知还开辟了福州的外港——甘棠港,使福州成为东南地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为御外敌 闽王两度扩城
福州成为闽国堵城后,王审知为防御外来侵犯,先后两次扩大福州城,第一次建罗城,第二次建夹城。
唐末天复元年(公元901年),王审知建罗城,方围约40里,城高20尺,厚17尺,城墙的材料全部用印有钱纹的城砖砌造。像这样精致的砖城,当时全国少有,因为古都长安唐朝时还是土城。罗城辟八个城门:南为福安门(后改名利涉门,今安泰桥北),东为清平门(后改名海晏门,今沃桥西),东南通津门(今津门路),东北为通远门(后改名延远门,今贡院前),北为济川门(后改名永安门,今钱塘巷),西为善化门(今善化坊),西北为安善门(今西湖旁),西南为清远门(今澳门路)。城垣呈东西宽、南北狭的椭圆状,东西两端相距约3000米,南北两端相距约2000米。把子城包在城内,北面将冶山围入,成为全城制高点,南面以安泰河为限,将大航桥以南已经形成的居民区、商业经济区括入城内,福州遂有内外两重城垣。罗城建成后,也允许老百姓居住,但要在规定的地段,按规定的形制建房,并分段围以高墙。今日南街和南后街一带的“三坊七巷”,即当年罗城的居民区。
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距建罗城不过7年,王审知在罗城南北两端加以扩展,把罗城夹在里面,故称“夹城”。南端由安泰桥边的利涉门扩大到南门兜的宁越门,北端由钱唐巷口的永安门扩大到北门的严胜门。夹城又叫南月城、北月城。南月城两个大门名叫宁越门(今南门兜)、美化门(今阔埕街),南月城外开浚护城濠与江潮相通。北月城也有两个大门,名叫严胜门(今华林寺东段)和遗爱门(今北门兜)。夹城和罗城连在一起,把屏山、乌山、于山都围在城中,提高城市防御能力。夹城建成后,城市成满月形,当时节度推官黄滔在《万岁寺》诗中有“新城似月圆”之句。
闽王祠和闽王墓
后唐庄宗同光三年(公元925年),王审知去世,葬于福州城北凤池山,后改葬莲花山。其子王延翰继立,谥王审知为忠懿王,后改谥昭武王。王延钧即位后追尊庙号太祖,谥号昭武孝皇帝,陵号宣陵。
闽王祠位于福州市庆城路,原是王审知的故居,后晋开运三年(公元946年)改建为祠庙。自宋到清的1000多年中,每到立春这天,地方官员都要率官民来此祭祀,并在祠前取泥土捏成春牛,而后开始春耕。庙毁于元代,仅存一厅。明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奉旨重建。清以后,旧址大部分被浸圮,仅存府第前门的一部分,即今闽王祠大厅、董太后享堂、拜剑台等。1962年、1981年、2012年三度重修。
闽王墓墓坐北向南,纵深约200米,宽41米。周围用企石圈成长方形,整个建筑由三层石砌平台,二座墓墩,一条墓道组成,结构独特,气势雄伟,表现了五代时期王公墓葬规制和建筑风格。墓顶竖“唐闽忠懿王墓”石碑,是明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福建都运使司副使、兵科给事中、王审知后裔王亮在修理坟墓时建立。
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
历史文化名城福州,山海至胜,人文荟萃,素有“海滨邹鲁”之称。生于斯,长于斯,工作于斯的福州人,当以此为荣。
在古代福州,最早的冶城只及今鼓楼区冶山一隅之地。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而后又建子城、罗城、夹城、外城、府城和省城。有史可稽,福州建城的时间始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征服今温州一带的东瓯和居住在今福建境内的闽越,置闽中郡管辖上述地区,福建即为其中的一部分,郡址设“冶”,即今福州城内包括鼓屏路以东、中山路一带的冶山周围。至今已有2201年的历史。从此以后,以福州为国、郡、州、路、府及省会的所在地,福建才作为一个行政区域出现在中国的版图上。
从南朝陈永定元年(公元557年)至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今福州有时称闽州、丰州、泉州,名称交错使用,时设时废。直至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福建为“长乐郡”,治所称“福州”,一直延用至今,已有1257年的历史。
“开闽圣王”王审知立皇城
那么,福州何时成为皇城的呢?这还得从“开闽圣王”王审知说起。闽太祖王审知,字信通,一字详卿。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五代时期闽国君主。
唐末政治腐败,农民纷纷起义。唐僖宗中和五年(公元885年),王审知与其兄王潮、王审邽随寿州(今安徽寿县)农民军首领王绪转战福建,因王绪对诸将多疑猜忌,王潮身为其参军,日夜忧患,遂发动兵变,自立为元帅,王绪自杀。其后王潮克泉州,福建观察使陈岩病死。大顺二年(公元891年),陈岩的妻舅福州护军使范晖,号称留后,发兵抗潮,王潮命王审知攻城,于昭宗景福二年(公元893年)攻克福州,逐渐占领今福建省全境,王审知时任福建道副观察使。乾宁四年十二月初六(公元898年1月2日),王潮过世,遗命以王审知继位福建道观察使、威武军节度使,后又受封为琅琊王。后梁太祖开平三年(公元909年),朱温封王审知为“闽王”,建都福州,别称“闽都”。从那时起,福州便成了闽国的皇城。
王审知治闽的29年间,实行发展生产的政策,使人民安居乐业,经济和文化都有很大发展。王审知“宁为开门节度,不作闭门天子”,实行保境安民政策,向朱全忠称臣纳贡,并与南汉、吴越的地方割据势力缔姻结好。他整顿吏治,用人唯贤,重用不受馈赠的贾郁、重视农业的颜仁郁及黄滔等人。当时在外地任职的翁承赞、王倓、徐寅等纷纷来归,审知都予以礼用。他还在福州大兴“四门学”,以教闽士之秀者;又在各地广设庠序,搜集整理文献,使闽中文教事业得到发展。王审知还开辟了福州的外港——甘棠港,使福州成为东南地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为御外敌 闽王两度扩城
福州成为闽国堵城后,王审知为防御外来侵犯,先后两次扩大福州城,第一次建罗城,第二次建夹城。
唐末天复元年(公元901年),王审知建罗城,方围约40里,城高20尺,厚17尺,城墙的材料全部用印有钱纹的城砖砌造。像这样精致的砖城,当时全国少有,因为古都长安唐朝时还是土城。罗城辟八个城门:南为福安门(后改名利涉门,今安泰桥北),东为清平门(后改名海晏门,今沃桥西),东南通津门(今津门路),东北为通远门(后改名延远门,今贡院前),北为济川门(后改名永安门,今钱塘巷),西为善化门(今善化坊),西北为安善门(今西湖旁),西南为清远门(今澳门路)。城垣呈东西宽、南北狭的椭圆状,东西两端相距约3000米,南北两端相距约2000米。把子城包在城内,北面将冶山围入,成为全城制高点,南面以安泰河为限,将大航桥以南已经形成的居民区、商业经济区括入城内,福州遂有内外两重城垣。罗城建成后,也允许老百姓居住,但要在规定的地段,按规定的形制建房,并分段围以高墙。今日南街和南后街一带的“三坊七巷”,即当年罗城的居民区。
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距建罗城不过7年,王审知在罗城南北两端加以扩展,把罗城夹在里面,故称“夹城”。南端由安泰桥边的利涉门扩大到南门兜的宁越门,北端由钱唐巷口的永安门扩大到北门的严胜门。夹城又叫南月城、北月城。南月城两个大门名叫宁越门(今南门兜)、美化门(今阔埕街),南月城外开浚护城濠与江潮相通。北月城也有两个大门,名叫严胜门(今华林寺东段)和遗爱门(今北门兜)。夹城和罗城连在一起,把屏山、乌山、于山都围在城中,提高城市防御能力。夹城建成后,城市成满月形,当时节度推官黄滔在《万岁寺》诗中有“新城似月圆”之句。
闽王祠和闽王墓
后唐庄宗同光三年(公元925年),王审知去世,葬于福州城北凤池山,后改葬莲花山。其子王延翰继立,谥王审知为忠懿王,后改谥昭武王。王延钧即位后追尊庙号太祖,谥号昭武孝皇帝,陵号宣陵。
闽王祠位于福州市庆城路,原是王审知的故居,后晋开运三年(公元946年)改建为祠庙。自宋到清的1000多年中,每到立春这天,地方官员都要率官民来此祭祀,并在祠前取泥土捏成春牛,而后开始春耕。庙毁于元代,仅存一厅。明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奉旨重建。清以后,旧址大部分被浸圮,仅存府第前门的一部分,即今闽王祠大厅、董太后享堂、拜剑台等。1962年、1981年、2012年三度重修。
闽王墓墓坐北向南,纵深约200米,宽41米。周围用企石圈成长方形,整个建筑由三层石砌平台,二座墓墩,一条墓道组成,结构独特,气势雄伟,表现了五代时期王公墓葬规制和建筑风格。墓顶竖“唐闽忠懿王墓”石碑,是明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福建都运使司副使、兵科给事中、王审知后裔王亮在修理坟墓时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