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照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教育与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qi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照实验,是从方法论的角度划分的,这种实验方法,从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相互联系的对象中观察到的现象、数据出发,通过比较,确定实验对象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从而把实验对象的某一本质特征抽象出来的一种逻辑的实验方法。本文从六个方面就对照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进行论述。
  关键词:对照实验 科学教学 科学探究
  
  对照实验,是从方法论的角度划分的,这种实验方法,从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相互联系的对象中观察到的现象、数据出发,通过比较,确定实验对象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从而把实验对象的某一本质特征抽象出来的一种逻辑的实验方法,具有实验对象的多元性、关联性,实验过程的同时性与前后性的特点。在对照实验中,通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相关联的实验对象中观察到的现象或测得的数据的比较,往往很容易在表面上差异极大的实验对象之间看出它们在本质上的共同点,或者在极为相似的实验对象之间看出它们的本质上的差异点,因此,对照实验在科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通过对照实验,建立概念。初中科学中许多概念的建立,需要以一定的实验事实作为基础,通过对实验现象、数据的分析、比较,抽象出实验对象的某一本质特征,而对照实验能很好地完成这一任务,从而建立了概念。例如在讲授饱和溶液的概念时,演示教材实验,得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后,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可增做如下对照实验,并边演示边启发学生回答。将实验所得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分装于标有“1”“2”“3”的3支试管中。取“1”号试管加入半药匙硝酸钾并振荡,硝酸钾不溶解。然后给这支试管加热,引导观察——硝酸钾又逐渐溶解至全部溶解。提出问题:这时的溶液是否是饱和溶液,为什么?学生易答出,不一定是饱和溶液,因为温度升高了,这支试管内的溶液还可能继续溶解硝酸钾。接着将这支试管放入冷水中,一会儿取出,学生会观察到试管中析出较多的固体。启发提问:这时的溶液是否饱和,为什么?学生易答出:是饱和溶液,因为温度降低后,试管内出现了不能再溶解的硝酸钾固体。由此学生明白,必须是在“一定温度下”,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再取“2”号试管,向其中加入约2毫升水。启发思考:这时的溶液还是饱和的吗?接着用实验证实。向此试管中加入少量硝酸钾,振荡。学生会观察到硝酸钾又溶解了。由此学生明白,在饱和溶液中加入溶剂,溶液又变为不饱和了,即只有“在一定量溶剂里”,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意义。至此,学生理解了在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中,绝不可缺少两个前提条件。最后,取“3”号试管,向其中加入少量食盐,振荡后,食盐全部溶解。让学生分析该试管内的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学生经启发易答出:该温度下该溶液不能再溶解硝酸钾,但仍可能溶解氯化钠及其他溶质,即该溶液对于硝酸钾是饱和的,但对于氯化钠等不一定饱和。从而理解饱和溶液必须指出是哪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二、通过对照实验,掌握物质的性质。例如在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的性质时,先按教材实验演示:在“1”号试管中装入2毫升紫色石蕊试液,然后通入二氧化碳,会观察到液体变为红色。接着演示对照实验:将蓝色石蕊试纸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会观察到试纸不变色。在“2”号试管中装入2毫升水,将石蕊试纸插入水中,会观察到试纸不变色;向“2”号试管的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后,再将石蕊试纸插入其中,引导观察试纸由蓝色变为红色,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然后取“3”号试管注入2毫升紫色石蕊试液,再滴入几滴醋酸,引导观察,液体也变为红色,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最后,分别给“1”“3”号试管内的红色液体加热,会观察到“1”号试管有很多气泡冒出,液体又变为紫色,而“3”号试管内无变化,这又是为什么?经过教师简单启发,学生可得出结论: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色;而二氧化碳溶于水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为红色;醋酸也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为红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为红色是酸的通性;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放出二氧化碳;醋酸稳定,受热不易分解。这样得出的结论,学生印象深刻,掌握就牢固。
  三、通过对照实验,导出规律。中学科学中规律的导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或测得数据的分析比较,找出其规律,而对照实验是导出科学规律最常见的有效方法。例如,教材中焦耳定律的导出,是用比较实验导出科学规律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在两个相同的瓶子里装满煤油,各放一根电阻丝,两瓶中电阻丝的电阻值大小不同。如果有电流通过电阻丝,电流产生的热量就使煤油温度升高,体积膨胀,在玻璃管内上升,在同样时间里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煤油在玻璃管内上升得就越高。改变实验条件,注意观察玻璃内煤油上升的情况,就可以比较电流通过这两根电阻丝产生的热量,从而得出电流产生的热量跟导体的电阻、电流强度和通电时间的关系即焦耳定律(见表一)。
  表一
  


  四、通过对照实验,纠正错误观点。对照性实验在科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得出正确的理论,还可以反驳错误的理论,推导出正确的理论。例如在初中科学教材中,伽利略的对比性斜面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传统观念: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为了理解伽利略的研究意图,让同一小车在同一高度滑下来,比较三种不同的表面(毛巾、棉布、木板)上通过的距离不同这一比较实验来说明(见表二)。通过上述实验分析,可以得出如果运动的物体不受任何阻力,将会永远运动下去的结论,批驳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又为导出牛顿第一定律扫除了思想障碍。
  表二
  


  五、通过对照实验,验证结论的正确性。对照实验是验证科学结论的正确与否的一种有力工具,初中科学教材中的许多科学结论是用这种方法验证的。例如对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辐射热不同这一结论,可利用观察气体膨胀的实验装置进行观察比较。将一只烧瓶涂成黑色,另一同样的烧瓶涂成白色,当太阳光照射涂色的烧瓶时,通过比较就可以发现玻璃管里的带色水柱,在涂黑色瓶中的比涂白色瓶中的移动距离大,这就说明了黑色表面的物体对太阳辐射热的吸收比白色表面对热的吸收强。
  六、通过对照实验的设计,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初中科学教学,应该把科学知识的传授和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的训练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掌握一些探索客观世界的科学方法。对照实验是探究自然学科知识的一种重要思维分析方法,对于进行自然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教材中“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设计以下问题加以讨论、探究。①本实验观察到什么现象?(实验结果:1号试管内的浆糊变蓝色,2号试管浆糊不变蓝);②通过这个实验,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实验结论:唾液中含有淀粉酶,能消化淀粉);③如果去掉1号试管,我们能否得出这一结论?设置1号试管有何重要意义?(不能,因为2号试管浆糊变蓝有可能是由于加热、唾液中的水、水恒温等处理造成的。设置1号试管起到对照作用,排除了这些可能性,可使得出的实验结论更加准确科学,具有说服力)。新课程注重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式教学,就要重视第一次对照实验的教学,通过设疑、讨论和点拨,帮助学生真正体会其中的精巧设计,以其思维方法美、形式美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强化,逐步建立对科学控究的兴趣和能力。
  综上所述,对照实验作为一种逻辑的实验方法,有着对比直观、思维简便、灵活、容易被接受的优越性,在科学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对照实验又有其局限性,在对照实验中,所比较的只是实验对象的一方面或几个方面,而暂时地和有条件地撇开其他方面,因此,对于有些对照实验中所得到的结果,我们不能把它绝对化。
  
  参考文献
  [1]钟鹏明 张以明《初中物理教学技艺》.苏州大学出版社。
  [2] R.M.加涅《教学设计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 柳思俭《实用中学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山东教育出版社。
其他文献
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幼儿美术教育在其中也扮演着主要的角色。如何在中班有效地开展美术教学活动呢?我认为只有从实际出发,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在游戏中进行美术活动,从而不断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才是幼儿美术教育的本质所在。下面本人就如何在游戏中激发中班幼儿的绘画兴趣谈几点体会。  一、以游戏引题,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中班幼儿好动、好模仿,行为受情绪的支配。他们把绘画当作一种游戏来对待、来
期刊
一堂成功的课,不仅在于教师对课程标准的深入研究,对教学内容的改善,更重要的是教师对课程教学方法形式的“把握”。为此,本人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有效的尝试。     一、将“游戏法”融入课堂,变学生无意为有意,乐于学习    “游戏”是学生喜欢的活动,游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爱玩、好动的心理需求,进而使课堂妙趣横生,生机勃勃。例如在课堂中,将呆板开场白辅以精心的导入设计,以情境
期刊
探究是语文学习的关键要领,同时也是课程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怎样计划探究,又怎样实施探究,从而获取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技能呢?     一、建立主题情境,为探究性学习巧设铺垫     “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即是盼望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天地里,这种需要特别猛烈。”(苏霍姆林斯基)。兴趣是探究的出发点,学生的年龄小,看法少,好奇心强,对
期刊
《探究——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是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一章简单电路中的一节教学内容,该节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了解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属于导体,哪些属于绝缘体。对于常见的金属导体及典型绝缘体学生已有生活常识,通过实验探究比较容易知道哪些属于导体,哪些属于绝缘体。但对一些导体如人体、大地、不纯净的水和湿木材等,大多数教师只进行理论讲解,或设计一些简单实验进行演示,效果也不太理想。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本人设计和
期刊
目前,中职数学教学普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惑与挑战,数学教学存在着学生基础不牢、兴趣不高、方法不当、厌学弃学的现象,老师教得苦,学生学得差,导致恶性循环。主要症状表现如下。  1、生源质量偏低。在现行的分流招生模式下,中职学生是带着“学习失败者”的心理阴影跨进职校大门的。在初中学习阶段,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学业成绩处于学习群体的中下游,长期得不到来自老师的真切关注,处于被忽略、被否定的境遇中,学
期刊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生的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探究性学习,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中提出的一种新的学习理念,是知识经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的学习实践活动。它有利于发展学
期刊
设F1,F2是椭圆 + =1(a>b>0)的焦点,P是椭圆上除长轴顶点外任意一点,那么△F1PF2就是椭圆的焦点三角形,∠F1PF2为椭圆的张角。与它们有关问题有意无意地考查了椭圆定义、三角形中的正余弦定理、内角和定理、面积公式等,覆盖面广,综合性较强,因此受到了命题者的青睐,特别它的面积和张角题型灵活多样,是历年高考的热点,经久不衰。下面介绍两个比较重要的结论,希望对初学者解决此类问题能有所帮助
期刊
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是一个全新的语文课程理念,也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培养学生独特的感悟”。在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只有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充分提供活动空间、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才能突出充分自主、有效合作、适度探究的特点,构建精彩的语文课堂。    一、设计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引人入胜,
期刊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学习时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学习方式的改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改变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并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积极性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那么,在本次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应如何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精神,有效转变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呢?    一、转变学习方式,首先要更新教学
期刊
当今社会对人才需求具有多样性和广泛性,为学生个性的培养和艺术特色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校是河北省承德市一所普通艺术高中,学生文化课起点低,综合素质不高,招生十分困难。为了求得自身的发展,我校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结合我校实际,把艺术特色作为办学的突破口,走出了一条艺术特色办学之路。我校开办了美术、音乐、体育、播音主持等艺术班,招收艺术特长生。为了培养更多的艺术人才,按照艺术生高考的要求,我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