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的历史探究

来源 :现代教育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a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和谐,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解释为配合得适当。许耀桐先生对于和谐又下了一个具体的概念,他认为,和谐就是指世间的事物处于均衡、协调、平顺的发展状态。 后一个概念赋予了和谐一个动态的,过程的含义。
  【关键词】和谐;社会
  Harmony society of history investigation
  Yang Su-ying
  【Abstract】Harmony, modern Chinese language phrase Dian version 5 explanation is match appropriate.Mr. Xu3 Yao4 Tong2 for harmony and then descend a concrete of concept, he think, harmony be world of the thing be placed in balanced, moderate, going smoothly of development appearance. Empress a concept gave harmony a dynamic state of, the meaning of process.
  【Key words】Harmony;Society
  
  和谐,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解释为配合得适当。许耀桐先生对于和谐又下了一个具体的概念,他认为,和谐就是指世间的事物处于均衡、协调、平顺的发展状态。 后一个概念赋予了和谐一个动态的,过程的含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是21世纪之初有中国共产党集中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提出的,这不仅是一个制度的新发展,更是对理想社会状态的一个描述。
  1.“和谐思想”的历史回顾
  进步的目标或理想不是超历史的彼岸设定,而是从人类实践的历史中产生和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就思想文化的渊源而言,既源自于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即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目标或理念的信仰和追求,更源自于多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哲学优秀社会理念的继承与发扬。从孔子的“大同”社会到老子的“小国寡民”,从淘渊明的“世外桃源”到洪秀全的“太平天国”;从孔孟的“和为贵”墨子的“兼相爱”,到康有为的“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等思想都是关于“和谐社会”的不同描述,但这些“和谐社会理念”提出都是出于不同的目的,都是有着很大的社会局限性,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些“和谐”思想既有积极意义,又有消极意义,比如说老子他认为国要小,民要少,有了车船、武器都不使用,甚至连文字也不要,使人民看重生命,不到处搬迁,有吃有穿,安居乐俗,相临的国家,鸡狗的叫声都能相互听得到,但人民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这是和当时的肮脏污浊的社会相反的一个好思想,激起了无力改变社会、对命运感到前途无望的人们的向往,但它一个极其消极无为的社会思想。不过人们有了美好生活的神往总是好的。还有淘渊明式的“世外桃源”生活也是消极避世的,境界很好,可是空想,无法实现。洪秀全的“太平天国”理想很好,但由于农民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没有走出封建思想的怪圈,没能成功。总之,我国古代先贤哲人们提出的这些“和谐”思想以及理念,虽然体现着在特定条件下进步人们的社会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古代思想家们提出的这些思想,毕竟有特定的社会内涵,不同的阶级或阶层对于它们的理解是不同的。我们对此应当做具体的历史的分析,对其社会功能和当代的社会价值应给予着却的评价,要看到这些思想或理念的历史的或阶级的局限性,而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和这些思想和理念自身具有的内涵,将其抽象化为某种普遍原理或原则。
  2.和谐社会新理念的提出
  社会的进步是有人的历史活动创造的现实,也是基于现实进一步发展的趋势而提出的变革现实、超越现实的要求。回顾历史,西汉王朝有“文景之治”,隋朝时期有“开皇之治”,大唐帝国有“贞观之治”清朝时期有“康雍乾盛世”,这些繁华时代的造就一方面是和人民群众的斗争有关,另一方面那些封建统治者也意识到,要使他们长久稳定地统治下去必须改善老百姓的地位和生活,给老百姓以生机和活力,否则,他们的统治基础是不能够稳定的。这些时代表面上很繁荣,实际上确隐藏着极其深刻与尖锐的社会矛盾。自从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人民就站起来了,这就为和谐社会的建立创造了一个前提。三大改造成功后,社会主义制度最终确立,社会主义本身就意味着和谐。早在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就撰写了《全世界的和谐》一书,说明了和谐社会的制度与组织状况。1824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创办“新和谐公社”进行和谐社会实验。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进一步主张,未来社会不仅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而且在人与自然之间,都应该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还不平衡;粗放型经济增长没有根本转变,经济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就业压力依然较大,收入分配中的矛盾较多;影响发展的机制问题亟待解决,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较大。我们在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时代进步,社会发展,人们地位在提高,生活水平在变化。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认识,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理念。我们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和实践,有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深化的过程。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时,提出了实现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新变化,全面分析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化对社会和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的认识。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确定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2005年2月我们提出了构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目标。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定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抓好的一项重大任务,并提出了工作要求和政策措施。
  3.和谐社会 人人共建 人人共享
  人所追求的社会进步归根到底在于人本身的发展,它的最高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为了是社会能够健康发展,真正实现社会进步,就需要确立正确的社会进步观念和合理的社会进步评价尺度。社会进步是人类创造活动的价值目标,人们总是通过对已有的社会活动结果的评价,引导自己的历史创造活动。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的历史,人类的历史发展也就是人类的社会进步,是社会向理想形态趋近的一定或变革。社会进步是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是社会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改进和社会形态由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我们的和谐社会是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顺应时代发展的进步潮流,适应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反映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从确保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在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的大背景下来思考,放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中来筹划,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时课题来部署,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全面推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行动纲领。 实现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旧的矛盾解决了,还会产生新的矛盾。我们要继续探索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新措施、新方法。总的来说我们要共建和谐民生体系,共享科学发展成果,这是我们解决社会矛盾的治本的途径。
  
  收稿日期:2011-04-26
其他文献
【摘要】进修学校创新机制,体现专业化打造,注重教研成效,关注教研员的职业发展,引领教研员提升专业素养,提高专业水平,提高基层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创新机制;专业成长;教研职能     问题提出:立足于进修的发展理念,与时俱进,为教研员的学习工作提供最大的空间和弹性,尊重并认同教研员在自主研究和工作中富有个性的做法和创造,积极地为教研员提供成长的平台。  1.进修学校发挥主体优势,打造优秀教研
期刊
【摘要】在21世纪现代中国素质教育中,倡导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是中小学政治思想教育教学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尊重个性;倡导合;增强凝聚力  The shallow argument teacher's cooperation spirit——Prim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political thought education of new correspond
期刊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实验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去,亲自感知实验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变化,通过认真观察、认真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多年的科学课教学中笔者作了如下几点尝试,并收到良好的效果。  1.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培养学生探究潜能  教学中有些内容
期刊
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我以为:  1、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育家陶行知先
期刊
正现行全日制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人教版)第58页对“渗透作用与水分的流动”的演示实验有如下叙述:“在一个长颈漏斗的漏斗口处密封上一层玻璃纸,往漏斗内注入蔗糖溶液,然后将漏斗浸入到盛有清水的烧杯中,使漏斗管内外液面的高度相等。过一段时间,观察漏斗内液面的高度是否发生了变化。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仔细分析此实验,在一些实验设计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实验材料为玻璃纸(与生物膜有一定差异)
期刊
一堂课,都由三大环节构成,即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总结。课堂教学是显性的,而课前准备,课后总结相对较为隐性。它们既是独立又是紧密相连,三者之间缺一不可的。又由于学科的性质不同,它们之间的侧重点又有区别。以下我从五大方面来阐述美术课前准备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1.美术课前准备的重要性  《美术课程标准》的前言明确指出:美术基础学科的教育,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
期刊
自推行新课程标准以来,人们已经认识到新课标下的语文教育不是一种单纯的教育模式或分类,而是要自始至终贯彻培养人的思想,语文教师要面对原有教学观念、教学习惯、自身文化积淀等新的挑战。同时也标志着我国语文教育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而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其浓厚的人文色彩,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生动形象的语文描述,为渗透人情、人性、人格教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动素材,同时也具备了得天独厚的
期刊
【摘要】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这就是对教学的预设。准确把握教材, 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对教学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全面地了解学生和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预设才能富有成效。同时,也只有在实施 预设时不拘泥于预设并能智慧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生成才会更加精彩。  【关键词】处
期刊
学习机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认识兴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求知欲”。一名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的求知烈火,善于把学生的间接兴趣引导到由事物或行动本身引起的直接兴趣。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要强制学生去学习,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教师的魅力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是导游,引导学生在语言海洋中漫游;教师是导演,导演一幕幕场
期刊
问答题从题目的背景上看,可以分为文字材料题(如新闻、古诗文、名人名言典故、生活情景等)、漫画材料题、数据材料题;从设问的角度看,可以分为直问直答型、列举型、建议型、启示型等,内容涉及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作为主观题,一般要求同学书写规范化、内容条理化、要点序号化、表述科学化,比客观题的要求要高,同学之间在此题型上容易拉开距离。具体说来,各种题型分别有以下方法需要注意:  1.直问直答型问答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