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是“生活教育理论”,这是陶行知先生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它的社会生活性非常突出,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源于生活,与生活同在。我在学习新课程理念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过程中,对生活教育的思想有了一些认识,并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作了初步的尝试与探索。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他一再强调“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他大声呼吁学校与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生活,教会学生做人。”
语文学科作为最基础的学科,自然不能离开生活,正如美国教育家华特所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语文教学不能离开社会生活。语文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发展、完善于生活,教师可凭借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实施生活化教学,即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听、说、谈、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陶冶学生的生活情操。这样的教学将学习活动介于学生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是真正的内部动力驱动下的主动学习,特色教学主要分为以下三的方面。
1.联系生活进行充分感悟
由于农村学生活动区域的局限性、生活积累相对贫乏,一些教材在教学时需要与学生生活建立一种密切的联系,引发心灵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先进技术,控近时空距离,把现实生活的生动场景再现于课堂,使学生获得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艺术感受。如在初一教学中 《自己去吧》这节课上,课文简单,但要求学生从生活出发,通过小鸭和小鹰经过自己的努力学会生存本领这件事情上,体会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个观点。当学生与生活建立感应时,各种想象就犹如潮水般奔涌而出。
感悟还是一种感觉的迁移。我们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借助想象,体验曾经经历过的或未曾经历过的事。还是以《自己去吧》这篇课文为例,在课堂上首先我努力为学生创设生动的生活情景,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和感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下调动所有的感官去注意,去观察,去想象,使他们在学习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理解语文,并且在随后的朗读中,读得情真意切,情感的升华源于生活得以实现。
另外,由于《自己去吧》这篇课文的整体构造是相同的,所以在教学上我又采取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即要求学生自己学习第二则小鹰学习飞翔的故事,然后在学完整篇课文的内容后要求学生先根据我提供的画面说出“我”可以自己做哪些事情,进一步要求学生说说自己会做哪些事情,层层递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知道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这个道理,其效果比老师一遍遍的讲“你们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好的多,以至于在学习完这篇课文之后,不少学生开始懂得了感恩,知道帮父母做家务。
2.凭借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要根据学生已有的心理结构,创设问题情境,考虑学生原有的生活基础,并努力为学生生活与文章生活之间建立一种相似或相对的联系,激起学生强烈的探求欲望。
凭借生活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2.1揭示矛盾性。文中生活与现实往往会有一些矛盾,有的属表层性的矛盾,是由于不理解或片面理解的情况下产生的错觉,这样的矛盾,往往可以成为学生深刻理解的铺路石。
2.2寻找关联性。创设问题情境,努力与学生的生活沟通起来,与文本建立联系,让学生知道生活处处有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将阅读教学与认识世界,体验情感、感受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要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反思我们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师是在教课本,而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设计与展开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难以成为丰富学生生活的渠道,反而成了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种负担。因此,在教学中使语文渗透到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回归生活。同时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3.模拟生活进行语言实践
语文要为生活服务,把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的生活情境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强化学生的生活意识,培养生活能力。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3.1再现文中的生活情境。如对话集中的片断可以创设对话情境,根据课文描写的生活进行模拟性对活,将枯燥的朗读、背诵、复述演译成情景活泼的生活场景,如教授《春》时,在创造性地再现生活情境的同时,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了,言语表达顺畅而富有情感。
3.2创设文外生活情境。所谓文外生活情境,是指创设的情境并非文章中所描写的,而往往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生活场景,是语言实践的一种凭借。
3.3重视作文中的交流,校园无闲事,家庭有新闻,社会有热点,值得思考或众说纷纭的话题很多,让学生研究身边的生活,关注社会动态,从自己对生活的积淀和感悟出发,说真话,抒真情。语文来自于现实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我们要从大千世界中寻觅、捕捉现实背景,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回忆生活”或“模拟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学习语文。许多课文的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不知其所以然的,教学时我们应该指导学生留心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加深对课文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体验也是如此。陶行知先生极其重视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号,并将“知行”之名改为“行知”,可见其态度之堅决,立场之鲜明。他认为“生活教育”最根本的原则与方法是“教学做合一”,其含义是“教的方法,应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应根据做的方法。”教学就是通过“在做上学,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使学生自己会做。”“教学做合一”的实质就是根据生活的需要而教、而学,通过生活实践去教学,从而使学生获得生活实践所需要的真正的生活力、创造力。同样《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述课程新理念时,“体验”一词用得是最多的,这足以表明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会用到语文。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注重知识传授而不顾学生实际能力提高的弊端,而且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会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从而真正把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他一再强调“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他大声呼吁学校与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生活,教会学生做人。”
语文学科作为最基础的学科,自然不能离开生活,正如美国教育家华特所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语文教学不能离开社会生活。语文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发展、完善于生活,教师可凭借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实施生活化教学,即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听、说、谈、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陶冶学生的生活情操。这样的教学将学习活动介于学生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是真正的内部动力驱动下的主动学习,特色教学主要分为以下三的方面。
1.联系生活进行充分感悟
由于农村学生活动区域的局限性、生活积累相对贫乏,一些教材在教学时需要与学生生活建立一种密切的联系,引发心灵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先进技术,控近时空距离,把现实生活的生动场景再现于课堂,使学生获得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艺术感受。如在初一教学中 《自己去吧》这节课上,课文简单,但要求学生从生活出发,通过小鸭和小鹰经过自己的努力学会生存本领这件事情上,体会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个观点。当学生与生活建立感应时,各种想象就犹如潮水般奔涌而出。
感悟还是一种感觉的迁移。我们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借助想象,体验曾经经历过的或未曾经历过的事。还是以《自己去吧》这篇课文为例,在课堂上首先我努力为学生创设生动的生活情景,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和感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下调动所有的感官去注意,去观察,去想象,使他们在学习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理解语文,并且在随后的朗读中,读得情真意切,情感的升华源于生活得以实现。
另外,由于《自己去吧》这篇课文的整体构造是相同的,所以在教学上我又采取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即要求学生自己学习第二则小鹰学习飞翔的故事,然后在学完整篇课文的内容后要求学生先根据我提供的画面说出“我”可以自己做哪些事情,进一步要求学生说说自己会做哪些事情,层层递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知道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这个道理,其效果比老师一遍遍的讲“你们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好的多,以至于在学习完这篇课文之后,不少学生开始懂得了感恩,知道帮父母做家务。
2.凭借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要根据学生已有的心理结构,创设问题情境,考虑学生原有的生活基础,并努力为学生生活与文章生活之间建立一种相似或相对的联系,激起学生强烈的探求欲望。
凭借生活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2.1揭示矛盾性。文中生活与现实往往会有一些矛盾,有的属表层性的矛盾,是由于不理解或片面理解的情况下产生的错觉,这样的矛盾,往往可以成为学生深刻理解的铺路石。
2.2寻找关联性。创设问题情境,努力与学生的生活沟通起来,与文本建立联系,让学生知道生活处处有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将阅读教学与认识世界,体验情感、感受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要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反思我们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师是在教课本,而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设计与展开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难以成为丰富学生生活的渠道,反而成了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种负担。因此,在教学中使语文渗透到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回归生活。同时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3.模拟生活进行语言实践
语文要为生活服务,把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的生活情境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强化学生的生活意识,培养生活能力。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3.1再现文中的生活情境。如对话集中的片断可以创设对话情境,根据课文描写的生活进行模拟性对活,将枯燥的朗读、背诵、复述演译成情景活泼的生活场景,如教授《春》时,在创造性地再现生活情境的同时,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了,言语表达顺畅而富有情感。
3.2创设文外生活情境。所谓文外生活情境,是指创设的情境并非文章中所描写的,而往往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生活场景,是语言实践的一种凭借。
3.3重视作文中的交流,校园无闲事,家庭有新闻,社会有热点,值得思考或众说纷纭的话题很多,让学生研究身边的生活,关注社会动态,从自己对生活的积淀和感悟出发,说真话,抒真情。语文来自于现实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我们要从大千世界中寻觅、捕捉现实背景,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回忆生活”或“模拟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学习语文。许多课文的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不知其所以然的,教学时我们应该指导学生留心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加深对课文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体验也是如此。陶行知先生极其重视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号,并将“知行”之名改为“行知”,可见其态度之堅决,立场之鲜明。他认为“生活教育”最根本的原则与方法是“教学做合一”,其含义是“教的方法,应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应根据做的方法。”教学就是通过“在做上学,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使学生自己会做。”“教学做合一”的实质就是根据生活的需要而教、而学,通过生活实践去教学,从而使学生获得生活实践所需要的真正的生活力、创造力。同样《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述课程新理念时,“体验”一词用得是最多的,这足以表明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会用到语文。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注重知识传授而不顾学生实际能力提高的弊端,而且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会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从而真正把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