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选用7种低毒广谱杀菌剂,对大蒜叶枯病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试验表明:每666.7m2用25%阿米西达悬浮剂20g、50%翠贝干悬浮剂10 g和26.26%万兴乳油24 ml,可有效防治大蒜叶枯病。
关键词:大蒜叶枯病;有效药剂;防病效果
中图分类号:S436.33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0)04-0056-04
近年来,大蒜叶枯病(Pleospora herbarura)在山东省普遍发生,一般4月初先在叶尖出现水浸状暗绿色斑点,逐渐向下部延伸,叶色变鲜黄色,遇风雨或浇水后扩展变重,蒜薹、蒜头产量损失严重。据报道大蒜叶枯病造成的损失达20%~30%,严重年份及部分地块损失达50%以上。化学药剂是生产上防治大蒜叶枯病的主要药剂。为筛选出低毒、低残留、高效的防治药剂,笔者于2008~2009年进行了大蒜叶枯病药剂筛选试验,选用了目前在蔬菜、果树上应用的7种低毒广谱杀菌剂,对防除大蒜叶枯病的效果及对大蒜生长、产品及环境的安全性进行了试验,为大蒜安全生产提供技术保障。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供试大蒜品种为双丰1号(VF681)。
1.2 供试药剂
2008年供试药剂为77%多宁可湿性粉剂(西班牙艾克威化学工业有限公司)、50%翠贝干悬浮剂(德国巴斯夫股份有限公司)、25%阿米西达悬浮剂(先正达生物科技中国有限公司)、26.26%万兴乳油(美国杜邦公司)、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天泰达生态科技(北京)有限公司)、3%克菌康可湿性粉剂(福建福州凯立生物制品有限公司)、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江苏龙灯化学有限公司);2009年供试药剂为77%多宁可湿性粉剂、50%翠贝干悬浮剂、25%阿米西达悬浮剂、26.26%万兴乳油、3%克菌康可湿性粉剂、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两年均以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作为标准对照药剂。2009年供试药剂生产厂家与2008年相同。
1.3 方法
1.3.1 大蒜栽培条件 大蒜试验地土质为壤土,有机质含量1.0%,pH值7.0左右。地势平整,管理一致,肥力一般,水浇条件较好。2年试验地前茬均为大豆,收获后土地翻耕备用。2007年10月3日和2008年9月28日栽种,畦宽3 m,株行距为12 cm×16 cm。
1.3.2 药剂处理2008年试验设8个处理,2009年试验设7个处理(见表1)。随机区组排列,重复4次,小区面积为60 m2。2008年4月5日开始喷药,4月10日、15日在同一小区同样浓度连续喷2次;2009年3月31日开始喷药,4月7日、14日在同一小区同样浓度连续喷2次;按每处理重复4次约240 m2地计算用药量,放入20kg水中搅匀,用普通背负式喷雾器在叶片反正面均匀喷雾。
1.3.3 调查内容和方法试验共调查2次,初次喷药前1d(200S年4月4日,2009年3月30日)调查各处理发病基数,于最后一次用药后10 d(2008年4月25日,2009年4月24日)调查防治效果。同时调查大蒜苗高、叶色、叶片数及有无药害症状。收获期测产。
调查方法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中GB/T 17980.27-2000杀菌剂防治蔬菜叶斑病,每小区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调查2株,每株调查上部5片叶,以每片叶上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百分率进行分级。记录总叶数、病叶数和病情严重度,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效。病情严重度分级标准如下:
0级:叶部无明显症状;
1级:功能叶尖部枯黄面积为总叶面积5%以下;枯斑黄褐色,不萎蔫;
3级:功能叶尖部枯黄面积为总叶面积6%~10%;枯斑黄褐色,不萎蔫枯死;
5级:功能叶尖部枯黄面积为总叶面积11%~20%;枯死部分褐色,萎蔫干枯;
7级:功能叶尖部枯黄面积为总叶面积21%~50%;枯死部分水浸状、褐色,萎蔫干枯;
9级:功能叶尖部枯黄面积为总叶面积50%以上;枯死部分水浸状、黑褐色,萎蔫干枯或枯焦。
药效计算方法:收蒜薹时,每小区随机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取样1m2,检查记录蒜薹颜色(绿色或带黄斑),测蒜薹总重,折算蒜薹666.7m2产量;每个处理随机取蒜薹样品0.5 kg,测药剂残留。收蒜头时,每小区取样1m2,测蒜头重,折算蒜头666.7 m2产量;每处理混合取蒜头1 kg,风干、测农药及有害物质残留。
2 结果与分析
2.1 供试杀菌剂对大蒜叶桔病防治效果
从2008年防治效果(表2)看出:25%阿米西达悬浮剂、50%翠贝干悬浮剂标准用量防治大田大蒜叶枯病效果较好,病情指数小于8.0,防效均在70%以上,26.26%万兴乳油防效次之,这3种药剂防病效果与其它药剂差异达极显著水平;77%多宁可湿性粉剂、3%克菌康可湿性粉剂,防效在55%以上;64%杀毒矾比对照药剂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稍差。
由于2008年试验中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效果差,2009年重复试验将其剔除。2009年田间发病较重,从表3可出,25%阿米西达悬浮剂和50%翠贝干悬浮剂标准用量防治大田大蒜叶枯病效果较好,病情指数分别为7.47和8.22,防效均在70%以上,其次为26,26%万兴乳油,防效为67.03%,这3种药剂防病效果与其它药剂差异达极显著水平;77%多宁可湿性粉剂,防效为64.17%;3%克菌康可湿性粉剂与对照药剂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防效差异不显著。
试验结果表明,供试药剂对大蒜叶枯病的田问防效2年的趋势基本一致。
2.2 供试杀菌剂对大蒜产量的影响
从表4看出,2008年蒜头增产明显,除对照药剂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处理外,各处理增产均在10%以上;25%阿米西达悬浮剂、50%翠贝干悬浮剂、77%多宁可湿性粉剂蒜薹增产也在10%以上;2009年因冬季、早春大蒜冻害较重,蒜薹、蒜头产量较低,蒜头增产幅度较小,25%阿米西达悬浮剂处理在各处理中蒜薹和蒜头增产均在10%以上,其次是50%翠贝干悬浮剂,处理后大蒜产量也较高。
从2年试验结果中可看出,除3%克菌康可湿性粉剂处理外,2008年蒜头、2009年蒜薹和蒜头增产与药剂防效呈正相关。其中最适合的药剂为每666,7m2用25%阿米西达悬浮剂20 g,其次是50%翠贝干悬浮剂10 g。
2.3 供试杀菌剂对大蒜和土壤的安全性影响
2年试验期间均未发现药害症状,各药剂处理区大蒜苗生长正常,说明供试药剂处理对大蒜生长期的安全性较好。
2008年对各供试杀菌剂处理的蒜薹、蒜头和土壤样品送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均未检测出相关药剂成分,说明本试验供试的杀菌剂只要使用技术得当,对大蒜产品及土壤都不会造成污染,安全性较高。
3 小结
本试验表明,不同的杀菌剂对大蒜叶枯病的防病效果以及对大蒜产量的影响不同,从2008~2009年试验结果看出,供试药剂对大蒜叶枯病的防治效果基本一致,每666.7m2用25%阿米西达悬浮剂20 g、50%翠贝干悬浮剂10 g、26.26%万兴乳油24 ml的防效明显高于对照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20 g的防效。以25%阿米西达悬浮剂和50%翠贝干悬浮剂的防效最突出,防效均达70%以上,蒜薹、蒜头产量增产10%以上;26.26%万兴乳油处理次之;3%克菌康可湿性粉剂和77%多宁可湿性粉剂的防效略高于对照,蒜薹、蒜头产量增加不明显。综合评价每666.7m2用量以25%阿米西达悬浮剂20g、50%翠贝干悬浮剂10 g和26.26%万兴乳油24ml比较适宜。
大蒜叶枯病为真菌病害,多发生在春季,危害大蒜叶片,除进行适合的药剂防治外,还需要与综合防治措施相结合,适时播种、合理施肥、合理灌溉等。
关键词:大蒜叶枯病;有效药剂;防病效果
中图分类号:S436.33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0)04-0056-04
近年来,大蒜叶枯病(Pleospora herbarura)在山东省普遍发生,一般4月初先在叶尖出现水浸状暗绿色斑点,逐渐向下部延伸,叶色变鲜黄色,遇风雨或浇水后扩展变重,蒜薹、蒜头产量损失严重。据报道大蒜叶枯病造成的损失达20%~30%,严重年份及部分地块损失达50%以上。化学药剂是生产上防治大蒜叶枯病的主要药剂。为筛选出低毒、低残留、高效的防治药剂,笔者于2008~2009年进行了大蒜叶枯病药剂筛选试验,选用了目前在蔬菜、果树上应用的7种低毒广谱杀菌剂,对防除大蒜叶枯病的效果及对大蒜生长、产品及环境的安全性进行了试验,为大蒜安全生产提供技术保障。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供试大蒜品种为双丰1号(VF681)。
1.2 供试药剂
2008年供试药剂为77%多宁可湿性粉剂(西班牙艾克威化学工业有限公司)、50%翠贝干悬浮剂(德国巴斯夫股份有限公司)、25%阿米西达悬浮剂(先正达生物科技中国有限公司)、26.26%万兴乳油(美国杜邦公司)、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天泰达生态科技(北京)有限公司)、3%克菌康可湿性粉剂(福建福州凯立生物制品有限公司)、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江苏龙灯化学有限公司);2009年供试药剂为77%多宁可湿性粉剂、50%翠贝干悬浮剂、25%阿米西达悬浮剂、26.26%万兴乳油、3%克菌康可湿性粉剂、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两年均以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作为标准对照药剂。2009年供试药剂生产厂家与2008年相同。
1.3 方法
1.3.1 大蒜栽培条件 大蒜试验地土质为壤土,有机质含量1.0%,pH值7.0左右。地势平整,管理一致,肥力一般,水浇条件较好。2年试验地前茬均为大豆,收获后土地翻耕备用。2007年10月3日和2008年9月28日栽种,畦宽3 m,株行距为12 cm×16 cm。
1.3.2 药剂处理2008年试验设8个处理,2009年试验设7个处理(见表1)。随机区组排列,重复4次,小区面积为60 m2。2008年4月5日开始喷药,4月10日、15日在同一小区同样浓度连续喷2次;2009年3月31日开始喷药,4月7日、14日在同一小区同样浓度连续喷2次;按每处理重复4次约240 m2地计算用药量,放入20kg水中搅匀,用普通背负式喷雾器在叶片反正面均匀喷雾。
1.3.3 调查内容和方法试验共调查2次,初次喷药前1d(200S年4月4日,2009年3月30日)调查各处理发病基数,于最后一次用药后10 d(2008年4月25日,2009年4月24日)调查防治效果。同时调查大蒜苗高、叶色、叶片数及有无药害症状。收获期测产。

调查方法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中GB/T 17980.27-2000杀菌剂防治蔬菜叶斑病,每小区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调查2株,每株调查上部5片叶,以每片叶上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百分率进行分级。记录总叶数、病叶数和病情严重度,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效。病情严重度分级标准如下:
0级:叶部无明显症状;
1级:功能叶尖部枯黄面积为总叶面积5%以下;枯斑黄褐色,不萎蔫;
3级:功能叶尖部枯黄面积为总叶面积6%~10%;枯斑黄褐色,不萎蔫枯死;
5级:功能叶尖部枯黄面积为总叶面积11%~20%;枯死部分褐色,萎蔫干枯;
7级:功能叶尖部枯黄面积为总叶面积21%~50%;枯死部分水浸状、褐色,萎蔫干枯;
9级:功能叶尖部枯黄面积为总叶面积50%以上;枯死部分水浸状、黑褐色,萎蔫干枯或枯焦。
药效计算方法:收蒜薹时,每小区随机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取样1m2,检查记录蒜薹颜色(绿色或带黄斑),测蒜薹总重,折算蒜薹666.7m2产量;每个处理随机取蒜薹样品0.5 kg,测药剂残留。收蒜头时,每小区取样1m2,测蒜头重,折算蒜头666.7 m2产量;每处理混合取蒜头1 kg,风干、测农药及有害物质残留。
2 结果与分析
2.1 供试杀菌剂对大蒜叶桔病防治效果
从2008年防治效果(表2)看出:25%阿米西达悬浮剂、50%翠贝干悬浮剂标准用量防治大田大蒜叶枯病效果较好,病情指数小于8.0,防效均在70%以上,26.26%万兴乳油防效次之,这3种药剂防病效果与其它药剂差异达极显著水平;77%多宁可湿性粉剂、3%克菌康可湿性粉剂,防效在55%以上;64%杀毒矾比对照药剂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稍差。
由于2008年试验中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效果差,2009年重复试验将其剔除。2009年田间发病较重,从表3可出,25%阿米西达悬浮剂和50%翠贝干悬浮剂标准用量防治大田大蒜叶枯病效果较好,病情指数分别为7.47和8.22,防效均在70%以上,其次为26,26%万兴乳油,防效为67.03%,这3种药剂防病效果与其它药剂差异达极显著水平;77%多宁可湿性粉剂,防效为64.17%;3%克菌康可湿性粉剂与对照药剂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防效差异不显著。
试验结果表明,供试药剂对大蒜叶枯病的田问防效2年的趋势基本一致。
2.2 供试杀菌剂对大蒜产量的影响
从表4看出,2008年蒜头增产明显,除对照药剂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处理外,各处理增产均在10%以上;25%阿米西达悬浮剂、50%翠贝干悬浮剂、77%多宁可湿性粉剂蒜薹增产也在10%以上;2009年因冬季、早春大蒜冻害较重,蒜薹、蒜头产量较低,蒜头增产幅度较小,25%阿米西达悬浮剂处理在各处理中蒜薹和蒜头增产均在10%以上,其次是50%翠贝干悬浮剂,处理后大蒜产量也较高。
从2年试验结果中可看出,除3%克菌康可湿性粉剂处理外,2008年蒜头、2009年蒜薹和蒜头增产与药剂防效呈正相关。其中最适合的药剂为每666,7m2用25%阿米西达悬浮剂20 g,其次是50%翠贝干悬浮剂10 g。

2.3 供试杀菌剂对大蒜和土壤的安全性影响
2年试验期间均未发现药害症状,各药剂处理区大蒜苗生长正常,说明供试药剂处理对大蒜生长期的安全性较好。
2008年对各供试杀菌剂处理的蒜薹、蒜头和土壤样品送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均未检测出相关药剂成分,说明本试验供试的杀菌剂只要使用技术得当,对大蒜产品及土壤都不会造成污染,安全性较高。
3 小结
本试验表明,不同的杀菌剂对大蒜叶枯病的防病效果以及对大蒜产量的影响不同,从2008~2009年试验结果看出,供试药剂对大蒜叶枯病的防治效果基本一致,每666.7m2用25%阿米西达悬浮剂20 g、50%翠贝干悬浮剂10 g、26.26%万兴乳油24 ml的防效明显高于对照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20 g的防效。以25%阿米西达悬浮剂和50%翠贝干悬浮剂的防效最突出,防效均达70%以上,蒜薹、蒜头产量增产10%以上;26.26%万兴乳油处理次之;3%克菌康可湿性粉剂和77%多宁可湿性粉剂的防效略高于对照,蒜薹、蒜头产量增加不明显。综合评价每666.7m2用量以25%阿米西达悬浮剂20g、50%翠贝干悬浮剂10 g和26.26%万兴乳油24ml比较适宜。
大蒜叶枯病为真菌病害,多发生在春季,危害大蒜叶片,除进行适合的药剂防治外,还需要与综合防治措施相结合,适时播种、合理施肥、合理灌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