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不套袋苹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比套袋苹果提高1%以上,含糖量也有提高,含酸量提高明显,风味、口感等内在品质要优于套袋苹果,早期落叶病和果实黑点病发病率明显低于套袋苹果,果实轮纹病发病率略高于套袋苹果,由于果园管理水平较高未发现食心虫危害,果实的农药残留量没有明显差别,杀虫剂均未检出。
关键词:苹果;套袋;不套袋;内在品质;外观;发病率;农药残留
中图分类号:S661.105+.9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0)04-0043-03
近年来,随着苹果园的改造,整枝修剪技术的改进,苹果是否套袋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据2008年统计,山东省苹果面积共有27.63×104hm2,产量763.2×104t,其中红富士面积约18×104 hm2,占65%左右,产量占70%以上,红富士套纸袋比例占60%。据苹果产业体系调查,山东省纸袋花费和套、摘袋人工费用每666.7m2平均在1 000元以上,占整个果园投入的25%,是目前占比重最高的投入,随着劳动力的缺乏,用在套、摘纸袋方面的费用还呈上涨趋势。而且苹果套纸袋后严重妨碍了太阳光射入,可减少内膛37.3%的叶片对光线的截取,影响了光合作用,多年套袋后,削弱树势,内膛中、短枝枯死,结果部位逐年外移。虽然套袋提高了果实的外观质量,但同时降低了果实内在品质,糖度降低、香味减少,味道变淡。目前鉴于对果实病害防治的困难和果品安全的考虑,还是对套袋有着很大的依赖性。因此探索切实可行的栽培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减少果品安全的风险,进行不套袋苹果栽培研究很有必要。
本试验从2007年开始,对苹果园进行了改造,抬高第一层主枝,提高了相对于地面的结果部位,去掉过密主枝,重回缩,改变了郁闭状况,使果园整体通风透光良好。2008年进行了套袋和不套袋栽培试验,以明确苹果园改造后实施不套袋的可行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和材料
试验安排在青岛胶州市铺集一村徐文信果园,该果园为平地、沙壤土,有机质含量1.8%,水解氮56.5 mg/kg,速效磷45.1 mg/kg,速效钾37.9 mg/kg。土壤pH值6.7。
树龄为25年生红富士苹果树。该果园管理水平上等,全园无腐烂病和干腐病的发生,近十年落叶病和轮纹病没有造成较严重危害。
1.2 试验设计
本试验共设两个处理,即套袋和不套袋处理。每3棵树为一组,重复3次,纸袋为双层袋,外袋为疏水复合纸,内袋为红色浸蜡纸袋,果实套袋在6月28日之前结束,摘袋在lO月5日之前结束。地下、地上管理措施相同。
1.2.1 施肥管理2007年11月中旬每株追施发酵一年的有机肥(牛粪和羊粪:鸡粪=1:1)200 kg,2008年6月份每株追施尿素2 kg。
1.2.2 喷药管理 为了观察试验的效果,2008年没有强调对农药的选择,让果农自己根据经验对农药进行选择和使用,以便使农残分析的结果有代表性。所选用的喷药时间、农药种类和浓度分别为3月28日福美砷100倍+毒死蜱5 000倍,4月14~16日安泰生700倍+多菌灵800倍+阿维菌素8000倍,5月8日M45大生1000倍+多菌灵800倍+阿维菌素7000倍+灭幼脲3号1000倍,5月23日螨危6 000倍+炭班轮克1500倍+毒死蜱2 000倍+稀土钙l 200倍,6月12~13日波尔多液(1:2:200)+立杀1500倍+炭班轮克1500倍,7月15~16日多菌灵800倍+代森锰锌1200倍+桃小灵1500倍+阿维菌素7000倍,8月9日波尔多液(1:2.5:200)+尽杀1500倍+炭班轮克1500倍,9月1日多菌灵800倍+联苯菊酯1000倍,10月17日甲基托布津900倍+百菌清1500倍+联苯菊酯1000倍。
1.2.3 调查与统计分析10月25日对果园的叶部病害进行了调查,11月5~10日对果实病虫害进行了调查,11月25日对果实的内外品质和农药的残留进行测定和分析。病虫害的调查和统计采用百分率的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套袋和不套袋对叶片和果实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11月5日对三组树体叶片和果实主要病虫害调查结果(表1)显示,由于套袋后遮光效应,内膛叶片变大,厚度减少,蜡质层变薄,抗病性下降,同时小环境湿度增加,早期落叶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不套袋树。2008年由于秋季干旱,轮纹病和炭疽病发生都很轻,不套袋果实发病率略高于套袋果实,但无明显差别;套袋后由于果实周围环境发生了变化,透气性差,果皮变薄,黑点病容易侵染,发病率明显高于不套袋果实。由于试验的果园管理水平较高,果园未发现有食心虫的危害。
2.2 套袋和不套袋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不套袋果实果面明显没有套袋果实光洁和美观。上色也没有套袋果实全面,果面着色为套袋果实的90%,而且颜色暗红,套袋果实着色鲜红。其内在品质差异见表2。
套袋后平均单果重高于不套袋树体,硬度显著低于不套袋果实(P<0.05),含糖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著低于不套袋果实(P<0.05),香气降低,整个果实口味变淡,特别是含酸量极显著低于不套袋果实(P<0.01)。单果重高于不套袋苹果,可能与环境温度高,果实生长快、细胞发育大有关。套袋果实硬度低于不套袋果实也与其发育快、果肉肉质不够紧密有关。
2.3 套袋和不套袋果实农残的测定和分析
果实不套袋除了考虑果实是否美观和轮纹病控制外,最大的担忧就是农残超标问题,特别是出口欧盟、美国等地的水果。基于果品安全性的总体考虑,本试验特地由农户根据经济性、市场可获得农药和以往的经验进行病虫害防治,最终产品由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中心实验室进行了农药残留的化验检测,果肉和果皮混合检测,平均检测结果见表3。
农残检测方法是根据农业部无公害水果GBl8406.2-2001中的GB/T系列规定进行的。用过的或未用过的杀虫剂如氧化乐果、久效磷、三唑酮、HCH、DDT等均未检出。杀菌剂百菌清和甲基托布津检出,但未超过国家无公害水果GBl8406.2-2001中的最高限量(百菌清≤1.0mg/kg,甲基托布津无规定)。
百菌清和甲基托布津检出的主要原因是10月17日喷药时,套袋果实已经摘袋,其果皮薄、吸收农药的能力较强。总之套袋和不套袋苹果中杀虫、杀菌剂的残留量均无明显差别,未检出或检出的在安全范围内。
3 小结与讨论
苹果套袋和不套袋各有利弊,套袋苹果果面光洁、鲜艳、轮纹病较轻,其它方面都不如不套袋苹果,特别是树体抗病性和内在品质。自2006年以来山东省各县市农业部门加强了对农药销售和使用的监管,加之果农防止农残意识的提高,市场上高毒、长残效期的农药越来越少,在水果和蔬菜产区已基本消失。从2007年至今对11份产地来自烟台和青岛的苹果农残检测报告表明,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和有机氯类农药均未检出,在嘎拉等中早熟苹果中有2份菊酯类农药检出但未超标,杀菌剂有9份检出,主要是多菌灵和甲基托布津,也都在1 mg/kg以下;红富士等晚熟品种杀虫剂未检出,杀菌剂有6份检出,也主要是多菌灵和甲基托布津。从各方面来看,杀虫剂农残问题已不再是危害苹果安全的主要原因,消费者可放心食用不套袋苹果,大可不必担心来自各方面的危言。
要解决杀菌剂的残留问题,指导果农用好最后一遍农药成为关键。建议在以后的农药使用中可分两种方式对待:一是采后不贮存随即上市的果实,在摘袋后和不套袋苹果在采收前25天禁止喷施任何农药;二是采后要贮存2个月以上的,为了防止贮存期间病害的发生,可以在10月10日之前喷杀菌剂一次,但是农药的种类要严格把握,最好使用如多抗霉素等仿生农药。
生产中要严格遵守国家标准GB18406.2-2001《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果安全要求》和国家农业部关于《无公害食品——苹果生产技术》中的规定,对允许使用的中低毒杀虫杀菌剂如阿维菌素、吡虫啉、灭幼脲3号等每年最多使用2次,施药距采收期间隔应在25天以上,对限制使用的农药如毒死蜱(乐斯本)、灭扫利(甲氰菊酯)、功夫(三氟氯氰菊酯)等每年最多使用1次,施药距采收期间隔在30天以上。
套袋苹果商品性好,但是成本大大增加,同时影响树体的健康生长,降低了树体的抗病性。邻国日本的苹果栽培也经历了无袋、套袋和不套袋的发展历程。随着劳动力费用的增加和低炭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及不套袋苹果风味优良等原因,不套袋苹果栽培必将成为今后苹果发展的趋势。不套袋苹果消费市场需要进一步的培植和引导,如何解决不套袋果品外观品质差也是栽培上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苹果;套袋;不套袋;内在品质;外观;发病率;农药残留
中图分类号:S661.105+.9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0)04-0043-03
近年来,随着苹果园的改造,整枝修剪技术的改进,苹果是否套袋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据2008年统计,山东省苹果面积共有27.63×104hm2,产量763.2×104t,其中红富士面积约18×104 hm2,占65%左右,产量占70%以上,红富士套纸袋比例占60%。据苹果产业体系调查,山东省纸袋花费和套、摘袋人工费用每666.7m2平均在1 000元以上,占整个果园投入的25%,是目前占比重最高的投入,随着劳动力的缺乏,用在套、摘纸袋方面的费用还呈上涨趋势。而且苹果套纸袋后严重妨碍了太阳光射入,可减少内膛37.3%的叶片对光线的截取,影响了光合作用,多年套袋后,削弱树势,内膛中、短枝枯死,结果部位逐年外移。虽然套袋提高了果实的外观质量,但同时降低了果实内在品质,糖度降低、香味减少,味道变淡。目前鉴于对果实病害防治的困难和果品安全的考虑,还是对套袋有着很大的依赖性。因此探索切实可行的栽培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减少果品安全的风险,进行不套袋苹果栽培研究很有必要。
本试验从2007年开始,对苹果园进行了改造,抬高第一层主枝,提高了相对于地面的结果部位,去掉过密主枝,重回缩,改变了郁闭状况,使果园整体通风透光良好。2008年进行了套袋和不套袋栽培试验,以明确苹果园改造后实施不套袋的可行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和材料
试验安排在青岛胶州市铺集一村徐文信果园,该果园为平地、沙壤土,有机质含量1.8%,水解氮56.5 mg/kg,速效磷45.1 mg/kg,速效钾37.9 mg/kg。土壤pH值6.7。
树龄为25年生红富士苹果树。该果园管理水平上等,全园无腐烂病和干腐病的发生,近十年落叶病和轮纹病没有造成较严重危害。
1.2 试验设计
本试验共设两个处理,即套袋和不套袋处理。每3棵树为一组,重复3次,纸袋为双层袋,外袋为疏水复合纸,内袋为红色浸蜡纸袋,果实套袋在6月28日之前结束,摘袋在lO月5日之前结束。地下、地上管理措施相同。
1.2.1 施肥管理2007年11月中旬每株追施发酵一年的有机肥(牛粪和羊粪:鸡粪=1:1)200 kg,2008年6月份每株追施尿素2 kg。
1.2.2 喷药管理 为了观察试验的效果,2008年没有强调对农药的选择,让果农自己根据经验对农药进行选择和使用,以便使农残分析的结果有代表性。所选用的喷药时间、农药种类和浓度分别为3月28日福美砷100倍+毒死蜱5 000倍,4月14~16日安泰生700倍+多菌灵800倍+阿维菌素8000倍,5月8日M45大生1000倍+多菌灵800倍+阿维菌素7000倍+灭幼脲3号1000倍,5月23日螨危6 000倍+炭班轮克1500倍+毒死蜱2 000倍+稀土钙l 200倍,6月12~13日波尔多液(1:2:200)+立杀1500倍+炭班轮克1500倍,7月15~16日多菌灵800倍+代森锰锌1200倍+桃小灵1500倍+阿维菌素7000倍,8月9日波尔多液(1:2.5:200)+尽杀1500倍+炭班轮克1500倍,9月1日多菌灵800倍+联苯菊酯1000倍,10月17日甲基托布津900倍+百菌清1500倍+联苯菊酯1000倍。
1.2.3 调查与统计分析10月25日对果园的叶部病害进行了调查,11月5~10日对果实病虫害进行了调查,11月25日对果实的内外品质和农药的残留进行测定和分析。病虫害的调查和统计采用百分率的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套袋和不套袋对叶片和果实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11月5日对三组树体叶片和果实主要病虫害调查结果(表1)显示,由于套袋后遮光效应,内膛叶片变大,厚度减少,蜡质层变薄,抗病性下降,同时小环境湿度增加,早期落叶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不套袋树。2008年由于秋季干旱,轮纹病和炭疽病发生都很轻,不套袋果实发病率略高于套袋果实,但无明显差别;套袋后由于果实周围环境发生了变化,透气性差,果皮变薄,黑点病容易侵染,发病率明显高于不套袋果实。由于试验的果园管理水平较高,果园未发现有食心虫的危害。
2.2 套袋和不套袋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不套袋果实果面明显没有套袋果实光洁和美观。上色也没有套袋果实全面,果面着色为套袋果实的90%,而且颜色暗红,套袋果实着色鲜红。其内在品质差异见表2。
套袋后平均单果重高于不套袋树体,硬度显著低于不套袋果实(P<0.05),含糖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著低于不套袋果实(P<0.05),香气降低,整个果实口味变淡,特别是含酸量极显著低于不套袋果实(P<0.01)。单果重高于不套袋苹果,可能与环境温度高,果实生长快、细胞发育大有关。套袋果实硬度低于不套袋果实也与其发育快、果肉肉质不够紧密有关。
2.3 套袋和不套袋果实农残的测定和分析
果实不套袋除了考虑果实是否美观和轮纹病控制外,最大的担忧就是农残超标问题,特别是出口欧盟、美国等地的水果。基于果品安全性的总体考虑,本试验特地由农户根据经济性、市场可获得农药和以往的经验进行病虫害防治,最终产品由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中心实验室进行了农药残留的化验检测,果肉和果皮混合检测,平均检测结果见表3。
农残检测方法是根据农业部无公害水果GBl8406.2-2001中的GB/T系列规定进行的。用过的或未用过的杀虫剂如氧化乐果、久效磷、三唑酮、HCH、DDT等均未检出。杀菌剂百菌清和甲基托布津检出,但未超过国家无公害水果GBl8406.2-2001中的最高限量(百菌清≤1.0mg/kg,甲基托布津无规定)。
百菌清和甲基托布津检出的主要原因是10月17日喷药时,套袋果实已经摘袋,其果皮薄、吸收农药的能力较强。总之套袋和不套袋苹果中杀虫、杀菌剂的残留量均无明显差别,未检出或检出的在安全范围内。
3 小结与讨论
苹果套袋和不套袋各有利弊,套袋苹果果面光洁、鲜艳、轮纹病较轻,其它方面都不如不套袋苹果,特别是树体抗病性和内在品质。自2006年以来山东省各县市农业部门加强了对农药销售和使用的监管,加之果农防止农残意识的提高,市场上高毒、长残效期的农药越来越少,在水果和蔬菜产区已基本消失。从2007年至今对11份产地来自烟台和青岛的苹果农残检测报告表明,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和有机氯类农药均未检出,在嘎拉等中早熟苹果中有2份菊酯类农药检出但未超标,杀菌剂有9份检出,主要是多菌灵和甲基托布津,也都在1 mg/kg以下;红富士等晚熟品种杀虫剂未检出,杀菌剂有6份检出,也主要是多菌灵和甲基托布津。从各方面来看,杀虫剂农残问题已不再是危害苹果安全的主要原因,消费者可放心食用不套袋苹果,大可不必担心来自各方面的危言。
要解决杀菌剂的残留问题,指导果农用好最后一遍农药成为关键。建议在以后的农药使用中可分两种方式对待:一是采后不贮存随即上市的果实,在摘袋后和不套袋苹果在采收前25天禁止喷施任何农药;二是采后要贮存2个月以上的,为了防止贮存期间病害的发生,可以在10月10日之前喷杀菌剂一次,但是农药的种类要严格把握,最好使用如多抗霉素等仿生农药。
生产中要严格遵守国家标准GB18406.2-2001《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果安全要求》和国家农业部关于《无公害食品——苹果生产技术》中的规定,对允许使用的中低毒杀虫杀菌剂如阿维菌素、吡虫啉、灭幼脲3号等每年最多使用2次,施药距采收期间隔应在25天以上,对限制使用的农药如毒死蜱(乐斯本)、灭扫利(甲氰菊酯)、功夫(三氟氯氰菊酯)等每年最多使用1次,施药距采收期间隔在30天以上。
套袋苹果商品性好,但是成本大大增加,同时影响树体的健康生长,降低了树体的抗病性。邻国日本的苹果栽培也经历了无袋、套袋和不套袋的发展历程。随着劳动力费用的增加和低炭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及不套袋苹果风味优良等原因,不套袋苹果栽培必将成为今后苹果发展的趋势。不套袋苹果消费市场需要进一步的培植和引导,如何解决不套袋果品外观品质差也是栽培上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