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它创造性地把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让学生在读中领悟语言的独特魅力。新的语文教材,通过增加了背诵的数量来强化诵读,朗读应该被视为一种能力,朗读在整个语文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应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一、教师示范朗读,激发学生情感
朗读训练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范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范读,出于教师口,入于学生耳,明于学生之心。成功的范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正音,明确词义和了解词的感情色彩,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通过教师的范读来达得特定的教育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要想做到让学生既能了解文体特点,又能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可以在教师范读前交给学生针对教师范读的评价任务,让学生在教师的范读中找出课文表达的情感。教师范读时应句读分明,感情真切,读出了语言文字的精美、朴实的特点。这样的范读可以让学生入情入境,由倾听进而转化为不自觉地朗读,从而体悟文中所蕴含的感情。
二、明确朗读目标,提出朗读要求
要想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朗读,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的不同的朗读水平,认真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朗读要求,即何内容、何方法、何效果。如:初读时,要求学生读准、读通、读熟。细读时,则要让学生积语言,培语感,悟情感。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是要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情感。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文体将朗读教学目标化作每次朗读的具体要求。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文章,就必顺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美丽风光和风土人情。要朗读说明文则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要让学生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发展思维和语言。
三、变换朗读形式,提高朗读水平
教师指导学生读书,如果只用一种形式,一个腔调,长此以往,学生也会感到乏味。为了让学生对读书永远保持极大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教材的不同要求,采用默读抢答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采用轮读课文的方式讲故事,采用师生赛读的方式比输赢,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锻炼口才,做到“堂堂有新招,篇篇有花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以下形式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1.集体朗读。这是一种全员参与的朗读形式,要防止有的学生“充数”,次数不能过多,过多会降低学生的朗读兴趣。
2.分组朗读。小组全体成员参与,可分段接读,也可小组内自行组织朗读,教师做好“服务性”指导调控工作。
3.角色朗读。在孩子的眼中,一切都是有生命的,他们特别愿意走进文中的童话世界,让孩子扮演文中的角色读文是他们很喜欢的一种朗读形式,教师可制作一些简单的道具,激发学生兴趣。
4.表演朗读。即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加上自编动作,把课文“演读”成小小课本剧,也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演,这种朗读形式学生很喜欢,几遍“演读”,学生几乎可以背诵文章的某些段落。
5.比赛朗读。采取打擂台的形式,让学生分组进行比赛,轮流上台赛读,赛读之前可由小组长组织小组内全体同学给予指导,达到全员参与的目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7)配乐朗读。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选取恰当的音乐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在情境中朗读。
6.想象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对已熟读的文章内容边想象边听课文,既可丰富学生想象力,又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7.展示朗读。借助“展示台”,让学生展示自己喜欢读的段篇,组织其他学生评价,教师注意要引导学生进行鼓励式评价。
四、指导朗读技巧,提高朗读能力
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感受,学生了解到作者或悲伤、激动,或敬佩、同情的情感后,使他们想用朗读来表达内心的感受。教师要指导学生朗读,逐步交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
如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小小的船》一课中:“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这四句短短的韵文,写得优美动听、富有情趣。在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划出轻声词:“月儿”“船儿”(用“~~”表示),并指导学生读出轻声;根据内容划分出音步(用“/”表示),让学生读出顿挫舒缓的节奏。这样,强弱的重音,加上顿挫舒缓的音步,节奏鲜明,韵味独特,极具感染力。朗读时,配上轻柔的音乐,孩子们反复吟诵,陶醉于诗的优美旋律,仿佛置身于美妙的夜空中。
五、注重朗读评价,关注学生发展
在进行朗读教学时,我们会发现有的学生能够读得有声有色,有的学生却读得干干巴巴。要想使朗读教学取得实效,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过程性评价,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教学评价一定要注重内涵。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对学生的朗读作出有针对性的评价。如当学生把《美丽的小路》一课中写小路样子的句子读得有滋有味时,教师真诚地夸奖:“听了你的朗读,老师的眼前真的看见了一条美丽的小路!”即便是要指出学生朗读的不足之处也要巧用评价用语。如在上《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一位学生在读小壁虎向牛伯伯借尾巴的话时声音比较小,教师就这样说:“读得很有感情,可惜声音有点小,牛伯伯可听不清,你能再大声地问牛伯伯吗?”结合语境对学生的朗读作出反馈,既不打击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又能使学生明确朗读的方向,升华朗读的情感。
总之,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们精心的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才能真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
一、教师示范朗读,激发学生情感
朗读训练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范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范读,出于教师口,入于学生耳,明于学生之心。成功的范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正音,明确词义和了解词的感情色彩,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通过教师的范读来达得特定的教育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要想做到让学生既能了解文体特点,又能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可以在教师范读前交给学生针对教师范读的评价任务,让学生在教师的范读中找出课文表达的情感。教师范读时应句读分明,感情真切,读出了语言文字的精美、朴实的特点。这样的范读可以让学生入情入境,由倾听进而转化为不自觉地朗读,从而体悟文中所蕴含的感情。
二、明确朗读目标,提出朗读要求
要想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朗读,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的不同的朗读水平,认真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朗读要求,即何内容、何方法、何效果。如:初读时,要求学生读准、读通、读熟。细读时,则要让学生积语言,培语感,悟情感。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是要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情感。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文体将朗读教学目标化作每次朗读的具体要求。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文章,就必顺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美丽风光和风土人情。要朗读说明文则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要让学生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发展思维和语言。
三、变换朗读形式,提高朗读水平
教师指导学生读书,如果只用一种形式,一个腔调,长此以往,学生也会感到乏味。为了让学生对读书永远保持极大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教材的不同要求,采用默读抢答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采用轮读课文的方式讲故事,采用师生赛读的方式比输赢,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锻炼口才,做到“堂堂有新招,篇篇有花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以下形式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1.集体朗读。这是一种全员参与的朗读形式,要防止有的学生“充数”,次数不能过多,过多会降低学生的朗读兴趣。
2.分组朗读。小组全体成员参与,可分段接读,也可小组内自行组织朗读,教师做好“服务性”指导调控工作。
3.角色朗读。在孩子的眼中,一切都是有生命的,他们特别愿意走进文中的童话世界,让孩子扮演文中的角色读文是他们很喜欢的一种朗读形式,教师可制作一些简单的道具,激发学生兴趣。
4.表演朗读。即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加上自编动作,把课文“演读”成小小课本剧,也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演,这种朗读形式学生很喜欢,几遍“演读”,学生几乎可以背诵文章的某些段落。
5.比赛朗读。采取打擂台的形式,让学生分组进行比赛,轮流上台赛读,赛读之前可由小组长组织小组内全体同学给予指导,达到全员参与的目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7)配乐朗读。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选取恰当的音乐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在情境中朗读。
6.想象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对已熟读的文章内容边想象边听课文,既可丰富学生想象力,又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7.展示朗读。借助“展示台”,让学生展示自己喜欢读的段篇,组织其他学生评价,教师注意要引导学生进行鼓励式评价。
四、指导朗读技巧,提高朗读能力
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感受,学生了解到作者或悲伤、激动,或敬佩、同情的情感后,使他们想用朗读来表达内心的感受。教师要指导学生朗读,逐步交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
如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小小的船》一课中:“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这四句短短的韵文,写得优美动听、富有情趣。在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划出轻声词:“月儿”“船儿”(用“~~”表示),并指导学生读出轻声;根据内容划分出音步(用“/”表示),让学生读出顿挫舒缓的节奏。这样,强弱的重音,加上顿挫舒缓的音步,节奏鲜明,韵味独特,极具感染力。朗读时,配上轻柔的音乐,孩子们反复吟诵,陶醉于诗的优美旋律,仿佛置身于美妙的夜空中。
五、注重朗读评价,关注学生发展
在进行朗读教学时,我们会发现有的学生能够读得有声有色,有的学生却读得干干巴巴。要想使朗读教学取得实效,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过程性评价,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教学评价一定要注重内涵。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对学生的朗读作出有针对性的评价。如当学生把《美丽的小路》一课中写小路样子的句子读得有滋有味时,教师真诚地夸奖:“听了你的朗读,老师的眼前真的看见了一条美丽的小路!”即便是要指出学生朗读的不足之处也要巧用评价用语。如在上《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一位学生在读小壁虎向牛伯伯借尾巴的话时声音比较小,教师就这样说:“读得很有感情,可惜声音有点小,牛伯伯可听不清,你能再大声地问牛伯伯吗?”结合语境对学生的朗读作出反馈,既不打击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又能使学生明确朗读的方向,升华朗读的情感。
总之,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们精心的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才能真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