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军民融合是新时期我国推进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与经济建设良性互动,加快转变军队战斗力生成模式的必由之路。从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深入发展和军队大力推进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的大背景出发,要加快资本凝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军民融合的要素配置,推动军民融合的全面、创新发展,着力建设富有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关键词:军民融合;资本凝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这是我们党着眼全面增强国家战略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看,通过军民融合推进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与经济建设良性互动,不仅能够走出一条节约型国防建设道路,而且是促进国家经济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已逐渐成为一条加快转变军队战斗力生成模式的必由之路。军队源于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战斗力水平。随着信息化条件下军队战斗力构成的复杂化,在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深入发展,军队大力推进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军民技术通用性越来越强,结合面越来越广的形势下,广泛利用国家经济社会资源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既切实可行又大有可为,无疑有利于军队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
当今世界,军民融合已成为发达国家实现国家安全与发展战略的成功经验。如美国推进“国防部主导、民为军用、以军带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俄罗斯在军工企业转轨和调整政府管理体制中,高度关注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日本长期实行“以民掩军”政策,依靠民营企业发展武器装备,大大推进兴国强军。新时期,我们应从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深入发展和军队大力推进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的大背景出发,加快资本凝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军民融合的要素整合,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一、互联军民融资资源优势,强化资金凝聚
军民融合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实现军地双方的资本凝聚,其核心,就是资金融合。资金融合,主要是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发展资金的融合。国防工业是一种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国防科技也是一种需要大量资金支撑的科技。由于政府经费的削减、市场竞争的加剧,我国不少军工企业都面临资金短缺的困扰。通过资金融合,既可以解决国防工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又可以使地方的一些资金找到“出路”,派上用场,产生效益,利国、利军又利民。军民融合式发展,在资本层面由国有单一资本向投资主体多元化转变,成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可以推动资本凝聚和多种资本共生共荣。如1993年“飞亚达”作为第一家有军工背景的的公司进入国内证券市场至今,军工集团直接控股或参股上市企业已达68家,其中4家在海外上市,10家在香港上市,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军工建设,体现了资本凝聚对军工集团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通过市场的方式为军地企业(尤其军工企业)融资变得越来越重要。首先,军工产品的巨型性、复杂性、高新技术的创新性、民用产品的规模化、市场开拓的艰巨性、环境的变化性等,都使军工企业面临着庞大的资金需求。随着军工企业持续快速的成长和市场化、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化,资金日益成为推动军工企业发展的首要因素和瓶颈制约。为促进区域经济军民融合,军工企业必须投入更多的资金,满足军民融合产品高质量、多层次、差异化的需求。其次,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客观上也需要加快推军民融合中的资金融合。社会资源优化是通过对社会资源的重新组合,使有限资源在高效部门实现效用最大化。我国航空、航天、船舶、核工业、军工机械、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科学仪器等军工产业大都处于国内乃至国际领先地位,如果能够将社会的闲置与低效资金引入军工企业,则可以实现社会资产的有效配置,加速区域经济军民融合发展。
在资金凝聚的具体模式上,可以考虑:(1)财政融资。即利用国家对军民融合企业的扶持,申请拨款资助的融资方式。(2)贷款融资。指军民融合企业通过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入一定资金,并承诺按一定利率等条件归还货币本金与利息的一种信用融资方式。(3)上市融资。即军民融合企业通过股改上市进行融资,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发展和完善,通过证券市场融资应该作为一个重要方向。(4)并购与重组融资。并购重组是指军民融合企业通过合并、购买、资产交换等方式,获取其他企业(包括军工和地方企业)控制权的融资方式。(5)设立军民融合投资基金。资金来源可以考虑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军队、地方企业按一定比例投入,风险共担,效益共享。(6)引入风险投资基金。充分利用国内外比较成熟的风险投资基金市场,在做好保密安全工作的前提下,大胆引入各类风险投资基金。
二、互利军民研发资源能力,推动技术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极其重要的战斗力,同时也是军民融合中最有力的粘合剂。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军用与民用界线日益模糊的今天,加快军民两用科技的融合,是实现军民融合的一个基础性工作。必须看到,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的需求不断加强,我国建设军民结合创新体系的现实条件已经成熟。一方面,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中共中央关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改革方向,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创新机制,实现国防科技和民用科技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这为我国军民结合创新体系的建设奠定了政治基础。另一方面,多年来,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己形成了强大的研发能力,积累了大量可以转为民用的科技成果。如核工业利用原子能技术发展核电站和核技应用,船舶工业利用舰船技术发展民用船舶建造和大型钢结构装备,航天工业发展民用卫星和运载火箭,航空工业发展民用飞机、燃气轮机等航空民用高技术产品。在民用科研领域,我国也已具备了雄厚的基础,许多民用高科技已逐渐融入了传统军工部门。典型的如民企“爱国者”、“中科飞鸿”等将他们具有的声表面波技术、录音和储存技术等应用于武器装备和重大军队科技工程的研发,并取得显著成效,等等。因此,在新的时期,促进军民技术的共享和双向转移,实现军民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产品设计制造到技术和产品采购的全面有机融合,对促进建设经济有效的国防,引领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实现国防科技工业可持续发展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所谓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既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一部分,也是建立军民融合的国防经济体系的一部分。应用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我们可以把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定义为:一国境内由不同企业(包括军工企业和非军工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机构、金融机构和政府之间围绕着科学技术发展以及应用(包括军用和民用)所形成的一种相互作用的网络。与国家创新体系不同的是,军民融合创新体系主要涉及的是在国家创新体系的大环境下,军工企业和非军工企业如何有机结合。在此,军民结合创新体系的构建,不是简单的军转民或是民转军,而是一个体系的建立。进一步贯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战略方针,推动军民融合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应该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中心内容。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实现军民融合的主要标志是:国防科技基础与国家民用科技基础、国防工业基础与国家民用工业基础实现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军用、民用高新技术双向顺畅转移,创新源头(基础研究)实现军民统一规划;军用、民用优质高科技资源能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有明显提高,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并形成核心生产能力,同时满足国民经济现代化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目前,我国军用和民用的科研体系还存在着相互割裂,各自为战及力量分散的现象,要彻底改变这种局面,就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军民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实现军民科技力量的大融合、大整合,把整个国家的科技力量组合起来,集聚到若干战略方面和关节点上,以军地强强联合进行强力突破,力争军民科技水平的整体提升。这其中,要重点发挥四个作用:一是重点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企业是军民融合式技术创新主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国家经营管理的国有军工企业,另一部分则是参与两用技术研发创新的民营企业。企业对市场的需求是非常敏感的,拥有领先的技术优势始终是企业产品占据市场的核心手段。要引导军民融合型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合作开发和技术转让等方式,积极探索新技术,突破技术难关,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并快速将其商品化,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领先优势。二是充分发挥政府在军民融合创新体系中的主导作用。由于历史原因,国防科技和民用科技都有自己独立的体系,在市场经济和自由竞争体制下,两者的技术转移和交流往往会遇到一定的障碍,因此需要政府对科技创新和整个创新体系的运行进行宏观调控和引导,逐步消除建立军民结合创新体系的法制性和政策性障碍。三是大力发挥大学和科研机构在构建军民融合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大学和科研体系在军民融合技术创新体系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作为教育机构,它们为社会和企业提供教育方法,培养明天进人产业界的人才;另一方面体现在一部分技术创新是在大学和科研机构中诞生的,特别是大部分的理论创新、知识提炼和积累都是通过大学和科研机构来完成的,而这些是技术创新的源泉。四是积极发挥中介咨询和服务机构在军民融合中的桥梁纽带作用。现代企业在应用科学技术时往往面临着技术选择的问题,特别是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的相互转移过程中,单靠企业间点对点的交流合作很难满足需求。通过专业的技术中介机构,对各类军民两用科技成果的技术优势、市场潜力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使投资方清楚成果的市场前景,研发人员熟悉市场服务对象,减少科研工作的盲目性。这样不仅在信息覆盖领域、信号刺激强度等方面有突出优点,而且在增强目标的针对性、促进成果的持续开发和提升技术成熟度,以及提高工作的专业化水平等方面均有巨大的优越性。
三、互用军民教育资源,培养高素质人才
军民融合人才培养战略是国家和军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防和军队信息化建设历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胡主席站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建设发展的高度,以历史和长远的战略眼光,明确提出了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建立完善军队人才培养体系的新思路。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不仅是解决军队人才急需、节省军队办院校投人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军队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带有方向性的重大政策。国务院、中央军委于2000年颁布了《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把新型军事人才的培养置于国民教育的大系统中,为我军高素质人才的生成和培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如依托普通高等学校从在校生中选拔培养、直接接收普通高校毕业生人伍、招收国防定向生,以及军地院校联合培养、选送现役干部到普通高校学习深造等。
军事教育与国民教育是一个有机整体,军事教育是国民教育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各国军队建设的实践表明,军队院校无法承担培养全部军事人才的任务,必须依靠国民教育体系。这主要表现在:军官的科学文化知识主要在地方院校打基础;相当一部分专业技术军官靠地方院校培养和输送;某些军队的继续教育和某些专业技术进修课程要在地方院校进行;军事院校的某些课程要请地方院校的教授、专家讲授。军队院校与地方院校合作培训军官,充分利用地方院校的资源优势,发展联合教育体制,培养军队所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军队院校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趋势。
为了培养保持军事强势的第一流军事人才,外军十分重视利用地方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把国家范围内最强的教学科研力量用于军官的教育和培训,通过发展军地联合教育体制提高办学效益。反观我国,长期以来,我军院校和地方高校一直执行着各自独立的教育体制。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军除少数专业技术干部由地方院校培养外,大部分专业技术干部和全部指挥干部基本都是由军队院校自己培养。这不仅不利于军事教育及时借鉴国家教育的改革成果,而且丧失了军事基础教育可利用的教育资源。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时期,迎接新军事革命的挑战和我军的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然而全军院校依目前的军事训练现状,难以完全满足部队对人才的需求。
针对这一现状,必须尽快走出军队干部由军队自己培养和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并举的路子。因为军用与民用技术相互融合、转化的趋势正在进一步发展,一些管理科学的方法既适用于地方也可运用于军队,基础知识更没有军民之分。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来讲,民用技术和军事技术相互融合,难分彼此。在人类社会进人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技术群的飞速发展所导致的信息革命,既是推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主要力量,也是引发新军事革命的直接动力。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等等,不仅广泛地应用于民用领域,而且也广泛地渗透到军事领域的各个方面。从管理科学的角度来讲,管理科学的方法既适用于地方,也适用于军队。从高等教育的基础知识角度来讲,科学文化教育如哲学、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高等数学、运筹学、物理、计算机、外语、逻辑学、历史、地理、法学、社会学、电工基础、电子学、机械制图等等都是军事教育和国民教育共同拥有的内容;而军事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国民教育的继续,是国民教育的一个特殊领域,这就必然决定了两者具有许多相通之处。
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是我军质量建设的根本要求。我军要完成“两个转变”,实现现代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急需大批高素质军事人才。但是我军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不仅与世界发达国家军队相比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而且与军队现代化建设需求之间的矛盾还在逐渐拉大,人才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军在新世纪发展的瓶颈。只有充分发挥军地双方在人才培养上的比较优势,大力推进人才培养的军民融合,吸收大批高素质的地方人才进人军队,才能加快我军建设信息化和现代化军队的步伐,实现富国强军的宏伟目标。
关键词:军民融合;资本凝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这是我们党着眼全面增强国家战略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看,通过军民融合推进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与经济建设良性互动,不仅能够走出一条节约型国防建设道路,而且是促进国家经济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已逐渐成为一条加快转变军队战斗力生成模式的必由之路。军队源于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战斗力水平。随着信息化条件下军队战斗力构成的复杂化,在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深入发展,军队大力推进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军民技术通用性越来越强,结合面越来越广的形势下,广泛利用国家经济社会资源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既切实可行又大有可为,无疑有利于军队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
当今世界,军民融合已成为发达国家实现国家安全与发展战略的成功经验。如美国推进“国防部主导、民为军用、以军带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俄罗斯在军工企业转轨和调整政府管理体制中,高度关注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日本长期实行“以民掩军”政策,依靠民营企业发展武器装备,大大推进兴国强军。新时期,我们应从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深入发展和军队大力推进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的大背景出发,加快资本凝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军民融合的要素整合,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一、互联军民融资资源优势,强化资金凝聚
军民融合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实现军地双方的资本凝聚,其核心,就是资金融合。资金融合,主要是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发展资金的融合。国防工业是一种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国防科技也是一种需要大量资金支撑的科技。由于政府经费的削减、市场竞争的加剧,我国不少军工企业都面临资金短缺的困扰。通过资金融合,既可以解决国防工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又可以使地方的一些资金找到“出路”,派上用场,产生效益,利国、利军又利民。军民融合式发展,在资本层面由国有单一资本向投资主体多元化转变,成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可以推动资本凝聚和多种资本共生共荣。如1993年“飞亚达”作为第一家有军工背景的的公司进入国内证券市场至今,军工集团直接控股或参股上市企业已达68家,其中4家在海外上市,10家在香港上市,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军工建设,体现了资本凝聚对军工集团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通过市场的方式为军地企业(尤其军工企业)融资变得越来越重要。首先,军工产品的巨型性、复杂性、高新技术的创新性、民用产品的规模化、市场开拓的艰巨性、环境的变化性等,都使军工企业面临着庞大的资金需求。随着军工企业持续快速的成长和市场化、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化,资金日益成为推动军工企业发展的首要因素和瓶颈制约。为促进区域经济军民融合,军工企业必须投入更多的资金,满足军民融合产品高质量、多层次、差异化的需求。其次,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客观上也需要加快推军民融合中的资金融合。社会资源优化是通过对社会资源的重新组合,使有限资源在高效部门实现效用最大化。我国航空、航天、船舶、核工业、军工机械、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科学仪器等军工产业大都处于国内乃至国际领先地位,如果能够将社会的闲置与低效资金引入军工企业,则可以实现社会资产的有效配置,加速区域经济军民融合发展。
在资金凝聚的具体模式上,可以考虑:(1)财政融资。即利用国家对军民融合企业的扶持,申请拨款资助的融资方式。(2)贷款融资。指军民融合企业通过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入一定资金,并承诺按一定利率等条件归还货币本金与利息的一种信用融资方式。(3)上市融资。即军民融合企业通过股改上市进行融资,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发展和完善,通过证券市场融资应该作为一个重要方向。(4)并购与重组融资。并购重组是指军民融合企业通过合并、购买、资产交换等方式,获取其他企业(包括军工和地方企业)控制权的融资方式。(5)设立军民融合投资基金。资金来源可以考虑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军队、地方企业按一定比例投入,风险共担,效益共享。(6)引入风险投资基金。充分利用国内外比较成熟的风险投资基金市场,在做好保密安全工作的前提下,大胆引入各类风险投资基金。
二、互利军民研发资源能力,推动技术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极其重要的战斗力,同时也是军民融合中最有力的粘合剂。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军用与民用界线日益模糊的今天,加快军民两用科技的融合,是实现军民融合的一个基础性工作。必须看到,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的需求不断加强,我国建设军民结合创新体系的现实条件已经成熟。一方面,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中共中央关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改革方向,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创新机制,实现国防科技和民用科技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这为我国军民结合创新体系的建设奠定了政治基础。另一方面,多年来,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己形成了强大的研发能力,积累了大量可以转为民用的科技成果。如核工业利用原子能技术发展核电站和核技应用,船舶工业利用舰船技术发展民用船舶建造和大型钢结构装备,航天工业发展民用卫星和运载火箭,航空工业发展民用飞机、燃气轮机等航空民用高技术产品。在民用科研领域,我国也已具备了雄厚的基础,许多民用高科技已逐渐融入了传统军工部门。典型的如民企“爱国者”、“中科飞鸿”等将他们具有的声表面波技术、录音和储存技术等应用于武器装备和重大军队科技工程的研发,并取得显著成效,等等。因此,在新的时期,促进军民技术的共享和双向转移,实现军民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产品设计制造到技术和产品采购的全面有机融合,对促进建设经济有效的国防,引领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实现国防科技工业可持续发展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所谓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既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一部分,也是建立军民融合的国防经济体系的一部分。应用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我们可以把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定义为:一国境内由不同企业(包括军工企业和非军工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机构、金融机构和政府之间围绕着科学技术发展以及应用(包括军用和民用)所形成的一种相互作用的网络。与国家创新体系不同的是,军民融合创新体系主要涉及的是在国家创新体系的大环境下,军工企业和非军工企业如何有机结合。在此,军民结合创新体系的构建,不是简单的军转民或是民转军,而是一个体系的建立。进一步贯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战略方针,推动军民融合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应该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中心内容。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实现军民融合的主要标志是:国防科技基础与国家民用科技基础、国防工业基础与国家民用工业基础实现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军用、民用高新技术双向顺畅转移,创新源头(基础研究)实现军民统一规划;军用、民用优质高科技资源能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有明显提高,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并形成核心生产能力,同时满足国民经济现代化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目前,我国军用和民用的科研体系还存在着相互割裂,各自为战及力量分散的现象,要彻底改变这种局面,就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军民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实现军民科技力量的大融合、大整合,把整个国家的科技力量组合起来,集聚到若干战略方面和关节点上,以军地强强联合进行强力突破,力争军民科技水平的整体提升。这其中,要重点发挥四个作用:一是重点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企业是军民融合式技术创新主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国家经营管理的国有军工企业,另一部分则是参与两用技术研发创新的民营企业。企业对市场的需求是非常敏感的,拥有领先的技术优势始终是企业产品占据市场的核心手段。要引导军民融合型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合作开发和技术转让等方式,积极探索新技术,突破技术难关,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并快速将其商品化,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领先优势。二是充分发挥政府在军民融合创新体系中的主导作用。由于历史原因,国防科技和民用科技都有自己独立的体系,在市场经济和自由竞争体制下,两者的技术转移和交流往往会遇到一定的障碍,因此需要政府对科技创新和整个创新体系的运行进行宏观调控和引导,逐步消除建立军民结合创新体系的法制性和政策性障碍。三是大力发挥大学和科研机构在构建军民融合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大学和科研体系在军民融合技术创新体系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作为教育机构,它们为社会和企业提供教育方法,培养明天进人产业界的人才;另一方面体现在一部分技术创新是在大学和科研机构中诞生的,特别是大部分的理论创新、知识提炼和积累都是通过大学和科研机构来完成的,而这些是技术创新的源泉。四是积极发挥中介咨询和服务机构在军民融合中的桥梁纽带作用。现代企业在应用科学技术时往往面临着技术选择的问题,特别是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的相互转移过程中,单靠企业间点对点的交流合作很难满足需求。通过专业的技术中介机构,对各类军民两用科技成果的技术优势、市场潜力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使投资方清楚成果的市场前景,研发人员熟悉市场服务对象,减少科研工作的盲目性。这样不仅在信息覆盖领域、信号刺激强度等方面有突出优点,而且在增强目标的针对性、促进成果的持续开发和提升技术成熟度,以及提高工作的专业化水平等方面均有巨大的优越性。
三、互用军民教育资源,培养高素质人才
军民融合人才培养战略是国家和军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防和军队信息化建设历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胡主席站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建设发展的高度,以历史和长远的战略眼光,明确提出了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建立完善军队人才培养体系的新思路。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不仅是解决军队人才急需、节省军队办院校投人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军队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带有方向性的重大政策。国务院、中央军委于2000年颁布了《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把新型军事人才的培养置于国民教育的大系统中,为我军高素质人才的生成和培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如依托普通高等学校从在校生中选拔培养、直接接收普通高校毕业生人伍、招收国防定向生,以及军地院校联合培养、选送现役干部到普通高校学习深造等。
军事教育与国民教育是一个有机整体,军事教育是国民教育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各国军队建设的实践表明,军队院校无法承担培养全部军事人才的任务,必须依靠国民教育体系。这主要表现在:军官的科学文化知识主要在地方院校打基础;相当一部分专业技术军官靠地方院校培养和输送;某些军队的继续教育和某些专业技术进修课程要在地方院校进行;军事院校的某些课程要请地方院校的教授、专家讲授。军队院校与地方院校合作培训军官,充分利用地方院校的资源优势,发展联合教育体制,培养军队所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军队院校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趋势。
为了培养保持军事强势的第一流军事人才,外军十分重视利用地方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把国家范围内最强的教学科研力量用于军官的教育和培训,通过发展军地联合教育体制提高办学效益。反观我国,长期以来,我军院校和地方高校一直执行着各自独立的教育体制。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军除少数专业技术干部由地方院校培养外,大部分专业技术干部和全部指挥干部基本都是由军队院校自己培养。这不仅不利于军事教育及时借鉴国家教育的改革成果,而且丧失了军事基础教育可利用的教育资源。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时期,迎接新军事革命的挑战和我军的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然而全军院校依目前的军事训练现状,难以完全满足部队对人才的需求。
针对这一现状,必须尽快走出军队干部由军队自己培养和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并举的路子。因为军用与民用技术相互融合、转化的趋势正在进一步发展,一些管理科学的方法既适用于地方也可运用于军队,基础知识更没有军民之分。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来讲,民用技术和军事技术相互融合,难分彼此。在人类社会进人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技术群的飞速发展所导致的信息革命,既是推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主要力量,也是引发新军事革命的直接动力。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等等,不仅广泛地应用于民用领域,而且也广泛地渗透到军事领域的各个方面。从管理科学的角度来讲,管理科学的方法既适用于地方,也适用于军队。从高等教育的基础知识角度来讲,科学文化教育如哲学、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高等数学、运筹学、物理、计算机、外语、逻辑学、历史、地理、法学、社会学、电工基础、电子学、机械制图等等都是军事教育和国民教育共同拥有的内容;而军事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国民教育的继续,是国民教育的一个特殊领域,这就必然决定了两者具有许多相通之处。
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是我军质量建设的根本要求。我军要完成“两个转变”,实现现代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急需大批高素质军事人才。但是我军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不仅与世界发达国家军队相比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而且与军队现代化建设需求之间的矛盾还在逐渐拉大,人才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军在新世纪发展的瓶颈。只有充分发挥军地双方在人才培养上的比较优势,大力推进人才培养的军民融合,吸收大批高素质的地方人才进人军队,才能加快我军建设信息化和现代化军队的步伐,实现富国强军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