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是生活的反映,是作者对生活的认识。文学作品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同学们作文无疑应多从生活中选择材料。那么同学们会说,要从生活中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是不是生活中的事件是什么,就写成什么样呢?这里有一个小故事会对我们有所启发。
据传古代有一个老皇帝,他左眼瞎、右腿瘸,且性格暴躁,喜怒无常。有一次,他让三位画家分别为他画一张画像,并且规定:画得好重赏,否则重罚。
第一位画家画的是:皇帝端坐龙椅,眼瞎腿瘸,真是神情酷肖,栩栩如生。皇帝看后勃然大怒:“岂有此理!竟然敢如此侮辱孤王?”遂下令把画家打入天牢。退休金二位画家画上皇帝年轻勇武,双腿硕健,二目有神,英俊不凡。皇帝看后,火撞顶梁:“这哪里是朕的画像?分明是胡要乱画,推出斩首。”
第三位画家事先听内侍们说,皇帝嗜好打猎。他灵机一动,挥毫而就:画面之上,只见皇帝右腿屈跪,左眼紧闭,拉弓搭箭,瞄向前方。皇帝看后,频频点头,并当场厚赏了画家。
第三幅画之所以得到皇帝的首肯,是因为画家巧妙地掩饰了皇帝的生活缺陷,又符合皇帝的特征。这个故事对我们作文选材颇多教益。
何为选材?选材就是对已有的材料进行一番选择。作文选材不能像第一位画家。机械地照搬生活,呆板地反映生活,而不知取舍。这样写文章枯燥乏味,读之生厌。当然,我们也不能像第二位画家。瞎编乱造,无中生有。完全违背生活的真实,置客观规律于不顾,这样的文章同样会遭到“斩首”的命运。我们应当学习第三位画家。选材要对生活中的素材巧妙取舍,细致选择,精心提炼,从而使所选材料真实典型。选材,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中心,选材的得当意味着作文盖好了坚实的地基,文章也就成功了一半。选材如何,决定作文的高低、成败。那么中学生到底应该怎样从生活中选取合适的材料才能使自己的文章有灵有肉呢?
一 选取熟悉材料,扬长避短
选择熟悉的材料,写起来轻车熟路,游刃有余,即使不能创造佳作,我们也可以驾轻就熟地运用它并能用流畅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也会有真情实感在里面。很多同学误以为材料越奇特越好,结果往往吃力不讨好,生编硬造,东拉西扯,远离主题。而来自自已生活的材料是最熟悉的材料,只要我们能平时留心观察,生活中处处是材料。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有篇散文《马陆》就是来源于她在卧房地板上看到的一种肢节动物,写得生情并貌,读后让人忍俊不住。
二 选取真实的材料,杜绝虚假
这是指文章中的事实性材料要能从本质上反映生活的真实面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可以允许对于作为生活素材的事件、细节、环境、人物特征进行某种组合、改造,即艺术加工或艺术虚构。象狄更斯的《雾都孤儿》,其中的许多环境背景,事件,都是取材于英国当时社会现状,而由于作者从小生活在社会底层,对这些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有着切身的体会,所以写得才更加形象、逼真。有些同学写作文,往往爱编造故事。他们认为,生活中哪有那么多真人真事?天天重复着同样的事情,还有什么可写的?其实,不是没有,而是你没有去观察,没有去认识。只有真实,文章才可感情饱满。
三 跟紧时代的步伐,立意新颖
文章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时代的音符,一切优秀的创作,也都应该用自己的文章深刻地反映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时代精神。所以文章选材应紧跟时代步伐,摸准时代的脉博,只有这样,才能教育人、鼓舞人,传递正能量。我们现在的社会不缺乏打动人心的事情,电视中、网络上,每天都有许多正能量在传播,最美教师、十大感动中国人物,这些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选取社会热点、焦点的材料,抒发关于国计民生的感怀,也会让人耳目一新,从而引起阅读兴趣,彰显时代特征。
当然“旧材”也可以“翻新”,如果学生能够以时代意识来观照自己所选取的“旧材”甚至平常的材料的话,仍然是能够表达出鲜活的时代气息的。司马迁受宫刑的故事,众人皆知;但是就有学生紧扣“心灵的选择”话题,将这一故事重新演绎,凸现司马迁的崇高形象。文章独出心裁,很有新意。
四 选好写作角度,以小见大
“小”材料可以反映大主题,决定一篇文章的成功或失败,选材的“小”与“巧”至关重要。中学生写作文受篇幅限制,不能过长,太复杂的材料往往难以把握,应该巧妙的选取写作的角度,来表现深刻的主题。中学材料中的《最后一课》,就是典型的以小见大,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而是从小镇的一节课做为切入点,通过一个小学生的眼睛来展现所见所闻所感,从而表现了人们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生活是最丰富的世界,是创作的源泉,生活不仅给我们提供写作材料,更多的是人生感悟,材料积累的越多,我们对生活的感悟就越深,写出的文章就会生动有感情,这样的文章就会具有生命力。
据传古代有一个老皇帝,他左眼瞎、右腿瘸,且性格暴躁,喜怒无常。有一次,他让三位画家分别为他画一张画像,并且规定:画得好重赏,否则重罚。
第一位画家画的是:皇帝端坐龙椅,眼瞎腿瘸,真是神情酷肖,栩栩如生。皇帝看后勃然大怒:“岂有此理!竟然敢如此侮辱孤王?”遂下令把画家打入天牢。退休金二位画家画上皇帝年轻勇武,双腿硕健,二目有神,英俊不凡。皇帝看后,火撞顶梁:“这哪里是朕的画像?分明是胡要乱画,推出斩首。”
第三位画家事先听内侍们说,皇帝嗜好打猎。他灵机一动,挥毫而就:画面之上,只见皇帝右腿屈跪,左眼紧闭,拉弓搭箭,瞄向前方。皇帝看后,频频点头,并当场厚赏了画家。
第三幅画之所以得到皇帝的首肯,是因为画家巧妙地掩饰了皇帝的生活缺陷,又符合皇帝的特征。这个故事对我们作文选材颇多教益。
何为选材?选材就是对已有的材料进行一番选择。作文选材不能像第一位画家。机械地照搬生活,呆板地反映生活,而不知取舍。这样写文章枯燥乏味,读之生厌。当然,我们也不能像第二位画家。瞎编乱造,无中生有。完全违背生活的真实,置客观规律于不顾,这样的文章同样会遭到“斩首”的命运。我们应当学习第三位画家。选材要对生活中的素材巧妙取舍,细致选择,精心提炼,从而使所选材料真实典型。选材,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中心,选材的得当意味着作文盖好了坚实的地基,文章也就成功了一半。选材如何,决定作文的高低、成败。那么中学生到底应该怎样从生活中选取合适的材料才能使自己的文章有灵有肉呢?
一 选取熟悉材料,扬长避短
选择熟悉的材料,写起来轻车熟路,游刃有余,即使不能创造佳作,我们也可以驾轻就熟地运用它并能用流畅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也会有真情实感在里面。很多同学误以为材料越奇特越好,结果往往吃力不讨好,生编硬造,东拉西扯,远离主题。而来自自已生活的材料是最熟悉的材料,只要我们能平时留心观察,生活中处处是材料。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有篇散文《马陆》就是来源于她在卧房地板上看到的一种肢节动物,写得生情并貌,读后让人忍俊不住。
二 选取真实的材料,杜绝虚假
这是指文章中的事实性材料要能从本质上反映生活的真实面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可以允许对于作为生活素材的事件、细节、环境、人物特征进行某种组合、改造,即艺术加工或艺术虚构。象狄更斯的《雾都孤儿》,其中的许多环境背景,事件,都是取材于英国当时社会现状,而由于作者从小生活在社会底层,对这些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有着切身的体会,所以写得才更加形象、逼真。有些同学写作文,往往爱编造故事。他们认为,生活中哪有那么多真人真事?天天重复着同样的事情,还有什么可写的?其实,不是没有,而是你没有去观察,没有去认识。只有真实,文章才可感情饱满。
三 跟紧时代的步伐,立意新颖
文章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时代的音符,一切优秀的创作,也都应该用自己的文章深刻地反映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时代精神。所以文章选材应紧跟时代步伐,摸准时代的脉博,只有这样,才能教育人、鼓舞人,传递正能量。我们现在的社会不缺乏打动人心的事情,电视中、网络上,每天都有许多正能量在传播,最美教师、十大感动中国人物,这些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选取社会热点、焦点的材料,抒发关于国计民生的感怀,也会让人耳目一新,从而引起阅读兴趣,彰显时代特征。
当然“旧材”也可以“翻新”,如果学生能够以时代意识来观照自己所选取的“旧材”甚至平常的材料的话,仍然是能够表达出鲜活的时代气息的。司马迁受宫刑的故事,众人皆知;但是就有学生紧扣“心灵的选择”话题,将这一故事重新演绎,凸现司马迁的崇高形象。文章独出心裁,很有新意。
四 选好写作角度,以小见大
“小”材料可以反映大主题,决定一篇文章的成功或失败,选材的“小”与“巧”至关重要。中学生写作文受篇幅限制,不能过长,太复杂的材料往往难以把握,应该巧妙的选取写作的角度,来表现深刻的主题。中学材料中的《最后一课》,就是典型的以小见大,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而是从小镇的一节课做为切入点,通过一个小学生的眼睛来展现所见所闻所感,从而表现了人们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生活是最丰富的世界,是创作的源泉,生活不仅给我们提供写作材料,更多的是人生感悟,材料积累的越多,我们对生活的感悟就越深,写出的文章就会生动有感情,这样的文章就会具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