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高中教育仍在片面追求升学率。但大量事实得出的结果是一个人成就的大小与他在校期间的表现没有太大关系:高考状元泯然众人,诺奖获得者大多非科班出身,行业领袖中学成绩并不优秀,考不上大学的“差生”屡获成功,公认的“好学生”杀人犯罪。科技飞速发展,知识淘汰加快,未来社会需要多元化人才,国家选拔人才的方式也转变,普通高中必须多樣化发展。关于“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问题,教育部、国内各高校有关专业的师生及教育科研机构也都从其背景、意义等理论层面进行了广泛的研讨。今天我想从目前普通高中教育的现状、结果和面临形势等方面谈谈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英裔数学家与哲学家怀特海说:“什么是教育?当一个人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 回忆自己的人生经历,当年在中学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记住的定义、定理、公式、公理、除了与本专业有关的我们现在还能记住多少?不过当年培养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倒让我受益至今。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十多年,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仍很严重。把教学当教育,把学生当机器,只盯学习成绩,只盯成绩好的学生。全体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很少顾及。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为了考出一个好成绩,甚至与升学无关的体音美等学科根本不开,这是许多学校的现实。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家长和社会还是把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主要标准,把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评价学校办学质量好坏的主要标准。媒体的推波助澜以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狭隘的政绩观,绑架学校和老师不得不唯分数而战。学生的思想、心理、爱好、身体状况很少得到关注。能上清华北大,不上浙大武大。能上985,不上211,于是乎,出现了高考工厂,出现了高考巨无霸,出现了魔鬼训练营,出现了坐在马桶上拿着馒头吃,出现了10分钟刷牙洗脸洗脚上床的生活节奏。更出现了雷人标语:“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扛得住 给我扛,扛不住给我死扛 ”,“生时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这样教育的结果如何呢?中央教科院的调查结果:“我们调查了1977年恢复高考30年来的33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见《上海教育》2011年12A期第34页)。他们还有另一个调查结果:“调查了全国100位科学家、100位社会活动家、100位企业家和100位艺术家,发现除了科学家的成就与学校教育有一定关系外,其他人所获的成就和学校教育根本没有正相关系。” 这么多曾经让人惊羡的高考状元,却没有一位成为顶尖人才。他们如今的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高考状元泯然众人矣。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全球21个受调查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据报道: 1999-2004年84.6%的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非科班出身。57.1%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本科不是学化学的;20.0%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者。本科不是学物理的。而从百年诺贝尔获得者看,有40%的获奖者属交叉学科。20世纪的最后2年,95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中,属于交叉学科领域的成果占到了45项(《上海科技报》2012年12月12日)。
作家莫言没小学没有毕业,参军以后才读的大学。屠呦呦在中学时学习成绩也一般,他们的成功一次次证明:一个人将来的成就大小,与他在学校期间的表现没有太大关系。
我们平时认为调皮捣蛋,考不上大学的“差生”,反而在社会大潮中却如鱼得水,屡获成功 。网传的“我”和“张二狗”故事就带有典型的普遍性。而我们培养的好学生,毕业找不到合适工作纷纷跳槽。麦肯锡研究院2013年发布调查:2012年全国大学生中有33%在半年内发生过离职,57%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松江大学城在昆明各校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只有20%的同学对自己所学专业比较了解,而23%的同学读的不是自己的第一志愿。智联招聘的调查表明,工作和专业对口的仅占26%,从头再来52%的人会另选专业(《北京科技大学2014级新生开学典礼讲话——互动百科创始人潘海东》)。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再次说明,我们的普通高中教育缺少针对性。
从状元的泯然众人到诺奖的获得者的经历,从行业领袖和“张二狗”的成功案例到大学生的纷纷离职,从优秀学生的杀父母、杀老师、杀同学到大批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说明我们目前的教育单一化、同质化现象太严重,忽视了对学生个性的关注与培养,让学生体验不到学习的快乐。学生的思想、心理在长期的压抑中得不到放松,性格慢慢发生变化甚至扭曲,才导致悲剧一再发生。如果我们学校能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 、爱好,帮助学生制定不同的生涯规划,开设多元化的特色课程,因材施教,分类培养,让学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学生的学习才真正有内动力。因此,普通高中的多样化发展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无论从现实还是从未来发展考量,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的需要。普通高中必须走多样化发展之路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英裔数学家与哲学家怀特海说:“什么是教育?当一个人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 回忆自己的人生经历,当年在中学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记住的定义、定理、公式、公理、除了与本专业有关的我们现在还能记住多少?不过当年培养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倒让我受益至今。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十多年,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仍很严重。把教学当教育,把学生当机器,只盯学习成绩,只盯成绩好的学生。全体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很少顾及。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为了考出一个好成绩,甚至与升学无关的体音美等学科根本不开,这是许多学校的现实。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家长和社会还是把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主要标准,把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评价学校办学质量好坏的主要标准。媒体的推波助澜以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狭隘的政绩观,绑架学校和老师不得不唯分数而战。学生的思想、心理、爱好、身体状况很少得到关注。能上清华北大,不上浙大武大。能上985,不上211,于是乎,出现了高考工厂,出现了高考巨无霸,出现了魔鬼训练营,出现了坐在马桶上拿着馒头吃,出现了10分钟刷牙洗脸洗脚上床的生活节奏。更出现了雷人标语:“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扛得住 给我扛,扛不住给我死扛 ”,“生时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这样教育的结果如何呢?中央教科院的调查结果:“我们调查了1977年恢复高考30年来的33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见《上海教育》2011年12A期第34页)。他们还有另一个调查结果:“调查了全国100位科学家、100位社会活动家、100位企业家和100位艺术家,发现除了科学家的成就与学校教育有一定关系外,其他人所获的成就和学校教育根本没有正相关系。” 这么多曾经让人惊羡的高考状元,却没有一位成为顶尖人才。他们如今的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高考状元泯然众人矣。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全球21个受调查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据报道: 1999-2004年84.6%的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非科班出身。57.1%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本科不是学化学的;20.0%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者。本科不是学物理的。而从百年诺贝尔获得者看,有40%的获奖者属交叉学科。20世纪的最后2年,95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中,属于交叉学科领域的成果占到了45项(《上海科技报》2012年12月12日)。
作家莫言没小学没有毕业,参军以后才读的大学。屠呦呦在中学时学习成绩也一般,他们的成功一次次证明:一个人将来的成就大小,与他在学校期间的表现没有太大关系。
我们平时认为调皮捣蛋,考不上大学的“差生”,反而在社会大潮中却如鱼得水,屡获成功 。网传的“我”和“张二狗”故事就带有典型的普遍性。而我们培养的好学生,毕业找不到合适工作纷纷跳槽。麦肯锡研究院2013年发布调查:2012年全国大学生中有33%在半年内发生过离职,57%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松江大学城在昆明各校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只有20%的同学对自己所学专业比较了解,而23%的同学读的不是自己的第一志愿。智联招聘的调查表明,工作和专业对口的仅占26%,从头再来52%的人会另选专业(《北京科技大学2014级新生开学典礼讲话——互动百科创始人潘海东》)。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再次说明,我们的普通高中教育缺少针对性。
从状元的泯然众人到诺奖的获得者的经历,从行业领袖和“张二狗”的成功案例到大学生的纷纷离职,从优秀学生的杀父母、杀老师、杀同学到大批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说明我们目前的教育单一化、同质化现象太严重,忽视了对学生个性的关注与培养,让学生体验不到学习的快乐。学生的思想、心理在长期的压抑中得不到放松,性格慢慢发生变化甚至扭曲,才导致悲剧一再发生。如果我们学校能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 、爱好,帮助学生制定不同的生涯规划,开设多元化的特色课程,因材施教,分类培养,让学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学生的学习才真正有内动力。因此,普通高中的多样化发展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无论从现实还是从未来发展考量,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的需要。普通高中必须走多样化发展之路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