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治疗先天性视乳头小凹并黄斑部浆液性脱离一例

来源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aolong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女,16岁.因右眼视力下降伴视物变形半个月于2005年12月6日来诊.检查视力右眼0.1,不能矫正,左眼1.2,左眼无异常发现.右眼外眼无异常,屈光间质清,右眼视盘颞侧见一约0.6PD大的黄白色凹陷,深度约为3D,整个黄斑部神经上皮脱离,明显隆起;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早期低荧光,静脉期后染料由小凹边缘逐渐漫延到小凹内,晚期可见染料向小凹外溢形成高荧光,荧光素不向视网膜下间隙扩展至黄斑部(图1);B超提示后极部视网膜脱离.诊断为右眼视乳头小凹伴黄斑部浆液性脱离。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角膜清创联合羊膜移植羊膜覆盖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和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3月至2009年11月就诊的17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视力为FC/50cm~0.2,经角膜刮片法10%KOH溶液处理后查见菌丝,常规全身、局部抗真菌治疗3周至2个月后,患者病情迁延不愈,角膜涂片仍见菌丝.手术适应证为感染深度小于1/3角膜厚度,感染范围小于1/3角膜面积.手术方式:在局麻下行角膜清创,
目的 研究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与眼眶神经鞘瘤影像学表现特点,探讨最适合鉴别区分二者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方法 总结经手术后、组织病理学证实的眼眶海绵状血管瘤25例与眼眶神经鞘瘤24例的B超、CDFI、CT、MRI,归纳各种检查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影像学特点,对两种肿瘤进行鉴别诊断,以病理学诊断为标准,影像学诊断与之一致的为诊断符合;诊断符合率比较采用X2检验.总结出最适合鉴别这两种肿瘤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结果
患者男,82岁.2年前发现左眼位于角巩膜缘与泪阜之间一米粒大小肿物.曾于当地医院以炎症应用抗生素治疗,未见好转,且逐渐增大.2011年1月17日来我院就诊.病人术前常规检查:一般状况良好,心肺检查未见异常.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 6,左眼视力0.5,于鼻侧角膜缘与泪阜之间可见直径约0.5 cm大小之肿物.表面呈菜花状,其边界较清晰,质地较硬.表麻后,以棉签推之有一定活动度,屈光间质未见异常.临床诊断
期刊
目的 研究曲安奈德在先天性白内障手术中双撕囊联合前段玻切术中的作用及手术后的影响.方法 在23例31只眼先天性白内障摘除手术过程中前房内注入曲安奈德标识玻璃体,应用前部玻璃体切割头将前房内的残余玻璃体彻底清除.术前及术后对术眼进行眼压测量、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房闪程度、瞳孔状态、IOL位置等检查,随访6个月至2年.结果 术后前房内无一例玻璃体残留.术前平均眼压(13.75±1.43) mm Hg,术
目的 观察RGPCL矫正角膜手术后圆锥角膜和不规则散光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选择因角膜手术后继发圆锥角膜和不规则散光而验配RGPCL的患者29例(38眼),其中LASIK术后继发圆锥角膜12例(14眼)、LASEK术后继发圆锥角膜1例(1眼)、角膜移植术后不规则散光8例(13眼)、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后不规则散光2例(4眼)、LASIK术后不规则散光6例(6眼).在裂隙灯下进行RG
目的 探讨眼眶Ⅰ型神经纤维瘤(NF-1)颅眶骨异常的CT表现及机制.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7例眼眶NF-1患者中5例存在颅眶骨改变,分析该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和(或)临床证实.结果 5例眼眶NF-1中3例为颅眶沟通肿瘤(其中1例伴有上睑额部肿瘤),2例为上睑、颞、额部肿瘤.全部存在不同程度的颅眶骨异常,主要表现:蝶骨大翼缺失5例,眶上裂增大5例,眶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在眼科手术中作为局麻药物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1年2月至2011年9月120例择期行眼部手术的住院患者,男73例,女47例.年龄16~71岁,平均(43.39±5.37)岁.随机分为1%罗哌卡因组,2%利多卡因+0.75%布比卡因组,每组各60例,两组注射剂量均为3.5 ml.评估各组患者镇痛、运动阻滞效果及两种药物毒副反应.结果 麻醉满意所需时间,利多-布比组(5±3)
目的 探讨RTVue-OCT,OrbscanⅡ,HRT-3,以及超声角膜测厚仪测量角膜厚度的差异及一致性.方法 对23例(46只眼)近视眼患者分别用RTVue-OCT,HRT-3,OrbscanⅡ,以及超声角膜测厚仪(DGH-550)测量角膜厚度.应用t检验对其差异进行比较,用Bland-Altman分析对其一致性进行检验.结果 RTVue-OCT、OrbscanⅡ、HRT-3、DGH-550 四
目的 观察兔LASIK后应用皮质类固醇或非甾体类药物的角膜超微病理学改变。方法对36只兔建立右眼LASIK模型,并随机分3组:A组为0.1%氟米龙滴眼液干预组;B组为普拉洛芬滴眼液干预组;C组为对照组。术后3天、1月、3月于3组分别取4只兔处死后取角膜组织处理,行光镜及透射电镜检查。结果光镜:术后早期,C组上皮细胞的增生较A、B组明显,前基质胶原纤维排列较后两组紊乱;透射电镜:B组术后早期上皮表层
期刊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割手术伴与不伴内界膜剥离治疗高度近视黄斑部视网膜劈裂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9例29只眼高度近视黄斑视网膜劈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 分为2组.A组为单纯玻璃体切割手术,15例15只眼;B组为玻璃体切割手术加吲哚青绿染色内界膜剥离,14例14只眼.所有患者行惰性气体填充,手术后保持面朝下体位2周.术后观察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黄斑部结构变化及术后并发症.术后平均随访时间9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