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暴力美学”及其美学诉求

来源 :颂雅风·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i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对于暴力之美的表现和欣赏,可以追溯到人类最初对强健身体和强大力量的崇拜和审美需求。暴力之所以美,正在于人们对于力量的崇拜,在于它是生命力强盛的表现,生存权利的扩张。
  翻开历史,暴力之美对人类的吸引力从未减弱,中西方莫不如此。古希腊人崇尚力与美的统一,对暴力美的欣赏事实上是对自身历程的回顾,进而对自身力量产生美的感受,在此过程中自豪与审美意识交织产生。
  著名浮雕 《拉奥孔》可以说是对暴力场面的描述。雕塑中拉奥孔和两个儿子受巨蛇盘缠而痛苦挣扎,雕塑中的人物激烈地扭曲身体,目光惊恐而绝望,所有的肌肉和神经都在传达着紧张而惨烈的暴力气息。艺术家用精湛的艺术手法定格了这一瞬间,使其成为美学经典作品。
  在中国,人们对暴力场面的描述和表达也层出不穷。
  《史记·项羽本纪》中对楚汉之争的记叙,史太公更在意的、着笔更多的是项羽手刃敌军的万人不敌之勇,和刘邦及其谋士们的奇谋诡略的“智慧暴力”——以智慧赢得战争的胜利;而不是展示战争的惨烈。
  在文学艺术领域,也常常出现对于“暴力” 场景的描述。
  《庄子·养生主》中关于庖丁解牛的描写其实也是一种暴力叙事,只不过是美化、诗话了的暴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 《经首》 之会。”庄子用 “桑林之舞”来形容庖丁解牛的动作,用美妙动听的“咸池”乐章比喻割牛的声音,把屠牛描绘得绘声绘形,极具音乐感、画面感、美感。原本丑陋的宰杀场景经过文学家的加工渲染而转化为一种美的享受。庄子这一段描写可看作是暴力之美的文学开端。所以,暴力进入影视作品,形成暴力电影,既是艺术中暴力的正常延续,也是艺术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
  “暴力”之所以长久以来被众多的艺术家作为艺术作品的主题,从而使“暴力”變成了人们的审美对象并受到大众的欢迎,是因为 “暴力美学” 自有其美学功能。
  首先,“暴力美学”有助于人类内在暴力本能的疏导与宣泄。
  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提出过艺术具有宣泄作用,他在论述悲剧的效果和目的时说:“悲剧是通过引发恐惧和怜悯,以达到让这类情感得以净化的目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希腊悲剧能够有效地帮助人们从恐惧、悲伤等负面情绪中解放出来。而电影在宣泄人类情感和欲望方面比其他艺术作品更具优势。正如学者贾磊磊在《中国武侠电影史》一书中所说:“由于电影艺术‘拟真性’的语言形式和梦幻化的观赏机制,它会对电影观众提供一种假想的心理满足。人们通过电影这种特殊的娱乐机器能够使一些不良的情绪得到某种程度的宣泄。电影中经过叙事逻辑‘校正’后的暴力行为,为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提供了一个正常的出口,使他们受到压抑的心理冲动通过电影中的故事得到某种缓解。”
  其次,“暴力美学”电影给人以强烈的视听快感和审美愉悦。
  人们快感中的绝大多数成分当然也就是视觉所带来的,正所谓“看本身就是快感的源泉”。而电影画面本身就有审美快感的基础,对声音的喜悦、对色彩的偏好、对画面的体验、对情节的投入、对价值观念的认同,电影的所有这些特质,都为人类的审美娱乐提供了一个最基本的要素。“暴力美学”电影具有那种通过遐想的方式拯救动乱世界、抚慰灾难中寻求慰藉的灵魂,满足个人梦想的叙事功能。在暴力电影中,火爆刺激的动作场面和紧张的故事情节强烈地刺激着观众的注意力,爆炸发生时耀眼的火花和刺耳的声音使人如身临其境,火山爆发的场面中,很多观众还是被熔岩四处流淌的景象所深深吸引。这些场景使人们在经历死亡的恐惧之后又随时获得安全的逃逸,心灵在这种紧张和松弛之间来回转换,体验到审美的张力,从而获得独特的 “审美震颤”。观众坐在黑暗的电影院里观看着明亮的银幕,窥视日常生活所不能提供的奇异景观,从而得到一种“白日梦”般的替代性满足。
  总之,暴力其实生来就和 “美” 有着不解之缘,尽管电影中的暴力画面常常以狰狞的面目出现,但从美学上来讲,“没有事物不可以称之为美”,“暴力美学”电影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带有它自己审美的诉求。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暴力美学”电影虽有其美学追求,但毕竟流于低层次的感官之美,美学品位有待提高。而且必须注意的是,暴力表现要控制在一定尺度,一旦越界,其“疏导—渲泄”功能就会走向反面,即“刺激—加强”机制。使人的内在攻击性欲望不但没能缓解,反而刺激加重人企图释放的攻击本能,甚至更糟,本来被现代文明合理控制淡化的人的攻击性本能,现在却被影视等文艺作品中过度的暴力书写唤醒和激发。经由艺术家们丰富奇特的想象而营构出来的杀戮场景,会对接受者尤其是认识能力、自控能力有限的青少年,产生一种“ 引导—模仿” 机制,成为社会暴力的教唆者。所以,在此急切呼吁政府尽快建立电影分级制度,尽量避免青少年过早过多接触此类电影,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观影环境。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其他文献
一、案例背景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灵魂。语文教师通过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丰富人文内涵,注重人文关怀和语文教育的感染熏陶作用,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发展健全人格,可谓任重道远。  人世间最宝贵的是什么?法国作家雨果说得好:善良。“善良即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人。”中国传统文化亦讲究与人为善、乐善好施。让
期刊
摘要:理性思维是中华民族以至全人类把握艺术本质的一个重要的辩证的认识途径。自古以来,理性思维都是中国传统特有的思维形式,并且一直是进入中国画创作中的重要环节,它应用于中国画写生、构思、创意、构图直至创作的各个过程之中。作者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自觉地融入和运用中外哲学、美学等理性知识的精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顿悟之后,得以在它们的指导下以书入画。在整个过程中,只有在分析、研究、自然物象之后根据作
期刊
摘要:音乐是由一些音乐理论和音乐符号所组成,这些都是抽象的,对于小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有一些困难。所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有效融入游戏化教学,可以激发小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小学生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积极性,并且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有效提升学生音乐学习的效率。本文对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游戏化教学的开展进行探究,希望可以带给小学音乐课教学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小学
期刊
摘要:在初中教育体系当中融入美术教学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而现阶段,初中教育也极为重视美术教育的发展情况,并且正在积极努力地引导教师进行关于美术教育的研究。当前,在美术教育当中应用成效最为显著的就是通过挖掘综合材料来开展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对于提升初中美术教育的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就挖掘综合材料在丰富初中美术课堂中的应用做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挖掘 综合材料 初中 美
期刊
摘要:重视诗词鉴赏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正确掌握诗词情感,提高文学素养,不但是新课标对于语文诗词教育的要求,而且也是传承国家传统文化的现实要求。语文教师应注重教学中对于学生们诗词鉴赏水平的提高,创新教育手段,进而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与学生鉴赏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诗词鉴赏  一、利用背景拓展渗透诗词艺术形象  小学语文教材中包括的古诗词,有状物议论,也有抒发情感,均是作者对审美情感与生活
期刊
摘要: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提升小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策略。通过对小学生的美术欣赏教学,能有效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根据小学美术学科欣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策略。  关键词:小学 美术学科 欣赏教学  关于小学美术学科欣赏教学的内容,主要是通过激发小学生对美术学科学习的兴趣,引导小学生对美术艺术进行欣赏,帮助小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提
期刊
一脈心思,温婉如花  这是文字的笔端生情  墨笺余韵,久凝不散  这是书信的情深意切  一份缄默,含情墨笔  用文字勾勒青春流年  素手执笔,行书墨画  用日记承载岁月记忆  一脉书香,沉淀如华  那是文字酝酿的坚定信念  心灵涌动,触笔生情  那是书页散发的淡淡迷香  紧握与心灵沟通的那只笔  挑起思想的旗帜  让心灵抛开纷繁扰攘的世界  倾听书页翻动的声音  时间在流淌  生命在继续  我想问
期刊
作者简介:刘学明,1971年12月生,黑龍江省依兰县人,现供职于佳木斯市教育研究院。
期刊
摘要:中职语文学科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育,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提升他们的文化涵养。人文素养由文化知识、价值观念、道德素养、语言行为等组成,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和精神层次的重要标准。中职生正处于思想观念树立的重要时期,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不仅能够实现新课改素质教育的目标,而且还有助于我国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凸显语文学科的教学价值。  关键詞:中
期刊
摘要:作品《再别康桥》是江苏中专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首诗歌。这首诗歌因其意境美、建筑美、音樂美、绘画美而脍炙人口。诗人将自己的悲欢离合之情寄于天地万物的人生境界更为高远,值得师生细细体味和慢慢赏玩。  关键词:寄情 人生境界  诗人徐志摩多次往返自己的母校英国剑桥大学。他不愿打扰别人,却愿将自己融入天界。他宁意轻轻地招手,与西边的云彩作别!他不愿被别人打扰,却甘愿悄悄告别天边的云彩并不带走一片云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