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狮子是我国人民心目中象征吉祥的瑞兽,舞狮在我国历史久远,地域广阔,从北方到南方,从城市到农村,每逢喜庆佳节、庆典之日,都有舞狮的习俗,已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民族风格的民间娱乐活动。
舞狮在我国不仅有悠久历史,而且已形成北方狮子舞和南方狮子舞,北方狮子舞相传是在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时期由胡人从塞外传到中原的。魏太武帝将它改称为“北魏瑞狮”,狮子外形全身被长长的狮毛被遮盖,舞狮者只露出双脚,下身穿着和狮被同色的裤子和靴子,由两个人合作扮一头大狮子,或称太狮子,一个人扮作一头小狮子,或称少狮子。大狮子通常有两对、四对或若干对群舞,小狮子若干对群舞。另一个人扮武士,手持绣球作为引导,开拳踢打,以绣球引诱狮子起舞。舞狮动作有跌扑、翻滚、跳跃、挠痒、抓耳等,还有滚绣球、过跳板、上楼台等技巧动作。舞狮配以京鼓、京锣,乐声抑扬,动作合拍,生动活泼,惟妙惟肖。南方狮子又称“岭南醒狮”,重在狮头,表演者两脚着地,举着狮头起舞,狮身由一块红布做成,盖着狮尾的另一演员,随着狮头摆动。岭南狮头,生动传神,雄壮威武。南方狮子以广东鹤山狮子和佛山狮子为主,又可分为七彩文狮子和黑白武狮子,高额、大口、白眉、白须、青鼻、铁角、气宇昂然、威严高傲,每只狮头配有一百多个七彩绒球和三百多面铜镜片,光彩照人,鲜艳夺目,称为“狮王”。
凉州狮子舞别具特色,最能代表北方狮子舞,以麻狮舞在唐代最为盛行。无论是宫廷宴会还是庆功祝捷都以舞狮助兴。那首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西凉伎》早已将精彩的凉州麻狮舞描述得酣畅淋漓。
凉州舞狮从装扮看,二人合扮为“太狮”,一人独扮属“少狮”。“狮”的制作工艺也有独特之处。狮身先用野生的麻皮经手工制成“合子布”作“皮”,再根据长短需要将麻皮染成金黄色、棕色、绿色等,经精心梳理后做成很细的丝而充当“毛”,然后戳、纳、引、栽在“皮”上。舞动时毛随风动、飘流自然,尽显狮之威武。
表演时由多个出身于武术世家的青年男子,先演练一番流传在凉州的八步转、琵琶条子、定宋大刀等独具特色的武术套路后,随着助威的鞭炮声,和着轻重不一、急缓有别的狮舞鼓点,披红挂彩的引狮人手拿绣球,翻腾跌扑,引得狮子昂首出场。只见那狮子忽而翘首仰视、张牙舞爪,忽而低头回顾、振鬃奔突,忽而回首匍匐、翻腾嬉戏。间或穿插着舐毛、动睛、擦脚、抖身、洗耳等惟妙惟肖的动作,或立或卧、或扑或衔,仅一个逼真可爱的“开裆生仔”就足以引得观众拍手叫绝。
舞狮表演绝妙惊险,除“滚木推磨”“戏龙取水”“燃爆喷火”“滚绣球”外,当属“高台”狮子舞最为精彩。表演前用特制的长条板凳搭起约十米的塔状高台,舞狮者逐级而上,边上边舞,在绣球的引导下,时而纵跃、时而攀援、时而伏卧、时而翻转做出各种杂技表演中的惊险动作。尤其在塔顶更是惊险万分、扣人心弦。此时的舞狮人自然谨慎无比,在时缓时急的鼓声指挥下进行各种高难度的动作表演,达到手、眼、脚及身法变换的高度统一,辅以清亮的锣镲声烘托,整个场面气氛热烈,颇为壮观。若是多支舞狮队伍表演,文明的凉州舞狮人会主动谦让,要么让阵容较小者先行表演,要么按到场顺序轮番上阵、互相喝彩。
如今凉州狮子舞不仅出现在喜庆佳节,而且登上了舞台。凉州舞狮那绚丽的色彩和千姿百态的舞姿,深受广大观众的赞赏。
凉州黄河灯会
黄河灯会顾名思义,就是取黄河九曲十八弯之意,有“阵排天地,势摆黄河”之称。
隋唐时,允许百姓放三夜花灯,在长安“西域灯轮千影树,东华金阀万重开”。在洛阳“月下多游骑,灯前绕看人,欢乐无穷已,歌舞达明晨”。宋代更由于天子而提倡“家家灯火.处处管弦”的全民性闹元宵观灯猜谜狂欢娱乐活动.从正月十四日持续到十八日。到了明代,朝廷还规定“上元日自十一日为始,赐节假十日”,每年在秦淮河上燃放水灯万只。在北方有持火把赶路聚会闹元宵的习俗。元宵节是个非常古老的节日,对元宵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人说是因汉文帝为平定诸吕之乱而贺,也有人说来自于火把节。其实,这个节日应该和古老的拜火习俗有关。在汉族古俗中,上元(元宵节)、中元(盂兰盆节)、下元(水官节)为三元节,都非常隆重。按照古俗,元宵节有吃元宵、逛庙会、赏花灯、猜灯谜等多项活动。到了清代,从宫廷到民间,张灯结彩更是亮相奢华,故从宫廷传入民间,又称为“彩灯”“花灯”。每到元宵夜,乡间村野、庙会,城市街道、公园,连绵十里,一片灯的海洋。
最壮观热闹的是凉州金塔寺的“黄河灯会”,从远古延续至今。“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闭春风”,正月十五夜,暮色刚刚降临,皎月从东方升起,漫山遍野像是披上了一层银白的轻纱。一块平坦的高地上,竖起一座方方正正的灯城,巍峨辉煌,灯月交辉,五彩缤纷。那雄伟华丽的灯山门,那闪闪烁烁的一片灯海,还有那高架在中心灯杆上的九莲宝灯,那飘摇的旗幡、吊斗,映衬着祁连山暗黑的山影和开阔起伏的山野。“黄河灯阵”仿佛一座古代的军营,在夜色中显得那样庄严神秘。“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前来观灯的人们高举着灯笼火把,不知拐了多少个弯,转了多少个圈,也不知走了多少路,从四面八方到灯山门正中进入“黄河灯阵”。在这神奇的灯的迷宫中盘旋回绕,尽情漫游。“黄河灯阵”据说是按照《封神演义》中三霄娘娘摆布黄河阵的方法,先扎灯山门一座.悬灯结彩,以立门户,后取中央太极之意,在灯阵中央竖五丈高杆一根,上挂九莲宝灯、旗幡、吊斗,再将三百六十根灯杆挑起三百六十盏花灯,按九宫八卦之势,分为九座城池,摆成九曲黄河连环之阵。观灯者必须按八卦方位,顺一定路线,方能曲尽其妙,遍踏九座灯城而出。“黄河灯阵”仿佛一座古代的军营,在夜色中显得那样庄严而神秘,每年元宵燃灯,四方乡民蜂拥而至,“出入门户,连环进退,井井有條”。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机关、店铺都在门前张挂彩灯,各家各户也张灯结彩。明灯相连,装点得凉州城四街八衢宛如灯的海洋。夜晚,万灯竞放,高楼大厦的霓虹灯闪耀夺目,姑娘、小伙子、孩童们打着彩灯满街游走,观灯猜谜。人们在黄河阵中沿着曲曲弯弯的跑道嘶奔、起舞,形成一股人的河流、乐的海洋。在“跑黄河”时,人们可乘机“偷”走小旗,回家后插在门窗上,意“太公姜子牙令旗在此,邪祟不能近前”;一些久婚不孕或缺男少女者可以携香火纸马到三霄女神位前祈拜,而后端走彩灯(求男的端红灯,求女的端绿灯),返家路上不回头、不言语、不灭灯,到家后放到“灶王”牌位前,连点三个晚上,认为送子娘娘(三霄女)一定会赐一个遂心的孩子。还有“正月十五雪打灯”,寓意来年必定五谷丰登的说法。按凉州风俗,观灯者必从龙灯下钻过,说这样沾了“龙光”,全年都可安安稳稳。又据说龙是多子多孙的吉祥物,且“灯”又与“丁”谐音,钻了龙灯就可以人丁兴旺,全家太平,这也寄托了凉州人民美好的愿望。
作者简介:李万兴,男,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和平镇综合文化站馆员,本科,从事攻鼓子舞蹈艺术的挖掘、整理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等工作。
(责任编辑 葛星星)
舞狮在我国不仅有悠久历史,而且已形成北方狮子舞和南方狮子舞,北方狮子舞相传是在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时期由胡人从塞外传到中原的。魏太武帝将它改称为“北魏瑞狮”,狮子外形全身被长长的狮毛被遮盖,舞狮者只露出双脚,下身穿着和狮被同色的裤子和靴子,由两个人合作扮一头大狮子,或称太狮子,一个人扮作一头小狮子,或称少狮子。大狮子通常有两对、四对或若干对群舞,小狮子若干对群舞。另一个人扮武士,手持绣球作为引导,开拳踢打,以绣球引诱狮子起舞。舞狮动作有跌扑、翻滚、跳跃、挠痒、抓耳等,还有滚绣球、过跳板、上楼台等技巧动作。舞狮配以京鼓、京锣,乐声抑扬,动作合拍,生动活泼,惟妙惟肖。南方狮子又称“岭南醒狮”,重在狮头,表演者两脚着地,举着狮头起舞,狮身由一块红布做成,盖着狮尾的另一演员,随着狮头摆动。岭南狮头,生动传神,雄壮威武。南方狮子以广东鹤山狮子和佛山狮子为主,又可分为七彩文狮子和黑白武狮子,高额、大口、白眉、白须、青鼻、铁角、气宇昂然、威严高傲,每只狮头配有一百多个七彩绒球和三百多面铜镜片,光彩照人,鲜艳夺目,称为“狮王”。
凉州狮子舞别具特色,最能代表北方狮子舞,以麻狮舞在唐代最为盛行。无论是宫廷宴会还是庆功祝捷都以舞狮助兴。那首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西凉伎》早已将精彩的凉州麻狮舞描述得酣畅淋漓。
凉州舞狮从装扮看,二人合扮为“太狮”,一人独扮属“少狮”。“狮”的制作工艺也有独特之处。狮身先用野生的麻皮经手工制成“合子布”作“皮”,再根据长短需要将麻皮染成金黄色、棕色、绿色等,经精心梳理后做成很细的丝而充当“毛”,然后戳、纳、引、栽在“皮”上。舞动时毛随风动、飘流自然,尽显狮之威武。
表演时由多个出身于武术世家的青年男子,先演练一番流传在凉州的八步转、琵琶条子、定宋大刀等独具特色的武术套路后,随着助威的鞭炮声,和着轻重不一、急缓有别的狮舞鼓点,披红挂彩的引狮人手拿绣球,翻腾跌扑,引得狮子昂首出场。只见那狮子忽而翘首仰视、张牙舞爪,忽而低头回顾、振鬃奔突,忽而回首匍匐、翻腾嬉戏。间或穿插着舐毛、动睛、擦脚、抖身、洗耳等惟妙惟肖的动作,或立或卧、或扑或衔,仅一个逼真可爱的“开裆生仔”就足以引得观众拍手叫绝。
舞狮表演绝妙惊险,除“滚木推磨”“戏龙取水”“燃爆喷火”“滚绣球”外,当属“高台”狮子舞最为精彩。表演前用特制的长条板凳搭起约十米的塔状高台,舞狮者逐级而上,边上边舞,在绣球的引导下,时而纵跃、时而攀援、时而伏卧、时而翻转做出各种杂技表演中的惊险动作。尤其在塔顶更是惊险万分、扣人心弦。此时的舞狮人自然谨慎无比,在时缓时急的鼓声指挥下进行各种高难度的动作表演,达到手、眼、脚及身法变换的高度统一,辅以清亮的锣镲声烘托,整个场面气氛热烈,颇为壮观。若是多支舞狮队伍表演,文明的凉州舞狮人会主动谦让,要么让阵容较小者先行表演,要么按到场顺序轮番上阵、互相喝彩。
如今凉州狮子舞不仅出现在喜庆佳节,而且登上了舞台。凉州舞狮那绚丽的色彩和千姿百态的舞姿,深受广大观众的赞赏。
凉州黄河灯会
黄河灯会顾名思义,就是取黄河九曲十八弯之意,有“阵排天地,势摆黄河”之称。
隋唐时,允许百姓放三夜花灯,在长安“西域灯轮千影树,东华金阀万重开”。在洛阳“月下多游骑,灯前绕看人,欢乐无穷已,歌舞达明晨”。宋代更由于天子而提倡“家家灯火.处处管弦”的全民性闹元宵观灯猜谜狂欢娱乐活动.从正月十四日持续到十八日。到了明代,朝廷还规定“上元日自十一日为始,赐节假十日”,每年在秦淮河上燃放水灯万只。在北方有持火把赶路聚会闹元宵的习俗。元宵节是个非常古老的节日,对元宵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人说是因汉文帝为平定诸吕之乱而贺,也有人说来自于火把节。其实,这个节日应该和古老的拜火习俗有关。在汉族古俗中,上元(元宵节)、中元(盂兰盆节)、下元(水官节)为三元节,都非常隆重。按照古俗,元宵节有吃元宵、逛庙会、赏花灯、猜灯谜等多项活动。到了清代,从宫廷到民间,张灯结彩更是亮相奢华,故从宫廷传入民间,又称为“彩灯”“花灯”。每到元宵夜,乡间村野、庙会,城市街道、公园,连绵十里,一片灯的海洋。
最壮观热闹的是凉州金塔寺的“黄河灯会”,从远古延续至今。“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闭春风”,正月十五夜,暮色刚刚降临,皎月从东方升起,漫山遍野像是披上了一层银白的轻纱。一块平坦的高地上,竖起一座方方正正的灯城,巍峨辉煌,灯月交辉,五彩缤纷。那雄伟华丽的灯山门,那闪闪烁烁的一片灯海,还有那高架在中心灯杆上的九莲宝灯,那飘摇的旗幡、吊斗,映衬着祁连山暗黑的山影和开阔起伏的山野。“黄河灯阵”仿佛一座古代的军营,在夜色中显得那样庄严神秘。“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前来观灯的人们高举着灯笼火把,不知拐了多少个弯,转了多少个圈,也不知走了多少路,从四面八方到灯山门正中进入“黄河灯阵”。在这神奇的灯的迷宫中盘旋回绕,尽情漫游。“黄河灯阵”据说是按照《封神演义》中三霄娘娘摆布黄河阵的方法,先扎灯山门一座.悬灯结彩,以立门户,后取中央太极之意,在灯阵中央竖五丈高杆一根,上挂九莲宝灯、旗幡、吊斗,再将三百六十根灯杆挑起三百六十盏花灯,按九宫八卦之势,分为九座城池,摆成九曲黄河连环之阵。观灯者必须按八卦方位,顺一定路线,方能曲尽其妙,遍踏九座灯城而出。“黄河灯阵”仿佛一座古代的军营,在夜色中显得那样庄严而神秘,每年元宵燃灯,四方乡民蜂拥而至,“出入门户,连环进退,井井有條”。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机关、店铺都在门前张挂彩灯,各家各户也张灯结彩。明灯相连,装点得凉州城四街八衢宛如灯的海洋。夜晚,万灯竞放,高楼大厦的霓虹灯闪耀夺目,姑娘、小伙子、孩童们打着彩灯满街游走,观灯猜谜。人们在黄河阵中沿着曲曲弯弯的跑道嘶奔、起舞,形成一股人的河流、乐的海洋。在“跑黄河”时,人们可乘机“偷”走小旗,回家后插在门窗上,意“太公姜子牙令旗在此,邪祟不能近前”;一些久婚不孕或缺男少女者可以携香火纸马到三霄女神位前祈拜,而后端走彩灯(求男的端红灯,求女的端绿灯),返家路上不回头、不言语、不灭灯,到家后放到“灶王”牌位前,连点三个晚上,认为送子娘娘(三霄女)一定会赐一个遂心的孩子。还有“正月十五雪打灯”,寓意来年必定五谷丰登的说法。按凉州风俗,观灯者必从龙灯下钻过,说这样沾了“龙光”,全年都可安安稳稳。又据说龙是多子多孙的吉祥物,且“灯”又与“丁”谐音,钻了龙灯就可以人丁兴旺,全家太平,这也寄托了凉州人民美好的愿望。
作者简介:李万兴,男,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和平镇综合文化站馆员,本科,从事攻鼓子舞蹈艺术的挖掘、整理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等工作。
(责任编辑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