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高等教育发展

来源 :大学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ton88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李碧虹(1972-),女,湖南长沙人,管理学博士,湖南大学讲师,从事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06)06-0103-04
  由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三校联合发起的第十一届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于2006年9月22日至24日在湖南大学隆重召开。时值湖南大学定名80周年暨岳麓书院建院1030周年之际,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走过了20年,迎来了一个新的起点。在这个有双重纪念意义的日子里,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代表共ii0余人,围绕“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高等教育发展”这一主题,以大会专家发言和小组专题研讨的形式进行了深入探讨。代表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充分交流,会场洋溢着热烈的学术气氛。专家、学者们提交会议论文89篇。讨论重点包括: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高等教育理念;产学研结合与大学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使命;大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创新型国家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建设;大学学术组织的改革与创新等。
  
  一、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高等教育理念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提出,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等教育在国家科技进步与创新中有着怎样的地位,是值得研究者们认真深入探讨的问题。根据中国的现实状况,建设创新型国家主要在于繁荣科学,学者们就创新、科学、哲学、人文这些基本元素进行了探讨。有学者指出,哲学对于科学、创新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从中外科学与哲学的发展史中,从德国大学以哲学促进科研、促进创新的典型例证中,从马克思高水平地汇合哲学与科学思想中,都可以看到哲学与科学的共生共荣,这是自由创造的必然,而恩格斯的名言“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则论证了科学与哲学的逻辑关系。历史和逻辑共同告诉我们:创新与繁荣必然是哲学、科学与艺术的高峰汇合。现在我们的大学说“创新”,出路在于先排除障碍,反思大学里蔓延的行政权力、功利化倾向、学术腐败,反思对哲学兴趣的贫乏,这也是关于大学发展的哲学。有学者以科学中国、大学人文为论题,阐述了大学作为以创新为己任的组织,在国家创新系统建设中肩负培养人才、引导科技创新和为制度创新、文化进步奠定基础的重任。大学人文是大学完成新的历史使命的精神根基。
  很多学者认同,高等教育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作为,不是跟随在创新的口号之后亦步亦趋,而是要有批判精神,“批判”才是在理念上有自己的创新,并就“何谓批判精神、大学是否需要批判精神、怎样实施批判”进行了讨论。批判是对权威的质疑,是在理解和宽容基础上辩证的扬弃,它源于一种沉思和宁静。很多学者认为,大学需要批判精神。有学者谈大学创新要戒浮躁、避虚伪,指出大学若元反思批判,学术则失去了生命力。有学者从创新与保守的关系出发,论证大学应当与社会保持适当距离,不能太时尚前卫,需要创新,同时也需要保守,而真正意义上的保守是对自由品质的坚守。不过也有学者指出:批判精神的提出可能并不利于建立大学与社会的联系,批判精神并不一定是理性的,大学需要的是理性精神。因此,大学需要的是理性的批判精神。批判的实现,是对学术、文化、社会制度乃至对人自己实施批判。
  对高等教育理念的探讨延伸到人性与教育的问题、教育的本质问题。教育总是与对人性的思考联系在一起的。有学者认同王阳明的“无善无恶性之本”,有学者认同董仲舒提出的“人得天之灵”。这两论既包含性善性恶论又超越了性善性恶论,总之教育是使人趋善避恶的。对于教育本质,教育应定位于文化领域,教育的本质应是文化,而不应把他定位于上层建筑或是为经济服务。这是涂又光先生提出“三Li”论以来,为广大高等教育研究者所达成共识的。教育传承、创新文化是不言自明的,但运用的是什么样的文化则又关乎教育的本质。这使讨论涉及“要不要读书,应读什么书”的问题,现代人不读书,面对浩如烟海的书不知读哪些书,其实要以开放的心态有选择地读书,吸收优秀的、创新的、被实践证实的文化。
  
  二、产学研结合与大学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使命
  
  大学的功能正在发生带有革命性意义的深刻变化。当代大学应成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基地、基础研究的生力军、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源头,进一步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以在国家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实践中显现自己的地位和作用。产学研结合是大学在新的历史时期履行其使命的一条重要途径。
  从国际经验和历史比较来考察大学的职责及其与社会的关系,可以清晰地看到,大学以其知识能力优势,能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学者比较了美国、日本、韩国几个典型创新型国家的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经验,将其对我们的启示归纳为:一是发挥研究型大学的作用,培养高层次人才,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服务;二是原始创新需要强大的基础研究支持,研究型大学科研的重点应集中于基础研究;三是大力推进产学研和大学科技成果产业化,大学与作为创新主力的企业密切合作。有学者从大学职能发展的趋势来解读现代大学肩负的使命。世界大学发展的趋势是与社会联系越来越密切,历史昭示我们要走出象牙塔,以面向社会、培养创新人才来回应现实的需要。
  在区域建设中,高等教育是区域创新的主体和源泉,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是区域产学研结合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有学者认为,为把大学科技园真正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支持、依托大学、市场机制、企业运作”的重要实践基地,应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核心作用,指导、推动、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以产权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化为目标,以营造环境为重点,不断强化大学科技园在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整合、带动和辐射效应。
  民办教育、职业教育因其与社会联系天然密切的特点,可以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作为一支新生的最具活力的高等教育力量,民办高校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应树立品牌制胜的意识,以意识、文化、管理和特色取胜,以推动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高职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受几千年来重学轻术思想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比较弱小,当前职业技术教育基本上只到专科层次,本科层面大多是普通理论型而缺少职业技术型,从而导致高校培养的人才结构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有学者认为,发展职业教育需要在高等教育的学制改革上下功夫,转变专升本之后的定位取向,仍定位于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本科;可使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有机结合,从而有效解决专升本问题并拓展升学渠道。三、大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创新是大学的使命,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大学的 职责。大学履行这一职责,要扫除创新人才培养的障碍,创新不能靠行政命令,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创造一个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氛围,包括校长职业化,克服官本位制,真正实现教授治校,学术自由。有学者还指出,为培养创新人才,要从改造基础教育做起,我国基础教育仍然是应试教育:重共性,轻个性;重知识,轻素质;重塑造,轻创新。
  创新人才没有良好品质是不行的。学者们以“诚信”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道德教育问题。有学者指出,西方的市场经济没有诚信不可能成功。而我国与国外诚信体系的结构不同。改革开放以来,价值观处于变化之中,新的价值体系没有建立,出现不少诚信问题。构建我国高校德育的诚信体系,包括政府的政务诚信,经济的市场诚信,高校的德育诚信。关于道德教育的讨论又牵涉宗教,学者们在宗教对于道德教育工作的影响问题上意见有分歧。部分学者认为,科学与宗教是既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宗教对科技创新也有促进作用,西方社会的诚信体系就离不开宗教的精神约束。与此不同的观点是,“诚信”这种“善”的品质对宗教的形成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历史也证明,宗教是一把双刃剑。中国哲学也可以代替宗教,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精华转化为内在的精神气质。
  课程和教学是大学人才培养的最为基本的活动。目前大学教学中存在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因素,如教学方法上满堂灌;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因材施教流于形式;英语教育所用时间过多,专业学习难成系统;培养目标、培养内容模式、教学方式没有个性,课程考核统一用分数,等等。如何通过课程与教学改革来回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学者们的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创新人才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这类人才须通过综合课程结构,树立全面发展以及知识整体化的教育理念;②转变传统的以继承为中心、以智育为中心以及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教为不教,学为创造”,在教学中注重开发潜能、培养创新思维;③科技创新并非简单的技术性问题,创新重在思想自由,要避免固化的思维方式对研究的不良影响,以此指导高校的教学改革;④以学分制改革为契机创新教学管理机制,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让学生主宰自己的学习活动;⑤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习兴趣是创新人才培养的立足点,学生对学术没有兴趣的主要原因在于,读书是受功利等外界动力推动,而非来自内心的真实需要。
  有学者提出,教育范式的创新工作是高校创新工作的核心。随着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社会,机器教育范式与拟像时代要求发生了深刻的矛盾,产生学习的主客体错位、学习目的与手段分裂、教师的劳动与享受分裂等问题,应进行范式转换,建立符合知识时代的教育范式:还原人的主体性,尊重差异,消解学术霸权,形成生活、学习与创造的生态环境。
  
  四、与创新型国家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创新型人才,先要建立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教师是引导者,教师能否“创新”对于人才能否创新举足轻重。高校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的教育理念,具有相应的知识底蕴、教学水平和人格力量等。对建设高校师资队伍的讨论,主要集中于创造有利于教师职业发展的环境、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两个方面。
  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形成有利于教师成长的土壤,这是受到大部分学者关注的。学者们认为,真正投身于学术事业的教师,其创新是需要解放他们的生产力的,而在学术环境的创新之路上,我们仍然任重而道远。因为现在有许多阻碍教师生产力释放的因素。比方说,当大学成为一种官僚机构,评职称评奖占据教师的思维,又如何谈得上要求教师创新?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充分调动和激发高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是高校教师管理追求的目标。有学者提出“绿色教师管理”,将其内容归纳为:人本、和谐、发展。人本,是从刚性管理到柔性管理,以学术管理为主;和谐,即营造氛围,追求和谐,宽容失败,铸就和谐教师团队文化;发展,即引领教师发展,关注教师的健康,为教师培养搭建平台,促进教师持续发展。
  与此相关的是教师评价问题,原有的评价以线性方式进行,过多地运用奖惩手段,忽视和破坏了教师之间的合作,导致教师个体缺乏对教学的理性思维。只有改革传统的评价标准和体系,才能消除教师的顾虑,让他们自觉投入创新教育实践。发展性评价是评价发展的重要取向,更有利于教师职业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发挥。
  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师队伍并不够强大,有很多教师不符合要求,手持教师资格证,却是有形式没内容。有些教师在为人、为学、为师之道上还有待修炼。如何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一些学者倡导推进大学教师专业化建设,认为只有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提高了,才能保障大学教师成为一个高素质的群体。一些学者指出,作为教师本人,应在自我教育中不断成长,不断地对自己进行反思和批判,“吾日三省其身”养成审视自身的习惯。有学者提出,高校教师若自我完善“幸福”的心性能力,将具有以教育为乐的职业境界,始终保持强烈的创造愿望和旺盛的创造激情,在创造激情的驱使下,教师才敢于突破陈规,勇于挑战权威,不断追求教育的理想境界和教育生活的意义,真正摆脱对庸常事务的简单重复,并积极引导学生创造精神的发展。
  学者们还就教师的教学与研究、学术梯队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讨论。高校教师不仅要教学,还要进行研究。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是合一的,而目前中国的教授所任的课程与其研究方向有很大差异,课程的安排也具有行政规定性。对于研究型教师,学术梯队是一种特定的组织形式,它具有与正式组织不同的分工协作、有层次的权力责任制度,学术带头人以学术专长和个人魅力为权力对学术梯队实施领导,在学术梯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五、大学学术组织的改革与创新
  
  对大学学术组织进行改革与创新,其基本方向很大程度取决于对组织性质的把握上。对大学组织属性、大学组织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展开讨论,是这一议题所主要关注的。
  大学是学术组织,但在现代社会,大学正由经典走向世俗,在社会中的中心化地位逐渐明晰,受到政治经济等因素影响日益强烈,作为学术组织的大学,于是越来越具有更加复杂的特性。如学者们所描述的非营利性、利益相关性、模糊性、二元权力结构、教师的“双重忠于”、趋同性、连带性、非进步性与成本最大化、复杂性和多样性等特性。有学者将大学组织概述为目标、结构、权利体现出非同质性的异质组织,具有学术性、行政性、产业性三重属性。这一归纳引起了学者们的争论。关于属性与功能的概念问题,有学者认为,“属性”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功能才是外在表现性,然后将焦点集中到大学是否具有产业性和行政性上。部分学者认为,学术性是大学组织有别于其他组织的特性,产业性和行政性并非大学组织的属性。大多学者认为,大学的矛盾性决定了大学组织的复杂性。大学组织具有三重属性。 主要观点有:①学术属性是本质属性,由此派生出产业属性和行政属性,产业和行政属性存在于现代各大学,不同属性在不同组织中处于不同的地位,边界是互相渗透的;②学术无纯粹净土,经济与学术、政治与学术常可以相辅相成,产业性和行政性并不影响大学的学术性;③属性分为实然属性和应然属性,学术属性是实然属性,派生的产业属性和行政属性属于应然属性,属于理想状态,高等教育应引领社会,超越政治、经济考虑。
  我国大学尚存在诸多不利于知识创新的组织因素。“科层制”的组织结构削弱了大学组织的学术活力;破坏性的评价系统遏制了大学组织成员的创造潜力;“单位制”的传统孕育了狭隘的组织氛围,难以形成知识创新的合力。这些组织因素的根源是,大学在社会中心化的同时,学术遭到了由中心走向边缘的境遇。大学内部学术权力和基层权力弱化,行政权力挤占空间,形成对学术的障碍。有学者将我国研究性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现实逻辑基础分为学科目录逻辑、问题逻辑和单位逻辑,指出最为本原的逻辑基础是政治逻辑。这一核心逻辑虽然为我国研究型大学基层学术组织获得了政治上的合法性,但却没有同时获得学术上的完全合理性。基于知识论的学术逻辑才应成为我国研究型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首要逻辑基础。学者们认为,随着现代大学效率观念的深入,以及大学规模扩张的客观需要,大学是需要行政管理的,大学功能的复杂化不应影响大学学术中心的本质。事实上,大学的非正式学术权利扩张也影响正式的学术权利。如何促使大学中心化与学术中心化高度统一,建设有助于知识创新的大学组织?讨论所提出解决思路是:①大学的学术权利应完善自律和他律机制,大学在自律的同时也需他律,使学术权利和行政权利泾渭分明,各司其职;②改革学术评价制度和体系;③大学学者自身要适当调整心态,远离权利之争使之对学术活动的影响无效;④改革传统基层学术组织,建设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学术创新团队,形成以学者为中心的学术矩阵结构。
  研究、探讨是不断向真理迈进的探索过程。学者们所共同付出心血的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引发了大家关于前沿问题的探索,从而不断地为大学教育理论增添新鲜血液,为教育实践注入新的活力。当然,关于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高等教育发展这一主题,会上的辩驳与争鸣还只是一个开端,更多的问题需要我们会后继续思考和讨论。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摘要]建立以政府、社会和高校为主体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前提。其中,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促进本省高教质量提升上担负重要的职责。当前主要的任务是加强以学科、专业为主的单项评估。同时,在评估过程中,应以科学的理念为指导,构建多维的评估网络,加强对评估机构及过程的再评估,加强专业化建设,正确看待评估结果。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
期刊
[作者简介]赖铮(1966—),男,福建明溪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厦门理工学院外语系副教授,从事高校师资管理和英语教育研究。  [摘要]在实地考察欧洲高校的基础上,本文以挪威、荷兰和法国三所大学为例描述了欧洲大陆高校的办学特色,即:挪威科技大学通过“研究生做学习辅导员”和“跨学科行动”关注学生的学业和人生成长;荷兰莱顿大学精心维系中世纪传统,构建神圣学术殿堂;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坚守“小而
期刊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上海200062)  [摘要]介绍了NCATE的评估范围、具体程序,并在对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和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NCATE;美国;教师教育机构;评估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07)01-0084-02    How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期刊
(湖南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南 长沙410082)  [摘要]教学督导已成为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92年以来,湖南大学教学督导的功能从听课督导不断延伸,扩展到对影响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进行督导与评估。大大丰富了教学督导的内容及方式,进一步明晰了教学督导的理念——以人为本,服务至上。此外,加强教学督导团的自身建设,坚持教学督导团的非行政化,也是高校教学督导运行模式的主要
期刊
(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摘要]分析了英国BTEC课程模式形成的背景,探讨了BTEC课程模式的内容和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对该模式进行了评价,并针对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几点意见。  [关键词]英国; BTEC;课程模式;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07)01-0081-03    A Research on B
期刊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摘要]在简略介绍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教育学院概况的基础上,从专业类别、普通教育课程、教育专业课程和教学实习等几个方面,较为详尽地展示了该院教师教育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情况,并简要分析了其主要特点。  [关键词]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教师教育;专业 ;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
期刊
(1.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江西南昌330027;2.厦门大学高教所,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潘懋元先生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提出了一系列有创见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思想,形成了一个系统的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体系。其主要内容涉及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意义、含义、“过渡阶段”、实施途径、质量和分类定位等方面。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思想是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中国化,是对大众化理
期刊
[摘 要]为全面反映我国大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对有关大学教师SCL-90的研究成果进行元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大学教师SCL-90测量的大部分因子与全国常模相比无显著差异,尽管“躯体化”“焦虑”、“恐怖”、“精神病性”这四个因子的效应值偏离常模达到中效应水平,但效应值均偏低;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稍差于经济发达地区的教师;性别差异表现在女教师的“抑郁”和“恐怖”因子得分稍高于男教师,
期刊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湖南长沙410205)  [摘要]存在是什么?客观存在不主观吗?主观存在不客观吗?教育如何看待存在?教育学如何叙说着存在?教育是否充分意识到了人的丰富而伟大的存在?存在存在着,存在着存在也。  [关键词]教育;教育学;存在;人的存在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07)01-0109-04    Being and Existi
期刊
[摘要]古代书院在培养人才、化育人生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而这与书院的课程体系是分不开的。书院以“明人伦”和“传道济民”为依据,设置了以经学为主体,以史学为补充的基本德育课程体系。  [关键词]古代书院;德育;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9.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07)02—0088—05    一、“明人伦”和“传道济民”是德育课程设置的依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