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思政课的开设,其内容主要围绕全面贯彻党与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育人理念。这门课程在所有高校中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多数的学生并不了解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只是用来当作完成学分的任务,缺少主动了解课程的积极性,难以产生共鸣。本文首先对课程思政背景下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当前大学生思想与行为表现,最后提出课程思政背景下开展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高校;思政;形势与政策
引言:
相较于高校里开设的其他专业性课程,“形势与政策”课程在内容上相对枯燥繁琐,但却是不能忽略的一门课程,其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党和国家的实时政策与战略方针,使学生可以自主分析和判断国内与国际的形势,正确认识并理解国家出台的方针与政策。但如何在课堂教学效果上改进,强化学生综合素养,目前是高校思政教育中需考虑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基本教学现状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政会议里有明确指出,高校本质意义上应该培养的是“各项品质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也是高校培养人才所要努力的方向和應该关注的核心问题。因此高校“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持之以恒的更新课程实时内容。找准各个时代下学生的思想,探索并发现最适合向学生传授知识与经验的方法,逐步引领学生准确认识国家的发展趋势,清楚明白的了解时代交给大学生的责任与使命。
对比当今时代的要求,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思政课问题依旧很多。首先是教材问题,内容明确但枯燥,并且理论性较强,学生并不能准确理解所要表达的内容,所以很难有兴趣去阅读教材,自然也就不会用心去理解。从师资力量上来看,思政课的资深教师数量不足,高校现有的其中一部分教师很难做到对所有的政策与理论精确把握,对国内现存的一些现实性问题很难深刻理解,自然就无法精确的对自己的学生讲解,对学生的困惑也难以解答。从教学的方式方法上看,课堂讲解的方式过于单一,理论性比较强,多数思政课均为在大教室中,几个班级一百多人同时上课,所以学生的互动性不是很积极,参与度也不足,任课老师没办法了解学生大概的接受程度,也就不知道学生是否能真正接受并理解老师所讲解的知识,自然也就不清楚如何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1]。
二、高校学生思想与行为表现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到如今的21世纪,当代社会的青年价值观有了一个从单一化到多元化的过程,他们具有理想主义,也更关注自身的切实利益,同时也对民族更加自信,对祖国的自豪感也更强。从人民网相关调查报告中可发现,高校学生近年来在自主意识、竞争意识以及权利意识上相比上一代人较强。在互联网与经济都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学生对我国的价值观念与传统美德有着高度的认同感。但是同时也暴露了一些很严重的问题,据调查显示,仅有少部分人觉得在学校所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应该用来报效国家,更多的人则觉得这些知识只是为了自己将来能找一份好的工作,满足父母的期望,对于许多思想价值理念的理解都还只停留在表面上。这其中大部分的原因极有可能是因为大学生的思想认知还停留在个人层面,并没有上升到国家层面。当今社会的青年面对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很少有更多的心思去考虑更长远的事情。
当今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成长在信息全球化的时代,生活中随时可以接触到各式各样的信息,分辨驳杂的信息中,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正确的,哪些又是必须知道并且了解的,这些对与现在的青年大学生来说,又将是特别难的一个课题。所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对国家的关心与所能做出的对国家最大的贡献,是社会与学校共同的责任[2]。
三、课程思政环境下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相关措施
(一)立足学生实际,开展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对权力与利益的竞争,面对越来越多的困惑与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使学生能够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各大高校应更注重授课内容的理论性并兼顾感染力与亲和力。尽量避免枯燥的叙述与照本宣科,尽量使用更为生动的图像影音,并与现实结合起来,以讨论与学生自己的看法结合起来,如此更能使学生对形势与政策有自己的理解和认同感。
(二)构建第二课堂,丰富教学形式
第二课堂作为各大高校对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特点是内容与形式丰富,实践性和趣味性相较于传统教学方式更强,一般是由学校的团委或学生组织。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开设第二课堂,这种第二课堂可以以各种形式呈现,比如学生组织活动,在此基础上与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内容结合,更能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三)强化教师素质,引领正确价值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六个方面“政治、人格、情怀、自律、视野、思维”对教导思政的老师明确提出要求:其一,要求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与政治素养的基础上,去引导学生正确并准确认识国家当前的形势与任务,教师与要根据当前的社会形势与环境变化随时更改教导内容,不必拘泥于课本上死记硬背的知识,可以联合时事政治同学生讲解,并引导学生去理解。其二,要求教师能够清楚明白的讲述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国际关系等各个领域的实时资料与进展,可以与学生同步理解并有不同的领悟。
同时,任课老师除了传授必要知识外,还应该帮助学生树立重大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因此,每个高校都应该组建一支高素质,理论知识过硬,政治素养良好的教师队伍,这对于提高形势政策和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
总结:
思政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渠道,这门课程要求高校应坚持以德服人,立德树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想政治结合起来,一同融入课程。一定做到把“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相统一,相结合。高校中任课的所有教师都需要在不同学生不同年代的特点的理解上,坚持不懈的对所教授内容的方式方法进行调整与改进,既要做到与时代相统一,不脱离时代的轨道,又要符合现如今大学生的思想需求,同步做到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使学生能够主动发挥自己的优势,让传授知识与价值引领齐头并进。
参考文献
[1]史苏,陆安慧.新时代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探析[J/OL].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6
[2]王伟.非遗传承视角下,地方音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探究[J].戏剧之家,2020(18):44-45.
[3]葛媛媛,冷书君.残健融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全育人”模式探析[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2(04):47-49.
作者简介:孙若芯(1988.02—),女,回族,河南洛阳,讲师,硕士,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高校;思政;形势与政策
引言:
相较于高校里开设的其他专业性课程,“形势与政策”课程在内容上相对枯燥繁琐,但却是不能忽略的一门课程,其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党和国家的实时政策与战略方针,使学生可以自主分析和判断国内与国际的形势,正确认识并理解国家出台的方针与政策。但如何在课堂教学效果上改进,强化学生综合素养,目前是高校思政教育中需考虑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基本教学现状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政会议里有明确指出,高校本质意义上应该培养的是“各项品质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也是高校培养人才所要努力的方向和應该关注的核心问题。因此高校“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持之以恒的更新课程实时内容。找准各个时代下学生的思想,探索并发现最适合向学生传授知识与经验的方法,逐步引领学生准确认识国家的发展趋势,清楚明白的了解时代交给大学生的责任与使命。
对比当今时代的要求,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思政课问题依旧很多。首先是教材问题,内容明确但枯燥,并且理论性较强,学生并不能准确理解所要表达的内容,所以很难有兴趣去阅读教材,自然也就不会用心去理解。从师资力量上来看,思政课的资深教师数量不足,高校现有的其中一部分教师很难做到对所有的政策与理论精确把握,对国内现存的一些现实性问题很难深刻理解,自然就无法精确的对自己的学生讲解,对学生的困惑也难以解答。从教学的方式方法上看,课堂讲解的方式过于单一,理论性比较强,多数思政课均为在大教室中,几个班级一百多人同时上课,所以学生的互动性不是很积极,参与度也不足,任课老师没办法了解学生大概的接受程度,也就不知道学生是否能真正接受并理解老师所讲解的知识,自然也就不清楚如何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1]。
二、高校学生思想与行为表现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到如今的21世纪,当代社会的青年价值观有了一个从单一化到多元化的过程,他们具有理想主义,也更关注自身的切实利益,同时也对民族更加自信,对祖国的自豪感也更强。从人民网相关调查报告中可发现,高校学生近年来在自主意识、竞争意识以及权利意识上相比上一代人较强。在互联网与经济都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学生对我国的价值观念与传统美德有着高度的认同感。但是同时也暴露了一些很严重的问题,据调查显示,仅有少部分人觉得在学校所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应该用来报效国家,更多的人则觉得这些知识只是为了自己将来能找一份好的工作,满足父母的期望,对于许多思想价值理念的理解都还只停留在表面上。这其中大部分的原因极有可能是因为大学生的思想认知还停留在个人层面,并没有上升到国家层面。当今社会的青年面对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很少有更多的心思去考虑更长远的事情。
当今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成长在信息全球化的时代,生活中随时可以接触到各式各样的信息,分辨驳杂的信息中,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正确的,哪些又是必须知道并且了解的,这些对与现在的青年大学生来说,又将是特别难的一个课题。所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对国家的关心与所能做出的对国家最大的贡献,是社会与学校共同的责任[2]。
三、课程思政环境下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相关措施
(一)立足学生实际,开展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对权力与利益的竞争,面对越来越多的困惑与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使学生能够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各大高校应更注重授课内容的理论性并兼顾感染力与亲和力。尽量避免枯燥的叙述与照本宣科,尽量使用更为生动的图像影音,并与现实结合起来,以讨论与学生自己的看法结合起来,如此更能使学生对形势与政策有自己的理解和认同感。
(二)构建第二课堂,丰富教学形式
第二课堂作为各大高校对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特点是内容与形式丰富,实践性和趣味性相较于传统教学方式更强,一般是由学校的团委或学生组织。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开设第二课堂,这种第二课堂可以以各种形式呈现,比如学生组织活动,在此基础上与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内容结合,更能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三)强化教师素质,引领正确价值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六个方面“政治、人格、情怀、自律、视野、思维”对教导思政的老师明确提出要求:其一,要求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与政治素养的基础上,去引导学生正确并准确认识国家当前的形势与任务,教师与要根据当前的社会形势与环境变化随时更改教导内容,不必拘泥于课本上死记硬背的知识,可以联合时事政治同学生讲解,并引导学生去理解。其二,要求教师能够清楚明白的讲述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国际关系等各个领域的实时资料与进展,可以与学生同步理解并有不同的领悟。
同时,任课老师除了传授必要知识外,还应该帮助学生树立重大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因此,每个高校都应该组建一支高素质,理论知识过硬,政治素养良好的教师队伍,这对于提高形势政策和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
总结:
思政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渠道,这门课程要求高校应坚持以德服人,立德树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想政治结合起来,一同融入课程。一定做到把“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相统一,相结合。高校中任课的所有教师都需要在不同学生不同年代的特点的理解上,坚持不懈的对所教授内容的方式方法进行调整与改进,既要做到与时代相统一,不脱离时代的轨道,又要符合现如今大学生的思想需求,同步做到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使学生能够主动发挥自己的优势,让传授知识与价值引领齐头并进。
参考文献
[1]史苏,陆安慧.新时代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探析[J/OL].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6
[2]王伟.非遗传承视角下,地方音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探究[J].戏剧之家,2020(18):44-45.
[3]葛媛媛,冷书君.残健融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全育人”模式探析[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2(04):47-49.
作者简介:孙若芯(1988.02—),女,回族,河南洛阳,讲师,硕士,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