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前,随着我国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也逐渐加快,虽然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问题很重要,但其心理健康问题更不容忽视。离退休人员是我国老年人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和探讨离退休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干预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老年人;心理健康;干预对策
一、离退休人员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离退休老年人心理问题的产生与他们的人生经历、家庭环境、经济条件和健康状况等因素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高,他们缓解精神压力、调节身心健康的能力越来越弱,各类困扰心理健康的矛盾和问题随之而来,具体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角色转变与社会适应之间的矛盾
这是老年人退休后普遍面临的一种矛盾。退休、离休虽然是一种正常的角色变迁,但不同职业群体的人,对离退休的心理感受是大不一样的。比如,离退休干部和退休工人在退休后的感受就大不相同,工人退休前后的心理感受变化不大。他们退休后摆脱了沉重的体力劳动,有更充裕的时间料理家务、消遣娱乐和结交朋友,并且有稳定的退休金和医疗保障,所以内心比较满足,情绪较为稳定,社会适应良好。但离退休干部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些老同志在离退休之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社会联系,其生活的重心是机关和事业,退休、离休以后,生活的重心变成了家庭琐事,广泛的社会联系骤然减少,这使他们感到很不习惯、很不适应。
2、老有所为与身心衰老的矛盾
具有较高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的老年人,通常在离开工作岗位之后,都不甘于清闲。他们渴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再为社会多做一些工作,所谓退而不休、老有所为,便是这类老年人崇高精神追求的真实写照。然而,很多年高志不减的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并不理想。他们或者机体衰老严重,或者身患多种疾病,有的在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能力的衰退方面,也非常明显。这样,就使得这些老年人在志向与衰老之间形成了矛盾,有的人还为此而陷入深深的苦恼和焦虑之中。
3、老有所养与经济保障不充分的矛盾
根据国外的一些研究,缺乏独立的经济来源或可靠的经济保障,是老年人心理困扰的重要原因。一般来说,由于缺乏经济收入,社会地位不高,因而使得这类老年人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他们的性情也比较郁闷,处事小心,易于伤感。如果受到子女的歧视或抱怨,性格倔强的老年人,常常会滋生一死了之的念头。所以,老有所养与经济保障不充分的矛盾,既是社会矛盾,也是社会心理矛盾。
4、安度晚年与意外刺激的矛盾
老年人都希望平平安安,幸福美满地度过晚年,而且大多数老年人都希望长寿,但这种美好愿望与实际生活中的意外打击、重大刺激往往形成强烈的对比和深刻的矛盾。例如一位老人突然遇到丧偶的打击,若是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会很快垮掉,甚至导致早亡。据统计,居丧老年人的死亡率,是一般老年人死亡率的7倍。除丧偶之外,夫妻争吵、亲友亡故、婆媳不和、突患重病等意外刺激,对老年人的心灵打击也十分严重。
二、离退休人员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对策
离退休人员曾是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积极的力量,他们理应得到社会的尊重、关心和爱护。但很多离退休人员离开工作岗位后,其生活的重心变成了家庭,社会联系减少,这使他们感到不习惯、不适应,甚至感到无所适从,幸福感降低。因此离退休人员心理问题的自我干预就显得异常重要,同时,社会各方也应多多关心离退休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地进行社会干预。
(一)离退休人员应该积极地进行自我干预
1、调整心理,主动适应角色改变。能否适应新环境,适应新角色,调整角色行为,是离退休后是否幸福的关键。如果离退休后仍觉得自己是领导,在集体活动中仍旧像以往一样高高在上,指挥别人,命令别人,自然会遭到别人的冷落,从而影响到自己的情绪,造成心理障碍。这时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平等的方式来沟通、交流、协商,与周围的人保持融洽的关系,同时也让自己在活动集体中心情舒畅。
2、学会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由于与原来单位的联系减少,加上子女工作繁忙,离退休人员人际交往的范围和内容会有较大的变化,应努力在新的伙伴中进行交流,以克服孤独感。一是多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尽可能为社会、为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二是多参加一些兴趣小组,比如书画、摄影、钓鱼等,来修身养性;三是更加关心、体谅家庭成员,做一些以前工作忙时想做无法做的事,以享天伦之乐。
3、正确对待衰老疾病,正视生死。人老后各种机能衰退、疾病增加是一个正常的自然现象,在自我认知上要理性对待。一是不服老。随着年龄增长,精力、体力随之下降,不能像年轻时那样满负载地工作,要适当地调节活动的节奏,避免过分劳累和紧张。但也要保持学习的能力,多接触社会,多接受新生事物,继续为社會贡献力量。二是不畏老。对疾病要重视,要有一定的警惕性,做到及时检查与治疗,但也没有必要整天忧心忡忡,意志消沉,要保持豁达的心态,无畏无惧。
4、努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首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对一些陈年旧案耿耿于怀,也不必因为家庭、邻里矛盾等烦恼不已,开朗、淡定地面对一切事情,“生气催人老,笑笑变年少”,再困难的事情总有他们解决的办法。其次要学会自我调节,平时可以多参加一些自己喜欢的活动,多和老朋友聊聊天,放松自己的心情,心里确实有“心坎”迈不过去,也可以和家人、伙伴和组织倾诉,来减轻心理的压力,避免情绪激烈起伏而引起不必要的疾病。
(二)社会各方也要积极地进行社会干预
1、要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的合力。离退休人员心理问题是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一个普遍性问题,需要老干部工作部门、原单位、社区、家庭各方共同关心,形成统一指导、分级管理、多向服务的格局。要在老干部工作部门的统筹指导和协调下,充分发挥原单位、街道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各方面的作用,在政治、思想、精神、物质保障和日常服务等多个方面进行关心,让离退休人员就近、就便得到多样化、个性化的便捷服务。
2、要建立良好的物质保障机制。在各级党和政府的关心下,除个别离退休老同志因为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等原因导致生活困难以外,绝大部分同志的物质保障水平是良好的,医疗卫生等保障也很到位。但也需要对困难家庭以及部份异地安置人员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3、要更加凸显精神慰藉的作用。离退休老同志对精神的关爱、关怀更加渴望。子女首先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多回家陪陪老人,多和老人沟通交流,让离退休老同志真切地感受到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老干部工作部门和原单位在电话问询的基础上,也要定期进行走访慰问,面对面地交流、关怀和鼓励,街道社区要经常组织各类学习和娱乐活动,发挥他们的特长为社区建设作贡献,让他们更好融入社会,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要经常性地上门聊天、交流,帮助他们消除孤独感和寂寞感,对那些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可以让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心理干预,对长期卧床和身患重症的老同志,医疗机构要进行重点联系,并注重心理辅导,积极引导他们保持乐观的心理状态。
4、要发挥宣传舆论阵地的引导作用。通过报纸、杂志等媒介,宣传老年人丰富的晚年生活和健康、养生经验,培养豁达、乐观的精神,帮助他们减轻思想压力,让离退休人员认识到人在生理上只有一个春天,但在精神上可以开创第二个春天。
总之,离退休人员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需要他们自身和社会共同努力,这样才能使广大离退休人员有一个健康、幸福的晚年,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颜廷健:《社会转型期老年人自杀现象研究》,《人口研究》2003年第5期
[2]《老人如何克服“空巢心理”》,《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12月10日第十二版)
【关键词】 老年人;心理健康;干预对策
一、离退休人员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离退休老年人心理问题的产生与他们的人生经历、家庭环境、经济条件和健康状况等因素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高,他们缓解精神压力、调节身心健康的能力越来越弱,各类困扰心理健康的矛盾和问题随之而来,具体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角色转变与社会适应之间的矛盾
这是老年人退休后普遍面临的一种矛盾。退休、离休虽然是一种正常的角色变迁,但不同职业群体的人,对离退休的心理感受是大不一样的。比如,离退休干部和退休工人在退休后的感受就大不相同,工人退休前后的心理感受变化不大。他们退休后摆脱了沉重的体力劳动,有更充裕的时间料理家务、消遣娱乐和结交朋友,并且有稳定的退休金和医疗保障,所以内心比较满足,情绪较为稳定,社会适应良好。但离退休干部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些老同志在离退休之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社会联系,其生活的重心是机关和事业,退休、离休以后,生活的重心变成了家庭琐事,广泛的社会联系骤然减少,这使他们感到很不习惯、很不适应。
2、老有所为与身心衰老的矛盾
具有较高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的老年人,通常在离开工作岗位之后,都不甘于清闲。他们渴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再为社会多做一些工作,所谓退而不休、老有所为,便是这类老年人崇高精神追求的真实写照。然而,很多年高志不减的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并不理想。他们或者机体衰老严重,或者身患多种疾病,有的在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能力的衰退方面,也非常明显。这样,就使得这些老年人在志向与衰老之间形成了矛盾,有的人还为此而陷入深深的苦恼和焦虑之中。
3、老有所养与经济保障不充分的矛盾
根据国外的一些研究,缺乏独立的经济来源或可靠的经济保障,是老年人心理困扰的重要原因。一般来说,由于缺乏经济收入,社会地位不高,因而使得这类老年人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他们的性情也比较郁闷,处事小心,易于伤感。如果受到子女的歧视或抱怨,性格倔强的老年人,常常会滋生一死了之的念头。所以,老有所养与经济保障不充分的矛盾,既是社会矛盾,也是社会心理矛盾。
4、安度晚年与意外刺激的矛盾
老年人都希望平平安安,幸福美满地度过晚年,而且大多数老年人都希望长寿,但这种美好愿望与实际生活中的意外打击、重大刺激往往形成强烈的对比和深刻的矛盾。例如一位老人突然遇到丧偶的打击,若是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会很快垮掉,甚至导致早亡。据统计,居丧老年人的死亡率,是一般老年人死亡率的7倍。除丧偶之外,夫妻争吵、亲友亡故、婆媳不和、突患重病等意外刺激,对老年人的心灵打击也十分严重。
二、离退休人员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对策
离退休人员曾是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积极的力量,他们理应得到社会的尊重、关心和爱护。但很多离退休人员离开工作岗位后,其生活的重心变成了家庭,社会联系减少,这使他们感到不习惯、不适应,甚至感到无所适从,幸福感降低。因此离退休人员心理问题的自我干预就显得异常重要,同时,社会各方也应多多关心离退休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地进行社会干预。
(一)离退休人员应该积极地进行自我干预
1、调整心理,主动适应角色改变。能否适应新环境,适应新角色,调整角色行为,是离退休后是否幸福的关键。如果离退休后仍觉得自己是领导,在集体活动中仍旧像以往一样高高在上,指挥别人,命令别人,自然会遭到别人的冷落,从而影响到自己的情绪,造成心理障碍。这时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平等的方式来沟通、交流、协商,与周围的人保持融洽的关系,同时也让自己在活动集体中心情舒畅。
2、学会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由于与原来单位的联系减少,加上子女工作繁忙,离退休人员人际交往的范围和内容会有较大的变化,应努力在新的伙伴中进行交流,以克服孤独感。一是多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尽可能为社会、为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二是多参加一些兴趣小组,比如书画、摄影、钓鱼等,来修身养性;三是更加关心、体谅家庭成员,做一些以前工作忙时想做无法做的事,以享天伦之乐。
3、正确对待衰老疾病,正视生死。人老后各种机能衰退、疾病增加是一个正常的自然现象,在自我认知上要理性对待。一是不服老。随着年龄增长,精力、体力随之下降,不能像年轻时那样满负载地工作,要适当地调节活动的节奏,避免过分劳累和紧张。但也要保持学习的能力,多接触社会,多接受新生事物,继续为社會贡献力量。二是不畏老。对疾病要重视,要有一定的警惕性,做到及时检查与治疗,但也没有必要整天忧心忡忡,意志消沉,要保持豁达的心态,无畏无惧。
4、努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首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对一些陈年旧案耿耿于怀,也不必因为家庭、邻里矛盾等烦恼不已,开朗、淡定地面对一切事情,“生气催人老,笑笑变年少”,再困难的事情总有他们解决的办法。其次要学会自我调节,平时可以多参加一些自己喜欢的活动,多和老朋友聊聊天,放松自己的心情,心里确实有“心坎”迈不过去,也可以和家人、伙伴和组织倾诉,来减轻心理的压力,避免情绪激烈起伏而引起不必要的疾病。
(二)社会各方也要积极地进行社会干预
1、要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的合力。离退休人员心理问题是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一个普遍性问题,需要老干部工作部门、原单位、社区、家庭各方共同关心,形成统一指导、分级管理、多向服务的格局。要在老干部工作部门的统筹指导和协调下,充分发挥原单位、街道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各方面的作用,在政治、思想、精神、物质保障和日常服务等多个方面进行关心,让离退休人员就近、就便得到多样化、个性化的便捷服务。
2、要建立良好的物质保障机制。在各级党和政府的关心下,除个别离退休老同志因为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等原因导致生活困难以外,绝大部分同志的物质保障水平是良好的,医疗卫生等保障也很到位。但也需要对困难家庭以及部份异地安置人员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3、要更加凸显精神慰藉的作用。离退休老同志对精神的关爱、关怀更加渴望。子女首先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多回家陪陪老人,多和老人沟通交流,让离退休老同志真切地感受到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老干部工作部门和原单位在电话问询的基础上,也要定期进行走访慰问,面对面地交流、关怀和鼓励,街道社区要经常组织各类学习和娱乐活动,发挥他们的特长为社区建设作贡献,让他们更好融入社会,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要经常性地上门聊天、交流,帮助他们消除孤独感和寂寞感,对那些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可以让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心理干预,对长期卧床和身患重症的老同志,医疗机构要进行重点联系,并注重心理辅导,积极引导他们保持乐观的心理状态。
4、要发挥宣传舆论阵地的引导作用。通过报纸、杂志等媒介,宣传老年人丰富的晚年生活和健康、养生经验,培养豁达、乐观的精神,帮助他们减轻思想压力,让离退休人员认识到人在生理上只有一个春天,但在精神上可以开创第二个春天。
总之,离退休人员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需要他们自身和社会共同努力,这样才能使广大离退休人员有一个健康、幸福的晚年,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颜廷健:《社会转型期老年人自杀现象研究》,《人口研究》2003年第5期
[2]《老人如何克服“空巢心理”》,《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12月10日第十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