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工业机载:“两机”融合协同创新 开创机载系统发展新局面

来源 :军工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机载人必将不忘报国初心,牢记强军使命,坚持强军为本、创新为先、改革为要,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迈出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的坚实步伐,开启振兴发展航空机载产业的新征程。
  国家实施改革开放的40年是我国生产力极大释放、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40年。40年来,航空机载系统经历了改革开放、产业调整、军民分立、二次创业的洗礼,一步一个脚印,坚定走向创新振兴、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为中国航空机载专业进步付出了一次又一次的艰辛,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铸就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改革开放 激发活力
  上世纪80年代,航空机载行业进入改革调整期,实施了四大职能的转变:军工体制向军民结合体制转变;对企业直接管理为主向间接管理为主转变;以指令性计划为主向指令性、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转变;企事业的组织机构从分散经营向联合经营转变。
  机载行业坚持“航空为本、军民结合、军工第一、民品为主、走向世界”的工作方针,深化体制改革,完善运行机制,抓好军品的科研生产,加快了一批军民结合型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促进了民品的发展,在军品任务普遍不足的形势下,为中国航空工业保存了完整的机载产业体系。1988年10月,由机载总公司、航空科学技术研究院和北京市贸促会主办的北京国际航空机载设备和技术展览会开幕,这是中国首次举办的国际航空专业技术展览会。
  上世纪90年代后,航空机载加强新系统和新产品开发的投入,进行科研设施的改扩建和重点工厂的技术改造,走科研先行,依靠技術进步的发展道路,坚持系统工程配套发展和自主安排领先发展并举的原则,进入持续发展的新时期。随着歼-10型飞机首飞和苏-27国产化成功,成为了中国航空机载系统打基础、上水平、跨时代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航空机载产品迈上高水平、高起点的新开端,使中国战斗机实现了从2代向3代的跨越。
  进入新世纪,航空工业启动机载系统结构调整,对机载行业按系统化、专业化实施调整、规划。2008年11月,中航系统有限公司成立,原分属两个集团公司的机载系统重组合并。中航系统公司落实航空工业发展战略,开展专业化整合,进行资本化运作,积极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为了更好地发展航电、机电两个专业领域,2010年初分别成立了航空工业航电、航空工业机电。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聚焦强军、强国、创新三大使命,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提速建设一流机载系统的步伐,适应航空工业“两个一流”的要求,2018年9月21日成立了中航机载系统有限公司。
  战略引领 聚势转型
  2010年是航空工业航电、航空工业机电的起步之年。其时,航空工业正处于一二集团整合、实行母子公司和事业部管理体制的变革之下,企业经历了大刀阔斧的整合和梳理。在航空工业正式成立两年之后,随着专业化整合的深入,航电与机电分设。
  站在新起点,机载人励精图治、发展图强,始终把“如何发展壮大航空机载产业”当作决定企业未来命运的发展之问,牢牢把握世界航空机载产业发展的潮流风向,紧紧抓住来之不易的改革“窗口期”,向改革要发展,向创新要效益,努力在企业战略、管理、技术上找差距、补短板、求突破,为企业改革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
  围绕影响重点型号任务的关键瓶颈、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等方面,航电系统共制定了300多项战略任务项目及实施方案,战略管控能力持续提升,经济运行质量效益和规模不断增长,资产总额从305.1亿元增长到806.4亿元,营业收入从134.3亿元增长到336.6亿元,利润从18.9亿元增长到22.7亿元,EVA从15.5亿元增长到19.1亿元。机电系统资产总额从391.7亿元增长到1332.1亿元,营业收入从159亿元增长到1005亿元,利润从9.12亿元增长到52.16亿元,EVA从4.26亿元增长到33.98亿元。经济效益贡献位居前列,公司整体价值创造能力和运营水平实现稳步提升。
  机电系统公司确定了“以航空军民为核心,军民融合发展的国际化公司”的宏伟目标,以振兴航空机电产业为己任,坚持聚人心、聚团队、聚战略,融技术、融资源、融机制,企业改革发展不断迈出新步伐,在实践中形成了“1+3”发展战略,以航空主业为根本,坚持军民融合、军民共进,在军、民体系间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注重统筹推进航空产业和非航空军品产业协调发展,大力振兴航空机电产业。以航空机电产业为代表的各项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逆势增长、势如破竹,为实现航空工业战略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获得集团公司“经济规模与发展”银奖和“价值创造”银奖。企业的价值创造力、品牌形象力、行业影响力持续提升,实现了从“百亿级”企业向“千亿级”企业的转变。
  创新发展 提升能力
  航空机载发展始终坚定振兴中国航空机载产业信心不动摇,牢牢扭住技术创新核心地位不动摇,持之以恒抓关键、补短板、接长板,着力建设开放型科研体系,多产业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代际跨越,成为企业提速发展的动力引擎、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
  航电系统始终将创新作为强企之本,敏锐掌握航空电子技术发展的前沿趋势,面向体系化作战能力需求,采用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方法,推进跨专业、跨单位复杂大系统联合研发。建立了以3个国防重点实验室、7个航空重点实验室和各级企业技术中心、各类创新中心、研究所为骨干的科技创新体系。组建了以航空工业首席专家、特级专家、一级专家及各类学术带头人为代表的创新专家团队。完成了5级专业技术体系构建,制定了93个航空电子技术创新计划,初步建成系统、分系统、设备、关键元器件等基于全价值链的、层次清晰的航电系统研发组织体系,一大批自主创新和科技攻关成果取得重大突破。航电系统构架由联合式航电系统向综合模块化航电系统转变,实现了航电系统由三代向四代的跨越;飞控系统突破了旋翼电传飞行控制技术,实现了直升机飞控系统由增稳控制向电传飞控的升级;雷达系统实现了由三代脉冲多普勒体制向四代有源相控阵体制的跨代发展;光电系统具备了在复杂电磁环境下隐蔽引导攻击的空战能力;激光捷联惯导系统关键技术获得突破性进展,性能已达到国际产品先进水平;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突破了并行计算、综合模块化计算平台构架等关键技术,并实现了核心交换芯片的自主化;某型大气数据系统突破探头异型隐身设计、大机动飞行升降速度解算、系统高动态响应等技术,满足战斗机隐身作战需求;某型数据记录与防护系统突破了抛放分离和水上漂浮技术,采用双源定位方式使搜寻时间大幅缩短。   机电系统公司坚持以军队作战体系需求为中心,开展机电系统关键基础产品能力建设项目工作,拓展提高2个机电系统基础研发条件,即飞机电力系统、防护救生和空降空投系统;新建5个机电系统基础研发条件,即液压/环控/燃油/第二动力系统、高升力控制、悬挂与发射、防除冰、防灭火等。通过自主创新,在重点型号研制中加强技术创新, “十二五”期间获得国家和集团科技创新研究项目134项,推动了航空机电基础技术研究的集群优势加速显现。全集团首个设立在企业的航空重点实验室,航空电力系统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获批设立,4家单位获得国防重大科技进步一等奖,7家单位跻身“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行列。军品科研取得突破,标志着我国自主掌握了关键技术,为未来多电/全电飞机研制打下了坚实基础,为我国空军实现战略转型奠定了重要基础。圆满完成建军90周年阅兵等重大保障任务。空气管理、燃油、辅助飞控等专业实现全球合作和系统级配套,成功助力C919、AG600飞机首飞。调整汽车系统产业发展战略,重点聚焦转向系统、座椅系统、车身及附件三大系统。空降空投作为独立装备,主动适应军改需求,科研技术实现由跟踪创新向自主创新的转变,形成覆盖“海、陆、空”各个兵种,从平原到高原全地域、从低空到高空全空域、从小吨位到大吨位全覆盖、从圆伞到翼伞定点雀降,从传统跳伞步兵向信息、引导、保障等高度集成的未来战士的跨越,为践行新时代航空强国使命提供积极了支撑。
  深化改革 军民融合
  2017年,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进入落地之年。公司引入市场化机制,以增强活力;分类管控,以做强产业链;精干主体,以退出一般。同时,利用社会优势资源打造系统领军企业;产业联盟、战略联盟;以及探索核心团队持股强化激励,将混改作为军工央企推进军民融合在资本层面的一种实现形式。注重从全局、长远和整体设计推进混改工作,以确保改革有条不紊、见诸实效。确立“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的总体思路,注重健全制度框架,探索形成了具有市场化机制、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各类资本优势互补、股权结构均衡有序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模式,分类有序推进改革,大刀阔斧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迈出坚实一步,抓重点突破全局,确保混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所有机载系统的产品都具有军民融合的属性,同时,也是天然的军民融合的融合体。航电公司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双创”战略部署,牵头组建了中航联创科技有限公司,倾力打造航空工业互联创新协同发展平台。在航空工业的大力推动和支持下,充分发挥航空高科技和高端制造优势,倾力打造服务于军民融合、创新创业的“航空工业+互联网”平台——中航爱创客。目前已衍生出创业孵化服务、电子设计云平台、高端工业制造服务等核心业务,成功入选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典型实践十强,获得2017“两化融合”突出贡献评选“人气平台奖”。被发改委批复成为国家第二批“双创”示范基地。同时,坚持“新业态、新客户、新产品、新领域”的导向,主动作为,利用中航电子上市平台,坚持市场化原则,整合利用社会优势资源,按照集成创新与组合发展思路,创建创新中心。
  机电公司充分发挥天然军民融合体的先发优势,努力推动军民融合工作走在集团前列。按照确定关键着力点做强航空主业的要求,做好产业链优化、专业化整合、系统化发展,聚焦顶端、控制中端、放开底端。聚焦系统级领军级企业,通过混改和能力提升来提升产业链核心的部分,控制产业链的全部,股权上不控制,产品融入、资本融合、产权多元,通过军民融合来重新构造产业链。通过军民融合的方式,实现核心能力和技术水平与主机同步。通过军民融合,升级认知,提升能力,做强产业链。
  民机也是机载系统产业布局重构、供应链再造的全新机遇。作为中国民用航空工业的主力军,机载系统积极落实航空工业做强做优做大民机主业的战略部署,当好民机机载供应商,以“系统+、平台+、合资公司+”的模式,推动民机机载产业战略布局、业务体系、专业结构和核心能力在不断拓展的市场上得到发展和提升。
  机载系统积极参加国家大飞机重大专项,按国际民机研发标准,为C919研制的系统关键产品圆满完成交付任务,成功支持了项目首飞,有效提升了中国民机机载系统核心竞争力。以C919项目为契机,实现民机机载产业的全方位布局,建立和完善民机产业全价值链的业务体系,国内首次承担了系统级的研制任务,实现了零的突破,大幅提升了干线客机、支线客机、通用飞机和直升机相关系统、产品的研制水平。
  航空机载产业从建立和完善民机业务体系入手,以C919、AG600、MA700和“小鹰”500等民机项目研发为平臺,着力推进民机研发体系建设,初步建立了满足国际适航标准的民用飞机研发体系、标准、流程和工具。按照民机产业布局,建立了多个民机产品能力中心,形成了“整队出场”参与项目竞标的格局,民机机载产业核心竞争实力显著增强。
  站在新时代,改革创新,与时代同频共振已成为重新整合后的航空机载产业未来转变发展方式的新动能,成为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推动力。机载人必将不忘报国初心,牢记强军使命,坚持强军为本、创新为先、改革为要,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迈出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的坚实步伐,开启振兴发展航空机载产业的新征程。
其他文献
蒸蒸日上的核物理所,你是我魂牵梦萦的恋人。  愿你,如春一般生机勃勃,如夏一般骄阳似火,如秋一般硕果累累,如冬一般美丽深邃,  愿你,像那西域胡杨,坚韧挺拔,永远绽放璀璨的光芒。  你是绿色屏障  用自己的血肉之躯  保卫着青山绿水和城市村庄  保卫着芸芸众生的幸福安康  你把美丽的桂冠  让给花草的芬芳  却把这催肝裂胆的风沙  阻拦在自己的身旁  你为挚爱的热土战斗到最后一刻  死后你仰天长啸
期刊
航空航天工业部成立五年间,武器型号研制取得较大进展,民用航空航天产品研制也有新的突破,五年中完成“十四星高照,十八机上天”,创我国航空航天史上新纪录。1990、1991年是航空航天型号的丰收年。“亚星”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卫星发射进入国际市场。特别是18个月完成了“长二捆”大推力运载火箭研制任务,并成功发射两颗澳大利亚新一代大容量的通信卫星,使我国火箭低軌道运载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被国外同行称为奇
期刊
航空工业改革开放40年,可分为两个时期。从1978年撤消军管会,重建三机部,历经航空工业部、航空航天部到中航总公司,是第一个时期。属政府部门,或有政府职能的行业公司。从1999年成立十大军工集团至今,是第二个时期。实现了政企分开,由国防科工委行使政府职能,集团公司成为纯粹的企业,进入市场。集团初期,国企的任务是兼并破产,下岗分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段时期经历了:  扭亏脱困的艰辛。当时国企很困难
期刊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的航空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总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以民养军的“军转民”阶段。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了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原则,航空工业据此确立了“军转民”的新发展方向。“军转民”就是“以民养军”,要求“大转、快转、全面转”。当时的军品任务少,民品产业刚刚起步,航空工业有的万人大厂每年的工业产值(销售收入)仅仅一两千万,很多企业更是“找米下锅”。面对困难和挑战,航
期刊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作为一名老航空人,有幸亲历并见证了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当然无比兴奋和自豪。  改革开放之初,国民经济已陷入崩溃的边缘。中央决定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要求“军队要忍耐”。航空人在军品订货陡然下降的巨大压力下,还要保持能力随时满足国防需求,既要军转民,还要以民养军,既要为改革开放出力,还要为改革开放站岗。当年我是昌河飞机制造厂的一名设计员,那时工厂尚未建成,各方面条件都很差
期刊
在担任航空工业总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期间,朱育理提议并组织制定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发展思路。确立了“科技兴业”的战略思想, “突出主体,加强两翼,发展经济,振兴航空”的指导方针和“三大两高”的发展战略。组织制定了《航空工业腾飞计划》,提出《控股公司试点方案》报请国务院批准,实施了《航空凝聚力工程》。  航空产品研制生产取得重大进展,航空武器装备研制实现了更新换代。军用飞机共实现12机首飞、13机定型或
期刊
从1903年莱特兄弟的第一架飞机升空起,世界航空已经走过了105年。中国有一句老话,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按二十年一代的话,飞机大致也经历了五个时代。从最早用木头和帆布做机体,到后來的全金属机体;从最早用活塞式内燃机做动力,到后来的涡轮喷气发动机;从“腕表”的发明等简单的机械式仪表,到现在的数字化座舱。如今航空材料又进入第二个轮回,从金属又回到复合材料这样的非金属;而电动力的飞机时下正成了人们新的关
期刊
董建鸿  “新舟”700飞机总设计师  1989年大学毕业以来,董建鸿一直在科研一线摸爬滚打:曾有10年之久从事民机的总体设计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研制经验,成长为一个业内叫得响的资深专家。  对董建鸿来说,他的强项不仅仅局限在总体设计方面,在飞机性能、结构、强度、电气、动力、环控、适航等等专业他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主张和见解,被各专业设计人员和行业内专家贴上了“技术大拿”的标签。  2013年,董建鸿被
期刊
2018年8月16日上午10点,一架L-15高教机从南昌青云谱机场起飞,经过短暂的空中飞行,顺利降落在新建成的南昌航空城瑶湖机场。这看似一次普通的飞行转场,对航空工业洪都来说却是意义非凡。仅仅10个月时间建成的瑶湖机场正式启用,这既是江西省承接国家航空产业发展、带动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航空产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洪都公司整体搬迁过程中的重大进展,是在改革开放40年征程中取得的又一项重大成就。 
期刊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历史总会透过一个个重要的时刻为其标注下鲜明的印记。  1978年,历史赋予了这个时间最丰厚的内涵。  这一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画将来,航空工业确定了引进和出口并举的战略决策。航空工业成飞认真贯彻集团党组部署,从此踏上了改革开放的征程,开放奋进,担当有为,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丰硕成果。  乘风破浪 奋楫前行  19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