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8月8日,吉林市松花湖陶醉糊涂食品有限责任公司院内,经理张录和南京市一家食品公司的代表正在举行签字仪式。
眼前的场景让张录的妻子郭宏伟流泪了,早在20年前就被医生判了死刑的丈夫居然活了下来,而且还成为多项食品专利的发明者、富甲一方的商人。
(一)
1981年,出生于吉林省蛟河市的张录和郭宏伟结婚,张录在省国防工办磐石县烟囱山沈阳军区后勤部政治部宣传科工作。后来在该单位子弟学校做团委书记。郭宏伟一直在家中料理家务。
1986年春天,张录突然得了胸膜炎,紧接着变成肥厚性气胸,治疗了3个月不但没治好。病情反而恶化。当年秋天,张录的病发展成了肺、胸腔合并霉菌感染,造成喉头、气管软骨变形,神经坏死。这种病非常凶险,喉头和气管处的软骨因受霉菌侵蚀,气体从胸腔呼出时软骨张开,吸气时软骨闭合。但因为没了弹性,而且又发粘,每一次吸气每一次闭合。软骨都有不再张开的危险,人会因为无法呼吸而死亡。医生给张录判了死刑:他活不了多久了,回家准备后事吧。
张录和妻子抱头痛哭,女儿张珊珊才4岁,奶声奶气地喊叫着“爸爸”,张录感到了锥心般的痛:女儿这么小,以后没了父亲。日子怎么过呀。
1987年春天到来时,张录决定承包一座荒山,给女儿栽下一片树:当女儿长大时,树也成材了,漫山遍野的树就是他给女儿留下的财富,他死后就把骨灰埋在树下,让他的亡魂替女儿看护这片林子,这是他唯一能够留给女儿的爱。
郭宏伟为筹措栽树的资金到娘家东借西借,凑出8000元。当冰雪融化,春草发出绿绿的嫩芽时,张录和妻子带着树苗到了蛟河市天岗镇天岗村老虎沟东大杠子。在那片光秃秃的山上盖了一个简易窝棚,开始栽树。夫妻俩每天不停地挖坑,栽上树苗。然后雇工人拉水上山。给树苗浇水。
3月中旬的一天,下起了早春第一场小雨,天气阴冷阴冷的。郭宏伟劝丈夫休息一天。可张录执意要去干活,他的生命已进入倒计时。不能随意浪费。两人在雨中一直干到天黑。张录受了凉,夜里发起高烧,每呼吸一口气都很困难,喉咙里咯咯响,脸憋得通红。郭宏伟赶紧给丈夫吃药,又用毛巾给他冷敷。一直折腾到半夜,张录的体温才降下来。第二天,郭宏伟不敢让张录在山上呆着了,她跑下山叫来车将丈夫送进蛟河市医院,张录在医院里住了3天,又回到了山上。
张录和妻子栽了15公顷落叶松和樟子松,第二年春天,郭宏伟借了117万元,夫妻两人又栽下了15公顷松树。
看着原来光秃秃的荒山长满了翠绿的松树苗,夫妻两人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更让他们高兴的是,两个春天的栽树劳动和两个夏秋在山里护树,竟然让张录犯病的次数越来越少。也许是在山中劳作,空气好、运动最大的缘故吧,张录的肺、胸腔合并霉菌感染症减轻了许多,连医生都说他的身上出现了奇迹。
郭宏伟暗自庆幸,本来是想帮助丈夫完成一个遗愿,不想却救了丈夫一条命。
(二)
1995年1月,张录的肺、胸腔合并霉菌感染突然加重,生命再次垂危。在长春市一家医院,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书,并建议停止用药,因为从医学角度讲,张录已经没有抢救价值了。
郭宏伟心有不甘,她决定带张录去上海治疗,如果治不好病,就当是陪他旅游一次,也不枉夫妻一场。
当时,郭宏伟手里有8万元,这是她从1993年起在吉林市延安街开延河活鱼饭馆赚的钱。郭宏伟把饭店委托给一个亲戚经营,然后带上12岁的女儿,一路护理张录来到上海。
张录被送进高危病房,经过半个月的抢救治疗,他的病情奇迹般好转,脱离了生命危险。
郭宏伟觉得此次丈夫病情发作,主要原因是她忙于饭店的生意,没有照顾好他:张录是一个闲不住的人,长时间生病呆在家里,没有事情做,他怎能不着急不上火呢。由于免疫力下降,病症就会卷土重来。
郭宏伟决定给丈夫找点事情干,这对他战胜疾病会有好处。郭宏伟和张录商量,自家饭店做的芭蒿活鱼在食客中反响非常好,能不能把芭蒿活鱼做成袋装而又不会脱水,骨质不变、肉质不变、鲜味不变呢?如果做到这一点,不但可以克服鱼罐头鲜味不足的问题,而且全国各地的人都可以吃到正宗的松花江芭蒿活鱼了。
郭宏伟的设想让张录很兴奋,说干就干,第二天他就找来食品保鲜的相关资料开始研究。
张录着手搞起试验,但是给熟鱼保鲜决非易事。开始时,张录每天用2斤活鱼试验,后来觉得太慢,每天用20斤活鱼分几种做法试验。试验过的鱼无法卖出去,家里人只好自己吃,吃到后来。张录和女儿一见鱼就想吐。
日复一日的试验,张录得到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但他不愿言败,越发执著地研究。如此一来,试验给家里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张录每个月都要用掉500多斤活鱼,名贵些的边花、鳌花、季花鱼每市斤60多元,每月仅这项开支就要2000至3000元,还不包括各种保鲜用料的费用。郭宏伟感到财力上捉襟见肘,她吃惊地发现,店里的利润几乎全让丈夫用在研究上了。
郭宏伟也曾想劝张录不要再研究了,但看他的热情那么高,而且他的病情始终很平稳。没有加重,便把话咽了回去。郭宏伟想,管他能不能研究成功呢,钱是人挣的,也是人花的,当初的出发点就是想让丈夫通过干事情转移注意力,延长生命,现在她的目的已经达到了,钱这样花了她也认了。
想通了这些,郭宏伟更加拼命地挣钱,她在店里除了亲自上灶掌勺,还在店外架上烧烤炉,亲自给顾客烤毛蛋、肉串和活鱼。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郭宏伟挣了大把大把的钱,张录大把大把地花出去。
1999年春节前,张录又犯病了。张录自忖这次难逃一死,在神志稍微清醒时,他在纸上写下了遗言。张录算了一笔账。这些年为了搞试验,他用掉了2万多斤鱼,花掉了近40万元钱,他对不起妻子和女儿;他和妻子栽种的30公顷松林已成材,应该值100多万元,能给女儿留下这片山林,他没有什么遗憾的了。
郭宏伟用手捧住丈夫的脸,哭着说:“你对得起我,也对得起女儿,可是,你对得起全国许许多多吃不到咱们的芭蒿活鱼的人吗?你是个孬种,你的研究快成功了,你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了,你花掉了我40万元,就差一步你就不走了吗?我不准你死!”
说不清是郭宏伟的话起了作用,还是医院使用的新药起了作用,本已生命垂危的张录,几天后竟然奇迹般地站起来了。
研究工作很快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0年10月20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沈阳东北代理处受理了张录的专利申请;2001年,国家知识产权局给张录的产品颁布了外观专利;2002年5月29日。国家知识产权局给张录的产品配方和工艺颁布了专利公告,并向世贸组织公布,予以保护;同年,张录的陶醉糊涂牌芭蒿活鱼成为中国体育健身指定产品、中国雾凇冰雪节指定产品,还获得吉林省生态产品交易金奖等多种荣誉。
(三)
许多食品厂家想出资购买张录的专利。张录不卖,他要自己生产,再把产品推向全国。
就在张录准备以30公顷松林做抵押向银行贷款时,2003年4月,吉林市丰满区二道水库的领导找到张录,想和他合伙办厂,水库提供资金和厂房,张录提供技术和设备。共同开发市场。
工厂很快投入运营,产品投放市场后,利润非常可观,很快就有了3个分厂,分别设在吉林市丰满区的二道水库、旺起镇和朱雀山经济开发区。目前,这3个厂每天可生产2万斤芭蒿活鱼,一个月销出300吨左右,产品供不应求。月纯利润30多万元。
张录每天都很忙,他要到3个厂进行技术指导和监督,还要忙着开发新品种。全国各地的客商纷纷来找张录,已有长春、沈阳、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数十家客户做了芭蒿活鱼系列产品的销售代理商。
张录又有了新的目标,他已把研究方向放在了开发蔬菜粉条上,他相信产品一定会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现在,郭宏伟早已不开饭店了,她帮助丈夫打理工厂的生产、销售等诸多事情,每天当她闲下来坐在一旁看丈夫忙碌时,脸上便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编辑 魏 光
眼前的场景让张录的妻子郭宏伟流泪了,早在20年前就被医生判了死刑的丈夫居然活了下来,而且还成为多项食品专利的发明者、富甲一方的商人。
(一)
1981年,出生于吉林省蛟河市的张录和郭宏伟结婚,张录在省国防工办磐石县烟囱山沈阳军区后勤部政治部宣传科工作。后来在该单位子弟学校做团委书记。郭宏伟一直在家中料理家务。
1986年春天,张录突然得了胸膜炎,紧接着变成肥厚性气胸,治疗了3个月不但没治好。病情反而恶化。当年秋天,张录的病发展成了肺、胸腔合并霉菌感染,造成喉头、气管软骨变形,神经坏死。这种病非常凶险,喉头和气管处的软骨因受霉菌侵蚀,气体从胸腔呼出时软骨张开,吸气时软骨闭合。但因为没了弹性,而且又发粘,每一次吸气每一次闭合。软骨都有不再张开的危险,人会因为无法呼吸而死亡。医生给张录判了死刑:他活不了多久了,回家准备后事吧。
张录和妻子抱头痛哭,女儿张珊珊才4岁,奶声奶气地喊叫着“爸爸”,张录感到了锥心般的痛:女儿这么小,以后没了父亲。日子怎么过呀。
1987年春天到来时,张录决定承包一座荒山,给女儿栽下一片树:当女儿长大时,树也成材了,漫山遍野的树就是他给女儿留下的财富,他死后就把骨灰埋在树下,让他的亡魂替女儿看护这片林子,这是他唯一能够留给女儿的爱。
郭宏伟为筹措栽树的资金到娘家东借西借,凑出8000元。当冰雪融化,春草发出绿绿的嫩芽时,张录和妻子带着树苗到了蛟河市天岗镇天岗村老虎沟东大杠子。在那片光秃秃的山上盖了一个简易窝棚,开始栽树。夫妻俩每天不停地挖坑,栽上树苗。然后雇工人拉水上山。给树苗浇水。
3月中旬的一天,下起了早春第一场小雨,天气阴冷阴冷的。郭宏伟劝丈夫休息一天。可张录执意要去干活,他的生命已进入倒计时。不能随意浪费。两人在雨中一直干到天黑。张录受了凉,夜里发起高烧,每呼吸一口气都很困难,喉咙里咯咯响,脸憋得通红。郭宏伟赶紧给丈夫吃药,又用毛巾给他冷敷。一直折腾到半夜,张录的体温才降下来。第二天,郭宏伟不敢让张录在山上呆着了,她跑下山叫来车将丈夫送进蛟河市医院,张录在医院里住了3天,又回到了山上。
张录和妻子栽了15公顷落叶松和樟子松,第二年春天,郭宏伟借了117万元,夫妻两人又栽下了15公顷松树。
看着原来光秃秃的荒山长满了翠绿的松树苗,夫妻两人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更让他们高兴的是,两个春天的栽树劳动和两个夏秋在山里护树,竟然让张录犯病的次数越来越少。也许是在山中劳作,空气好、运动最大的缘故吧,张录的肺、胸腔合并霉菌感染症减轻了许多,连医生都说他的身上出现了奇迹。
郭宏伟暗自庆幸,本来是想帮助丈夫完成一个遗愿,不想却救了丈夫一条命。
(二)
1995年1月,张录的肺、胸腔合并霉菌感染突然加重,生命再次垂危。在长春市一家医院,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书,并建议停止用药,因为从医学角度讲,张录已经没有抢救价值了。
郭宏伟心有不甘,她决定带张录去上海治疗,如果治不好病,就当是陪他旅游一次,也不枉夫妻一场。
当时,郭宏伟手里有8万元,这是她从1993年起在吉林市延安街开延河活鱼饭馆赚的钱。郭宏伟把饭店委托给一个亲戚经营,然后带上12岁的女儿,一路护理张录来到上海。
张录被送进高危病房,经过半个月的抢救治疗,他的病情奇迹般好转,脱离了生命危险。
郭宏伟觉得此次丈夫病情发作,主要原因是她忙于饭店的生意,没有照顾好他:张录是一个闲不住的人,长时间生病呆在家里,没有事情做,他怎能不着急不上火呢。由于免疫力下降,病症就会卷土重来。
郭宏伟决定给丈夫找点事情干,这对他战胜疾病会有好处。郭宏伟和张录商量,自家饭店做的芭蒿活鱼在食客中反响非常好,能不能把芭蒿活鱼做成袋装而又不会脱水,骨质不变、肉质不变、鲜味不变呢?如果做到这一点,不但可以克服鱼罐头鲜味不足的问题,而且全国各地的人都可以吃到正宗的松花江芭蒿活鱼了。
郭宏伟的设想让张录很兴奋,说干就干,第二天他就找来食品保鲜的相关资料开始研究。
张录着手搞起试验,但是给熟鱼保鲜决非易事。开始时,张录每天用2斤活鱼试验,后来觉得太慢,每天用20斤活鱼分几种做法试验。试验过的鱼无法卖出去,家里人只好自己吃,吃到后来。张录和女儿一见鱼就想吐。
日复一日的试验,张录得到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但他不愿言败,越发执著地研究。如此一来,试验给家里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张录每个月都要用掉500多斤活鱼,名贵些的边花、鳌花、季花鱼每市斤60多元,每月仅这项开支就要2000至3000元,还不包括各种保鲜用料的费用。郭宏伟感到财力上捉襟见肘,她吃惊地发现,店里的利润几乎全让丈夫用在研究上了。
郭宏伟也曾想劝张录不要再研究了,但看他的热情那么高,而且他的病情始终很平稳。没有加重,便把话咽了回去。郭宏伟想,管他能不能研究成功呢,钱是人挣的,也是人花的,当初的出发点就是想让丈夫通过干事情转移注意力,延长生命,现在她的目的已经达到了,钱这样花了她也认了。
想通了这些,郭宏伟更加拼命地挣钱,她在店里除了亲自上灶掌勺,还在店外架上烧烤炉,亲自给顾客烤毛蛋、肉串和活鱼。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郭宏伟挣了大把大把的钱,张录大把大把地花出去。
1999年春节前,张录又犯病了。张录自忖这次难逃一死,在神志稍微清醒时,他在纸上写下了遗言。张录算了一笔账。这些年为了搞试验,他用掉了2万多斤鱼,花掉了近40万元钱,他对不起妻子和女儿;他和妻子栽种的30公顷松林已成材,应该值100多万元,能给女儿留下这片山林,他没有什么遗憾的了。
郭宏伟用手捧住丈夫的脸,哭着说:“你对得起我,也对得起女儿,可是,你对得起全国许许多多吃不到咱们的芭蒿活鱼的人吗?你是个孬种,你的研究快成功了,你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了,你花掉了我40万元,就差一步你就不走了吗?我不准你死!”
说不清是郭宏伟的话起了作用,还是医院使用的新药起了作用,本已生命垂危的张录,几天后竟然奇迹般地站起来了。
研究工作很快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0年10月20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沈阳东北代理处受理了张录的专利申请;2001年,国家知识产权局给张录的产品颁布了外观专利;2002年5月29日。国家知识产权局给张录的产品配方和工艺颁布了专利公告,并向世贸组织公布,予以保护;同年,张录的陶醉糊涂牌芭蒿活鱼成为中国体育健身指定产品、中国雾凇冰雪节指定产品,还获得吉林省生态产品交易金奖等多种荣誉。
(三)
许多食品厂家想出资购买张录的专利。张录不卖,他要自己生产,再把产品推向全国。
就在张录准备以30公顷松林做抵押向银行贷款时,2003年4月,吉林市丰满区二道水库的领导找到张录,想和他合伙办厂,水库提供资金和厂房,张录提供技术和设备。共同开发市场。
工厂很快投入运营,产品投放市场后,利润非常可观,很快就有了3个分厂,分别设在吉林市丰满区的二道水库、旺起镇和朱雀山经济开发区。目前,这3个厂每天可生产2万斤芭蒿活鱼,一个月销出300吨左右,产品供不应求。月纯利润30多万元。
张录每天都很忙,他要到3个厂进行技术指导和监督,还要忙着开发新品种。全国各地的客商纷纷来找张录,已有长春、沈阳、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数十家客户做了芭蒿活鱼系列产品的销售代理商。
张录又有了新的目标,他已把研究方向放在了开发蔬菜粉条上,他相信产品一定会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现在,郭宏伟早已不开饭店了,她帮助丈夫打理工厂的生产、销售等诸多事情,每天当她闲下来坐在一旁看丈夫忙碌时,脸上便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编辑 魏 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