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优化语文课堂结构,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1.明确教学目标,做好优化语文课堂结构的准备。2.巧设导语引生入“境”,迈出优化语文课堂结构的第一步。3.选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把握优化课堂结构的重要环节。4.环环相扣,诱导学生思维到位,掌握优化语文课堂结构的关键。
关键词:优化;课堂;做法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曾从以下四方面着手,优化语文课堂结构,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一、 教学目标要明确,为优化课堂结构做必要准备
教学目标有导向作用,目标不明确,讲课必定是在盲目中进行,根本谈不上高效。教师必须依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来设计教学目标,认真区别讲读、自读、课外阅读三种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和学生实际,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既不增加教学难度,也不降低难度。例如:将《沁园春·雪》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为“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用评点的方法学会欣赏诗词,提高欣赏能力”,课堂上紧紧围绕这两个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教学效果好。
二、 巧设导语,引学生入“境”,迈开优化课堂结构的第一步
有经验的语文老师都会在导语上费尽心思,因为这是优化课堂结构的必要前提。导语又称“开场白”,是一堂的“第一道工序”。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一个良好的导语设计,可引人入胜,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导入语文的方法有很多:成语故事引入法、谜语引入法、开门见山,直截入题法等等。只要老师在导入时能感染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求知欲望,都可以是好的导语,是一节成功课的好的开端。第四册语文书中的一篇课文叫《死海不死》,它的体裁是说明文,学生学习此类文章时往往觉得枯燥无味,我采用一个做小实验的方法导入新课:先准备好两个水杯:一个水杯中装入适量的食盐,另一个水杯不装食盐,再将两只鸡蛋分别投入到水杯中,学生通过观察后发现鸡蛋装入有食盐的水杯中始终不下沉。老师相机引入《死海不死》一文,让学生对为什么有的人能在死海中自由游弋有具体的感性认识,这样导入新课既引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又让学生明白了某些科学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我是这样导入的:“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常常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更不用说骨肉至亲的叔叔和父亲是同母生,手足情深了。但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我”的叔叔于勒,其哥哥、嫂嫂是怎样对待他的呢?今天,我们学习《我的叔叔于勒》。”学生听后能立刻产生要阅读课文的欲望。再如学习《周总理,你在哪里》这篇课文时,学生一开始往往不能进入氛围,朗读时感情不饱满,老师如果借助于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十里长街送总理人民群众悲恸欲绝的场面,朗读课文配以音乐《二泉映月》,学生往往很快沉浸到一种压抑悲痛的情感中,为有感情的朗读好课文奠定基础。
三、 选准“切入点”,让学生直接参与,自主学习是优化语文课堂结构的重要环节
语文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时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在“德育、智育、美育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是通过听、说、读、写、做等方面活动表现出来的。执教者在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中,该选取知识的哪一点作为让学生直接参与活动的“切入点”,且如何把握契机收取学生直接参与的最佳效果呢?我常依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教学法等实际需要而定。如果不选准“切入点”,往往会造成学生学习被动,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教学说明文《苏州园林》一文,很多老师容易“满堂灌”,从字音、字形、说明方法、表达方式等方面详细分析,老师成了课堂的主体,而学生则成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学效果不甚如意。如果选准切入点,学生便能直接参与课堂活动,课堂气氛活跃且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我讲这一课时,让学生谈谈最喜爱《苏州园林》中的那一段,学生畅所欲言,但大部分意见都集中到第五段“苏州园林的修剪和栽种也往往着眼于画意”,教学时就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段为何写得好:条理清晰、总分结构;描写生动、语言优美,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突出,各抒己见;老师只需加以点拨、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高涨。然后再以第五段为例,让学生自己分析其它各段,学生往往兴趣盎然。学生的能力得到肯定,就会激发他们极大的学习热情。讲《白毛女》《陈毅市长》中人物的性格时,老师不需要详加分析,只需引导学生学习,启发他们谈谈人物的性格时并指出相应语句作为依据,只要言之有理皆可。讲《理想的阶梯》一文时以第七段为切入口,让学生分析第七段的论点是什么,运用了什么依据和论证方法,论证层次如何,语言是否严密,将第七段分析透彻后,再自由讨论研读其它段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选准“切入点,”让学生直接参与,自主学习,学生就能在轻轻松松中掌握到知识。
四、 环环相扣,诱导学生思维到位,是优化语文课堂结构的关键环节
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发现学生思维跟不上教学进度的情况,这是由于在题目与课文,看图与说话,段与段,读与写,说与做之间有一定的空间,成为学生思维的障碍。像过河要有桥和船一样,课堂教学环节之间有时也需要有一个适当的过渡,诱导思维到位,使之环环相扣,推进教学程度。过渡要水到渠成,自然简明,符合思维规律,不生硬跳跃,又条理清晰。
(濮阳市技工学校)
关键词:优化;课堂;做法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曾从以下四方面着手,优化语文课堂结构,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一、 教学目标要明确,为优化课堂结构做必要准备
教学目标有导向作用,目标不明确,讲课必定是在盲目中进行,根本谈不上高效。教师必须依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来设计教学目标,认真区别讲读、自读、课外阅读三种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和学生实际,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既不增加教学难度,也不降低难度。例如:将《沁园春·雪》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为“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用评点的方法学会欣赏诗词,提高欣赏能力”,课堂上紧紧围绕这两个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教学效果好。
二、 巧设导语,引学生入“境”,迈开优化课堂结构的第一步
有经验的语文老师都会在导语上费尽心思,因为这是优化课堂结构的必要前提。导语又称“开场白”,是一堂的“第一道工序”。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一个良好的导语设计,可引人入胜,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导入语文的方法有很多:成语故事引入法、谜语引入法、开门见山,直截入题法等等。只要老师在导入时能感染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求知欲望,都可以是好的导语,是一节成功课的好的开端。第四册语文书中的一篇课文叫《死海不死》,它的体裁是说明文,学生学习此类文章时往往觉得枯燥无味,我采用一个做小实验的方法导入新课:先准备好两个水杯:一个水杯中装入适量的食盐,另一个水杯不装食盐,再将两只鸡蛋分别投入到水杯中,学生通过观察后发现鸡蛋装入有食盐的水杯中始终不下沉。老师相机引入《死海不死》一文,让学生对为什么有的人能在死海中自由游弋有具体的感性认识,这样导入新课既引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又让学生明白了某些科学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我是这样导入的:“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常常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更不用说骨肉至亲的叔叔和父亲是同母生,手足情深了。但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我”的叔叔于勒,其哥哥、嫂嫂是怎样对待他的呢?今天,我们学习《我的叔叔于勒》。”学生听后能立刻产生要阅读课文的欲望。再如学习《周总理,你在哪里》这篇课文时,学生一开始往往不能进入氛围,朗读时感情不饱满,老师如果借助于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十里长街送总理人民群众悲恸欲绝的场面,朗读课文配以音乐《二泉映月》,学生往往很快沉浸到一种压抑悲痛的情感中,为有感情的朗读好课文奠定基础。
三、 选准“切入点”,让学生直接参与,自主学习是优化语文课堂结构的重要环节
语文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时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在“德育、智育、美育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是通过听、说、读、写、做等方面活动表现出来的。执教者在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中,该选取知识的哪一点作为让学生直接参与活动的“切入点”,且如何把握契机收取学生直接参与的最佳效果呢?我常依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教学法等实际需要而定。如果不选准“切入点”,往往会造成学生学习被动,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教学说明文《苏州园林》一文,很多老师容易“满堂灌”,从字音、字形、说明方法、表达方式等方面详细分析,老师成了课堂的主体,而学生则成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学效果不甚如意。如果选准切入点,学生便能直接参与课堂活动,课堂气氛活跃且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我讲这一课时,让学生谈谈最喜爱《苏州园林》中的那一段,学生畅所欲言,但大部分意见都集中到第五段“苏州园林的修剪和栽种也往往着眼于画意”,教学时就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段为何写得好:条理清晰、总分结构;描写生动、语言优美,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突出,各抒己见;老师只需加以点拨、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高涨。然后再以第五段为例,让学生自己分析其它各段,学生往往兴趣盎然。学生的能力得到肯定,就会激发他们极大的学习热情。讲《白毛女》《陈毅市长》中人物的性格时,老师不需要详加分析,只需引导学生学习,启发他们谈谈人物的性格时并指出相应语句作为依据,只要言之有理皆可。讲《理想的阶梯》一文时以第七段为切入口,让学生分析第七段的论点是什么,运用了什么依据和论证方法,论证层次如何,语言是否严密,将第七段分析透彻后,再自由讨论研读其它段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选准“切入点,”让学生直接参与,自主学习,学生就能在轻轻松松中掌握到知识。
四、 环环相扣,诱导学生思维到位,是优化语文课堂结构的关键环节
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发现学生思维跟不上教学进度的情况,这是由于在题目与课文,看图与说话,段与段,读与写,说与做之间有一定的空间,成为学生思维的障碍。像过河要有桥和船一样,课堂教学环节之间有时也需要有一个适当的过渡,诱导思维到位,使之环环相扣,推进教学程度。过渡要水到渠成,自然简明,符合思维规律,不生硬跳跃,又条理清晰。
(濮阳市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