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儿子袁来一直很羡慕哥哥姐姐们脚踩“风火轮”(带闪光轮的直排轮滑鞋)在小区广场上驰骋的帅气模样。我觉得轮滑是项不错的运动,既可以训练孩子的平衡感、身体协调性,又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就给他买了双轮滑鞋。
收到礼物,儿子等不及让我帮他戴上护具,就迫不及待地要试试驰骋的感觉了。可是他刚向前跨出一小步,立刻重重地摔在地上。我扶着他站起来,鼓励他,“再试一次!你羡慕的那些哥哥姐姐们也是这样不断地摔倒、爬起来、再摔倒、再爬起来,才能滑得那么好。你也要加油哦!”小家伙在我的保护下鼓起勇气试着走了两步,可不管怎么努力都没办法自在地滑行。儿子练习了半个小时后,终于忍不住开始叫唤了:“妈妈,轮滑鞋太重了。”
我知道,这只是他不想再练习的借口。
反复进行枯燥又累人的练习,却没办法如他想象中一般帅气滑行,儿子很快就对轮滑没有了兴趣,轮滑鞋也被扔在角落落上了一层灰。
2
在我们几乎忘了家里还有双轮滑鞋的时候,儿子在小区广场上看到幼儿园的同学穿着轮滑鞋自在地滑过来滑过去。我故意当着儿子的面夸奖他同学,“你同学真的好棒啊!比你还小几个月就能滑得这么好了。”我又问他的同学:“轮滑鞋重不重?学的时候有没有摔倒?”
他的同学奶声奶气地告诉我:“一开始的时候是有点重,练好了就不重了……当然会摔倒喽!我摔得屁股都肿了。”
儿子一声不吭地站在旁边,我知道,他受刺激了。通俗点说,他是羡慕嫉妒恨。
果然,回到家他就开始满处翻找他的轮滑鞋,找到后,拎着鞋直奔小区广场。这回他也不喊重了,也不怕摔了,反复练习着。练了一个小时,他慢慢地能跌跌撞撞地走几步,然后小心翼翼地滑行起来。他兴奋地冲我挥着手,高喊着:“妈妈我能走了,妈妈你看我!”天黑了,他才回家。
第二天清晨6点,才起床的儿子就干劲十足地拖着我冒着蒙蒙细雨去广场。他在一次次摔倒、爬起中终于学会了轮滑。看着他学轮滑的样子,我仿佛回到了他一岁多初学走路的那会儿,也是这样蹒跚着一步步朝我走过来,摔倒、爬起来、再摔倒、再爬起来……终于一步步走到了我面前,走到了现在。
不服输的个性驻扎在每个孩子的身体里,在合适的时间、时机里跑出来推动孩子冲破阻碍,不断前行。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孩子叫醒他的勇气。
我愣神的工夫,儿子远远地冲我滑过来,边滑边喊:“妈妈,我会滑了!妈妈,我屁股都没摔肿就学会了!”我哑然失笑,原来屁股没摔肿也是值得炫耀的事情。
3
虽然已经学会了轮滑,但有时候儿子还是会摔倒。一天,儿子在练习的时候对我说:“妈妈,我不想再摔倒。”
我以为他怕疼,于是安慰他:“你已经很少摔跤了,再说,有护具保护你,不会受伤的。”
“我想让护具也不受伤。”儿子指指护具上的划痕,原来他的护腕蹭花了,护膝也添了几道伤痕。我们这些成年人认为理所当然,根本不在意的事情,孩子却很在乎。他感谢护具的保护,也试着去保护它们不受伤害。
比起他克服困难学会轮滑,这一刻,我更为他感到骄傲。
从此以后,儿子为了保护护具不受伤,每次快要摔倒的时候都尽量屁股着地。他宁可摔疼自己,也要保护他想保护的东西。我看着心疼,他却开心地说:“妈妈,我没让护具再受伤了。”
拥有一颗柔软的心,学会去爱去保护去承担,在我看来远比学会轮滑更重要。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还有多少人可以保有这颗赤子之心?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我们常常希望将孩子培养成群体中的强者、王者,希望他们站在金字塔的最高处,却忘了能站在高处的只是少数,大多数的人都会成为金字塔坚实的底座。与其费尽心力看着孩子在爬向塔尖的过程中,摔得面目全非,不如期盼孩子保有与生俱来的赤子之心,长成一个真真正正的“大人”。
轮滑小提示:
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幼儿,骨骼、肌肉和韧带稳定性都较差,玩轮滑时主要是膝关节、踝关节用力,过度疲劳可能会引起孩子关节脱臼,甚至导致骨骼生长发生变化,出现内八字腿等不良发育。因此,建议最好等到孩子年满4周岁再开始轮滑练习,练习时要配备全套护具,保护孩子免于受伤。
另外,一双安全、合适、轻盈的轮滑鞋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建议家长在专业体育用品商店为孩子挑选、购买。
在学习轮滑初期,家长需要注意几点:
1、不要扶着孩子。身体依靠着家长,孩子将找不到自己的重心,而轮滑这项运动唯一的捷径就是自己找到重心并学会控制。当然,对于第一天刚穿上轮滑鞋的小朋友,可能需要家长适当地扶一下,但要注意的是,不要抓住孩子的手腕,而要抓住手的大臂,这样才能防止脱臼。
2、不要帮助孩子爬起来。孩子跌倒后,要让他单腿跪地,挺直上身,双手撑前腿站起来。孩子只有在不断地摔倒、爬起中才能学会怎样不摔倒,怎样站起来。
3、不要流露出负面情绪。看到孩子摔了,家长难免会心疼会着急,不要将这种负面情绪传染给孩子。轮滑可以锻炼孩子抗挫折能力,让孩子在不断的摔倒中找到平衡,磨炼意志,他们会自己站起来,也会滑得更稳更好。在护具的全套保护之下,家长不用过分担心,你所要做的只是赞扬他的每一次努力!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朱璐 [email protected]
儿子袁来一直很羡慕哥哥姐姐们脚踩“风火轮”(带闪光轮的直排轮滑鞋)在小区广场上驰骋的帅气模样。我觉得轮滑是项不错的运动,既可以训练孩子的平衡感、身体协调性,又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就给他买了双轮滑鞋。
收到礼物,儿子等不及让我帮他戴上护具,就迫不及待地要试试驰骋的感觉了。可是他刚向前跨出一小步,立刻重重地摔在地上。我扶着他站起来,鼓励他,“再试一次!你羡慕的那些哥哥姐姐们也是这样不断地摔倒、爬起来、再摔倒、再爬起来,才能滑得那么好。你也要加油哦!”小家伙在我的保护下鼓起勇气试着走了两步,可不管怎么努力都没办法自在地滑行。儿子练习了半个小时后,终于忍不住开始叫唤了:“妈妈,轮滑鞋太重了。”
我知道,这只是他不想再练习的借口。
反复进行枯燥又累人的练习,却没办法如他想象中一般帅气滑行,儿子很快就对轮滑没有了兴趣,轮滑鞋也被扔在角落落上了一层灰。
2
在我们几乎忘了家里还有双轮滑鞋的时候,儿子在小区广场上看到幼儿园的同学穿着轮滑鞋自在地滑过来滑过去。我故意当着儿子的面夸奖他同学,“你同学真的好棒啊!比你还小几个月就能滑得这么好了。”我又问他的同学:“轮滑鞋重不重?学的时候有没有摔倒?”
他的同学奶声奶气地告诉我:“一开始的时候是有点重,练好了就不重了……当然会摔倒喽!我摔得屁股都肿了。”
儿子一声不吭地站在旁边,我知道,他受刺激了。通俗点说,他是羡慕嫉妒恨。
果然,回到家他就开始满处翻找他的轮滑鞋,找到后,拎着鞋直奔小区广场。这回他也不喊重了,也不怕摔了,反复练习着。练了一个小时,他慢慢地能跌跌撞撞地走几步,然后小心翼翼地滑行起来。他兴奋地冲我挥着手,高喊着:“妈妈我能走了,妈妈你看我!”天黑了,他才回家。
第二天清晨6点,才起床的儿子就干劲十足地拖着我冒着蒙蒙细雨去广场。他在一次次摔倒、爬起中终于学会了轮滑。看着他学轮滑的样子,我仿佛回到了他一岁多初学走路的那会儿,也是这样蹒跚着一步步朝我走过来,摔倒、爬起来、再摔倒、再爬起来……终于一步步走到了我面前,走到了现在。
不服输的个性驻扎在每个孩子的身体里,在合适的时间、时机里跑出来推动孩子冲破阻碍,不断前行。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孩子叫醒他的勇气。
我愣神的工夫,儿子远远地冲我滑过来,边滑边喊:“妈妈,我会滑了!妈妈,我屁股都没摔肿就学会了!”我哑然失笑,原来屁股没摔肿也是值得炫耀的事情。
3
虽然已经学会了轮滑,但有时候儿子还是会摔倒。一天,儿子在练习的时候对我说:“妈妈,我不想再摔倒。”
我以为他怕疼,于是安慰他:“你已经很少摔跤了,再说,有护具保护你,不会受伤的。”
“我想让护具也不受伤。”儿子指指护具上的划痕,原来他的护腕蹭花了,护膝也添了几道伤痕。我们这些成年人认为理所当然,根本不在意的事情,孩子却很在乎。他感谢护具的保护,也试着去保护它们不受伤害。
比起他克服困难学会轮滑,这一刻,我更为他感到骄傲。
从此以后,儿子为了保护护具不受伤,每次快要摔倒的时候都尽量屁股着地。他宁可摔疼自己,也要保护他想保护的东西。我看着心疼,他却开心地说:“妈妈,我没让护具再受伤了。”
拥有一颗柔软的心,学会去爱去保护去承担,在我看来远比学会轮滑更重要。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还有多少人可以保有这颗赤子之心?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我们常常希望将孩子培养成群体中的强者、王者,希望他们站在金字塔的最高处,却忘了能站在高处的只是少数,大多数的人都会成为金字塔坚实的底座。与其费尽心力看着孩子在爬向塔尖的过程中,摔得面目全非,不如期盼孩子保有与生俱来的赤子之心,长成一个真真正正的“大人”。
轮滑小提示:
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幼儿,骨骼、肌肉和韧带稳定性都较差,玩轮滑时主要是膝关节、踝关节用力,过度疲劳可能会引起孩子关节脱臼,甚至导致骨骼生长发生变化,出现内八字腿等不良发育。因此,建议最好等到孩子年满4周岁再开始轮滑练习,练习时要配备全套护具,保护孩子免于受伤。
另外,一双安全、合适、轻盈的轮滑鞋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建议家长在专业体育用品商店为孩子挑选、购买。
在学习轮滑初期,家长需要注意几点:
1、不要扶着孩子。身体依靠着家长,孩子将找不到自己的重心,而轮滑这项运动唯一的捷径就是自己找到重心并学会控制。当然,对于第一天刚穿上轮滑鞋的小朋友,可能需要家长适当地扶一下,但要注意的是,不要抓住孩子的手腕,而要抓住手的大臂,这样才能防止脱臼。
2、不要帮助孩子爬起来。孩子跌倒后,要让他单腿跪地,挺直上身,双手撑前腿站起来。孩子只有在不断地摔倒、爬起中才能学会怎样不摔倒,怎样站起来。
3、不要流露出负面情绪。看到孩子摔了,家长难免会心疼会着急,不要将这种负面情绪传染给孩子。轮滑可以锻炼孩子抗挫折能力,让孩子在不断的摔倒中找到平衡,磨炼意志,他们会自己站起来,也会滑得更稳更好。在护具的全套保护之下,家长不用过分担心,你所要做的只是赞扬他的每一次努力!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朱璐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