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态绚烂:两宋书法艺术

来源 :读者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m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韭花帖 行书 纸本墨笔 26×28.5cm 五代 杨凝式 无锡博物院藏

双峰并峙


  907年,朱温灭唐,建立了后梁政权,开启了五代十国的纷乱局面。960年,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称帝,建立了宋朝。此后,宋朝南征北战,先后扫平了南唐、吴越、北汉等割据政权,统一了全国。五代时期,政局混乱,经济凋敝,书法艺术相对衰落,稍可称叹的仅有杨凝式和李煜两人。两人代表了五代书法的面貌,并对北宋的书法产生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杨凝式历仕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五朝元老,官至太子太保,人称“杨少师”。杨凝式历经五朝之风云变幻,为了明哲保身,他不得不装疯卖傻,并把内心的情绪释放到书法中,由此形成了离奇多变的书风,故人亦称其“杨风子”。杨凝式有题壁的习惯,各大寺院庙宇都乐意为其粉刷墙壁,好让其随时可以题壁,以此来提高寺院的声誉。
夏热帖 草书 纸本墨笔 23.8×33cm 五代 杨凝式 故宫博物院藏
李煜题赵斡《江行初雪图》

  因为题壁不容易保存,所以杨凝式的书迹流传下来的并不多,有行书《韭花帖》《卢鸿草堂十志图题跋》,草书《神仙起居法》《夏热帖》等。杨凝式的笔法继承了颜真卿的“屋漏痕”中丰腴自然的特征,又未脱离王羲之《兰亭序》的笔意,字形和章法疏朗大方,显示了一种清远淡泊的气质。苏轼曾评价在唐末“人物凋落磨灭,五代文采风流扫地尽矣”之时,“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此真可谓书之豪杰”。宋人学书的路径多沿杨凝式学王羲之、颜真卿的道路,因此,杨凝式对于宋代书法的复兴功不可没。
  五代时期,杨凝式的书法风格代表了北方的雄强一路,而南唐后主李煜则是南方神韵一路的代表人物。作为一名文艺皇帝,李煜在书法上相当有成就。他传习“二王”的笔法,并学习柳公权,其书法风骨瘦硬而神采外显,经常使用一种“颤掣”的笔势,谓之“金错刀”。李煜的墨迹流传很少,南唐画家赵斡《江行初雪图》上的一行题跋被认为是他的真迹,从中可见其风采。李煜将书法批评的风气发扬光大,并开创了古代法帖汇刻之先河。他曾出示南唐内府秘藏的书法作品,命徐铉摹刻上石,汇成《升元帖》。《升元帖》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法帖,被尊称为“法帖之祖”,可惜今已不存。
贵宅帖 行书 纸本墨笔 31×27.5cm 北宋 李建中 故宫博物院藏
上图:土母帖行书纸本墨笔31.2×44.4cm 北宋 李建中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下图:同年帖 行书 纸本墨笔 33×51cm 北宋 李建中 故宫博物院藏

肥扁朴拙


  北宋初期,书坛最重要的人物当属李建中。李建中在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进士及第,曾任西京留司御史台等职,人称“李西台”。李建中的书法得法于欧阳询,又学习颜真卿及魏晋书风,结体端庄稳健,风格丰肌秀骨。欧阳修、黄庭坚对李建中的书法评价颇高,如黄庭坚评价:“西台出群拔萃,肥而不剩肉,如世间美女,丰肌而神气清秀者也。”黄庭坚认识到李建中书法的肥厚之美,而苏轼却对此不以为意。李建中的存世墨迹中,最为著名的有《土母帖》《贵宅帖》《同年帖》。
  除李建中外,北宋初期的书坛名家还有林逋、李宗谔、宋绶、周越等人,特别是林逋,深受苏轼推崇。苏轼的《书和靖林处士诗后》中有“诗如东野不言寒,書似西台差少肉”之句,是对林逋诗书恰如其分的评价。《自书诗》是林逋的行书代表作,书体瘦劲秀逸,笔法厚重,风姿绰约,与李建中风骨俊整的书风极为接近,章法疏朗又似杨凝式的《韭花帖》。总体来说,这些书坛名家与李建中一道为宋代尚意书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体制入格律


  北宋中期,书法领域出现了更为自觉的书法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这种探索主要以欧阳修和蔡襄为中心而展开。欧阳修有意识地建立书法的道统,如编辑《集古录》、整理碑刻、评价当朝书家、建立传承谱系等,从文化的高度提高了书法的地位。欧阳修无意成为书法家,但仍留下了《灼艾帖》《集古录跋尾》等传世名作。
  作为北宋中期书坛的中流砥柱,蔡襄的书法被苏轼评为“本朝第一”。蔡襄曾官至端明殿学士,人称“蔡端明”。蔡襄的书法学习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他的传世墨迹有数十件,精彩者如《蔡襄自书诗》《谢赐御书诗》《远蒙帖》《陶生帖》《澄心堂帖》《离都帖》等。   北宋中期,书坛除欧阳修、蔡襄之外,还活跃着石延年、唐询、苏舜元、苏舜钦、文彦博、韩琦、刘敞等。这些人虽非书法史上的一流人物,但是在推动北宋书法发展的同时也留下了优秀的作品,如文彦博的《内翰帖》《三札帖》,韩琦的《信宿帖》,唐询的《征局帖》等。
自书诗 行书 纸本墨笔 32×302.6cm 北宋 林逋 故宫博物院藏此诗卷是林逋归隐西湖孤山时所作,诗文意境幽远,书法笔势瘦劲。卷后苏轼跋《书和靖林处士诗后》,藏锋敛锷,恣媚可爱,是苏轼的传世佳作之一。此卷中两位名家的书法相映生辉,实为难得。
灼艾帖 行书 纸本墨笔 25×18cm 北宋 欧阳修 故宫博物院藏
集古录跋尾楷书 纸本墨笔 27.2×171.2cm北宋 欧阳修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据《宋史》记载,欧阳修以公职之便广阅金石遗文,并依此编写了10卷《集古录》。此跋尾字体新丽,笔画道劲,给人清新爽利之感。
蔡襄自书诗(局部) 行书 纸本墨笔 28.2×221.2cm 北宋 蔡襄 故宫博物院藏
陶生帖 草书 纸本墨笔 29.8×50.8cm 北宋 蔡襄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诗卷为蔡襄的个人诗稿,因作者无意求工,故笔致飘逸流畅,点画婉转精美,充分展示了其中年时清健圆润的书风特色与纯熟的书写功力。
离都帖 行书 纸本墨笔 29.2×46.8cm 北宋 蔡襄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遠蒙帖 行书 纸本墨笔 28.6×28.6cm 北宋 蔡襄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在中国书法史上,蔡襄为“宋四家”之一。他的书风典雅而又极具法度,且他擅写各类书体,草书参用飞白法,正楷端重沉着,行书温淳婉媚。
澄心堂帖 行书 纸本墨笔 24.7×27.1cm 北宋 蔡襄此帖为蔡襄晚年崇尚端重书风的代表作品,结构端正,结体疏朗,字体婉丽。作者运笔工致而雍容,颇具晋唐韵致。
黄州寒食诗帖 行书 纸本墨笔 33.5×118cm 北宋 苏轼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尚意书风


  北宋后期的书法呈现出名家辈出的局面,并形成了宋代书法的代表风格。在这一进程中,苏轼引领了书法审美的主流,在黄庭坚、米芾以及众多苏门弟子的推动下,宋代书法“尚意”的主题被演绎得绘声绘色、酣畅淋漓。
治平帖 行书 纸本墨笔 29.2×45.2cm 北宋 苏轼 故宫博物院藏
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赋 纸本墨笔 28.3×306.3cm 北宋 苏轼 吉林省博物馆藏此作为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贬官惠州途中所作。此时的苏轼已59岁,仕途失意,家人离散,病骨支离,苏轼作此二赋抒发心中郁结。此二赋笔意雄劲,姿态娴雅,潇洒飘逸,而结字极紧,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
前赤壁赋 行楷 纸本墨笔 23.9×258cm 北宋 苏轼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苏轼与友人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作此赋抒怀。此赋结字多欹侧而向左倾斜,笔法自然流畅,字体宽厚丰润,通篇错落有致,表现出一种静穆而深远的气息。
李白仙诗帖 蜡笺纸本 34.5×106cm 北宋 苏轼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苏轼在尚意书风运动中具有中流砥柱的作用,他的书体被后世称为“苏体”,在书法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苏轼对于自己的学书历程没有进行系统追述,而黄庭坚却将之考察得甚为详细,并梳理出两条线索:其一,苏轼年轻时学习徐浩,笔法圆润,姿态媚丽有余;中年临摹颜真卿的楷书和行书,较为随意;晚年学习李邕,笔法多豪劲。其二,苏轼少年时把临习《兰亭序》当作日课,因此,其书法姿态媚丽如徐浩;苏轼在酒酣之时作书不计工拙,字体瘦劲,有“柳体”之意;中年喜欢临摹颜真卿、杨凝式的书法,得意处不输李邕。当然,作为宋代尚意书风的中心人物,苏轼的书法面貌绝非上述黄庭坚的评价所能概括。
  苏轼的书法风格,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书意造本无法”,强调的是“意”。他的书法重神态,运笔多取侧势,结体扁平稍肥。《治平帖》笔触精到,字态妩媚;《黄州寒食诗帖》诗句沉郁苍凉又不失旷达,运笔及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通篇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达到“心手相畅”的境界;《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胜在古雅,姿态百出而结构紧密,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虽然“元祐党禁”事件使得苏轼的墨迹大量失传,所幸仍有不少存世,其中不乏闪耀书法史的名迹,除上述作品外,还有《归去来辞》《前赤壁赋》《祭黄幾道文》《天际乌云帖》《李白仙诗帖》等。
天际乌云帖(局部) 行书 北宋 苏轼
松风阁诗帖 行书 纸本墨笔 32.8×219.2cm 北宋 黄庭坚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黄庭坚为“宋四家”之一,其书法以侧险取势,纵横奇崛,自成风格。此帖风神潇洒,提顿起伏意韵十足,为黄庭坚晚年的作品,是其众多行书精品中最负盛名的一帖。
致景道十七使君尺牍 行书 纸本墨笔 27.8×47.4cm 北宋 黄庭坚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花气熏人帖 草书 纸本墨笔 30.7×43.2cm 北宋 黄庭坚 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帖是黄庭坚的小品之作,诗文为“花气熏人欲破禅,心情其实过中年。春来诗思何所似,八节滩头上水船”。作者以随意自在的笔法书写,运笔潇洒挺健,墨色浓润枯涩富有变化,笔意极具天真烂漫。
诸上座帖(局部) 草书 纸本墨笔 32.9×738cm 北宋 黄庭坚 故宫博物院藏
蜀素帖 行书 绢本墨笔 29.7×284.3cm 北宋 米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治平进士。在宋代书法史上,黄庭坚是仅次于苏轼的大家,也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宋史》称其“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至于黄庭坚的学书经历,他曾自述:“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黄庭坚的存世书迹,今日可见的仅有行书和草书二体。他的行书作品,如《松风阁诗帖》《经伏波神祠诗》等,起笔处欲右先左,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结体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辐射,纵伸横逸,气宇轩昂,舒展大度。而《诸上座帖》《李白忆旧游诗》等草书作品瘦劲奇崛,气势雄健,结体变化多端,深得怀素草书遗意,似有禅家气息,可谓超凡脱俗。此外,《廉颇蔺相如传》《赠张大同卷》《致景道十七使君尺牍》等,亦是黄庭坚的书法精品。   在书史上,米芾有“米襄阳”之称。作为宋代尚意书风的殿军,米芾行为怪异,对艺术也抱有游戏的态度。米芾的书法潇洒奔放,又严于法度,苏轼盛赞其“真、草、隶、篆,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宋高宗在《翰墨志》中对米芾书法的总结甚为中肯:“芾于真楷、篆隶不甚工,惟于行草诚入能品。以芾收六朝翰墨,副在笔端,故沉着痛快。”如高宗所述,米芾的存世书迹中较为著名的有《蜀素帖》《苕溪诗》《甘露帖》《盛制帖》等。
甘露帖 行书 纸本墨笔 35.5×50.3cm 北宋 米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盛制帖 行草 27.4×32.4cm 纸本墨笔 北宋 米芾 故宫博物院藏
秾芳诗帖 瘦金书 绢本墨笔 27.2×265.9cm 北宋 赵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在书法领域,宋徽宗最大的贡献就是创造了“瘦金体”。这一书体字形曲折,笔势迅捷,瘦硬中蕴含腴润之致。宋徽宗的瘦金书多露笔出锋,一波三折并极力强化顿挫,飘逸妍美,潇洒清丽。《秾芳诗帖》运笔畅快淋漓,锋芒毕露,瘦硬腴润,展现出书家精深的艺术功力。
赐岳飞手敕 行楷 纸本墨笔 36.7×67.5cm 南宋 赵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后期的书法家还有王安石、司马光、薛绍彭、蔡京、赵佶等人,他们的书法在宋代书法史上亦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如王安石的行书《楞严经旨要》,字势于端庄中有奇纵的变化,运笔清劲,颇得杨凝式笔意,呈“横雨斜风”之势,有萧散简远的意韵。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稿》虽涂改处颇多,但是书体方正,别有一种洒脱,有颜真卿之余韵。薛绍彭工楷、行、草书,师法晋唐,历来书家对其评价甚高。蔡京的书法笔致姿媚,字势豪健,独具风格。赵佶虽治国无能,但是艺术成就斐然。他的书法早年学习薛稷、薛曜以及黄庭坚,后参以晋唐诸家优点,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即“瘦金书”。他的作品《牡丹诗帖》《闰中秋月帖》《秾芳诗帖》等字体瘦直挺拔,横画收笔带钩,竖画收笔带点,是典型的瘦金书。其楷书《夏日诗帖》结体笔势舒展劲挺,草书《千字文》笔翰飞舞,气势宏大。

因循复古


  “靖康之难”后,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是为南宋之始。时局动荡,北宋几代人创造的书法繁荣局面几乎戛然而止。在赵构的治国理念中,书法关乎文明、关乎正统,甚至关乎国运。因此,时局刚一稳定,赵构在重建南宋政权的同时,也试图重建书法传统。赵构在理政之余勤于学书,他初学黄庭坚、米芾,后改学“二王”。赵构擅长楷、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之神韵。他曾自谓:“余自魏晋以来至六朝笔法,无不临摹……众体备于笔下,意简犹存于取舍。至若《禊帖》,则测之益深,拟之益严……以至成诵,不少去怀也。”赵构的传世墨迹有《洛神赋》《临虞世南真草千字文》《赐岳飞手敕》《徽宗文集序》等。
  赵构对于书法的倡导,在南宋掀起了一股学习书法的风潮,推动了南宋书坛的兴盛。他和皇后吴氏给太学书写了课本并铭刻上石,被称为“南宋太学石经”。此外,赵构还把吴说树立为南宋书坛的典型。吴说的榜书沉稳端润,行书、草书圆润流丽,他的复古书风很符合赵构的书法审美。至于南宋初期的其他书家,较为著名的还有赵令畴、米友仁、蒋璨、陈与义等。
  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议和后,南宋进入平稳发展时期,并出现了文化繁荣之局面,在书法方面出现了陆游、范成大、朱熹、张孝祥等书家。另外,虞允文、吴琚、姜夔等人在书法上亦有优秀的表现,共同推动了南宋书坛的复兴。
自書诗(局部) 行草 纸本墨笔 31×701cm 南宋 陆游 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时较为著名的书家,大多在文学史上享有专名,朱熹甚至是理学的一代宗师。他们的书法多少带有一些职业特征,如文学家陆游、范成大多喜行草,因为行草具有强烈的抒情功能,多少可以抚慰壮志难酬的赤子之心。陆游的《自书诗》《怀成都十韵诗》,范成大的《西塞渔社图卷跋》《荔酥沙鱼帖》都是其中的代表之作。理学大师朱熹在政治上提倡“克己复礼”,其书法也是谨守法度,作品有《城南唱和诗》《卜筑帖》《书翰文稿》等。张孝祥的书法笔力雄健道劲,深得高宗称赞,可惜生不逢时,年未过四十而终。后人从他的《台眷帖》《柴沟帖》中可见其书法气韵。
其他文献
朱庇特与忒提斯 安格尔  在古希腊人眼中,英雄传说是他们的古代历史,是他们祖先的故事。因而,诗人赫西俄德将英雄们描绘成宙斯创造的第四代人类,他们是神和凡人的后代,具有“半神”之躯。神话中的英雄历经艰难险阻却未必能过上“王子与公主的幸福生活”,但他们依然会同阿喀琉斯一样选择苦难却光荣的一生。  阿喀琉斯的故事来自《伊利亚特》,他的母亲是海洋女神忒提斯,父亲是阿尔戈英雄珀琉斯,二人的姻缘来自万神之王宙
秋窗读书图(局部)绢本设色 25.8×26cm南宋 刘松年  历史上北宋政权溃灭,宋室南迁,史称南宋。南宋建都于我国江南地区的浙江杭州,新生的南宋王朝在适应新的地理气候环境方面,有很多地方值得探究。其中,气候与建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使南宋建筑较以往更有特色和创新之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南宋建筑实物遗存较为稀少,借助传世的绘画作品,特别是推崇写实主义、颇具现场感的南宋绘画,使我们能有机会
炙手熏衣小手炉  最为人所熟知的古代取暖用具当属手炉,巴掌大小、精致玲珑的铜制炉体,分为内胆和外壳两层。外壳或用珐琅、漆艺等复杂工艺装饰,或保留铜的本色,配上圆形、方形、瓜棱形等造型,是萧瑟冬日里一道靓丽的风景。在内胆中放入一小条火炭或者一些炭火余烬,盖上有镂空花纹的炉盖,热气便会从炉盖的孔洞中散出。无论是捧在手心、抱在怀里还是拢在袖中,都会让人感到丝丝暖意。  手炉,又称袖炉、捧炉。这种在冬季用
成化斗彩花鸟纹高足杯明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一  “明末四公子”之一的诗人陈贞慧,曾在自己的散文集《秋园杂佩》里,回忆过往赴阳羡(今宜兴市)云起楼与友人促膝飞觥的情景。云起楼是宜兴收藏家吴正志家的一处别院,在陈贞慧的记忆里,历史的轮替竟然是与一件酒器密切关联的。诗人想起前朝时,自己总是在云起楼与众人一起饮酒,桌案上当然不乏奇珍异宝,譬如吴家收藏的成化斗彩鹦鹉啄金杯。陈贞慧动情地写道:“余友问卿家藏鹦鹉
南京博物院名人雕塑馆,画家吴冠中青铜雕塑  吴冠中一生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风景画创作上。他在考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之后,就对风景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46年,他获得公派留法机会。在法国学习期间,他就时常以风景为题材进行创作。1950年归国之后,他的创作重心更是须臾都没有离开过风景画。吴冠中如此偏爱绘制风景画,最根本的原因并不只是风景画能够恰如其分地展现他对形式美的追求,也不是因为风景画能够
摘要:通过人工授精方式获得吻受精卵,观察吻胚胎和胚后发育情况并分析其发育特征。结果显示,在水温为22.5 ℃条件下,吻受精卵经30 h孵化出膜,总积温为724.02 ℃·h;成熟吻卵卵径为1.26 mm,吸水膨胀后最大卵膜径为6.86 mm,出膜仔鱼全长5.32 mm;胚胎发育过程分为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神经胚、器官发生和出膜7个阶段26个时期;胚后仔鱼经96 h发育(全长8.00 mm)后
如果有观众在观影前看到《我啊,走自己的路》的剧情简介和演员表,可能会感到疑惑:光看剧情简介,以独居老人为主角的《我啊,走自己的路》像是一部孤独清冷的独角戏,但再看演员表,堪称星光璀璨,影片汇聚了老戏骨田中裕子、中生代女演员苍井优、知名编剧宫藤官九郎、实力派喜剧演员滨田岳等诸多熟悉的面孔。一位独居的老太太,怎会拥有如此复杂的人际关系?  这个疑惑,在电影开场的5分钟内就会得到解答。影片的序幕是一段串
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原,是天水典型的地理结构,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就在黄土地上奔涌而过,犹如大地的血管生生不息。如果从高空鸟瞰三阳川,你就会发现,卦台山在群峰间绝世独立,奔腾的渭河从这里弯曲成一个『S』形,把椭圆形的三阳川盆地一分为二,俨然是一个天然的太极图。  卦臺山是中国地理标志的一个独特符号。俯瞰卦台 供图/天水在线  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原,是天水典型的地理结构,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就在黄土
中国历代服装的具体形制、结构不尽相同,但每个时代的冬、夏服装在样式上并没有太大区别,只是会按照节令在层次上进行增减和调整。比如《唐六典·尚书户部》中记载的唐代官员四季标准服饰,均包括袍、衫、袴、裈。夏天穿着单衫、单袴,随着气温逐渐降低,会添加半臂、长袖等中层衣,或加上披风、斗篷等外套;冬天则换成夹袍、夹袴,并添加棉袄子一件;为防止头部受寒,还会戴上暖耳、卧兔、昭君套等配件;遇到重大节日,则会换上隆
莫西奥图尼亚瀑布,又名维多利亚瀑布,位于非洲赞比亚马兰巴城西、赞比亚与津巴布韦接壤的巴托卡峡谷。主瀑落差107米,宽约1800米,规模仅次于南美洲的伊瓜苏瀑布。瀑布带所在的巴托卡峡谷绵延约97千米,共有7道峡湾,蜿蜒曲折,呈罕见的“之”字形。  1855年,当苏格兰探险家戴维·利文斯通第一次见到莫西奥图尼亚瀑布时,他正沿着2660千米长的赞比西河进行考察,了解它的通航潜力,希望将其开拓成为非洲内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