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7年走进新课改以来,我校在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大胆实践,勇于创新,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创新之路。三年的砥砺,我们抓住新课程改革的机遇,立足学校实际,把新课改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打造了有效的平台,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走出了具有特色的新课改之路。
1 让新课改理念转变教师对教育的感悟,提高教师的软实力和竞争力
1.1 专家引领,更新观念。早在新课改在我省实施之前,我校就陆续请到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乔玉全处长,教育部新课程编委、英语新教材中方副主编张连仲教授、北京四中外语组组长李俊和,东北师范大学的专家教授等到校为教师进行理论培训,张连仲教授和李俊和老师还深入到我校的英语课堂为我们的英语教师诊课把脉。还聘请了中国教育学会的田玉博士、郝少林教授到校进行语文作文教学改革的指导,并加入了两位专家的课题组。
学校提出了“走文化课改之路”,即用文化打造新课改。学校给每位教师买了《庄子》、《论语》两本书,研读中国传统文化瑰宝,提升了教师的文化品位,为学科的教学赋予深厚的文化内涵。
1.2 外出取经,开阔视野。学校拿出大量资金派教师到全国各地参加有关新课程的各种会议,已连续几年派外语教师出国进修,以外语教师学会的先进理念来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派教师到名校听课,教师将每一次外出学习看做是学校给予的最优厚的待遇和奖励。
1.3 提升学历,满足发展。从2007年开始,学校与东北师范大学合作开办研究生班,参加教师50多人,学校出资60多万元。此项活动也激发了我校教师进行业务进修的渴望,目前学校有多人在东北师大攻读硕士研究生。
1.4 上课评课,重在体会。学校成立了专家评课组,全方位对教师课堂进行指导和评价,家常课、推门课、点名课及汇报课,天天听,课课评。每学期还组织高级教师引领课、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汇报课等大型教学活动。学校的公开课成为了学校的常态课。
1.5 立足校本,展开科研。本着问题就是课题的指导思想,学校号召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点点滴滴中,发现问题,对新课程进行“深度教研”。开展小课题研究,关注教师的常态课堂,在教育教学中,使每一位教师达到了“眼中有问题,心中有课题”的境界。问题来自于课堂,解决在课堂,回归于课堂。
2 继承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全方位的创新课改下的教学模式
在创新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们没有盲目的否定传统教学模式,而是采取了扬弃的态度,对传统的教学扬长避短。
2.1 改革传统备课模式,推出“双主体”备课的模式。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备课方式进行了大胆的创新,突出“双主体”备课,为传统的备课内容注入新的内涵。
2.2 创新集体备课方式,运用“互动共享五环节”法。集体备课是备课组工作的核心,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我校创新了集体备课操作模式即“互动共享五环节备课”。“五环节备课法”使备课层层深入,增加了集体备课的实效型,也增加了集体备课的厚度。
2.3 继承传统课堂教学优势,形成“导——学——评”三段式高效立体课堂教学模式。从相信学生的高度将课堂交还于学生,让学生去大胆展示自我,同时将课下也交与学生去自主学习,这样就充分“发动”了学生的“内驱装置”,产生了一个充满激情的课堂,培养出一群充满自信的学生。“导——学——评”三段式高效立体课堂教学模式运用“1+1>2”的集合效应,科学地将40分钟课堂变革为“10+20+10>40”的集效,实现预习、互动、测评三环节的有效互动,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成长的绿地与空间。这一模式有三大特色:一课两案、一课两评、一课两本。
2.4 保持教师培训的原有风格,增加了“按需选师”订单式的培训模式。在新课改的引领下,本着尊重教师就要尊重教师的需求的理念,增加了“按需选师”订单式的培训模式。模式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按需”,就是教师需要什么我们就培训什么,培训内容由教师下订单;二是“选师”,就是由谁来培训教师,让教师自己来选择。
2.5 实行“三级考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考是为了不考”,这是对教师业务考试的目的。“三级考试”就是备课组一周一考教材,让教师更好的把握和处理教材;教研组一月一考学科相关知识,让教师更准确的掌握学科知识及扩宽知识面;学校一学期一考高考模拟试题,让教师更深入的去研究高考。
3 拓宽和延伸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对新课改的一切构想,都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践,关注新的课程改革就要关注课堂。
3.1 注重备课组建设,发挥团队力量。在新课改中,教师的个人实力是很渺小的,关键是要发挥教师群体作用。学校突出了备课组的实体地位。一周一次的校本教研活动、编写校本教材、培养青年教师等多项任务,都要由备课组来完成。
3.2 打造学科特色,创新学科发展。新的课程改革为每一个学科赋予了不同的功能,学科的发展不能千篇一律,必须体现学科不同的内涵。教学理念相同,但学科思想不同;教学目标相同,但学科功能不同;教学任务相同,但学科方法不同。我校要求学科不能千篇一律,教师不能千人一面,在新课改下,必须要体现学科特色、教师自身特色。
3.3 改变教师的生存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创设新作业。教师作业:原创试题。学校给每位教师发一个作业本,每周必须编一道试题,试题不提倡改编,提倡教师要原创。让研究成为教师的生存方式,以此引导教师向研究型教师发展。学生作业:学生的作业形式是多样的。
3.4 探索尝试新课堂,形成了课堂教学的新局面。在创新新课堂的过程中,教师们始终坚持学会、教会为基础,会教、会学是关键,总结、反思是提高,求异、创新是目的。
一个中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
两个主体:教师是主体,学生更是主体。
三个转变: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
四个重点:注重启发诱导,注重学法指导,注重情感渗透,注重培养创新思维。
1 让新课改理念转变教师对教育的感悟,提高教师的软实力和竞争力
1.1 专家引领,更新观念。早在新课改在我省实施之前,我校就陆续请到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乔玉全处长,教育部新课程编委、英语新教材中方副主编张连仲教授、北京四中外语组组长李俊和,东北师范大学的专家教授等到校为教师进行理论培训,张连仲教授和李俊和老师还深入到我校的英语课堂为我们的英语教师诊课把脉。还聘请了中国教育学会的田玉博士、郝少林教授到校进行语文作文教学改革的指导,并加入了两位专家的课题组。
学校提出了“走文化课改之路”,即用文化打造新课改。学校给每位教师买了《庄子》、《论语》两本书,研读中国传统文化瑰宝,提升了教师的文化品位,为学科的教学赋予深厚的文化内涵。
1.2 外出取经,开阔视野。学校拿出大量资金派教师到全国各地参加有关新课程的各种会议,已连续几年派外语教师出国进修,以外语教师学会的先进理念来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派教师到名校听课,教师将每一次外出学习看做是学校给予的最优厚的待遇和奖励。
1.3 提升学历,满足发展。从2007年开始,学校与东北师范大学合作开办研究生班,参加教师50多人,学校出资60多万元。此项活动也激发了我校教师进行业务进修的渴望,目前学校有多人在东北师大攻读硕士研究生。
1.4 上课评课,重在体会。学校成立了专家评课组,全方位对教师课堂进行指导和评价,家常课、推门课、点名课及汇报课,天天听,课课评。每学期还组织高级教师引领课、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汇报课等大型教学活动。学校的公开课成为了学校的常态课。
1.5 立足校本,展开科研。本着问题就是课题的指导思想,学校号召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点点滴滴中,发现问题,对新课程进行“深度教研”。开展小课题研究,关注教师的常态课堂,在教育教学中,使每一位教师达到了“眼中有问题,心中有课题”的境界。问题来自于课堂,解决在课堂,回归于课堂。
2 继承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全方位的创新课改下的教学模式
在创新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们没有盲目的否定传统教学模式,而是采取了扬弃的态度,对传统的教学扬长避短。
2.1 改革传统备课模式,推出“双主体”备课的模式。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备课方式进行了大胆的创新,突出“双主体”备课,为传统的备课内容注入新的内涵。
2.2 创新集体备课方式,运用“互动共享五环节”法。集体备课是备课组工作的核心,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我校创新了集体备课操作模式即“互动共享五环节备课”。“五环节备课法”使备课层层深入,增加了集体备课的实效型,也增加了集体备课的厚度。
2.3 继承传统课堂教学优势,形成“导——学——评”三段式高效立体课堂教学模式。从相信学生的高度将课堂交还于学生,让学生去大胆展示自我,同时将课下也交与学生去自主学习,这样就充分“发动”了学生的“内驱装置”,产生了一个充满激情的课堂,培养出一群充满自信的学生。“导——学——评”三段式高效立体课堂教学模式运用“1+1>2”的集合效应,科学地将40分钟课堂变革为“10+20+10>40”的集效,实现预习、互动、测评三环节的有效互动,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成长的绿地与空间。这一模式有三大特色:一课两案、一课两评、一课两本。
2.4 保持教师培训的原有风格,增加了“按需选师”订单式的培训模式。在新课改的引领下,本着尊重教师就要尊重教师的需求的理念,增加了“按需选师”订单式的培训模式。模式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按需”,就是教师需要什么我们就培训什么,培训内容由教师下订单;二是“选师”,就是由谁来培训教师,让教师自己来选择。
2.5 实行“三级考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考是为了不考”,这是对教师业务考试的目的。“三级考试”就是备课组一周一考教材,让教师更好的把握和处理教材;教研组一月一考学科相关知识,让教师更准确的掌握学科知识及扩宽知识面;学校一学期一考高考模拟试题,让教师更深入的去研究高考。
3 拓宽和延伸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对新课改的一切构想,都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践,关注新的课程改革就要关注课堂。
3.1 注重备课组建设,发挥团队力量。在新课改中,教师的个人实力是很渺小的,关键是要发挥教师群体作用。学校突出了备课组的实体地位。一周一次的校本教研活动、编写校本教材、培养青年教师等多项任务,都要由备课组来完成。
3.2 打造学科特色,创新学科发展。新的课程改革为每一个学科赋予了不同的功能,学科的发展不能千篇一律,必须体现学科不同的内涵。教学理念相同,但学科思想不同;教学目标相同,但学科功能不同;教学任务相同,但学科方法不同。我校要求学科不能千篇一律,教师不能千人一面,在新课改下,必须要体现学科特色、教师自身特色。
3.3 改变教师的生存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创设新作业。教师作业:原创试题。学校给每位教师发一个作业本,每周必须编一道试题,试题不提倡改编,提倡教师要原创。让研究成为教师的生存方式,以此引导教师向研究型教师发展。学生作业:学生的作业形式是多样的。
3.4 探索尝试新课堂,形成了课堂教学的新局面。在创新新课堂的过程中,教师们始终坚持学会、教会为基础,会教、会学是关键,总结、反思是提高,求异、创新是目的。
一个中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
两个主体:教师是主体,学生更是主体。
三个转变: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
四个重点:注重启发诱导,注重学法指导,注重情感渗透,注重培养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