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趋利避害是生物的本能,当然也是人性的本能。趋利使生物习得更强的生存能力,避害使得個体的生命得到延续,“获得收益”和“避免伤害”是有机体面临的最重要的两种领域性任务。从古至今,许多专家学者都在探讨这一问题,并期望研究成果可以在生产生活中得到应用。
一 趋利避害是人的逻辑起点
趋利、避害是两种基本的归纳逻辑,广泛体现在社会行为的各个方面,是人类进步发展最本质的内在推动力。
在人还未进入文明时代漫长的岁月中。人类并没有拥有后世的这些思想成就和经验累积。但是那时的原始人依然知道“趋利避害”。以当时最常见的获取猎物的手段“狩猎”来考察。在工具原始的情况下原始人的狩猎行为无疑是充满危险的。但是获取猎物意味着个体的生存和繁衍后代能否顺利。捕获的猎物越大获得的收获就越大。这就是人们的“趋利”。人们会通过衡量来判断风险系数排除冒着损失生命危险去捕猎的情况。这就是人们的“避害”。随着经验的增多人们对这一事实进行归纳得出人们总是“趋利避害”。
从社会现实考察,古今中外的人类活动从道德价值层面和利益价值层面考察,无不存在着善恶两种。《韩非子•备内》中说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也,利所加也。故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买,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认为医生善于在病人的伤口上吮吸脓血,并不是与病人之间存在骨肉亲情,完全是因为他的利益在于病人的回报。木匠造棺材的本意不是憎恶别人,而是因为他的利益在别人的死亡上。 由于利益的驱动,使得人们心中的念头在道德层面发生了善恶的区分。人有着趋利避害的天性,那么在环境条件的作用下,都会最大可能地趋向利益而避免祸害。趋向利益的行为不见得符合道德价值判断,避免祸害的行为也不见得符合道德价值判断。在一定的环境下,生存的本能,趋利避害的天性往往不受道德的束缚而单独行动,那么人性的不可靠就是必然了。韩非子以人的趋利避害的天性作为自己的政治理论的社会学基础,事实上,无论人类处在什么时代,只要人类趋利避害的天性没有泯灭,从制约人性趋利避害的角度思考问题,都具有现实意义。
二、趋利避害性是人的本性之一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之一,人总是趋向于对自己生存有利的方面,而总是设法避免对自己生存不利的因素。对于人来说,生存利益以各种社会形式出现:权力、财产、金钱、名誉、知识、技能、美丽、健康、幸福等,权力可以使人支配其他人和物来为自己牟利,财产是人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金钱作为等价交换凭证可以购买人生活所需,名誉可以使人得到尊重和经济利益,知识是人了解、利用事物的智力基础,技能让人更有效的改造事物为自己服务,美丽使人得到良好的精神享受,健康保证了人良好的身体生理机能,幸福是人对生活的满足感和快乐感。。。他们都是人类生存利益在社会上不同表现形式,直接或间接为生存服务,拥有他们的多少反映了人掌握生存权利的大小。
按利益的物质性,可以将利益分为物质利益和非物质利益(也称精神利益),物质利益包括生活资料、生产资料、自然资源等一切可被人类使用并能从中获利的实物存在;而精神利益包括权力、名誉、知识、经验、健康、慰藉等一切能给人类带来某种好处的无形存在。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是相互关联、对立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物质利益是精神利益的基础,精神利益可以促进对物质利益的认识和追求。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可以相互转化,牺牲物质利益可以换取精神利益,同样精神利益可以给人带来物质利益。正是由于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才使得人类不断对利益有更深的认识和更高的追求。
对于同一种形式的利益,不同的人根据不同情况会采用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范围,向不同对象获取不同程度的利益。比如:财产,可以通过劳动、剥削、继承、赠予、偷窃、抢劫、诈骗等多种方式和途径获取;健康,可以通过饮食、锻炼、保健、治病、卫生等方式方法得到和增强。获取财产的范围、对象和程度也各个不同,比如劳动,可以选择为自己干活创造财富,也可以为他人工作获得报酬;可以从事不同行业,不同职位,从不同的老板获取不同程度的薪酬。正是由于生存利益形式多样化,获取方式多样化,获取范围、对象和程度多样化,使得人的活动多样化,才构成了这个错综复杂的社会。
三、趋利避害对人价值观的影响
价值是事物对满足人和其他生命体生存需求的有用性,当人和其他生命体在利用事物满足需求时发现和认识到“事物的作用”,并将这种作用的大小和重要性在大脑里形成意识、观念时,价值观就产生了,价值观就是生命体对事物的作用和重要性的总体看法和评价。对于人类来说,价值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存在价值的认识,二是对人自身价值的认识。当人们认为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存在的属性都是客观存在,只是这种属性刚好与人的需求相符合时才会产生价值,于是有了唯物主义;当人们认为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存在的属性是因为人的主观愿望而产生,他们的价值是为人的需求而存在,于是唯心主义诞生了;当人认识到“自身对他人的作用和影响”,于是产生了人生观,关于“人的价值”或“人生的意义”,我将会在后面单独论述。价值观是一种意识,是人对生存利益的主观反映,是人用来评价、选择、利用、改造事物的准则,是人社会活动的动力,并通过各种社会活动反映出来。
“趋利避害性”在人类物质资料匮乏的积累阶段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是导致社会阶级分化,社会基本组织和结构形成的根本原因。人类内部之间进行残酷的竞争,只有获得更多社会财富才会拥有更大生存权利。竞争胜利的少数人的一方将拥有社会绝大多数的权力、财物、金钱、名誉、知识等等,他们是官员、企业家、大商人、明星、专家、学者等,而失败的大多数人却只有最基本的生存利益,受到统治、剥削、压制、役使,于是,社会分成了各种不同地位和关系的利益集团,我们称之“阶级”。
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形成趋利避害行为成功,强化对利害的认识,同时积累趋利避害的经验;趋利避害不成功,则对利害的认识进一步被消弱,甚至改变,从而指导另一种趋利避害的方式,而这次的趋利避害行为成为教训。对于不熟悉的情景,个体的反应往往出于对恐惧而做出保守的趋利避害行为,并不断的试探直接熟悉而明确。对熟悉的情景判断将会在不断强化中逐步清晰而有条理,如此不断循环形成价值观。这就是价值观的习得过程,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会有大量的信息及情景让人产生“利害”的判断并做出一定程度的趋避反应,使得对“利害”的感知不断得到强化,逐步溶入人的价值观中,并逐步形成完整的价值观体系。
四、积极赋意及制度化管理制约趋利避害性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的利己性和趋利性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不以他人意志为转移地存在,其思想动机不可能完全根除,只能依靠外部规范措施,逐步限制人和企业的自利行为。具体实践中,可以采用积极赋意及制化管理制约。
(一)积极赋意
积极赋意是积极心里学中名词。积极心理学是要求人用一种更加开发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是对人类拥有的潜能、力量的发掘。采取积极赋意在个人层面上可以提升积极的个人特质。在群体层面上,研究公民美德和使个体成为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宽容和有职业道德公民的社会组织。选择积极赋意能够在一定程度遏制人的趋利避害行为。
(二)制度化管理制约
在一个个体的身上,存在着趋利与弊害的对立统一,自由和自律也同样如此存在于一个个体身上,分析人性的趋利避害只能唯一的办法就是制度化,完善和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规范,并让其自觉的遵守规定成为一种习惯。
总之,趋利避害是人性领域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人性是在不断的螺旋形的上升中前行的,并且不断的被完善。管理人员应该尽量了解每一名员工需求,进行引导管理,促进良性循环,才能够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趋利避害是生物的本能,当然也是人性的本能。趋利使生物习得更强的生存能力,避害使得個体的生命得到延续,“获得收益”和“避免伤害”是有机体面临的最重要的两种领域性任务。从古至今,许多专家学者都在探讨这一问题,并期望研究成果可以在生产生活中得到应用。
一 趋利避害是人的逻辑起点
趋利、避害是两种基本的归纳逻辑,广泛体现在社会行为的各个方面,是人类进步发展最本质的内在推动力。
在人还未进入文明时代漫长的岁月中。人类并没有拥有后世的这些思想成就和经验累积。但是那时的原始人依然知道“趋利避害”。以当时最常见的获取猎物的手段“狩猎”来考察。在工具原始的情况下原始人的狩猎行为无疑是充满危险的。但是获取猎物意味着个体的生存和繁衍后代能否顺利。捕获的猎物越大获得的收获就越大。这就是人们的“趋利”。人们会通过衡量来判断风险系数排除冒着损失生命危险去捕猎的情况。这就是人们的“避害”。随着经验的增多人们对这一事实进行归纳得出人们总是“趋利避害”。
从社会现实考察,古今中外的人类活动从道德价值层面和利益价值层面考察,无不存在着善恶两种。《韩非子•备内》中说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也,利所加也。故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买,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认为医生善于在病人的伤口上吮吸脓血,并不是与病人之间存在骨肉亲情,完全是因为他的利益在于病人的回报。木匠造棺材的本意不是憎恶别人,而是因为他的利益在别人的死亡上。 由于利益的驱动,使得人们心中的念头在道德层面发生了善恶的区分。人有着趋利避害的天性,那么在环境条件的作用下,都会最大可能地趋向利益而避免祸害。趋向利益的行为不见得符合道德价值判断,避免祸害的行为也不见得符合道德价值判断。在一定的环境下,生存的本能,趋利避害的天性往往不受道德的束缚而单独行动,那么人性的不可靠就是必然了。韩非子以人的趋利避害的天性作为自己的政治理论的社会学基础,事实上,无论人类处在什么时代,只要人类趋利避害的天性没有泯灭,从制约人性趋利避害的角度思考问题,都具有现实意义。
二、趋利避害性是人的本性之一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之一,人总是趋向于对自己生存有利的方面,而总是设法避免对自己生存不利的因素。对于人来说,生存利益以各种社会形式出现:权力、财产、金钱、名誉、知识、技能、美丽、健康、幸福等,权力可以使人支配其他人和物来为自己牟利,财产是人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金钱作为等价交换凭证可以购买人生活所需,名誉可以使人得到尊重和经济利益,知识是人了解、利用事物的智力基础,技能让人更有效的改造事物为自己服务,美丽使人得到良好的精神享受,健康保证了人良好的身体生理机能,幸福是人对生活的满足感和快乐感。。。他们都是人类生存利益在社会上不同表现形式,直接或间接为生存服务,拥有他们的多少反映了人掌握生存权利的大小。
按利益的物质性,可以将利益分为物质利益和非物质利益(也称精神利益),物质利益包括生活资料、生产资料、自然资源等一切可被人类使用并能从中获利的实物存在;而精神利益包括权力、名誉、知识、经验、健康、慰藉等一切能给人类带来某种好处的无形存在。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是相互关联、对立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物质利益是精神利益的基础,精神利益可以促进对物质利益的认识和追求。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可以相互转化,牺牲物质利益可以换取精神利益,同样精神利益可以给人带来物质利益。正是由于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才使得人类不断对利益有更深的认识和更高的追求。
对于同一种形式的利益,不同的人根据不同情况会采用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范围,向不同对象获取不同程度的利益。比如:财产,可以通过劳动、剥削、继承、赠予、偷窃、抢劫、诈骗等多种方式和途径获取;健康,可以通过饮食、锻炼、保健、治病、卫生等方式方法得到和增强。获取财产的范围、对象和程度也各个不同,比如劳动,可以选择为自己干活创造财富,也可以为他人工作获得报酬;可以从事不同行业,不同职位,从不同的老板获取不同程度的薪酬。正是由于生存利益形式多样化,获取方式多样化,获取范围、对象和程度多样化,使得人的活动多样化,才构成了这个错综复杂的社会。
三、趋利避害对人价值观的影响
价值是事物对满足人和其他生命体生存需求的有用性,当人和其他生命体在利用事物满足需求时发现和认识到“事物的作用”,并将这种作用的大小和重要性在大脑里形成意识、观念时,价值观就产生了,价值观就是生命体对事物的作用和重要性的总体看法和评价。对于人类来说,价值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存在价值的认识,二是对人自身价值的认识。当人们认为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存在的属性都是客观存在,只是这种属性刚好与人的需求相符合时才会产生价值,于是有了唯物主义;当人们认为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存在的属性是因为人的主观愿望而产生,他们的价值是为人的需求而存在,于是唯心主义诞生了;当人认识到“自身对他人的作用和影响”,于是产生了人生观,关于“人的价值”或“人生的意义”,我将会在后面单独论述。价值观是一种意识,是人对生存利益的主观反映,是人用来评价、选择、利用、改造事物的准则,是人社会活动的动力,并通过各种社会活动反映出来。
“趋利避害性”在人类物质资料匮乏的积累阶段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是导致社会阶级分化,社会基本组织和结构形成的根本原因。人类内部之间进行残酷的竞争,只有获得更多社会财富才会拥有更大生存权利。竞争胜利的少数人的一方将拥有社会绝大多数的权力、财物、金钱、名誉、知识等等,他们是官员、企业家、大商人、明星、专家、学者等,而失败的大多数人却只有最基本的生存利益,受到统治、剥削、压制、役使,于是,社会分成了各种不同地位和关系的利益集团,我们称之“阶级”。
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形成趋利避害行为成功,强化对利害的认识,同时积累趋利避害的经验;趋利避害不成功,则对利害的认识进一步被消弱,甚至改变,从而指导另一种趋利避害的方式,而这次的趋利避害行为成为教训。对于不熟悉的情景,个体的反应往往出于对恐惧而做出保守的趋利避害行为,并不断的试探直接熟悉而明确。对熟悉的情景判断将会在不断强化中逐步清晰而有条理,如此不断循环形成价值观。这就是价值观的习得过程,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会有大量的信息及情景让人产生“利害”的判断并做出一定程度的趋避反应,使得对“利害”的感知不断得到强化,逐步溶入人的价值观中,并逐步形成完整的价值观体系。
四、积极赋意及制度化管理制约趋利避害性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的利己性和趋利性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不以他人意志为转移地存在,其思想动机不可能完全根除,只能依靠外部规范措施,逐步限制人和企业的自利行为。具体实践中,可以采用积极赋意及制化管理制约。
(一)积极赋意
积极赋意是积极心里学中名词。积极心理学是要求人用一种更加开发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是对人类拥有的潜能、力量的发掘。采取积极赋意在个人层面上可以提升积极的个人特质。在群体层面上,研究公民美德和使个体成为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宽容和有职业道德公民的社会组织。选择积极赋意能够在一定程度遏制人的趋利避害行为。
(二)制度化管理制约
在一个个体的身上,存在着趋利与弊害的对立统一,自由和自律也同样如此存在于一个个体身上,分析人性的趋利避害只能唯一的办法就是制度化,完善和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规范,并让其自觉的遵守规定成为一种习惯。
总之,趋利避害是人性领域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人性是在不断的螺旋形的上升中前行的,并且不断的被完善。管理人员应该尽量了解每一名员工需求,进行引导管理,促进良性循环,才能够提高企业管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