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學教学以科学探究为中心,而实验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课前实验材料的充分准备,有效实验材料的提供,有助于学生的科学探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科学实验材料;选择;探究;有效
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与探索,离不开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而学生实验又离不开可供操作的材料。所以,在进行课堂实验教学前,选择和优化实验材料,对小学科学实验课堂的成败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 合理选择身边的直观性材料,方便观察
每课的教材中,都有推荐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步骤,一些教师常常照着书本,全盘选择书中提供的材料、按照步骤实施。实施过程中,有的时候课堂的实验效果并不是很好。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从学生角度审视与设计每一件材料,选出学生容易理解、直观性强的实验材料,更好地为课堂服务。
比如: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观察》一课,教材中的探究活动是观察茶叶。这样的安排,的确可以让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各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能在观察中比较之间的异同,但是课堂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因为学生还处在三年级,要观察四种茶,而且还要比较冲泡前和冲泡后茶的不同,难度大,花费的时间长,语言描述也有困难,甚至有学生都不知道怎样描述,怎么记录。
我一改教材中的安排,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带砂糖橘、柠檬、和芦柑各一个,这些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品,自己带材料,也省了老师准备材料的麻烦(我经常让学生自己准备材料)。先按照感觉器官,逐个教会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然后出示砂糖橘,提问:你能用哪些感官去观察?怎样保证观察的时候有顺序、有条理?经过讨论,学生已经对如何观察了然于胸了,这时再让学生综合利用感觉器官对砂糖橘进行观察,就使得观察更有目的、更有条理。等到汇报时,学生可说的就多了。课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再让学生拿出芦柑和柠檬,用同样的方法观察,比较三者的异同。这三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是还是有许多区别的,这就需要学生利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更仔细地观察。课堂上,学生兴趣很浓,特别是品尝时,学生们的兴趣被充分地调动。这样的设计不仅使课堂气氛热烈,探究氛围浓厚,还使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集中到观察上来,达到教学目标。
二、 选择典型性的材料,完成教学目标
实验材料并不是信手拈来就可以使用的,需要教师精选出最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典型性材料,增强实验效果。在选择时,要做到“少”“精”,切记“多”“乱”,防止学生过多关注材料,关注实验操作过程,忽视了实验的真正目的,与实验的本质。
比如:《把固体放到水里》一课,教材中提供了一堆物体,让孩子辨别,它们放到水里去,会有什么现象。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有了亲历实验的体验,但是不能总结其间的科学原理,对其间的认识也无法深入和提升。我是这样处理的,先提供一盆水、一个木块、一个石块,问学生木块和石块放到水里会有什么现象?学生回答:石块会沉下去,木块会浮上来,因为木块轻,石块重。学生猜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物体的轻重有关。教师演示,结果确实如此。教师不多加评论,又抛出了第二组材料:一个马铃薯、一个苹果(个头比马铃薯大),问学生,马铃薯和苹果放水里会有什么现象?学生无法确定答案,实验后发现,苹果浮在水面上,马铃薯沉在水里,又得出结论,大的物体浮,小的物体沉。接着再出示大小相同的铁块、塑料块、木块,实验获得了新的进展,学生认识到,轻的易浮、重的易沉。教师又提供了第四组材料:重量相同、大小不同的铁块、橡皮泥、马铃薯、木块、塑料泡沫,结果发现大的易浮、小的易沉。后面两组实验就与学生原有的经验产生了冲突,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兴趣更浓厚,进一步提升了对沉浮的认识。
三、 巧妙整合材料,揭示概念难点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的知识。我们科学教师应该追求贴近学生生活的科学课,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学生熟悉的实验材料组织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探究,对周围的事物有了新的认识,还可以破除科学的神秘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比如三年级上册《认识固体》一课,如何让学生认识到,有固定的形状,是固体最根本的特点,也是固体区别于液体和气体最本质的特点。这个特点,因为太熟悉,熟悉到学生能感觉到,却又忽视了这个特点的存在,更不能总结概括出来。如果不直接告知,怎么才能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有个老师这样设计:出示几种物品,橡皮、乒乓球、三角尺、装水的气球,要求学生说说它们的形状。长方体的橡皮,球形的乒乓球,三角形的三角尺,但是装水的气球,学生说不出来是什么形状,追问原因,原来装水的气球形状是可以改变的,不固定的。像这样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就是固体,巧妙地揭示固体和液体的概念,有趣而有效。
四、 突出有效性,降低探究难度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起一个辅助作用,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所以教师在设计实验,提供实验材料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情况,包括实验操作的难易度、实验观察的难易度等。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使实验效果更明晰、直观,让学生更容易地接受,就需要教师多加费心了。
一年级的《做个小侦探》一课中,课本中要求学生探究牛顿摆的规律。5个球的牛顿摆,对于拉出1个球和2个球的规律,学生很容易探究出来。但是拉出3个球的时候,学生还没有观察清楚,对面弹出去的球就回来了,再匆忙观察对面弹出去的球时,仍然是没看清楚,弹出去的球又回来了。结果答案也是可想而知。一年级的孩子,这样的观察难度太大了。对此,我还编了套手法游戏,数老师弹出去的手指的数量,意在告诉学生,观察的是弹出去的手指,而不被其他的手指所干扰,再将游戏方法运用到牛顿摆上来。学生的观察成功率大大提高。后来,我又准备了几个不同型号的牛顿摆,发现牛顿摆的质量越大,观察得越清晰。原来,是我提供给学生的材料不够优化,我只要提供学生质量更大些的牛顿摆,学生就很容易观察了。实验材料的有效性,才能促进学生实验的有效性。
一套好的实验材料,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学实验的作用,提高小学科学课堂的效率。所以,选择实验材料,优化实验材料,利用实验材料控制科学实验的深度和广度,增加实验的乐趣,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探究中,使学生能在科学素养上有充分地发展,具备科学探究能力,成为科学探究能手,这是我们每个科学教师在每节科学课前都要高度重视的工作,我也将一直坚持行走在此道路上。
作者简介:
胡国芳,江苏省扬州市,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丁沟中心小学。
关键词:科学实验材料;选择;探究;有效
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与探索,离不开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而学生实验又离不开可供操作的材料。所以,在进行课堂实验教学前,选择和优化实验材料,对小学科学实验课堂的成败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 合理选择身边的直观性材料,方便观察
每课的教材中,都有推荐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步骤,一些教师常常照着书本,全盘选择书中提供的材料、按照步骤实施。实施过程中,有的时候课堂的实验效果并不是很好。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从学生角度审视与设计每一件材料,选出学生容易理解、直观性强的实验材料,更好地为课堂服务。
比如: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观察》一课,教材中的探究活动是观察茶叶。这样的安排,的确可以让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各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能在观察中比较之间的异同,但是课堂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因为学生还处在三年级,要观察四种茶,而且还要比较冲泡前和冲泡后茶的不同,难度大,花费的时间长,语言描述也有困难,甚至有学生都不知道怎样描述,怎么记录。
我一改教材中的安排,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带砂糖橘、柠檬、和芦柑各一个,这些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品,自己带材料,也省了老师准备材料的麻烦(我经常让学生自己准备材料)。先按照感觉器官,逐个教会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然后出示砂糖橘,提问:你能用哪些感官去观察?怎样保证观察的时候有顺序、有条理?经过讨论,学生已经对如何观察了然于胸了,这时再让学生综合利用感觉器官对砂糖橘进行观察,就使得观察更有目的、更有条理。等到汇报时,学生可说的就多了。课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再让学生拿出芦柑和柠檬,用同样的方法观察,比较三者的异同。这三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是还是有许多区别的,这就需要学生利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更仔细地观察。课堂上,学生兴趣很浓,特别是品尝时,学生们的兴趣被充分地调动。这样的设计不仅使课堂气氛热烈,探究氛围浓厚,还使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集中到观察上来,达到教学目标。
二、 选择典型性的材料,完成教学目标
实验材料并不是信手拈来就可以使用的,需要教师精选出最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典型性材料,增强实验效果。在选择时,要做到“少”“精”,切记“多”“乱”,防止学生过多关注材料,关注实验操作过程,忽视了实验的真正目的,与实验的本质。
比如:《把固体放到水里》一课,教材中提供了一堆物体,让孩子辨别,它们放到水里去,会有什么现象。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有了亲历实验的体验,但是不能总结其间的科学原理,对其间的认识也无法深入和提升。我是这样处理的,先提供一盆水、一个木块、一个石块,问学生木块和石块放到水里会有什么现象?学生回答:石块会沉下去,木块会浮上来,因为木块轻,石块重。学生猜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物体的轻重有关。教师演示,结果确实如此。教师不多加评论,又抛出了第二组材料:一个马铃薯、一个苹果(个头比马铃薯大),问学生,马铃薯和苹果放水里会有什么现象?学生无法确定答案,实验后发现,苹果浮在水面上,马铃薯沉在水里,又得出结论,大的物体浮,小的物体沉。接着再出示大小相同的铁块、塑料块、木块,实验获得了新的进展,学生认识到,轻的易浮、重的易沉。教师又提供了第四组材料:重量相同、大小不同的铁块、橡皮泥、马铃薯、木块、塑料泡沫,结果发现大的易浮、小的易沉。后面两组实验就与学生原有的经验产生了冲突,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兴趣更浓厚,进一步提升了对沉浮的认识。
三、 巧妙整合材料,揭示概念难点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的知识。我们科学教师应该追求贴近学生生活的科学课,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学生熟悉的实验材料组织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探究,对周围的事物有了新的认识,还可以破除科学的神秘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比如三年级上册《认识固体》一课,如何让学生认识到,有固定的形状,是固体最根本的特点,也是固体区别于液体和气体最本质的特点。这个特点,因为太熟悉,熟悉到学生能感觉到,却又忽视了这个特点的存在,更不能总结概括出来。如果不直接告知,怎么才能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有个老师这样设计:出示几种物品,橡皮、乒乓球、三角尺、装水的气球,要求学生说说它们的形状。长方体的橡皮,球形的乒乓球,三角形的三角尺,但是装水的气球,学生说不出来是什么形状,追问原因,原来装水的气球形状是可以改变的,不固定的。像这样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就是固体,巧妙地揭示固体和液体的概念,有趣而有效。
四、 突出有效性,降低探究难度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起一个辅助作用,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所以教师在设计实验,提供实验材料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情况,包括实验操作的难易度、实验观察的难易度等。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使实验效果更明晰、直观,让学生更容易地接受,就需要教师多加费心了。
一年级的《做个小侦探》一课中,课本中要求学生探究牛顿摆的规律。5个球的牛顿摆,对于拉出1个球和2个球的规律,学生很容易探究出来。但是拉出3个球的时候,学生还没有观察清楚,对面弹出去的球就回来了,再匆忙观察对面弹出去的球时,仍然是没看清楚,弹出去的球又回来了。结果答案也是可想而知。一年级的孩子,这样的观察难度太大了。对此,我还编了套手法游戏,数老师弹出去的手指的数量,意在告诉学生,观察的是弹出去的手指,而不被其他的手指所干扰,再将游戏方法运用到牛顿摆上来。学生的观察成功率大大提高。后来,我又准备了几个不同型号的牛顿摆,发现牛顿摆的质量越大,观察得越清晰。原来,是我提供给学生的材料不够优化,我只要提供学生质量更大些的牛顿摆,学生就很容易观察了。实验材料的有效性,才能促进学生实验的有效性。
一套好的实验材料,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学实验的作用,提高小学科学课堂的效率。所以,选择实验材料,优化实验材料,利用实验材料控制科学实验的深度和广度,增加实验的乐趣,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探究中,使学生能在科学素养上有充分地发展,具备科学探究能力,成为科学探究能手,这是我们每个科学教师在每节科学课前都要高度重视的工作,我也将一直坚持行走在此道路上。
作者简介:
胡国芳,江苏省扬州市,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丁沟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