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为了满足了解自身生存状态、生存环境和社会变化的需要,建立并发展起了一系列的信息传播的科学方法。新闻报道便是其中之一。不断完善的新闻报道手段中体现出来的}十会文明,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和进步的标志。在现代社会,获知新闻成为人类的一种必不可少的生存内容,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直接关联着人的生存安危及社会秩序的稳定,科学精神毫无疑问是新闻报道的基础和生命。在此基础上,现代媒体出现了人文主义的转向,关注媒体作为社会舆论公器所具有的引导性意义,在新闻报道中努力体现出人文关怀,倡导与宣扬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这是现代文明的要求,是媒体成熟的重要标志。
“人文主义”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而又很难确切指陈的概念,它最初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提出,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一切以人的现实利益为最高标准。“人文”与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义、人的理想和人的命运等等密切相关。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一句话,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
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新闻传播的人文关怀理念开始深入新闻人的意识之中,并逐渐成为新闻传播主流中的一个亮点,成为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一大要素。现代社会的社会公正、人的价值和尊严是整个社会健康和文明的基础。新闻报道的人文主义导向对于社会生活产生了有益的影响,有助于提高人们尊重生命的意识,进而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
在今天的文化语境下,新闻传播承担着重任。它应当成为弘扬和倡导人文关怀的有效途径。新闻从业者应当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自觉地把人文精神作为新闻报道的内核,承担起自己应担当的社会责任,通过新闻表达对人的生存需求和其它基本需求的尊重,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首先,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要建立在新闻的真实性的基础上。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要表现人文关怀,首要的一条是尊重真实性。新闻事件必须是经确认证实了的,绝不可以造假,要实事求是,只有真实地报道社会中发生的事件,才能为人民的生活选择提供参照和启示。新闻造假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是对人的尊严的漠视,是对人文精神的背弃。真实性是基础,缺失了真实性的新闻,无论怎样强调“人文关怀”,也不过是无谓的煽情而已。
其次,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要注重表现人的高尚情操。
目前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多是体现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比如说,农民工、下岗职工、残障人士的生存状况,往往是媒体热衷报道的对象。在报道这些普通平民及弱势人群的时候,不应当为了追求新闻的轰动性和卖点,而津津乐道于对当事人生活困境的过度曝光。在这过程中,一方面,在征得当事人同意的前提下,在不侵犯隐私权的基础上,可以介绍其生活的不幸和艰辛,流露出关切之情,以期帮助这些平民得到社会的关注和援助。但单单止步于此,可能会导致新闻媒介的人文关怀的表面化。在报道弱势群体的时候,固然应当展现其困难的一面,以利社会的及时救助,但也应当注重挖掘这些弱者在面对困厄与灾难时的人格尊严,应当表现出他们的顽强精神与崇高品质。现代社会中的受众,不再满足于媒体提供给他们的对于新闻事件的泛泛叙述,不仅仅看到眼泪,而要揭示平凡人的内在精神、品格、信念和理想。也就是说,媒介所要体现出的人文关怀不应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关爱和善意,而应当充分地去剖析新闻事件的人文内涵,进而关心人类心智的成长,满足人的精神需求。
第三,新闻报道体现人文关怀要注意具体的方式方法。
视角对于新闻报道的成败至关重要。选取什么样的视角,能够体现出被采访者的地位及受尊重程度。在新闻报道当中,被报道者是新闻事实的主要参与者,与报道者是完全平等的。报道者既不能因为对方位高权重而唯唯诺诺、受宠若惊,也不能因为对方是身处下层的黎民百姓而居高临下。应当一视同仁地对待采访对象。仰视的视角有拔高效果,不利于真实反映,俯视的视角着重于大场景的展现,而不适合人物采访,因此,平视的视角最适于表现平等。不论受访者身份地位如何,都应当给予同样的尊重,而不应厚此薄彼。人是生而平等的,这种人文主义精神的贯彻应当体现在细节上。
当今的社会受众在阅读新闻文本的同时,对相关图片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希望从图片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得到更多的视觉感受,对于发生的新闻事件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为新闻报道配备图片的时候,要注意考虑是否能够正确引导受众,是否反映出了对事物本身的一种关怀和思考,是否能够传递出事件本质的信息。另外,在公布当事人照片的时候,尤其要尊重其隐私权及肖像权,这是新闻图片体现人文关怀的至关重要的一点。当今的社会是法制社会,社会的各项事业都进入了法制化轨道,媒介传播也不例外。被采访者是新闻行业最宝贵的资源,对这种资源的过度掠夺是要付出代价的。在公众的知情权及当事人的隐私权中,应当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这是新闻从业者必须要把握的首要问题。
第四,新闻报道应担负起疏导社会矛盾,缓解社会纠纷的责任。
新闻媒体作为有力的社会舆论公器,在提高国民素质、构建积极的社会价值体系方面,负有艰巨的责任。体现在报道内容上,应注意各种题材类型的新闻的合理比例关系,避免千篇一律,考虑到受众多样化的合理需求,以期能够全面、完整地反映人类社会及其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从而在传递积极进取的文化价值观上有所促进,对构建有序的社会体系起到良好的社会导向的作用。
新闻媒介在报道中倾注人文关怀意识,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下达于广大群众,并将群众的呼声如实及时地反映出来,真正地充当群众的代言人及党和国家的喉舌,唯有如此,才能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起到积极正面的作用,既树立了自身的良好形象,又提升了自己的人文素养,同时,还能担负起构建美好社会的历史责任。
“人文主义”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而又很难确切指陈的概念,它最初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提出,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一切以人的现实利益为最高标准。“人文”与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义、人的理想和人的命运等等密切相关。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一句话,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
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新闻传播的人文关怀理念开始深入新闻人的意识之中,并逐渐成为新闻传播主流中的一个亮点,成为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一大要素。现代社会的社会公正、人的价值和尊严是整个社会健康和文明的基础。新闻报道的人文主义导向对于社会生活产生了有益的影响,有助于提高人们尊重生命的意识,进而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
在今天的文化语境下,新闻传播承担着重任。它应当成为弘扬和倡导人文关怀的有效途径。新闻从业者应当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自觉地把人文精神作为新闻报道的内核,承担起自己应担当的社会责任,通过新闻表达对人的生存需求和其它基本需求的尊重,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首先,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要建立在新闻的真实性的基础上。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要表现人文关怀,首要的一条是尊重真实性。新闻事件必须是经确认证实了的,绝不可以造假,要实事求是,只有真实地报道社会中发生的事件,才能为人民的生活选择提供参照和启示。新闻造假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是对人的尊严的漠视,是对人文精神的背弃。真实性是基础,缺失了真实性的新闻,无论怎样强调“人文关怀”,也不过是无谓的煽情而已。
其次,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要注重表现人的高尚情操。
目前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多是体现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比如说,农民工、下岗职工、残障人士的生存状况,往往是媒体热衷报道的对象。在报道这些普通平民及弱势人群的时候,不应当为了追求新闻的轰动性和卖点,而津津乐道于对当事人生活困境的过度曝光。在这过程中,一方面,在征得当事人同意的前提下,在不侵犯隐私权的基础上,可以介绍其生活的不幸和艰辛,流露出关切之情,以期帮助这些平民得到社会的关注和援助。但单单止步于此,可能会导致新闻媒介的人文关怀的表面化。在报道弱势群体的时候,固然应当展现其困难的一面,以利社会的及时救助,但也应当注重挖掘这些弱者在面对困厄与灾难时的人格尊严,应当表现出他们的顽强精神与崇高品质。现代社会中的受众,不再满足于媒体提供给他们的对于新闻事件的泛泛叙述,不仅仅看到眼泪,而要揭示平凡人的内在精神、品格、信念和理想。也就是说,媒介所要体现出的人文关怀不应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关爱和善意,而应当充分地去剖析新闻事件的人文内涵,进而关心人类心智的成长,满足人的精神需求。
第三,新闻报道体现人文关怀要注意具体的方式方法。
视角对于新闻报道的成败至关重要。选取什么样的视角,能够体现出被采访者的地位及受尊重程度。在新闻报道当中,被报道者是新闻事实的主要参与者,与报道者是完全平等的。报道者既不能因为对方位高权重而唯唯诺诺、受宠若惊,也不能因为对方是身处下层的黎民百姓而居高临下。应当一视同仁地对待采访对象。仰视的视角有拔高效果,不利于真实反映,俯视的视角着重于大场景的展现,而不适合人物采访,因此,平视的视角最适于表现平等。不论受访者身份地位如何,都应当给予同样的尊重,而不应厚此薄彼。人是生而平等的,这种人文主义精神的贯彻应当体现在细节上。
当今的社会受众在阅读新闻文本的同时,对相关图片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希望从图片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得到更多的视觉感受,对于发生的新闻事件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为新闻报道配备图片的时候,要注意考虑是否能够正确引导受众,是否反映出了对事物本身的一种关怀和思考,是否能够传递出事件本质的信息。另外,在公布当事人照片的时候,尤其要尊重其隐私权及肖像权,这是新闻图片体现人文关怀的至关重要的一点。当今的社会是法制社会,社会的各项事业都进入了法制化轨道,媒介传播也不例外。被采访者是新闻行业最宝贵的资源,对这种资源的过度掠夺是要付出代价的。在公众的知情权及当事人的隐私权中,应当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这是新闻从业者必须要把握的首要问题。
第四,新闻报道应担负起疏导社会矛盾,缓解社会纠纷的责任。
新闻媒体作为有力的社会舆论公器,在提高国民素质、构建积极的社会价值体系方面,负有艰巨的责任。体现在报道内容上,应注意各种题材类型的新闻的合理比例关系,避免千篇一律,考虑到受众多样化的合理需求,以期能够全面、完整地反映人类社会及其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从而在传递积极进取的文化价值观上有所促进,对构建有序的社会体系起到良好的社会导向的作用。
新闻媒介在报道中倾注人文关怀意识,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下达于广大群众,并将群众的呼声如实及时地反映出来,真正地充当群众的代言人及党和国家的喉舌,唯有如此,才能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起到积极正面的作用,既树立了自身的良好形象,又提升了自己的人文素养,同时,还能担负起构建美好社会的历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