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践社区的非正式自由学习空间特征对创新思维养成和创新能力培养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构建创新能力培养型大学生实践社区是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结构和大学生群体的成长阶段特征,要求对该类社区的构建给予必要的干预,需要源于正式组织的外部力量积极营造创新环境引导并扶持社区的发展,并准确定位其功能指向。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实践社区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实践社区属于一种非正式联系性的学习组织模式,它因为有助于促进成员间的知识共享和创新而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从Brown、Lave等(1991)提出“实践社区”[1-2]到现在,企业组织和教育组织是实践社区应用发展和研究所关注的两个主要领域。
一方面,企业组织应用实践社区提升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在大力促进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和创新方面是极其有效的工具之一[3-4]。
另一方面,教育组织中的相关研究指出教师实践社区有助于学校的教学改革和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参与实践社区可以引发教师自我反思并更新教育理念和行为视角,如王陆等(2011、2012、2014)针对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对在线实践社区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系列研究[5-8]。此外,李艳梅等(2007)对宁夏地区四所高校中的大学生实践社区的发展现状和组织承诺进行了调查研究[9]。
在教育信息化和互联网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自发产生组建的各种形式的大学生实践社区正蓬勃发展。面对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时代重任,关注并研究如何引导和构建大学生实践社区,充分发挥其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推动作用,是我们需要迫切进行的研究工作之一。
二、创新能力培养型大学生实践社区的构建
在实践社区的初期研究中,学者们对实践社区特征的认识停留在外层的表象上,认为实践社区的产生和构建是自发且非正式的,无需刻意的组织管理和干预。但在实践社区的不断发展和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后,更多的学者指出为了提高社区内成员间的知识共享水平和实践社区的作用发挥,组织应该在战略层面通过一定的方式积极参与社区维持和管理,这对实践社区的健康发展和作用发挥具有重大作用。
目前广泛存在的大学生实践社区,虽然以不同的名字和形式存在,如一些高校论坛、学习博客等,但實质上多是由大学生自发组织形成的知识共享平台,较少的一些由高校组建兴起并参与维护的,也多是以提供学生间沟通交流渠道或了解学生动态信息为主要目的。大学生实践社区在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服务这一方面尚未真正发挥作用,这一客观事实既说明了高校等教育组织尚未对实践社区的知识管理及创新功能有足够的重视,也进一步体现出对这一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并指导实践发展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其核心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使其能够以批判性和发散性的思维进行学习和看待问题,能够不盲从、不拘泥于常规,而是灵活、多变、多角度的寻求方法解决问题。这种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受到很大的限制:一方面,课堂教学更集中在已有理论的传递过程,虽然在理论教学中会使用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但引导方向更遵从于现有理论形成过程的思维路线;虽然教学过程中会融合案例解析等实际应用环节,但带有典型性的案例择取依然在很大程度上遵循固定的思维模式。这些无法避免的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大学生的思维自由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受教师深厚知识存量的影响,潜移默化的形成对教师的依赖和盲从,虽然现代的建构主义理论及教育观念发展在倡导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但教师在知识存量层面的权威性很难使学生在教学中具备思维的自由、独立发展意志,这是大学生创新思维习惯形成所面对的一个很难逾越的障碍。
而实践社区的非正式学习平台则可以为学生提供自由的思维发展空间,其中既没有任务指向性的理论学习路线约束,也没有固定发展方向的思维引导模式制约,在真正以大学生自身为主体的交流互动社区空间中,学生可以针对兴趣领域和实际问题自由拓展思维走向,在思维的互相冲击碰撞中走向发散。而交流互动主体间的地位对等性也更容易激发互相间的思维自由发展意志,促进创新思维的形成。
但需要我们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唯物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要以辩证的观念看待问题。培养创新型人才虽然要关注学生思维灵活、多变、自由的发展,但科学的进步和知识的创新是有自身的前进范式的,具有抽象意义上的发展规律性。大学生实践社区内的创新思维培养过程,在充分保证学生具有思维自由发展环境的基础上,仍然应该受到科学发展规律的引导和约束,以保证学习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发展成长的高效率。从这一问题来看,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学生实践社区需要高校或教育组织的协助和引导,而不能放任自由的任其发展,这种协助和引导应限于在创新过程和创新方向上的宏观指引,保障学生思维自由发展的总体方向性。
此外,大学生处在世界观、价值观以及性格、心智等正逐渐走向成熟的发展阶段,在形成积极思维、勇于变革的创新意识,以及不畏困难、艰苦奋斗的创新意志方面同样需要外界的引导和推动,在大学生群体内部的社交互动过程中很难形成驱动力,这一方面的驱动力更依赖于外界的输入,尤其是在高校或教育组织对实践社区的创新文化氛围营造上,使社区内的成员充分感受到创新的魅力和发展的诱惑。
综上分析,为促进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实践社区的构建不应该停留在自发形成、建设发展的状态,教育组织应该在清晰地认识实践社区的特征和作用的基础上,有限地施为进行协助和引导,既保证大学生在社区内实践互动的思维自由空间,还能促进其思维发展朝向知识创新的正确方向前进,同时在其心态意志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提供文化环境层面的助推力。
三、创新能力培养型大学生实践社区的功能指向 围绕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实践社区的功能指向应在一般实践社区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共享基础上,定位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大学生之间的社区实践互动过程中,低年级学生努力获得高年级学生的学习方法、经验、诀窍等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减少学习时间曲线,从而提升学习能力。在知识经济发展时代,高效的学习能力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有力基础。
二是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习惯的养成。在高校或教学组织营造的创新文化环境引导下,大学生的社区实践活动要紧密围绕对理论知识的批判性、权变性学习,对现实问题的多角度、多变性灵活思维,对自身发展的整体性、全面性提升,在促进形成积极创新意识、惯性创新思维、坚毅创新意志的目标指引下不断完善社区功能。
三是注重提高实践社区的自身绩效。一方面,积极引导社区成员推动社区形成充分的互惠互信氛围,在成员之间的充分信任与一致承诺中,加快新成员的快速融入,提升社区内的交换和生产效率,减小社区内的系统消耗,从而提高社区绩效。另一方面,在实践社区的持续发展过程中,与外界环境进行积极的信息交换,既要注重社区知识产品对外的生产力转化,使社区真正产生现实效益,又要注重社区自身问题的对外界反馈,引导外界对社区发展的支持和协助,避免社区长期动荡的系统消耗,使社区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Brown J S, Duguid P.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Communities-of-Practice: Toward a Unified View of Working,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J].Organization Science, 1991, 2(1):40-57.
[2] Lave J, Wenger E C.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3] Wenger E, Synder W M.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The organizational frontier[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0, 78(1): 139-145.
[4] Choi B G, Lee H S. Knowledge management strategy and its link to knowledge creation process [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02, 23(3): 173-187.
[5]王陆.教师在线实践社区的研究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11,09:30-42.
[6]王陆.教师在线实践社区COP的绩效评估方法与技术[J].中国电化教育,2012,01:61-72.
[7]王陸.教师在线实践社区中不同教师群体的反思水平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05:98-102+109.
[8]王陆,司治国,江绍祥.教师在线实践社区中的教师实践性知识建构的个案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02:101-106.
[9]李艳梅,王娟,石文典.大学生学习型实践社区发展与组织承诺[A].中国心理学会.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中国心理学会:2007:1.
基金项目:本文是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SJGY20180522)、牡丹江师范学院教改工程项目(编号:17-XJG19008)的阶段成果。
牡丹江师范学院教改项目《基于MBTI理论的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探索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8-XJ20017。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实践社区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实践社区属于一种非正式联系性的学习组织模式,它因为有助于促进成员间的知识共享和创新而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从Brown、Lave等(1991)提出“实践社区”[1-2]到现在,企业组织和教育组织是实践社区应用发展和研究所关注的两个主要领域。
一方面,企业组织应用实践社区提升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在大力促进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和创新方面是极其有效的工具之一[3-4]。
另一方面,教育组织中的相关研究指出教师实践社区有助于学校的教学改革和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参与实践社区可以引发教师自我反思并更新教育理念和行为视角,如王陆等(2011、2012、2014)针对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对在线实践社区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系列研究[5-8]。此外,李艳梅等(2007)对宁夏地区四所高校中的大学生实践社区的发展现状和组织承诺进行了调查研究[9]。
在教育信息化和互联网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自发产生组建的各种形式的大学生实践社区正蓬勃发展。面对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时代重任,关注并研究如何引导和构建大学生实践社区,充分发挥其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推动作用,是我们需要迫切进行的研究工作之一。
二、创新能力培养型大学生实践社区的构建
在实践社区的初期研究中,学者们对实践社区特征的认识停留在外层的表象上,认为实践社区的产生和构建是自发且非正式的,无需刻意的组织管理和干预。但在实践社区的不断发展和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后,更多的学者指出为了提高社区内成员间的知识共享水平和实践社区的作用发挥,组织应该在战略层面通过一定的方式积极参与社区维持和管理,这对实践社区的健康发展和作用发挥具有重大作用。
目前广泛存在的大学生实践社区,虽然以不同的名字和形式存在,如一些高校论坛、学习博客等,但實质上多是由大学生自发组织形成的知识共享平台,较少的一些由高校组建兴起并参与维护的,也多是以提供学生间沟通交流渠道或了解学生动态信息为主要目的。大学生实践社区在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服务这一方面尚未真正发挥作用,这一客观事实既说明了高校等教育组织尚未对实践社区的知识管理及创新功能有足够的重视,也进一步体现出对这一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并指导实践发展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其核心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使其能够以批判性和发散性的思维进行学习和看待问题,能够不盲从、不拘泥于常规,而是灵活、多变、多角度的寻求方法解决问题。这种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受到很大的限制:一方面,课堂教学更集中在已有理论的传递过程,虽然在理论教学中会使用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但引导方向更遵从于现有理论形成过程的思维路线;虽然教学过程中会融合案例解析等实际应用环节,但带有典型性的案例择取依然在很大程度上遵循固定的思维模式。这些无法避免的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大学生的思维自由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受教师深厚知识存量的影响,潜移默化的形成对教师的依赖和盲从,虽然现代的建构主义理论及教育观念发展在倡导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但教师在知识存量层面的权威性很难使学生在教学中具备思维的自由、独立发展意志,这是大学生创新思维习惯形成所面对的一个很难逾越的障碍。
而实践社区的非正式学习平台则可以为学生提供自由的思维发展空间,其中既没有任务指向性的理论学习路线约束,也没有固定发展方向的思维引导模式制约,在真正以大学生自身为主体的交流互动社区空间中,学生可以针对兴趣领域和实际问题自由拓展思维走向,在思维的互相冲击碰撞中走向发散。而交流互动主体间的地位对等性也更容易激发互相间的思维自由发展意志,促进创新思维的形成。
但需要我们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唯物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要以辩证的观念看待问题。培养创新型人才虽然要关注学生思维灵活、多变、自由的发展,但科学的进步和知识的创新是有自身的前进范式的,具有抽象意义上的发展规律性。大学生实践社区内的创新思维培养过程,在充分保证学生具有思维自由发展环境的基础上,仍然应该受到科学发展规律的引导和约束,以保证学习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发展成长的高效率。从这一问题来看,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学生实践社区需要高校或教育组织的协助和引导,而不能放任自由的任其发展,这种协助和引导应限于在创新过程和创新方向上的宏观指引,保障学生思维自由发展的总体方向性。
此外,大学生处在世界观、价值观以及性格、心智等正逐渐走向成熟的发展阶段,在形成积极思维、勇于变革的创新意识,以及不畏困难、艰苦奋斗的创新意志方面同样需要外界的引导和推动,在大学生群体内部的社交互动过程中很难形成驱动力,这一方面的驱动力更依赖于外界的输入,尤其是在高校或教育组织对实践社区的创新文化氛围营造上,使社区内的成员充分感受到创新的魅力和发展的诱惑。
综上分析,为促进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实践社区的构建不应该停留在自发形成、建设发展的状态,教育组织应该在清晰地认识实践社区的特征和作用的基础上,有限地施为进行协助和引导,既保证大学生在社区内实践互动的思维自由空间,还能促进其思维发展朝向知识创新的正确方向前进,同时在其心态意志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提供文化环境层面的助推力。
三、创新能力培养型大学生实践社区的功能指向 围绕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实践社区的功能指向应在一般实践社区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共享基础上,定位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大学生之间的社区实践互动过程中,低年级学生努力获得高年级学生的学习方法、经验、诀窍等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减少学习时间曲线,从而提升学习能力。在知识经济发展时代,高效的学习能力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有力基础。
二是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习惯的养成。在高校或教学组织营造的创新文化环境引导下,大学生的社区实践活动要紧密围绕对理论知识的批判性、权变性学习,对现实问题的多角度、多变性灵活思维,对自身发展的整体性、全面性提升,在促进形成积极创新意识、惯性创新思维、坚毅创新意志的目标指引下不断完善社区功能。
三是注重提高实践社区的自身绩效。一方面,积极引导社区成员推动社区形成充分的互惠互信氛围,在成员之间的充分信任与一致承诺中,加快新成员的快速融入,提升社区内的交换和生产效率,减小社区内的系统消耗,从而提高社区绩效。另一方面,在实践社区的持续发展过程中,与外界环境进行积极的信息交换,既要注重社区知识产品对外的生产力转化,使社区真正产生现实效益,又要注重社区自身问题的对外界反馈,引导外界对社区发展的支持和协助,避免社区长期动荡的系统消耗,使社区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Brown J S, Duguid P.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Communities-of-Practice: Toward a Unified View of Working,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J].Organization Science, 1991, 2(1):40-57.
[2] Lave J, Wenger E C.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3] Wenger E, Synder W M.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The organizational frontier[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0, 78(1): 139-145.
[4] Choi B G, Lee H S. Knowledge management strategy and its link to knowledge creation process [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02, 23(3): 173-187.
[5]王陆.教师在线实践社区的研究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11,09:30-42.
[6]王陆.教师在线实践社区COP的绩效评估方法与技术[J].中国电化教育,2012,01:61-72.
[7]王陸.教师在线实践社区中不同教师群体的反思水平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05:98-102+109.
[8]王陆,司治国,江绍祥.教师在线实践社区中的教师实践性知识建构的个案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02:101-106.
[9]李艳梅,王娟,石文典.大学生学习型实践社区发展与组织承诺[A].中国心理学会.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中国心理学会:2007:1.
基金项目:本文是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SJGY20180522)、牡丹江师范学院教改工程项目(编号:17-XJG19008)的阶段成果。
牡丹江师范学院教改项目《基于MBTI理论的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探索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8-XJ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