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从2010年7 月,我国CPI突破3% 警戒线并节节攀升,政府及时出台了多项政策调控物价,但CPI却并没有随之回落,全社会通货膨胀预期仍比较强烈。本文试图从抑制通胀传导的政策选择的角度对抑制通胀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抑制 通胀传导 政策选择
1、化解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我国物价水平的输入型影响
从2010年7 月CPI突破3% 警戒线并节节攀升,政府及时出台了多项政策调控物价。从2010年初至今,央行已八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三次上调了基准利率,而且相关部门相继出台证生产、增加供给、降低生产流通成本的政策措施,同时动用行政手段加大价格管理。从效果上看,部分食品价格虽然有所回落,但CPI却并没有随之回落,全社会通货膨胀预期仍比较强烈。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开放度的不断提高,国际性通胀对我国的冲击和影响不可避免。尤其是石油价格上涨对通胀的推动作用远远大于人民币升值对通胀的抑制作用。虽然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宏观经济逐渐进入下行轨道,石油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降有利于一直输入型通胀,然而全球经济的走势不明朗,产油国的限产措施给石油价格带来不确定性。
推进资源价格及税费改革,引导对资源的合理有序利用。适时放开价格管制措施,抑制对资源类商品的过度需求。同时提高资源税征收标准,以此限制高耗能企业产能过剩。促进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积极开拓低成本国家进口市场。
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扩大中国的战略资源储备。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往往呈现垄断或寡头的特征,我国应建立储备增强进口企业的议价能力。
在初级产品的国际贸易中努力获取定价权。一方面加强国内厂商的协调,增强谈判力,一方面建立健全商品交易所的价格发现机制,努力获取重要商品的国际定价权。
2、加快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进程
检验结果表明,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变动对我国国内物价水平的传递率较低。这样,我国央行可以较少关注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水平的影响,较多的关注货币对内币值稳定的目标,为央行实施更有弹性的汇率制度创造条件。应增加汇率的弹性和灵活性,扩大汇率浮动区间,发挥汇率在国际收支调节中的杠杆作用,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更多地通过外贸,外资,投资,产业等宏观政策的调整来进行实际汇率的调整。包括调整外资优惠政策,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出口退税等。加强金融体系建设的整体框架内完善我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3、稳步放宽资本账户管理
放宽资本账户管理可以提高货币政策的可信性和一致性,有利于国内物价水平的稳定。我国尚未实现资本账户的系统性开放,但资本账户的部分开放和资本项目的行政管制无法完全隔绝资本的自由流动,货币贸易,外商直接投资,个人项下结汇,企业和金融机构境外资本融资渠道等都能成为资本流入的渠道。我国在此过程中需要权衡货币政策可信性提高带来的通胀水平降低和资本流入带来的通胀压力增大。
积极培育资本账户开放所具备的条件,包括完善国内金融制度,培育国内资本市场,加大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建立完善国际资本流动检测体系,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向和流量的监测与管理。以经济手段对提高资本管制的有效性。可以对跨境资本流动征税,外币借款的无息准备金,信用评级和交易报告制度等市场化手段强化对资本项目的关系。
4、引导和稳定社会公众的通胀预期,降低通胀惯性
通货膨胀惯性指通胀在受到随机运动因素冲击后偏离其长期均衡水平的趋势会持续多久。惯性越高,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越低,效果就减弱,抑制通胀的社会成本也会增加。央行可以承诺采用某一名义锚,借以降低通胀惯性。这样一方面能够降低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消弱名义粘性对价格水平的迟滞影响,一方面能够改进经济参与人对未来通胀的预期,从而加强价格和工资灵活调整的程度。央行应合理调试货币政策的宽松程度,稳定社会公众的通胀预期,从而保持经济平稳持续增长,避免出现日本经济低迷,但也不能过度宽松,防止通胀抬头。在变动不居的宏观经济形势下,央行应该树立和维护矢志不渝稳定物价的声誉。
5、利用价格型工具抑制通胀
为平抑通胀的波动,央行对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应更加及时灵活,才能避免一时的高通胀变为通胀恐慌。08年的经验表明,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在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管制的条件下,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的相互影响较弱,无法形成有效的市场传导机制,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平抑价格水平变动或者促进经济增长的边际成本越来越高。今后,应当进一步加强间接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工作的运用,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有效实现货币政策调控意图。
完善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为央行间接货币政策提供必要的条件。自96年我国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市场化十年之后,07年正式推出了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即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这是有益探索。
进一步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进程,为间接货币政策提供良好环境。04年我国对金融机构实行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管理后,利率市场化目标大多实现。但是央行还是有利差管制。随着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初步完成,下一步应取消利差管制,真正使存贷款利率市场化。
加强货币政策操作规则的研究与探索,提高货币政策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有效性。利率规则(泰勒规则)的有效实施,需要国家具备完善的金融市场和活跃的政府债券交易。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不够充分,央行利率操作空间有限。所以当前我国应大力完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培育富有弹性的利率和汇率形成机制,更多的发挥价格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效能,以增强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平抑价格波动,促进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银行《我国通胀传导机制》
[2] 魏礼群《中国经济体制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
[3] 孙玉妮 浅析当前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对策
[4] R.J鲍尔《通货膨胀与货币理论》
[5]索洛泰勒弗里德曼《通货膨胀,失业与货币政策》
关键词 抑制 通胀传导 政策选择
1、化解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我国物价水平的输入型影响
从2010年7 月CPI突破3% 警戒线并节节攀升,政府及时出台了多项政策调控物价。从2010年初至今,央行已八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三次上调了基准利率,而且相关部门相继出台证生产、增加供给、降低生产流通成本的政策措施,同时动用行政手段加大价格管理。从效果上看,部分食品价格虽然有所回落,但CPI却并没有随之回落,全社会通货膨胀预期仍比较强烈。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开放度的不断提高,国际性通胀对我国的冲击和影响不可避免。尤其是石油价格上涨对通胀的推动作用远远大于人民币升值对通胀的抑制作用。虽然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宏观经济逐渐进入下行轨道,石油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降有利于一直输入型通胀,然而全球经济的走势不明朗,产油国的限产措施给石油价格带来不确定性。
推进资源价格及税费改革,引导对资源的合理有序利用。适时放开价格管制措施,抑制对资源类商品的过度需求。同时提高资源税征收标准,以此限制高耗能企业产能过剩。促进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积极开拓低成本国家进口市场。
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扩大中国的战略资源储备。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往往呈现垄断或寡头的特征,我国应建立储备增强进口企业的议价能力。
在初级产品的国际贸易中努力获取定价权。一方面加强国内厂商的协调,增强谈判力,一方面建立健全商品交易所的价格发现机制,努力获取重要商品的国际定价权。
2、加快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进程
检验结果表明,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变动对我国国内物价水平的传递率较低。这样,我国央行可以较少关注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水平的影响,较多的关注货币对内币值稳定的目标,为央行实施更有弹性的汇率制度创造条件。应增加汇率的弹性和灵活性,扩大汇率浮动区间,发挥汇率在国际收支调节中的杠杆作用,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更多地通过外贸,外资,投资,产业等宏观政策的调整来进行实际汇率的调整。包括调整外资优惠政策,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出口退税等。加强金融体系建设的整体框架内完善我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3、稳步放宽资本账户管理
放宽资本账户管理可以提高货币政策的可信性和一致性,有利于国内物价水平的稳定。我国尚未实现资本账户的系统性开放,但资本账户的部分开放和资本项目的行政管制无法完全隔绝资本的自由流动,货币贸易,外商直接投资,个人项下结汇,企业和金融机构境外资本融资渠道等都能成为资本流入的渠道。我国在此过程中需要权衡货币政策可信性提高带来的通胀水平降低和资本流入带来的通胀压力增大。
积极培育资本账户开放所具备的条件,包括完善国内金融制度,培育国内资本市场,加大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建立完善国际资本流动检测体系,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向和流量的监测与管理。以经济手段对提高资本管制的有效性。可以对跨境资本流动征税,外币借款的无息准备金,信用评级和交易报告制度等市场化手段强化对资本项目的关系。
4、引导和稳定社会公众的通胀预期,降低通胀惯性
通货膨胀惯性指通胀在受到随机运动因素冲击后偏离其长期均衡水平的趋势会持续多久。惯性越高,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越低,效果就减弱,抑制通胀的社会成本也会增加。央行可以承诺采用某一名义锚,借以降低通胀惯性。这样一方面能够降低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消弱名义粘性对价格水平的迟滞影响,一方面能够改进经济参与人对未来通胀的预期,从而加强价格和工资灵活调整的程度。央行应合理调试货币政策的宽松程度,稳定社会公众的通胀预期,从而保持经济平稳持续增长,避免出现日本经济低迷,但也不能过度宽松,防止通胀抬头。在变动不居的宏观经济形势下,央行应该树立和维护矢志不渝稳定物价的声誉。
5、利用价格型工具抑制通胀
为平抑通胀的波动,央行对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应更加及时灵活,才能避免一时的高通胀变为通胀恐慌。08年的经验表明,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在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管制的条件下,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的相互影响较弱,无法形成有效的市场传导机制,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平抑价格水平变动或者促进经济增长的边际成本越来越高。今后,应当进一步加强间接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工作的运用,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有效实现货币政策调控意图。
完善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为央行间接货币政策提供必要的条件。自96年我国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市场化十年之后,07年正式推出了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即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这是有益探索。
进一步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进程,为间接货币政策提供良好环境。04年我国对金融机构实行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管理后,利率市场化目标大多实现。但是央行还是有利差管制。随着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初步完成,下一步应取消利差管制,真正使存贷款利率市场化。
加强货币政策操作规则的研究与探索,提高货币政策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有效性。利率规则(泰勒规则)的有效实施,需要国家具备完善的金融市场和活跃的政府债券交易。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不够充分,央行利率操作空间有限。所以当前我国应大力完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培育富有弹性的利率和汇率形成机制,更多的发挥价格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效能,以增强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平抑价格波动,促进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银行《我国通胀传导机制》
[2] 魏礼群《中国经济体制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
[3] 孙玉妮 浅析当前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对策
[4] R.J鲍尔《通货膨胀与货币理论》
[5]索洛泰勒弗里德曼《通货膨胀,失业与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