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基于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文本与音韵学相关知识,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对古诗词诵读由浅入深的诵读教学策略做简要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诵读;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1-220
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语文课程的必修内容,其抒情性与感染性为语文课程中的情感教育打开了方便之门。受近代西方教育影响,语文课堂教学也开始偏向于知识的学习和技巧的分析,缺少情感方面的延伸。因此,有必要从诵读入手,引导学生挖掘古诗词中的情感内涵,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情感理解。
一、读诗悟情
有关诗词的“读”,古今盛传多种形式,如朗读、诵读、吟诵等等,每一种读都有其不同的方式和含义。朗读,就是将文字转化为语言的一般形式,其主体可以是当下的人,也可以是录音。朗诵与朗读相似,不同之处就在于是否需要声腔的美感和韵味来润饰,甚至加上表情和其他肢体语言。吟诵,吟诵是我国古代学子的一种特殊读法,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带曲调的朗读形式,吟诵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依字行腔,其主要吟诵对象是古诗文,这要求吟诵者不仅要掌握汉字的平仄读法,还要处理好旧时的入声字,甚至要对汉字音韵学有一定的研究。
诵读的概念相比于前两者较为复杂,早见于《周礼》中“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字:兴、道、讽、诵、言、语。”《说文解字》中将“讽”“诵”二字互训,后又有人为其做注,言道:“抽译其义蕴至于无穷,是之谓读。”由此可见,诵读不仅仅是将文字转化为声音,更要读明其意蕴,相比于吟诵更加注重文字的涵义。此外,诵读有时还带有背诵的意义。朱自清先生认为诵读的意思与朗诵相似,诵读虽然用平常说话的调子,但却赶不上平常说话的流畅,多少要比说话做作一些。其实诵读还有一个更加广义的概念,与朗读和朗诵有共同之处,但又有很大不同,即朗读重在解意,朗诵重在传情,诵读则重在记忆。由此可见,诵读的含义早就有之,而且处在不断地变化当中,不仅要求知声晓义,而且还要求将目标文本有感情地表达出来并背诵。所以说,诵读是一个由义到情,以诵表情,熟读成诵的过程。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也不难看出,朗读其实对于学习者的要求耕地,而吟诵则需要一定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水平。加之,诵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要求学习者通过读来感受诗词语音语调的和谐,也要求学习者掌握理解诗词的意蕴内涵,最终熟读成诵。所以总的来看,诵读是一种既适合教学环境,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主要策略。
二、读前正音
掌握文本的读音是诵读古诗词的第一步,只有明确每个字的读音才能够正确地将文本形态的诗词转化为声音形态。汉字是一种表意的文字,如果一个汉字拥有不同读音,那么它没一个读音都会含有不同的意思。因此,明确古诗词文本中的每一个字不仅是正确诵读的前提,更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并培养语感,为此,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生僻字
所谓生僻字就是指日常生活中不常用或是不常见到的字。由于古诗词与现代社会相隔久远,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有很多字词都不再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使用频率也随之降低。这些字词很可能是作者在创作时的常见或常用字,但时至今日却不再常见和常用,这类字在古诗词教学中无法避开,所以教师需要对其进行正音。如“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氓之蚩蚩,送我至剡溪”等等;还有一些名词,如“又申之以揽茝”“鸷鸟之不群兮”;还有一些,如“重湖叠巘清嘉”“头上玳瑁光”等等。
2、多音字
多音字指的是同一個字拥有两种及以上的读音,其所使用的语境不尽相同。造成多音字的原因各种各样,历史发展中的滋阴变更,汉字引申义异读,假借字使用,方言或外来词的吸收等等都会造成一字多音的现象。无论何种原因,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应该更多关注到字在不同情况下的正确读法。通常来说,多音字的不同读音所代表的意义也各不相同,一个人对于文字读音的正确与否可以看出其对于文本的理解和把握。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正音教学过程中,对多音字进行必要且深入的讲解,尤其要结合语境或字义来进行辨析。例如,在《离骚》中采用对比的手法讲解“悔相道之不察兮”的“相”,可以联系《木兰诗》中的“出郭相扶将”的“相”,由此明确此字的两个读音,当作“互相,交互”的意思时,读阴平音;当作“查看,省时”时,读去声。结合句义可知,“相扶将”是相互搀扶的意思;“相道”翻译成查看和选择道路。结合字义来明确读音是经常会遇到的情况,但当无法结合字义进行辨析时,就需要结合诗歌文本的语境来揣摩作者的心情。例如,在《秋兴八首(其一)》中,“孤舟一系故园心”的“系”字有两个读音,分别是“ji”和“xi”,前者为打结,后者为牵挂、惦记的意思。如果单从句义角度分析,两个解释似乎都很合理,但如果结合该诗意境或创作背景来看,就可以明白这其实是作者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面对秋景与国破家亡,多愁多病的当下,所抒发的对故乡的牵念,故应该“xi”。
综上所述,读的过程不仅仅是体悟诗词的情感内容,更要从中感受到诗词本身的语言美感。古诗词的语言美体现在多个方面,从语言表达到内容,再到情感体悟。总的来说,古诗词教学是离不开诵读的,而且诗词诵读过程应该是一个注重接受、产生体验、保持熏陶的过程,教师应该利用多种形式来进行反复诵读,强调体悟过程,帮助学生感悟形象,品味语言,提高道德与审美素养。
参考文献
[1]孙佳楠. 高中古诗词诵读教学的困境及对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8.
[2]龚执国.论诵读教学方法[J].中学语文,2018(15):39-40.
[3]高玉.诵读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中的应用探讨[J].试题与研究,2018(13):152.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芦溪中学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诵读;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1-220
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语文课程的必修内容,其抒情性与感染性为语文课程中的情感教育打开了方便之门。受近代西方教育影响,语文课堂教学也开始偏向于知识的学习和技巧的分析,缺少情感方面的延伸。因此,有必要从诵读入手,引导学生挖掘古诗词中的情感内涵,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情感理解。
一、读诗悟情
有关诗词的“读”,古今盛传多种形式,如朗读、诵读、吟诵等等,每一种读都有其不同的方式和含义。朗读,就是将文字转化为语言的一般形式,其主体可以是当下的人,也可以是录音。朗诵与朗读相似,不同之处就在于是否需要声腔的美感和韵味来润饰,甚至加上表情和其他肢体语言。吟诵,吟诵是我国古代学子的一种特殊读法,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带曲调的朗读形式,吟诵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依字行腔,其主要吟诵对象是古诗文,这要求吟诵者不仅要掌握汉字的平仄读法,还要处理好旧时的入声字,甚至要对汉字音韵学有一定的研究。
诵读的概念相比于前两者较为复杂,早见于《周礼》中“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字:兴、道、讽、诵、言、语。”《说文解字》中将“讽”“诵”二字互训,后又有人为其做注,言道:“抽译其义蕴至于无穷,是之谓读。”由此可见,诵读不仅仅是将文字转化为声音,更要读明其意蕴,相比于吟诵更加注重文字的涵义。此外,诵读有时还带有背诵的意义。朱自清先生认为诵读的意思与朗诵相似,诵读虽然用平常说话的调子,但却赶不上平常说话的流畅,多少要比说话做作一些。其实诵读还有一个更加广义的概念,与朗读和朗诵有共同之处,但又有很大不同,即朗读重在解意,朗诵重在传情,诵读则重在记忆。由此可见,诵读的含义早就有之,而且处在不断地变化当中,不仅要求知声晓义,而且还要求将目标文本有感情地表达出来并背诵。所以说,诵读是一个由义到情,以诵表情,熟读成诵的过程。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也不难看出,朗读其实对于学习者的要求耕地,而吟诵则需要一定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水平。加之,诵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要求学习者通过读来感受诗词语音语调的和谐,也要求学习者掌握理解诗词的意蕴内涵,最终熟读成诵。所以总的来看,诵读是一种既适合教学环境,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主要策略。
二、读前正音
掌握文本的读音是诵读古诗词的第一步,只有明确每个字的读音才能够正确地将文本形态的诗词转化为声音形态。汉字是一种表意的文字,如果一个汉字拥有不同读音,那么它没一个读音都会含有不同的意思。因此,明确古诗词文本中的每一个字不仅是正确诵读的前提,更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并培养语感,为此,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生僻字
所谓生僻字就是指日常生活中不常用或是不常见到的字。由于古诗词与现代社会相隔久远,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有很多字词都不再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使用频率也随之降低。这些字词很可能是作者在创作时的常见或常用字,但时至今日却不再常见和常用,这类字在古诗词教学中无法避开,所以教师需要对其进行正音。如“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氓之蚩蚩,送我至剡溪”等等;还有一些名词,如“又申之以揽茝”“鸷鸟之不群兮”;还有一些,如“重湖叠巘清嘉”“头上玳瑁光”等等。
2、多音字
多音字指的是同一個字拥有两种及以上的读音,其所使用的语境不尽相同。造成多音字的原因各种各样,历史发展中的滋阴变更,汉字引申义异读,假借字使用,方言或外来词的吸收等等都会造成一字多音的现象。无论何种原因,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应该更多关注到字在不同情况下的正确读法。通常来说,多音字的不同读音所代表的意义也各不相同,一个人对于文字读音的正确与否可以看出其对于文本的理解和把握。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正音教学过程中,对多音字进行必要且深入的讲解,尤其要结合语境或字义来进行辨析。例如,在《离骚》中采用对比的手法讲解“悔相道之不察兮”的“相”,可以联系《木兰诗》中的“出郭相扶将”的“相”,由此明确此字的两个读音,当作“互相,交互”的意思时,读阴平音;当作“查看,省时”时,读去声。结合句义可知,“相扶将”是相互搀扶的意思;“相道”翻译成查看和选择道路。结合字义来明确读音是经常会遇到的情况,但当无法结合字义进行辨析时,就需要结合诗歌文本的语境来揣摩作者的心情。例如,在《秋兴八首(其一)》中,“孤舟一系故园心”的“系”字有两个读音,分别是“ji”和“xi”,前者为打结,后者为牵挂、惦记的意思。如果单从句义角度分析,两个解释似乎都很合理,但如果结合该诗意境或创作背景来看,就可以明白这其实是作者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面对秋景与国破家亡,多愁多病的当下,所抒发的对故乡的牵念,故应该“xi”。
综上所述,读的过程不仅仅是体悟诗词的情感内容,更要从中感受到诗词本身的语言美感。古诗词的语言美体现在多个方面,从语言表达到内容,再到情感体悟。总的来说,古诗词教学是离不开诵读的,而且诗词诵读过程应该是一个注重接受、产生体验、保持熏陶的过程,教师应该利用多种形式来进行反复诵读,强调体悟过程,帮助学生感悟形象,品味语言,提高道德与审美素养。
参考文献
[1]孙佳楠. 高中古诗词诵读教学的困境及对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8.
[2]龚执国.论诵读教学方法[J].中学语文,2018(15):39-40.
[3]高玉.诵读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中的应用探讨[J].试题与研究,2018(13):152.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芦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