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古代绘画历史悠久,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但在魏晋以前绘画者低位底下,没有载入史书,都是有画工统一完成的,没有个别的画家名字,其绘画功能也主要是为统治者美化宫廷所用,知道东晋顾恺之的问世,绘画才有了质的飞跃,顧恺之不仅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个记载名字的人,同时顾恺之作为上层人物带动了绘画的审美艺术,绘画从此不再为上层人物所不耻,从而提高了绘画的地位。顾恺之不仅具有精湛的绘画技巧,还提出了划时代的绘画理论——传神论。对中国绘画的创新发展具有伟大的意义。
【关键词】:传神写照;迁秒得想;玄学;美感思想
一、个人概述
顾恺之(公元345年——公元406年),东晋时期著名的画家,士族家庭出身,东晋时期的诗人、书法家、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人(现在的江苏焦溪)。顾恺之博学多才,自幼受家庭影响较深,才艺多样,尤其是对绘画情有独钟,工于诗赋、书法,尤其善绘画。精于人物画像,佛像,花鸟禽兽以及山水等等,尝有画绝、文绝和痴绝,时人称之为三绝。
二、解读顾恺之画作背景
顾恺之的绘画作品,不仅有一些名人肖像画,还有一些佛像,在当时极为流传,并且还有一些题材与汉代的绘画有着联系,如飞禽走兽,另外,顾恺之还为名流人士画了不少的肖像画。从而改变了汉代以礼教为主的绘画风格,形成以观察人物的特点的新的表达方法和艺术表现手——就是把礼教和政治改变成重视人物的形神,从而扩宽绘画的艺术视野的空间,也就是注重表达人物的“传神”的特点。
三、简述顾恺之的主要艺术成就
虽然顾恺之的真迹没有流传下来,但根据历史文献记载顾恺之的画作非常多,例如有关隋朝的《司马宣王像》、《刘牢之像》、《列仙图》等,还有其他的《桂阳王美人图》、《凫雁水鸟图》、《水府图》、《夏禹治水图》等等。最著名的绘画作品有根据曹植的《洛神赋》所创作的《洛神赋图》以及劝诫妇女品德的《列女仁智图》和《女史箴图》, 即使没有真迹流传下来,但却有相关的摹本。
四、谈顾恺之的美学思想——传神论的实质
1.“神”从哲学概念转为美学范畴来阐述传神论
顾恺之从小就比较的聪慧,并且热爱动脑筋学习,顾恺之曾经想给殷仲堪画像,但是殷仲堪自身患有眼疾,就推迟了,但是,顾恺之却巧妙的运用“飞白”的绘画技巧来为殷仲堪作画,以修饰他的眼疾,得到了世人的称赞,这充分的证明了顾恺之在绘画是善于思考以及他深厚的绘画功底。
2.传神写照
顾恺之最早提出了传神论的观点,并且对中国绘画影响深远,其中的“传神写照”和“以形写神”的观点成为中国绘画的理论核心。在《魏晋胜流画赞》中,顾恺之讲到,在绘画时,尤其是在画人物时,不仅要追求对象的形似,更要注重对象的神似,绘画意在传神,要通过“以形写神”来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气质。而光描绘对象的形,那只是单纯的模仿。并且讲到人的精神气质要通过眼睛来表现出来,即顾恺之认为在绘画中人物的肢体形态并不重要,而人物画的传神是要通过眼睛来表达出来。以至于顾恺之赢得了“顾长康画,有苍生来所无”的美誉。这是对顾恺之绘画理论极高的评价。
3.顾恺之的美感思想的主要范畴:美、善、妙、趣、情、玄常
关于顾恺之美感思想的“美”主要是指对形象的细致刻画,是对对象的描绘从而给审美者带来心理上的美感,这与他的“密体”密不可分,“美”来源于顾恺之的《论语》中所讲的“怜美之体”、“美丽之形”等用词中。在顾恺之的美学思想中所讲的美与艺术品的客观方面没有太大的联系,主要指主观方面的审美感觉,同时与道德方面的功名利禄更加没有关系。“善”主要指艺术品真实的反应客观对象,是作为对艺术美感思想评判的一种标准,是一种遇道德无关的艺术判断词,不注重功利性的作用。在《三马》中,顾恺之赋予了它“善”的艺术美感,因为它形象性的表现出了马腾空而起的神态的真实性。
4.玄学影响下的传神论
在魏晋时期,玄学作为一种主要的哲学思想,主要以老庄道家玄学为中心,因为在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争不断,以三纲五常的繁琐学风为中心的儒学思想位置开始面临着瓦解,而以安身立命的玄学逐渐开始流行,鼓吹寻求个体的无拘无束,不受形式,常规的束缚,对社会的黑暗面和人生的苦难进行猛烈的批判,这就逐渐形成老庄道家思想的精髓。
以玄学哲学为基础的老庄思想非常重视“养生”,并且还把养生与对人格理想的追求结合在一起。在《养生论》中,嵇康讲到,一个有涵养的人的外形主要通过他内在的精神所形成的,内在的精神气质必须通过其外形而存在。嵇康纵然认为“呼吸吐纳”、“服食”等对养生的重要性,但是嵇康更加的强调精神的作用,他强调“修性以保神”。
五、顾恺之的艺术成就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为后来职业画家树立了榜样,提高了绘画的身价
在顾恺之以前的绘画都是有画工所完成,身份底下,为上层人物所不齿,绘画主要是为美化宫廷所用,被上层人物的喜好所控制,直到顾恺之时候,绘画不再被宫廷所左右,上层社会的文人雅士开始逐渐接触绘画,绘画不再是独立的为统治者所利用,从而加大了绘画的艺术功能,被广大人们所接受,从而,大大的提高了绘画的身价,为后世职业画家树立了榜样。
第二:追求表现对象的神韵奠定“以形写神”的理论基础。
顾恺之的理论成果——《启蒙记》已经不存在了,我们现在所了解到的三篇画论主要保存在唐代绘画理论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有《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论画》,“传神”则是顾恺之绘画理论的精髓,其理论的中心思想包括有“以形写神”、“迁想妙得”、“传神论”等。“以形写神”主要是在绘画时要表现出主体的形神兼备。“迁想妙得”是指在绘画创作时要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相统一,即“迁想”的指主体,是画家在绘画创作时对对象的观察与揣摩、体会与构思,就是想象思维的过程。
第三:成功创造了“密体”画派。
顾恺之所创造的“密体”画派风格突出的表现在他以中锋平动为主的“春蚕吐丝”的笔法上,这与唐朝吴道子所创作状若“莼菜条”的“疏体”是截然不同的。顾凯之的笔墨细勁结实,犹如“春蝉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在《女史箴图》中更加淋漓尽致的表现出古代的质量精神在线中所表现出来,同时将书法用笔的遒劲有力也体现出来了。但是顾恺之却没有将书法运用到绘画之中,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有“春蚕吐丝”的笔法,但一直延续到魏晋时期顾恺之时期也没有革新,,顾恺之常研究书法,但是却没有将书法与绘画结合起来,这样,“春蝉吐丝”的笔法与晋朝以及晋朝以前的隶书行书等笔法毫无关系。因此,说“密者”不密,也不为过。顾恺之在笔法上出现的不足之处,知道唐代吴道子才加以补充,吴道子将书法的用笔运用到绘画中,创造出状若“莼菜条”的“疏体”,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如“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视觉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绶祥 《魏晋南北朝绘画史》中国画研究所,1982,(2)
[2] 叶朗的《中国美术史大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 葛路的《中国绘画美学范畴体系》[m].漓江出版社,1989
【关键词】:传神写照;迁秒得想;玄学;美感思想
一、个人概述
顾恺之(公元345年——公元406年),东晋时期著名的画家,士族家庭出身,东晋时期的诗人、书法家、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人(现在的江苏焦溪)。顾恺之博学多才,自幼受家庭影响较深,才艺多样,尤其是对绘画情有独钟,工于诗赋、书法,尤其善绘画。精于人物画像,佛像,花鸟禽兽以及山水等等,尝有画绝、文绝和痴绝,时人称之为三绝。
二、解读顾恺之画作背景
顾恺之的绘画作品,不仅有一些名人肖像画,还有一些佛像,在当时极为流传,并且还有一些题材与汉代的绘画有着联系,如飞禽走兽,另外,顾恺之还为名流人士画了不少的肖像画。从而改变了汉代以礼教为主的绘画风格,形成以观察人物的特点的新的表达方法和艺术表现手——就是把礼教和政治改变成重视人物的形神,从而扩宽绘画的艺术视野的空间,也就是注重表达人物的“传神”的特点。
三、简述顾恺之的主要艺术成就
虽然顾恺之的真迹没有流传下来,但根据历史文献记载顾恺之的画作非常多,例如有关隋朝的《司马宣王像》、《刘牢之像》、《列仙图》等,还有其他的《桂阳王美人图》、《凫雁水鸟图》、《水府图》、《夏禹治水图》等等。最著名的绘画作品有根据曹植的《洛神赋》所创作的《洛神赋图》以及劝诫妇女品德的《列女仁智图》和《女史箴图》, 即使没有真迹流传下来,但却有相关的摹本。
四、谈顾恺之的美学思想——传神论的实质
1.“神”从哲学概念转为美学范畴来阐述传神论
顾恺之从小就比较的聪慧,并且热爱动脑筋学习,顾恺之曾经想给殷仲堪画像,但是殷仲堪自身患有眼疾,就推迟了,但是,顾恺之却巧妙的运用“飞白”的绘画技巧来为殷仲堪作画,以修饰他的眼疾,得到了世人的称赞,这充分的证明了顾恺之在绘画是善于思考以及他深厚的绘画功底。
2.传神写照
顾恺之最早提出了传神论的观点,并且对中国绘画影响深远,其中的“传神写照”和“以形写神”的观点成为中国绘画的理论核心。在《魏晋胜流画赞》中,顾恺之讲到,在绘画时,尤其是在画人物时,不仅要追求对象的形似,更要注重对象的神似,绘画意在传神,要通过“以形写神”来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气质。而光描绘对象的形,那只是单纯的模仿。并且讲到人的精神气质要通过眼睛来表现出来,即顾恺之认为在绘画中人物的肢体形态并不重要,而人物画的传神是要通过眼睛来表达出来。以至于顾恺之赢得了“顾长康画,有苍生来所无”的美誉。这是对顾恺之绘画理论极高的评价。
3.顾恺之的美感思想的主要范畴:美、善、妙、趣、情、玄常
关于顾恺之美感思想的“美”主要是指对形象的细致刻画,是对对象的描绘从而给审美者带来心理上的美感,这与他的“密体”密不可分,“美”来源于顾恺之的《论语》中所讲的“怜美之体”、“美丽之形”等用词中。在顾恺之的美学思想中所讲的美与艺术品的客观方面没有太大的联系,主要指主观方面的审美感觉,同时与道德方面的功名利禄更加没有关系。“善”主要指艺术品真实的反应客观对象,是作为对艺术美感思想评判的一种标准,是一种遇道德无关的艺术判断词,不注重功利性的作用。在《三马》中,顾恺之赋予了它“善”的艺术美感,因为它形象性的表现出了马腾空而起的神态的真实性。
4.玄学影响下的传神论
在魏晋时期,玄学作为一种主要的哲学思想,主要以老庄道家玄学为中心,因为在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争不断,以三纲五常的繁琐学风为中心的儒学思想位置开始面临着瓦解,而以安身立命的玄学逐渐开始流行,鼓吹寻求个体的无拘无束,不受形式,常规的束缚,对社会的黑暗面和人生的苦难进行猛烈的批判,这就逐渐形成老庄道家思想的精髓。
以玄学哲学为基础的老庄思想非常重视“养生”,并且还把养生与对人格理想的追求结合在一起。在《养生论》中,嵇康讲到,一个有涵养的人的外形主要通过他内在的精神所形成的,内在的精神气质必须通过其外形而存在。嵇康纵然认为“呼吸吐纳”、“服食”等对养生的重要性,但是嵇康更加的强调精神的作用,他强调“修性以保神”。
五、顾恺之的艺术成就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为后来职业画家树立了榜样,提高了绘画的身价
在顾恺之以前的绘画都是有画工所完成,身份底下,为上层人物所不齿,绘画主要是为美化宫廷所用,被上层人物的喜好所控制,直到顾恺之时候,绘画不再被宫廷所左右,上层社会的文人雅士开始逐渐接触绘画,绘画不再是独立的为统治者所利用,从而加大了绘画的艺术功能,被广大人们所接受,从而,大大的提高了绘画的身价,为后世职业画家树立了榜样。
第二:追求表现对象的神韵奠定“以形写神”的理论基础。
顾恺之的理论成果——《启蒙记》已经不存在了,我们现在所了解到的三篇画论主要保存在唐代绘画理论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有《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论画》,“传神”则是顾恺之绘画理论的精髓,其理论的中心思想包括有“以形写神”、“迁想妙得”、“传神论”等。“以形写神”主要是在绘画时要表现出主体的形神兼备。“迁想妙得”是指在绘画创作时要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相统一,即“迁想”的指主体,是画家在绘画创作时对对象的观察与揣摩、体会与构思,就是想象思维的过程。
第三:成功创造了“密体”画派。
顾恺之所创造的“密体”画派风格突出的表现在他以中锋平动为主的“春蚕吐丝”的笔法上,这与唐朝吴道子所创作状若“莼菜条”的“疏体”是截然不同的。顾凯之的笔墨细勁结实,犹如“春蝉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在《女史箴图》中更加淋漓尽致的表现出古代的质量精神在线中所表现出来,同时将书法用笔的遒劲有力也体现出来了。但是顾恺之却没有将书法运用到绘画之中,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有“春蚕吐丝”的笔法,但一直延续到魏晋时期顾恺之时期也没有革新,,顾恺之常研究书法,但是却没有将书法与绘画结合起来,这样,“春蝉吐丝”的笔法与晋朝以及晋朝以前的隶书行书等笔法毫无关系。因此,说“密者”不密,也不为过。顾恺之在笔法上出现的不足之处,知道唐代吴道子才加以补充,吴道子将书法的用笔运用到绘画中,创造出状若“莼菜条”的“疏体”,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如“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视觉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绶祥 《魏晋南北朝绘画史》中国画研究所,1982,(2)
[2] 叶朗的《中国美术史大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 葛路的《中国绘画美学范畴体系》[m].漓江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