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倡导人文精神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weini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人类尽情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巨大福祉时,人类的生活却越来越非人化。“人”在我们的生活中正在全面消退,表现在教育上,如为了让孩子将来多挣些钱满足他们的物质欲望,我们正在残酷地剥夺孩子的童年,将他们金色的童年消耗在繁多技能的学习和习题的演练中。教育中的拜金主义、拜权主义、分数挂帅、文凭至上等功利主义思潮盛行,社会责任、道德伦理、民族使命和人类前途都被消解在日益膨胀的个人私欲之中。孩子们出现的人格缺失、心理失衡、情感荒漠等现象越来越让人揪心。
  人似乎迷失了自己,失去了生活的意义。究其原因,是我们的社会缺乏人文精神!
  有不少学者指出,我们都是在一种缺乏人文关照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从开始接受教育到走向社会一直如此。在学校教育中,虽然我们也开设了文史哲艺等培养人文精神的学科,但不少老师迫于升学压力,把人文学科变成死记硬背的东西来应付考试,而科学课程如数理化生等又专注于理性逻辑思维的训练。这两类知识在传授中都忽略挖掘知识的深刻内涵而成为空洞的教条,也就失去了价值导向功能和启迪益智的功能。我国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摧毁了人的精神自由,剥夺了人探究、创造的自由。成长于这种环境的人,很难有一种人文的自觉,很难认识到人文在整个社会中应该具有的价值、地位和作用。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如何使学生从小有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让其健康成长?如何让人文精神教育重回校园?我们认为,除了在学科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失为一条很好的途径。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程利国教授认为,在心理科学中,人文精神应该优于实证精神而居于主导地位。“我们人类之所以需要心理学,不单单要通过实证的手段去获取心理活动的规律性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提升我们精神生活的质量,让人们感悟到生命存在的社会价值。在当今世界,关于人的价值、人的命运、人的需要、人的创造力、人的自由解放和人际关系的协调等,已日益成为哲学和心理学共同关注的聚焦点。这些聚焦点,正深深地嵌入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折射出新时代精神的精华。”人文精神最重要的是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强调人的尊严,把人看作是宇宙间的最高价值,肯定作为精神性的存在的人,他有自己的情感体验、生命追求、理论阐释、价值观念、实践准则和评价体系。它既包含狭义的科学精神中所存的求真、求实、创新、存疑的精神;又包含狭义的人文主义中的求善、求美、自由、本真的超越精神。它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是对生命的敬畏。它追求一种“全人化”,它是一种普遍的人文关怀。一个社会如果缺乏对人类社会终极关怀的人文精神,就不知该走向何处;一个人如果缺乏人文精神的熏陶,就丧失了起码的道德感和羞耻感。可见,任何时候缺失人文精神,必会丧失人所应有的一切生存意蕴。
  人文精神关注的对象是人文世界特别是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价值。人文精神的目标指向是使人“真正成为人”,使人更富于人道精神。人文精神本身就包含一种德育观念,一种教化倾向,这是极为重要的。人文精神与德育,无论在内容方面(如怎样做人),还是在形式方面(如教化功能),都是直接相通的,甚至是直接同一的。德育作为育人的一门学问,是对人文精神的最直接、最自觉的精神阐释和守护。在一定意义上说,德育实质上是一种人文教化。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又正是德育的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倡导建立的现代德育更强调的是培养健全完美的人格,即在思想政治品德等部分德育精神之外,还要包括非认知心理因素,如良好健康的心理品格,如善于适应环境、承受困难,开创精神,善与人处等。要让学生具有端正的志向,健全的心理与社会需要的多样才能。实现这些培养目标仅靠说教是不能实现的,必须用人文精神去化育。这些,都涵盖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中。
  
  二、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体现和实践人文精神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发展全体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目标,心理素质是以个体的生理条件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的和发展整合的,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素质。它包括认知因素、个性因素和适应性因素三个方面。
  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就是使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各成分都得到健康发展,使其形成正常的智能,完善的人格和良好的适应能力,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奠定心理基础。
  心理健康的实质是一种适应。适应本身就具有发展的功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倡一种发展的理念,提倡全人发展,全体发展,关注每个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和潜能开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帮助他们度过成长中的危机,为其终身发展和最终的自我实现奠定内在基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具有为人服务的倾向,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具有辅导者与学生之间的民主、平等的新型人际关系,体现了民主、平等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丰富与充实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满足了学生精神心灵的需求与人格发展的需求。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更好地实践人文精神呢?
  1.充分肯定、尊重和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合理性需要
  人文精神以人为最高目标,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它把人的存在及其活动视为价值世界的核心,强调人是基本的出发点,也是最后的归宿;强调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突出人是主体的原则。一个社会要能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使人们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要发展人的个性,没有个性的充分发展,人们的潜能就得不到发挥,就无法贡献自己一份独到价值。所谓个人的个性发展,即把自己培养成具有主体意识而又富于真才实学的人,它是个人独特潜能的充分发挥。人的个性的发展本质上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是个人天资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
  所以,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要充分肯定、尊重和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合理性需要。其中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端正教育者的人性观。人性观是指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背后的深层次的教育观念,它深刻地影响着教育者的教育行为。在学校中,要建立人性化的学校管理制度,强调教育民主,强调尊重学生;要坚持人性化的教育原则,教育工作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要探索人性化的教育方法,关注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不断发现自我和完善自我,使个性不断完善。
  2.强化养成性,营造良好的人文
其他文献
一个四年级的男孩说:“爸爸很爱我,从我出生的那天起,我要什么,他就给我买什么,一次几百元的零花钱塞给我,是常有的事。难道这是真的爱吗?”  一位在班里堪称“邋遢大王”的五年级孩子说:“妈妈很爱我,饭熟了,她把饭盛好端到我面前,有时还喂我;作业写完了,她把铅笔替我削好,把我书包里的学具码放得整整齐齐;衣服脏了,总是不厌其烦地给我洗干净,我要做,但她总是不让,这样的事情她几乎天天不辞辛苦地重复着。  
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时代,每天的生活和感觉越来越被无形的、不可捉摸的现象所决定。对于忠诚度和稳定性的崇尚已经被对于灵活性和创造力的渴望所取代,而后者是由多元且富足的
本次课程成果与预期比较 邵韦平:这次开放式教学活动反响很好,社会各方面给予很大的关注,学生似乎也很满意。在清华搞教学对我们这样的职业建筑师来说还是很有挑战的,我们也在做
期刊
“感知空间:建筑之重新想象”这个题目并不简单:要求在皇家艺术学院华丽的鲍扎式空间——这一传统的展览环境中,表现出建筑的体验性和力量感。建筑类展览中常常包含大量的图纸
一、当前职高生考试作弊分析    (一)考试作弊的表现  从数量上看(下列数字是 我校2004届国际金融(3)班42人的调查结果),在考试时主动作弊的占10%;有30%的学生严守考场规则,不作弊;其余60%的人态度被动,考场严就遵守纪律,考场乱就作弊。  从具体表现看,在闭卷考试中,作弊的手段若按采用多少的顺序排列,则是:1.偷看别人卷子;2.偷看书本;3.带小条打小抄;4.交头接耳对答案;5.和
窗户是用来制造空间的,它宣告了场所的存在.靠窗的座位、窗台、凸窗、游廊、遮板、百叶窗、窗帘等都标识出了窗户在立面上或在房间里的位置.20世纪以来,窗框和玻璃制品的技术
伏龙观震后抢险维修工程是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由国家文物局主持的灾后重建的重点工程之一,也是全国灾后重建工程中最早开工和最早竣工的文物保护维修工程.工程自2
齐欣:中国教育的问题不光是建筑教育的问题,而是从幼儿园开始.都是老师灌输的多,而学生自己的想法少,老师总存给学生一个特别明确的标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所以就变得学生不需
我班有一名学生耿浩,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不知是谁,给了他个美名“爆竹。”名字不雅,倒也名副其实。耿浩因为上课看课外书,被老师看到,正当老师想没收他的书时,他猛地把书撕成了两半;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