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社会化服务政策的文献量化研究:r1978—2020年

来源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eeeeedddd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不断完善的政策体系,本文系统搜集了1978—2020年公开发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政策文本,利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方法,首先从发文时间、政策主题两方面归纳政策总体发展趋势,其次从“政策目标—政策工具—目标人群”匹配视角分析了政策变迁的具体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社会化服务政策发展经历了“制度创新—政策突破—逐步完善—全面推进”四个时期,其政策目标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的特征,政策工具结构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政策目标—政策工具—目标人群”的错配现象.
其他文献
三孩政策是我国新时期根据人口结构实际适时调整的重要人口发展策略。为化解中国居民生育意愿偏低,构建生育友好的家庭亲善福利体系是完善“三孩政策”的解困之举。基于中国情境,比照国际促进生育水平提高的家庭亲善福利举措,发现我国现有家庭亲善福利实践主要面临:婴幼儿托育服务严重短缺,子女照料成为员工后顾之忧;产假延长而陪产假有限,男女抚育子女的法定责任不对称;育儿援助范围过于狭窄,亟待普惠性儿童津贴等问题。为此,应该借助中国生育文化中多子多福、养儿防老和给孩子一个伴的情境因素,促成生育行为的发生,融主客体要素为一
论文采用熵值法测度了2006-2017年我国30个省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以绿色技术创新作为中介变量,通过动态面板的系统GMM方法,检验了环境规制、绿色技术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作用关系,以及市场化程度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环境规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U”型非线性影响,与绿色技术创新间存在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态势,且绿色技术创新在两者关系中起到了部分正向中介的作用;市场化程度对环境规制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了负向调节作用,使环境规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U”型曲线变得更为平缓。伴随着新时代我国
《电火光中》是《女神》中尚未引起充分关注的重要诗作。诗人郭沫若在该诗的前两部分通过对米勒画作的创造性解读,以苏武和他的“弃妻”为镜像,表达了他在家国民族观念牵扯缠绕中的困境。他思念他的祖国,但他娶了敌国的女人。当时在日本留学生界盛行着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要求有日本女人的留学生就地离婚,郭沫若的爱国资格受到审查和质疑。郭沫若在这一困境中伸张“国境之外,也还有人道,也还有同胞存在!”的理念,以超克当时的民族主义观念。
本文梳理郭沫若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纪行诗,并聚焦他在反帝、反殖的国际交往活动和革命团结运动中所完成的旧体纪行诗,由此提出关于20世纪60年代文化政治实践的一组相互纠缠的问题。
连环画作为一种简单易读的文体形式,含有丰富的人际意义。本文以多模态为研究视角,构建连环画人际意义分析框架。以《花生》为例,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先对语料作微观分析,再对连环画人际意义构建作宏观分析。研究表明:(1)连环画构建人际意义时,侧重减少图像人物与读者直接交流,保持故事客观性,同时,少量直接交流能唤起读者情感共鸣;(2)构建多模态人际意义时,文本和图像模态在互动方式和态度传递两方面相互补充加强。该个案分析不仅为连环画的语言学研究拓宽了道路,而且为多模态语篇人际意义研究提供了更多实证依据,具有
邱易东,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国家一级作家、四川省特级教师。代表作《鱼的翅膀鸟的翅膀》《空巢十二月——留守中学生的成长故事》《不久以前,不久以后》等。儿童文学与儿童写作教育是当下语文教育研究的热门话题,访谈从作家视角出发洞悉儿童文学与儿童写作教育,分享作家眼中的创作观、写作观与教育观。
郭沫若的剧本《郑成功》以“古为今用”的原则,在借鉴大量历史素材的基础上,将历史经验重新激活作为应对现实的方法.该剧以跨文体的形式,对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历史进行形象化表
当前国内的电影口述史研究还处于“电影人口述史”阶段,这与从更民主角度进行历史书写的口述史学科品格还有一定的距离。尽管在史料采集、留存等技术路线上获得了可喜的成就,但如何将“口述史料”转化为“口述史学”,仍有较大的探索空间与深入的必要。21世纪初汤姆·斯坦普尔的“观众口述史”研究,基于普通观众电影记忆视角的旨趣,凸显了“口述史”的“人民性”特征;自下而上的历史书写策略,又避免了“口述史”仅作为“史料”存在的情况。对它的引介、梳理与思考,可以为国内从“电影人口述史”走向更深入的电影口述史学研究,提供一种可借鉴
文学教育是文学事业和教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但长期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其中一个突出问题是文学教育学科定位紊乱,工具论教育认知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致使当代文学教育人文精神严重缺失。文学教育具有审美熏陶、思想引导和知识传播的多重属性,需要正视和探索文学教育的合理学科定位,促使其在人才培养中发挥切实可行的积极作用。
顾城诗歌构建的“童话世界”,实质上是一种“乱世童话”。而这一特征只有从语言策略的角度考察才能明辨其独特性和基础性,以及作为时代症候的见证与隐喻意义。“乱世童话”的产生与危机,是经验与诗歌互动、摩擦的结果,更昭示着诗歌语言作为诗人面对个人与历史的基本方式的迫切性与根本性。从语言本体角度介入顾城“乱世童话”的哗变与危机,为重新认识顾城诗歌的美学策略和反思当下新诗的语言处境及美学危机提供了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