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且因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问题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给学生本人、家庭、学校、社会等都带来了较大的消极影响。因此,需要充分了解大学生心理危机现象,构建系统、科学、有效的心理危机管理机制,提升高校学生的危机应对与心理承受能力,弱化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关键词:心理危机;预防;干预
高校学生心理危机是指高校大学生在困境面前,利用传统的应对方式无法处理时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不平衡的状态,一般表现为抑郁、极度焦虑,甚至是无法控制自己。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转型和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的心理危机问题逐渐凸显,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有心理问题的高校学生数量逐年上升,甚至有学生具有严重的自杀倾向,因此,构建科学、有效的心理问题预防与干预机制十分有必要。
一、高校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学习因素
大学阶段,无论是学习环境还是教学方式都与高中截然不同,使得已经习惯了教师灌输、自己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的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尤其是在什么时候该做什么,要完成多少的任务等方面感到茫然。加之部分学生缺乏自制力,面对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思想开始松懈,逃课、沉迷网络等现象屡见不鲜,而面对考试就会出现考试恐惧综合症等心理问题,给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人际关系因素
由于大学阶段的学生大多来自不同的地区,他们在生活经验和习惯存在差异,经常会出现自闭、羞怯、敏感和冲动的情绪。另外,有的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娇生惯养,在家里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到了大学后,依然我行我素,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更有甚者同宿舍的舍友也会发生争吵和打骂的情况,进而出现厌倦学习、厌恶同学的负面情绪,甚至休学等。
(三)家庭因素
一些学生家长由于教育理念、自身修养、个人性格和文化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对学生往往会采用较为单一、粗暴的家庭教育,极易导致孩子出现自卑敏感、抑郁偏执、易怒焦虑等心理问题。同时,对孩子还具有很强的个人寄托,最终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二、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的构建
高校学生心理性危机事件并不是没来由的出现的,也不是无法预防和干预的。但是,由于我们对这一问题认识不足,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下面从高校的现实出发,就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的建立进行探讨、分析,提出具体、有效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途径。
(一)重点关注三类学生群体
干预对象是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的核心要素。但是,在实际的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很多高校的心理教师团队受人数和能力所限,无法对每一个学生都进行细致的心理普查。从这一方面看,在对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时,心理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重点关注容易出现心理危机的人群。具体而言,主要关注对象有以下几种。第一,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群体。这些学生由于家庭环境因素,极易产生自卑情绪,在学习与交往过程中担心遭受歧视。第二,学习困难学生群体。这类学生虽然普遍存在学习困难的现象,但具体原因各不相同,需要心理教师从实际出发,针对其形成原因,如能力型学习困难、暂时性学习困难、整体型學习困难等,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第三,有明显人格缺陷或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群体。这类学生由于成长环境的影响或多或少地存在强迫症、躁狂症、网瘾等心理疾病,有个别学生甚至正处于精神分裂症康复期,他们同样是必须关注的重点群体。找到了这些明确的关注对象,便为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的建立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二)营造和谐的环境氛围
在建立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的前期阶段,高校与教师必须对整体的校园环境引起重视。而对于学校的整体环境氛围的创设,需要多方合作,共同努力。从高校来看,除了教给学生文化知识,还要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让同学间互帮互助,互敬互爱,在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受到激励、鞭策,从而健康成长。从教师来看,相关教师除了积极主动地与学生交流,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以班级为单位,设立心理保健员定期向心理指导教师汇报班级心理健康状况,设立心理信息员定期开展班级心理健康信息的调查、搜集与整理工作等,借助这种形式让学生去引导学生,提升辅导效果。另外,相关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成立若干爱心小组,借助彼此的互相帮助,给予学生一种无形的力量,促使他们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接受引导、激励和鞭策,从而健康成长。
(三)开展心理危机教育
片面、错误的认识、认知方法和观念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所以,在对学生的心理危机进行预防与干预时,应加强相关教育,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正确看待生命,学会珍惜生命。比如,结合心理健康课、心理健康专业讲座、校报、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等形式,向学生传输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如此,不仅能够使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心理危机,还能在其他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时主动进行干预与引导,帮助身边的同学顺利走出心理危机。从这一角度看,在进行心理危机教育时,相关教师要对工作中所涉及干预对象的各种信息严格保密,如此才能给学生以安全感,促使他们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从而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一旦对学生心理危机采取错误的措施,不仅不会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还会给学生造成终生的破坏性影响。所以,想要科学开展心理危机教育,必须深入剖析,挖掘深层原因,从学生的心理危机实际出发,找寻解决方法,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结语
高校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与预防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高等院校必须充分关注和重视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提升预防和干预学生心理危机的水平,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曹桂红,宋雨婷.微时代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机制的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0).
[2]贾锐.构建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初探[J].知识经济,2015(21):130-130.
作者简介:
周正平,男,1981年出生,云南楚雄,研究方向:民族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
关键词:心理危机;预防;干预
高校学生心理危机是指高校大学生在困境面前,利用传统的应对方式无法处理时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不平衡的状态,一般表现为抑郁、极度焦虑,甚至是无法控制自己。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转型和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的心理危机问题逐渐凸显,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有心理问题的高校学生数量逐年上升,甚至有学生具有严重的自杀倾向,因此,构建科学、有效的心理问题预防与干预机制十分有必要。
一、高校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学习因素
大学阶段,无论是学习环境还是教学方式都与高中截然不同,使得已经习惯了教师灌输、自己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的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尤其是在什么时候该做什么,要完成多少的任务等方面感到茫然。加之部分学生缺乏自制力,面对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思想开始松懈,逃课、沉迷网络等现象屡见不鲜,而面对考试就会出现考试恐惧综合症等心理问题,给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人际关系因素
由于大学阶段的学生大多来自不同的地区,他们在生活经验和习惯存在差异,经常会出现自闭、羞怯、敏感和冲动的情绪。另外,有的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娇生惯养,在家里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到了大学后,依然我行我素,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更有甚者同宿舍的舍友也会发生争吵和打骂的情况,进而出现厌倦学习、厌恶同学的负面情绪,甚至休学等。
(三)家庭因素
一些学生家长由于教育理念、自身修养、个人性格和文化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对学生往往会采用较为单一、粗暴的家庭教育,极易导致孩子出现自卑敏感、抑郁偏执、易怒焦虑等心理问题。同时,对孩子还具有很强的个人寄托,最终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二、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的构建
高校学生心理性危机事件并不是没来由的出现的,也不是无法预防和干预的。但是,由于我们对这一问题认识不足,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下面从高校的现实出发,就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的建立进行探讨、分析,提出具体、有效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途径。
(一)重点关注三类学生群体
干预对象是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的核心要素。但是,在实际的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很多高校的心理教师团队受人数和能力所限,无法对每一个学生都进行细致的心理普查。从这一方面看,在对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时,心理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重点关注容易出现心理危机的人群。具体而言,主要关注对象有以下几种。第一,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群体。这些学生由于家庭环境因素,极易产生自卑情绪,在学习与交往过程中担心遭受歧视。第二,学习困难学生群体。这类学生虽然普遍存在学习困难的现象,但具体原因各不相同,需要心理教师从实际出发,针对其形成原因,如能力型学习困难、暂时性学习困难、整体型學习困难等,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第三,有明显人格缺陷或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群体。这类学生由于成长环境的影响或多或少地存在强迫症、躁狂症、网瘾等心理疾病,有个别学生甚至正处于精神分裂症康复期,他们同样是必须关注的重点群体。找到了这些明确的关注对象,便为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的建立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二)营造和谐的环境氛围
在建立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的前期阶段,高校与教师必须对整体的校园环境引起重视。而对于学校的整体环境氛围的创设,需要多方合作,共同努力。从高校来看,除了教给学生文化知识,还要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让同学间互帮互助,互敬互爱,在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受到激励、鞭策,从而健康成长。从教师来看,相关教师除了积极主动地与学生交流,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以班级为单位,设立心理保健员定期向心理指导教师汇报班级心理健康状况,设立心理信息员定期开展班级心理健康信息的调查、搜集与整理工作等,借助这种形式让学生去引导学生,提升辅导效果。另外,相关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成立若干爱心小组,借助彼此的互相帮助,给予学生一种无形的力量,促使他们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接受引导、激励和鞭策,从而健康成长。
(三)开展心理危机教育
片面、错误的认识、认知方法和观念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所以,在对学生的心理危机进行预防与干预时,应加强相关教育,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正确看待生命,学会珍惜生命。比如,结合心理健康课、心理健康专业讲座、校报、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等形式,向学生传输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如此,不仅能够使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心理危机,还能在其他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时主动进行干预与引导,帮助身边的同学顺利走出心理危机。从这一角度看,在进行心理危机教育时,相关教师要对工作中所涉及干预对象的各种信息严格保密,如此才能给学生以安全感,促使他们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从而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一旦对学生心理危机采取错误的措施,不仅不会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还会给学生造成终生的破坏性影响。所以,想要科学开展心理危机教育,必须深入剖析,挖掘深层原因,从学生的心理危机实际出发,找寻解决方法,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结语
高校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与预防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高等院校必须充分关注和重视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提升预防和干预学生心理危机的水平,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曹桂红,宋雨婷.微时代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机制的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0).
[2]贾锐.构建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初探[J].知识经济,2015(21):130-130.
作者简介:
周正平,男,1981年出生,云南楚雄,研究方向:民族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