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现代教育培养的应该是有主体性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并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对新课程的理念,我们能够接受,但真正落实到课堂上,很多教师仍然按照经验形成自身的教学方法,很少考虑如何调整教学策略来适应学生,学生在学习上几乎完全“依赖课堂、依赖教师、依赖书本及标准答案、依赖死记硬背。”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子,自然会残缺自主性、适应性和创造性。为了能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的新一代人才,我们不但要教给学生各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力,为今后持续不断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以讲授结合提问、讨论、练习为特征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虽然改变了以往的“一言堂”、“填鸭式”,但在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的还是“问答式”,在热闹的问答中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是接受多于发现,被动优于主动,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能力得不到提高,“创新”的火花更是无法迸发,教师仍旧是至高无上的知识传授者。语文更是一个灵活的学习科目,所以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从课前开始入手,重点落在课堂教学,课后扩展延伸、实践和运用上。
一、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语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也是教师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一个方法。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教师要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其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引导他们动手、动口、动脑,从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那么如何才能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呢?我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以“境”引趣。只有带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才能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景、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定会大大提高。二是以“读”生趣。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才能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三是以“疑”激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才能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我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上下工夫,学会设疑,释疑。我让学生根据题目来设疑由于抓住主要的问题来设问,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学习情绪极佳,很快便弄清课文的大概意思,并把握这篇文章的脉络。
二、课前预习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课前预习是学生主动的学习行为。因此,教师要合理安排,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预习,训练学生逐步掌握最基本最有效的预习方法,并把课前预习培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首先我教学生先略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写作意图,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精读课文,找到自己喜欢的句段多遍阅读或朗诵,加深理解和体会。找出自己尚未读懂的句段作好标记,等待上课时请教老师或同学。自己读完后思考文章后面的习题,记下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其次对于文中记述的年代久远的事实,科学性很强的道理,与自身生活经历太远的材料,可以通过上图书馆、互联网查阅、向父母请教或通过小组讨论的等渠道搜集有关资料,帮助理解。
三、课后组织实践活动,加深对语文的拓展
语文课后学习主要是指课外的学习。既然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学科,具有实践性,那么就必须让学生把课堂学习与课后学习结合起来,充分开发和利用课外语文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各种语文学习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鼓励学生多想、多看、多读、多写、多说。应鼓励学生敢于奇想和怪问,敢于发现和创造,而不应在学生提出与自己设计的教学方案相异的问题加以制止,应当适当地加以鼓励,促使学生消除胆怯和依 赖心理。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充分表现自己,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例如我会设计了这样的拓展练习,经常举办一些朗读比赛、知识竞赛、甚至抢答赛等等活动,表现好的学生会有相应的奖励,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多了解课本以外的知识,知识面得到开阔,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尝试解决语文学习中的问题,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提升了自己的语文水平。
课改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成为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正确、适时地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不再只是学生单方面的事情,而是成为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桥梁与纽带。但有一点我很坚信,只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心灵自由、言论自由,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自主性学习,将自主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引入我们的语文教学,它不仅改变了学生单纯地接受知识传授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尝试解决语文学习中的问题,而且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发挥潜能的环境,其结果不只是知识更新的获取、积累、运用,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提高,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基础。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以讲授结合提问、讨论、练习为特征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虽然改变了以往的“一言堂”、“填鸭式”,但在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的还是“问答式”,在热闹的问答中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是接受多于发现,被动优于主动,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能力得不到提高,“创新”的火花更是无法迸发,教师仍旧是至高无上的知识传授者。语文更是一个灵活的学习科目,所以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从课前开始入手,重点落在课堂教学,课后扩展延伸、实践和运用上。
一、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语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也是教师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一个方法。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教师要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其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引导他们动手、动口、动脑,从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那么如何才能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呢?我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以“境”引趣。只有带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才能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景、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定会大大提高。二是以“读”生趣。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才能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三是以“疑”激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才能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我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上下工夫,学会设疑,释疑。我让学生根据题目来设疑由于抓住主要的问题来设问,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学习情绪极佳,很快便弄清课文的大概意思,并把握这篇文章的脉络。
二、课前预习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课前预习是学生主动的学习行为。因此,教师要合理安排,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预习,训练学生逐步掌握最基本最有效的预习方法,并把课前预习培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首先我教学生先略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写作意图,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精读课文,找到自己喜欢的句段多遍阅读或朗诵,加深理解和体会。找出自己尚未读懂的句段作好标记,等待上课时请教老师或同学。自己读完后思考文章后面的习题,记下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其次对于文中记述的年代久远的事实,科学性很强的道理,与自身生活经历太远的材料,可以通过上图书馆、互联网查阅、向父母请教或通过小组讨论的等渠道搜集有关资料,帮助理解。
三、课后组织实践活动,加深对语文的拓展
语文课后学习主要是指课外的学习。既然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学科,具有实践性,那么就必须让学生把课堂学习与课后学习结合起来,充分开发和利用课外语文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各种语文学习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鼓励学生多想、多看、多读、多写、多说。应鼓励学生敢于奇想和怪问,敢于发现和创造,而不应在学生提出与自己设计的教学方案相异的问题加以制止,应当适当地加以鼓励,促使学生消除胆怯和依 赖心理。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充分表现自己,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例如我会设计了这样的拓展练习,经常举办一些朗读比赛、知识竞赛、甚至抢答赛等等活动,表现好的学生会有相应的奖励,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多了解课本以外的知识,知识面得到开阔,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尝试解决语文学习中的问题,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提升了自己的语文水平。
课改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成为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正确、适时地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不再只是学生单方面的事情,而是成为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桥梁与纽带。但有一点我很坚信,只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心灵自由、言论自由,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自主性学习,将自主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引入我们的语文教学,它不仅改变了学生单纯地接受知识传授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尝试解决语文学习中的问题,而且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发挥潜能的环境,其结果不只是知识更新的获取、积累、运用,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提高,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