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2年8月1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第25届奥运会体操比赛中,湖南选手陆莉以她绝无仅有的动作,完美地在高低杠上完成了“向前大回环转体360度成扭臂握接反吊大回环再接前空翻抓杠”,稳稳当当地站在地上!在全场雷鸣般的掌声中,6位挑剔的裁判不约而同地举起了10分牌!当时,全世界至少有20亿人在电视机前为她喝彩,祝贺她获得奥运会金牌!这20亿电视观众中大多数人不知道,这块金牌是湖南第一块奥运会金牌。
受到教练垂爱的幸运儿
1983年,第5届全国运动会在上海举行。湖南共选派了248名运动员出征,参加了14个大项的比赛。在预赛阶段,湖南运动员便被淘汰了一半。进入决赛的122名运动员仅获得3金5银1铜。金牌数在参赛的31个代表团中排名第25位!
倔强的湖南人感到了耻辱。于是,霸蛮、敢为天下先、不信邪、不怕压、不怕辣的湖南人的秉性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体育工作中再度凸现,以“湖南体育为何上不去”为题,展开了一场全省大讨论,确定了竞技体育重点发展“女、小、轻、巧、水”五个方面的“金牌战略”项目。
体操,理所当然地成为重点发展项目。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幸运之神将陆莉送到了湖南体操队。
1983年4月,湖南省体育场业余体校体操教练周小林用毛笔写了几十张招生广告,张贴在长沙市的大街小巷。居住在长沙市南湖路水工机械厂的体育爱好者陆光荣、张月娥夫妇,决定将独生女陆莉送去锻炼。
5岁的陆莉随母亲来到体校后,周小林初检了她的身材,发现她手腿匀称,肌肉细长且弹性好,骨骼直,关节小,打开上衣领只见背上的汗毛浓黑,手臂、腿上的汗毛也很浓,根据以往的经验,相信她通过训练,力量会增长很快。周小林向她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小陆莉对答如流,毫无胆怯神色。当周小林问她是否喜欢像孙悟空一样本事大、翻跟斗练体操时,小陆莉接过话头:老师,练体操翻跟斗在什么地方?带我去看看吧。周小林既惊讶又高兴,因为自她当教练以来,没有见过一个5岁多的小女孩在陌生的教练面前提出这样的要求。
周小林高兴地带着陆莉去了体操房,把她抱上1.3米高的跳马,要她自己跳下来,她毫不犹豫地飞身跳了下来!她的果断、大胆完全把周小林征服了,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周小林高兴得情不自禁地说:“是个练体操的材料!”经过一个星期的身体素质、动作协调能力、接受能力和胆量的测试,陆莉被录取了!
陆莉家住在城南,训练要到城北,每天来回十几公里都由她的爸爸妈妈接送。半年过去了,小陆莉的训练进步很大。可是有一天,陆莉突然没有来,这可把周小林急坏了。周小林立即去询问,原来是陆莉的爸爸觉得路途太远,接送不便,想打退堂鼓。其实,这也是事出有因。陆光荣夫妇送陆莉到城北来上体校,靠的是一辆自行车。陆光荣送时,将陆莉放在自行车前部车梁上坐着。张月娥送时,便将陆莉放在自行车后部车架上坐着。张月娥力气小,女儿坐后头,她好掌握方向。有一次,过一个弯路处,一不小心,车子偏斜了,陆莉的右脚便卡进了后车轮,受了伤。这下,夫妻俩伤心了!加之看到陆莉这个独生女训练过于辛苦,实在于心不忍。
了解情况后,周小林对陆莉的父母说:“你们信得过我,就把陆莉送来。困难,我给你们想办法克服。” 周小林又激励小陆莉:“现在就看你自己的了!”小陆莉有了周小林撑腰,胆子更大了。她不但敢跟爸爸死磨硬缠,还倒在地上打起“地笼子”滚来滚去,坚持要回业余体校。爸爸生气说不要她这个女儿,她拿起东西就要走!爸爸妈妈拗不过她,只好答应了她的要求。
周小林好不高兴,把陆莉接到自己家里与独生女芳芳住在一起。芳芳有了“妹妹”,似乎也变大了,积极帮助妹妹搞好训练。小陆莉也不负周小林一家的期望,训练得更加刻苦。有一次左脚小趾受了伤,不能下床,陆莉就要姐姐把哑铃等训练器具搬到床上,坚持练习……
令人称绝的套路编排
1985年10月,湖南省体操运动学校成立,陆莉成了学校提高班的第一批学生。校长兼教练是国际体操裁判燕呢喃。燕呢喃绝非等闲之辈。她长期从事女子体操选才和少年体操训练,为国家培养输送了40多名后备人才,多次以裁判身份参加国际性体操大赛,对世界体操发展趋势和比赛规则了如指掌。对于陆莉这样的好苗子,她爱之胜过己出!为了给陆莉打下坚实基础,燕呢喃先后与熊景斌、王平、常秋元等教练一起,精心制订训练计划,循序渐进,细心引导。天资聪明、体态灵巧的陆莉与教练密切配合,练得非常刻苦。倒立数数,别的小孩很快数完了,可陆莉总是要比别人多数10至20个数字。
1988年初,陆莉以良好的基本技术正式调入省体操队。在省体操队,由教练熊景斌和雷阳对她进行悉心施教,使陆莉在高低杠、平衡木这两个项目上攀上了高峰。
熊景斌一接触到陆莉,就被她那种一般小孩少有的坚毅顽强的品格和蕴藏着的极大体操潜质所吸引。当时,正值备战第二届全国青少年运动会,熊景斌定下一个超前计划,让陆莉在“二青会”上战胜各路高手,为以后的成才造成轰动效应。而达到目的的“捷径”,是设计一套具有世界水平的高难度动作。擅长于高低杠训练的熊景斌,从第六届全国运动会贵州体操选手方芳做的一个“反吊大回环接反吊前空翻”的动作中受到启发,在陆莉学会这个动作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前面增加了“向前大回环转体360度连接反吊大回环”,同时借鉴男子单杠动作中的“单手换握”,设计出“女子双手换握”的新方法,在两杠之间的连接中去掉陈旧的站杠和坐杠动作,而采用“低杠腾身倒立分腿换握高杠”这样令世人称绝的精彩连接,使整套动作高难度接高难度。
熊景斌的这一创新设计得到了老教练、国际裁判、科研人员的一致赞同,都认为陆莉能够成功完成,且必将引起轰动。
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后,熊景斌便按照确定下来的设计严格实施训练,不允许自己和陆莉有半点马虎。有一天下午,他要求陆莉完成10套达到标准的高低杠动作,但练了20套还没有一套达到要求。这时,陆莉手上已血泡连连。她央求熊景斌教练说:“能不能明天再补?”“不行,一定要坚持练完!”作为教练,熊景斌哪能不心痛?但是,体育竞技是人体机能、竞赛技巧、应变能力和精神毅力的综合较量,金牌是血汗浇铸而成的!他横下了一条心,用绷带将她的手包了一层又一层,一直练到晚上9点才下课。
终于,12岁的陆莉在1989年第二届全国青少年运动会上一举成功。后来人们看到,小陆莉在做这套动作时宛如一只小飞燕:助跑并腿跳上抓高杠屈身上换反握——向前大回环360度成扭臂握反吊大回环——反吊前空翻抓杠—弧形转体180度越低杠至手倒立——正掏回环倒立——腾身回环振浪换握高杠特卡切夫腾越直体两周下!编排之新,动作之险,难度之大,令人瞠目。凭着这套动作,陆莉战胜了众多国手,在领奖台的最高层向全场观众举起了鲜花。
从此,成功连续数年与陆莉相伴。1990年,她荣获全国青少年体操锦标赛高低杠金牌。1991年,她同成年运动员同场比赛,摘走全国体操锦标赛高低杠冠军。同年3月,她正式调入国家队。1992年4月,她作为国家队队员参加首届世界体操单项锦标赛,当她飞身下杠落地时,退了几步,只得了第四名。虽然没获得冠军,但在国际体操界、在国际体操裁判的印象里,已经深深地印下了“中国·陆莉”几个字。陆莉的这套动作得到了国际体操联合会技术委员会和国际体操裁判们的一致肯定。国际体操联合会主席季托夫称赞陆莉所完成的“向前大回环转体360度成扭臂握接反吊大回环接反吊前空翻”动作时说:这套高低杠技术、动作编排的精巧、动作的精美、完成的精彩,使高低杠的发展进入了“陆莉时代”!
心理因素决定成败
其实,陆莉在首届世界体操单项锦标赛上没有站稳而失利,是失在经验与心理上。陆莉预赛的成绩排在第一。有两个教练鼓励她说:“陆莉,你做得不错,明天就看你的了!”陆莉问队友李奕芳:“我是不是明天站稳了就能当世界冠军了!”李奕芳回答说:“当然口罗,站稳了就能当上世界冠军。”结果她很紧张,第二天决赛没有站稳,终于没能在第一次参加世界大赛时就夺冠。
教练熊景斌针对陆莉落地不稳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是加大训练数量,练直体后空翻两周落地,5个一组,必须全部站稳。接着是成套训练,每次做三至五套,必须全部达到要求。
其次是加强心理训练。熊景斌着重培养陆莉具备良好的运动训练动机,良好的协调能力;具备争强好胜的性格,顽强的意志品质与作风,正确的比赛动机;具备比赛的勇气和决心,建立起经受大运动量训练和战胜困难的信念;具备在千变万化的比赛过程中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正常或超常发挥自己的水平。
在心理训练中,除了及时对陆莉进行心理引导,指导她掌握自我心理调整的方法之外,还经常人为地给她制造困难,如改变场地、方向、顺序,模拟赛场,组织对抗比赛、表演,组织观众观看和裁判测验,以此来提高她的心理稳定性,调整心理的适宜紧张度。熊景斌尤其注意随时对陆莉进行心理意识训练:只想如何按要求做好动作,别的什么都不去想。动作准确了,便会站稳,便会成为第一!熊景斌运用了“默念训练法”:让陆莉在比赛前面向墙壁闭目默念动作,调整呼吸,排除杂念,强化动作要领。此时,身体充分放松,脉搏保持平衡,要求每个项目进行5~6次整套动作默念,整个过程卡表计时进行。例如,完成一套自由体操动作所用的时间是1分25秒,默念的时间也必须掌握在1分25秒之内,正负误差只有2~3秒。进行默念训练时,不仅“目中无人”,心中亦无人,唯有自己,唯有技术动作。
系统而有效的心理训练,使陆莉能自觉保持赛前思想的高度集中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巴塞罗那奥运会比赛,陆莉对自己的实力抱有很大的信心。在她上场前,独联体运动员古楚、美国运动员米勒已分别获得9.975分和9.962分,在此高分面前,其他运动员要想超过,几乎没有可能。然而,陆莉泰然自若。她并没去想什么冠军、什么名次,只想显示出那套凝聚教练心血、当今世上尚无第二人可做的高低杠动作。结果,她干净利落地完成了整套动作,如行云流水般地没有一丝一毫的破绽,直体后空翻两周下,稳稳当当地落在地上,纹丝不动!6名裁判齐刷刷地举起了10分牌!陆莉成功了!这匹“黑马”杀出了巴塞罗那,为湖南人民实现了期盼已久的“奥运金牌零的突破”的夙愿!
巴塞罗那奥运会后,鲜花和荣誉向陆莉拥来。 1992年被评为全国十佳运动员;1992年、1993年连续获全国十佳体操运动员称号。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她省劳动模范称号,全国总工会授予她五一劳动奖章和优秀运动员称号,国家体委授予她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杠上燕子”羽翼已丰
运动员的事业是光辉的,运动员生涯是短暂的。1995年,19岁的陆莉踏上了更为艰难的求学之路——进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深造。
读书难,运动员进大学读书更难。陆莉不到6岁进体操队,一边训练,一边在长沙楚怡学校读书,读完小学三年级转到湖南省体工大队职工学校读完初中后,只读了一年半训半读式高中。而北京大学是世界闻名的学府,学生是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的高材生,尽管奥运冠军入学可以免试,但基础差,环境的改变以及众多荣誉光环的笼罩,像重重障碍拦在陆莉面前。陆莉到北京大学求学,并不是只求获得文凭,求的是知识和真才实学。她知道,在奥运会上获取金牌的机遇是非常有限的,金牌只是成绩的证明,代表的是一种荣誉,而荣誉的影响是阶段性的,并不能伴随一个人走完一辈子,更不能保证获取荣誉的人创造新的辉煌。唯有知识、唯有真才实学才能始终伴随人生,并能激发人创造新的辉煌。
凭着当运动员时训练出来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坚韧品质,陆莉较好地完成了由运动员向大学生的身份转换,由体育训练场、赛场向大学校园的场所转换,迅速从奥运冠军、劳动模范的耀眼光环中走了出来,谢绝了几乎所有社交活动,“隐居”式地在北京大学潜心攻读。四年下来,几十门功课,仅两门未及格。陆莉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毕业证书,获得文化学习的可贵“金牌”。
从北大毕业后,陆莉在北京停留了一年多,经队友介绍,她以“特殊人才”身份签证到了美国北加州,先在队友办的体操俱乐部任教,同时到斯坦福大学进修英语,狠攻语言关。不久就在美国站稳了脚跟,几家体操俱乐部先后慕名来请她任教。2004年,她认识了体操教练美国小伙子kima,共同的爱好、共同的事业使他们组成了家庭。很快,他们就有了爱情结晶——小男孩David。同时,他们还共同创办了自己的体操俱乐部AAC(all-around champion)即全能冠军俱乐部。陆莉说,这个名字(AAC)是美国体操协会送的。因为,她带出的学生在美国比赛中,总是能夺得全能冠军和团体冠军。
2008年1月中旬,陆莉专程从美国赶回长沙参加湖南体操队建队50周年华诞。在庆典上,陆莉荣获了“湖南体操突出贡献奖”。尽管她已经过了而立之年,尽管她头上曾经顶着那么多光环与荣誉,但在老朋友、老教练和老队友眼里,她依然是个乐哈哈的湖南妹子,一口长沙话依然很流利。在一个多星期的时间里,她忙不迭地拜见老师、朋友和队友,参观体操训练,出席庆典,只是到了快返回美国之时,才匆匆忙忙地回到父母家。她父母的家依然在长沙城南水工机械厂,依然是那么平常,只是环境有了一些变化。当年,陆莉获得奥运冠军之后,有外国记者来她家采访,她家实在太窄了,水工机械厂领导只好在厂招待所安排了房子,布置成临时的“家”。现在,原来的老房子已换成了现在的新房子。新房子两室一厅几十平方米,与长沙市一般市民的居住条件相比,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家里也没有什么显眼的摆设,唯有墙上的几张陆莉的照片,显得与其他人家略有不同!⊙
[奥运小词典]
李森:湖南第一个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
1936年8月,由章士钊先生出资赞助,李森代表中国参加了在柏林举行的第11届奥运会。由于海上长途旅行,体力消耗过大,致使比赛中未能获得好成绩,但李森却是我国体育史上第一个参加奥运会的女子田径运动员,同时也是湖南第一个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
1914年,李森出生于湖南省衡阳县(今衡南县)一个官僚家庭。在母亲的影响下,李森从小爱好体育运动,12岁时考入衡阳省立第六中学,入选校田径队和排球队。1930年,在湖南省运动会上夺得女子百米第一名。1931年再次在省运会上,以7秒8和15秒1的成绩,获得女子50米和100米两项冠军,并打破纪录,名震三湘。1934年考入上海女子体育师范读书,在中、美、法、俄等国参加的第五届上海国际田径赛中,她夺得50米和100米冠军。1935年10月,在上海举行的全国第六届运动会上,她不仅获得50米、100米、200米3项冠军,跳远亚军,而且打破3项全国纪录,成为我国田径史上的奇迹。体育界遂将1935年称为“李森年”。1936年6月在奥运会选拔赛上她以100米13秒4的成绩被录取为中国参加奥运会的正式选手。1937年春,李森任湖南省国术馆体育教师。1942年不幸病逝于成都,年仅28岁。(湘辑)
受到教练垂爱的幸运儿
1983年,第5届全国运动会在上海举行。湖南共选派了248名运动员出征,参加了14个大项的比赛。在预赛阶段,湖南运动员便被淘汰了一半。进入决赛的122名运动员仅获得3金5银1铜。金牌数在参赛的31个代表团中排名第25位!
倔强的湖南人感到了耻辱。于是,霸蛮、敢为天下先、不信邪、不怕压、不怕辣的湖南人的秉性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体育工作中再度凸现,以“湖南体育为何上不去”为题,展开了一场全省大讨论,确定了竞技体育重点发展“女、小、轻、巧、水”五个方面的“金牌战略”项目。
体操,理所当然地成为重点发展项目。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幸运之神将陆莉送到了湖南体操队。
1983年4月,湖南省体育场业余体校体操教练周小林用毛笔写了几十张招生广告,张贴在长沙市的大街小巷。居住在长沙市南湖路水工机械厂的体育爱好者陆光荣、张月娥夫妇,决定将独生女陆莉送去锻炼。
5岁的陆莉随母亲来到体校后,周小林初检了她的身材,发现她手腿匀称,肌肉细长且弹性好,骨骼直,关节小,打开上衣领只见背上的汗毛浓黑,手臂、腿上的汗毛也很浓,根据以往的经验,相信她通过训练,力量会增长很快。周小林向她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小陆莉对答如流,毫无胆怯神色。当周小林问她是否喜欢像孙悟空一样本事大、翻跟斗练体操时,小陆莉接过话头:老师,练体操翻跟斗在什么地方?带我去看看吧。周小林既惊讶又高兴,因为自她当教练以来,没有见过一个5岁多的小女孩在陌生的教练面前提出这样的要求。
周小林高兴地带着陆莉去了体操房,把她抱上1.3米高的跳马,要她自己跳下来,她毫不犹豫地飞身跳了下来!她的果断、大胆完全把周小林征服了,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周小林高兴得情不自禁地说:“是个练体操的材料!”经过一个星期的身体素质、动作协调能力、接受能力和胆量的测试,陆莉被录取了!
陆莉家住在城南,训练要到城北,每天来回十几公里都由她的爸爸妈妈接送。半年过去了,小陆莉的训练进步很大。可是有一天,陆莉突然没有来,这可把周小林急坏了。周小林立即去询问,原来是陆莉的爸爸觉得路途太远,接送不便,想打退堂鼓。其实,这也是事出有因。陆光荣夫妇送陆莉到城北来上体校,靠的是一辆自行车。陆光荣送时,将陆莉放在自行车前部车梁上坐着。张月娥送时,便将陆莉放在自行车后部车架上坐着。张月娥力气小,女儿坐后头,她好掌握方向。有一次,过一个弯路处,一不小心,车子偏斜了,陆莉的右脚便卡进了后车轮,受了伤。这下,夫妻俩伤心了!加之看到陆莉这个独生女训练过于辛苦,实在于心不忍。
了解情况后,周小林对陆莉的父母说:“你们信得过我,就把陆莉送来。困难,我给你们想办法克服。” 周小林又激励小陆莉:“现在就看你自己的了!”小陆莉有了周小林撑腰,胆子更大了。她不但敢跟爸爸死磨硬缠,还倒在地上打起“地笼子”滚来滚去,坚持要回业余体校。爸爸生气说不要她这个女儿,她拿起东西就要走!爸爸妈妈拗不过她,只好答应了她的要求。
周小林好不高兴,把陆莉接到自己家里与独生女芳芳住在一起。芳芳有了“妹妹”,似乎也变大了,积极帮助妹妹搞好训练。小陆莉也不负周小林一家的期望,训练得更加刻苦。有一次左脚小趾受了伤,不能下床,陆莉就要姐姐把哑铃等训练器具搬到床上,坚持练习……
令人称绝的套路编排
1985年10月,湖南省体操运动学校成立,陆莉成了学校提高班的第一批学生。校长兼教练是国际体操裁判燕呢喃。燕呢喃绝非等闲之辈。她长期从事女子体操选才和少年体操训练,为国家培养输送了40多名后备人才,多次以裁判身份参加国际性体操大赛,对世界体操发展趋势和比赛规则了如指掌。对于陆莉这样的好苗子,她爱之胜过己出!为了给陆莉打下坚实基础,燕呢喃先后与熊景斌、王平、常秋元等教练一起,精心制订训练计划,循序渐进,细心引导。天资聪明、体态灵巧的陆莉与教练密切配合,练得非常刻苦。倒立数数,别的小孩很快数完了,可陆莉总是要比别人多数10至20个数字。
1988年初,陆莉以良好的基本技术正式调入省体操队。在省体操队,由教练熊景斌和雷阳对她进行悉心施教,使陆莉在高低杠、平衡木这两个项目上攀上了高峰。
熊景斌一接触到陆莉,就被她那种一般小孩少有的坚毅顽强的品格和蕴藏着的极大体操潜质所吸引。当时,正值备战第二届全国青少年运动会,熊景斌定下一个超前计划,让陆莉在“二青会”上战胜各路高手,为以后的成才造成轰动效应。而达到目的的“捷径”,是设计一套具有世界水平的高难度动作。擅长于高低杠训练的熊景斌,从第六届全国运动会贵州体操选手方芳做的一个“反吊大回环接反吊前空翻”的动作中受到启发,在陆莉学会这个动作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前面增加了“向前大回环转体360度连接反吊大回环”,同时借鉴男子单杠动作中的“单手换握”,设计出“女子双手换握”的新方法,在两杠之间的连接中去掉陈旧的站杠和坐杠动作,而采用“低杠腾身倒立分腿换握高杠”这样令世人称绝的精彩连接,使整套动作高难度接高难度。
熊景斌的这一创新设计得到了老教练、国际裁判、科研人员的一致赞同,都认为陆莉能够成功完成,且必将引起轰动。
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后,熊景斌便按照确定下来的设计严格实施训练,不允许自己和陆莉有半点马虎。有一天下午,他要求陆莉完成10套达到标准的高低杠动作,但练了20套还没有一套达到要求。这时,陆莉手上已血泡连连。她央求熊景斌教练说:“能不能明天再补?”“不行,一定要坚持练完!”作为教练,熊景斌哪能不心痛?但是,体育竞技是人体机能、竞赛技巧、应变能力和精神毅力的综合较量,金牌是血汗浇铸而成的!他横下了一条心,用绷带将她的手包了一层又一层,一直练到晚上9点才下课。
终于,12岁的陆莉在1989年第二届全国青少年运动会上一举成功。后来人们看到,小陆莉在做这套动作时宛如一只小飞燕:助跑并腿跳上抓高杠屈身上换反握——向前大回环360度成扭臂握反吊大回环——反吊前空翻抓杠—弧形转体180度越低杠至手倒立——正掏回环倒立——腾身回环振浪换握高杠特卡切夫腾越直体两周下!编排之新,动作之险,难度之大,令人瞠目。凭着这套动作,陆莉战胜了众多国手,在领奖台的最高层向全场观众举起了鲜花。
从此,成功连续数年与陆莉相伴。1990年,她荣获全国青少年体操锦标赛高低杠金牌。1991年,她同成年运动员同场比赛,摘走全国体操锦标赛高低杠冠军。同年3月,她正式调入国家队。1992年4月,她作为国家队队员参加首届世界体操单项锦标赛,当她飞身下杠落地时,退了几步,只得了第四名。虽然没获得冠军,但在国际体操界、在国际体操裁判的印象里,已经深深地印下了“中国·陆莉”几个字。陆莉的这套动作得到了国际体操联合会技术委员会和国际体操裁判们的一致肯定。国际体操联合会主席季托夫称赞陆莉所完成的“向前大回环转体360度成扭臂握接反吊大回环接反吊前空翻”动作时说:这套高低杠技术、动作编排的精巧、动作的精美、完成的精彩,使高低杠的发展进入了“陆莉时代”!
心理因素决定成败
其实,陆莉在首届世界体操单项锦标赛上没有站稳而失利,是失在经验与心理上。陆莉预赛的成绩排在第一。有两个教练鼓励她说:“陆莉,你做得不错,明天就看你的了!”陆莉问队友李奕芳:“我是不是明天站稳了就能当世界冠军了!”李奕芳回答说:“当然口罗,站稳了就能当上世界冠军。”结果她很紧张,第二天决赛没有站稳,终于没能在第一次参加世界大赛时就夺冠。
教练熊景斌针对陆莉落地不稳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是加大训练数量,练直体后空翻两周落地,5个一组,必须全部站稳。接着是成套训练,每次做三至五套,必须全部达到要求。
其次是加强心理训练。熊景斌着重培养陆莉具备良好的运动训练动机,良好的协调能力;具备争强好胜的性格,顽强的意志品质与作风,正确的比赛动机;具备比赛的勇气和决心,建立起经受大运动量训练和战胜困难的信念;具备在千变万化的比赛过程中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正常或超常发挥自己的水平。
在心理训练中,除了及时对陆莉进行心理引导,指导她掌握自我心理调整的方法之外,还经常人为地给她制造困难,如改变场地、方向、顺序,模拟赛场,组织对抗比赛、表演,组织观众观看和裁判测验,以此来提高她的心理稳定性,调整心理的适宜紧张度。熊景斌尤其注意随时对陆莉进行心理意识训练:只想如何按要求做好动作,别的什么都不去想。动作准确了,便会站稳,便会成为第一!熊景斌运用了“默念训练法”:让陆莉在比赛前面向墙壁闭目默念动作,调整呼吸,排除杂念,强化动作要领。此时,身体充分放松,脉搏保持平衡,要求每个项目进行5~6次整套动作默念,整个过程卡表计时进行。例如,完成一套自由体操动作所用的时间是1分25秒,默念的时间也必须掌握在1分25秒之内,正负误差只有2~3秒。进行默念训练时,不仅“目中无人”,心中亦无人,唯有自己,唯有技术动作。
系统而有效的心理训练,使陆莉能自觉保持赛前思想的高度集中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巴塞罗那奥运会比赛,陆莉对自己的实力抱有很大的信心。在她上场前,独联体运动员古楚、美国运动员米勒已分别获得9.975分和9.962分,在此高分面前,其他运动员要想超过,几乎没有可能。然而,陆莉泰然自若。她并没去想什么冠军、什么名次,只想显示出那套凝聚教练心血、当今世上尚无第二人可做的高低杠动作。结果,她干净利落地完成了整套动作,如行云流水般地没有一丝一毫的破绽,直体后空翻两周下,稳稳当当地落在地上,纹丝不动!6名裁判齐刷刷地举起了10分牌!陆莉成功了!这匹“黑马”杀出了巴塞罗那,为湖南人民实现了期盼已久的“奥运金牌零的突破”的夙愿!
巴塞罗那奥运会后,鲜花和荣誉向陆莉拥来。 1992年被评为全国十佳运动员;1992年、1993年连续获全国十佳体操运动员称号。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她省劳动模范称号,全国总工会授予她五一劳动奖章和优秀运动员称号,国家体委授予她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杠上燕子”羽翼已丰
运动员的事业是光辉的,运动员生涯是短暂的。1995年,19岁的陆莉踏上了更为艰难的求学之路——进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深造。
读书难,运动员进大学读书更难。陆莉不到6岁进体操队,一边训练,一边在长沙楚怡学校读书,读完小学三年级转到湖南省体工大队职工学校读完初中后,只读了一年半训半读式高中。而北京大学是世界闻名的学府,学生是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的高材生,尽管奥运冠军入学可以免试,但基础差,环境的改变以及众多荣誉光环的笼罩,像重重障碍拦在陆莉面前。陆莉到北京大学求学,并不是只求获得文凭,求的是知识和真才实学。她知道,在奥运会上获取金牌的机遇是非常有限的,金牌只是成绩的证明,代表的是一种荣誉,而荣誉的影响是阶段性的,并不能伴随一个人走完一辈子,更不能保证获取荣誉的人创造新的辉煌。唯有知识、唯有真才实学才能始终伴随人生,并能激发人创造新的辉煌。
凭着当运动员时训练出来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坚韧品质,陆莉较好地完成了由运动员向大学生的身份转换,由体育训练场、赛场向大学校园的场所转换,迅速从奥运冠军、劳动模范的耀眼光环中走了出来,谢绝了几乎所有社交活动,“隐居”式地在北京大学潜心攻读。四年下来,几十门功课,仅两门未及格。陆莉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毕业证书,获得文化学习的可贵“金牌”。
从北大毕业后,陆莉在北京停留了一年多,经队友介绍,她以“特殊人才”身份签证到了美国北加州,先在队友办的体操俱乐部任教,同时到斯坦福大学进修英语,狠攻语言关。不久就在美国站稳了脚跟,几家体操俱乐部先后慕名来请她任教。2004年,她认识了体操教练美国小伙子kima,共同的爱好、共同的事业使他们组成了家庭。很快,他们就有了爱情结晶——小男孩David。同时,他们还共同创办了自己的体操俱乐部AAC(all-around champion)即全能冠军俱乐部。陆莉说,这个名字(AAC)是美国体操协会送的。因为,她带出的学生在美国比赛中,总是能夺得全能冠军和团体冠军。
2008年1月中旬,陆莉专程从美国赶回长沙参加湖南体操队建队50周年华诞。在庆典上,陆莉荣获了“湖南体操突出贡献奖”。尽管她已经过了而立之年,尽管她头上曾经顶着那么多光环与荣誉,但在老朋友、老教练和老队友眼里,她依然是个乐哈哈的湖南妹子,一口长沙话依然很流利。在一个多星期的时间里,她忙不迭地拜见老师、朋友和队友,参观体操训练,出席庆典,只是到了快返回美国之时,才匆匆忙忙地回到父母家。她父母的家依然在长沙城南水工机械厂,依然是那么平常,只是环境有了一些变化。当年,陆莉获得奥运冠军之后,有外国记者来她家采访,她家实在太窄了,水工机械厂领导只好在厂招待所安排了房子,布置成临时的“家”。现在,原来的老房子已换成了现在的新房子。新房子两室一厅几十平方米,与长沙市一般市民的居住条件相比,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家里也没有什么显眼的摆设,唯有墙上的几张陆莉的照片,显得与其他人家略有不同!⊙
[奥运小词典]
李森:湖南第一个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
1936年8月,由章士钊先生出资赞助,李森代表中国参加了在柏林举行的第11届奥运会。由于海上长途旅行,体力消耗过大,致使比赛中未能获得好成绩,但李森却是我国体育史上第一个参加奥运会的女子田径运动员,同时也是湖南第一个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
1914年,李森出生于湖南省衡阳县(今衡南县)一个官僚家庭。在母亲的影响下,李森从小爱好体育运动,12岁时考入衡阳省立第六中学,入选校田径队和排球队。1930年,在湖南省运动会上夺得女子百米第一名。1931年再次在省运会上,以7秒8和15秒1的成绩,获得女子50米和100米两项冠军,并打破纪录,名震三湘。1934年考入上海女子体育师范读书,在中、美、法、俄等国参加的第五届上海国际田径赛中,她夺得50米和100米冠军。1935年10月,在上海举行的全国第六届运动会上,她不仅获得50米、100米、200米3项冠军,跳远亚军,而且打破3项全国纪录,成为我国田径史上的奇迹。体育界遂将1935年称为“李森年”。1936年6月在奥运会选拔赛上她以100米13秒4的成绩被录取为中国参加奥运会的正式选手。1937年春,李森任湖南省国术馆体育教师。1942年不幸病逝于成都,年仅28岁。(湘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