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课程衔接的角度出发,结合计算机软件专业指出了目前中高职课程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问题的原因分析,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
[关键字]课程衔接 中高职 建议
近年来,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全国高校的扩招,使得更多的优秀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进行继续学习。但是从知识结构上来讲,中职生与普高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所以要求高职院校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不同生源的教学要求。虽然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在中高职教育衔接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实际工作中也总结出了很多有效的方式,但问题仍然很多,尤其在课程衔接方面较为突出。下面以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为例就目前中高职课程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以及相应的解决思路做简要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
我们通过对本校招生情况的分析,列出了近几年生源较为稳定且集中的几所中职学校,并对这几所学校计算机专业的三年教学计划进行了实地调研。经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了以下问题。
首先,专业课程重复。被调研的这些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中都出现了相同的必修课程,比如《办公自动化》、《计算机网络基础》、《关系数据库应用》、《PHOTOSHOP》、《网页设计与制作》等,并且所占的课时比重都较大。而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专业中,这些课程也通常被设为专业选修课或专业必修课,这就导致高职院校的老师在给普高生源和职高生源共存的班级授课时感觉授课进度和知识拓展的层度很难把握。因为对职高学生来说,这部分知识在高中阶段已经学过,甚至由于职高期间的考证要求,该部分内容可能以前讲得更加深入,现在再重新学习,就会觉得学习非常轻松而失去学习的动力;但对于普高上来的学生来说,这些知识很大一部分之前是没有接触过的。
其次,文化基础课脱节。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学习,在文化基础课学习上比较困难,而且主要集中在数学和外语两门课程上。很多中职毕业生不能顺利拿到高职院校的毕业证书,很大原因是由于英语课程的期末考试不及格造成的。另外,我们也经常能听到部分高职院校老师抱怨中职学生的素质差,不好管,甚至有部分老师抵触给中职学生的班级上课。但是,中职毕业生在高职学习专业课方面普遍较为理想,有的甚至感到轻松。因此,中职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文化基础课困难的问题,正好也说明目前中、高职教育在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上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脱节现象。
二、问题原因分析
目前,各地的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都是依据各自的教育目标和培养对象的知识结构来进行的,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所以在课程标准上缺乏对接,从而使两类学校不可避免地存在教学内容的重复。《职业技术教育》主编于志晶在《关于中高职协调发展的调研报告》中提到,一项对“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学内容的了解”的调查结果显示:了解较多的占10.17%;了解一点的占51.69%;一点不了解的占38.14%。显然,在这样的状态下,要想实现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相当困难。
另外,根据教育部的现行要求,中等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所以中职教育有较明确的职业定向,中职毕业生要报考高职院校一般只能按专业对口的要求进行填报;同时由于目前中职学校的教材建设相对滞后,大多采用高教和中专的专业课教材,因此在目前中、高职沟通不充分的情况下,出现专业理论课程重复的现象自然不可避免。
也正是由于中职教育是以就业为中心,所以中职学校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必定加强专业课比重而压缩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尤其是原先那种单一的就业培养目标,这样就必然降低对学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从而使中职毕业生的文化基础薄弱,导致进入高职阶段学习时文化课成绩相对偏低。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
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核心是课程体系的衔接,而课程体系衔接的途径则是对课程内容的衔接。
对于中职学校而言,按照教育部有关中职教育“相当于普通高中”文化基础的要求,中职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保证语文、数学、物理、英语等课程的教学课时和质量,并应当明确,中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打好扎实的文化基础。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以及与高职教育的衔接都有着压倒性的重要性。中职的“专业课”基本相当于高职的“专业基础课”,因此在专业理论教学上应把握“必需、够用”的尺度,在课程设置上,如遇到基础课和专业课争课时的问题,应本着“厚基础”的原则,专业课为基础课让路。
对高职院校而言,应保持与中职学校的联系,建立长期有效的沟通渠道与机制,及时掌握中职学校制定教学计划的方向和内容。在制定“文化基础课”的教学计划之前,对每年入学的新生先进行数学和英语的测试,再根据测试成绩对文化基础课制定出不同级别的教学安排,以适应不能层次的学生。另外,合理的“专业基础课”设置是合理解决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关键,对于内容重复的专业基础课程,可以采用课程合并和加深的方法,使原来的专业基础知识得以巩固和提高,而不是简单地将其撤消。至于高职的“专业核心课”设置则按“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岗位需求为驱动”的原则进行。以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为例,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基本的计算机软件编程能力,掌握软件项目的实用开发技术和实践技能,能够从事计算机软件产品的开发、测试、管理与维护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所以在设置专业核心课程时按“静态网页设计->数据库管理维护->WEB应用系统开发->移动应用系统开发”这一专业技术主线展开,在具体的课程实施时,可以按“项目驱动,角色扮演”的方式,把具体专业知识融入到实际项目的具体应用中,将原本静止而独立的“教学大纲”转化为动态的教学活动,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能使各专业知识单元和实际操作单元有机的结合,从而实现中、高职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衔接。
参考文献
[1]张东放.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体系构建研讨[J].广东教育,2010(5).
[2]张家寰. 中高职院校课程结构一体化设计研究[J].中国培训,2008(6).
[关键字]课程衔接 中高职 建议
近年来,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全国高校的扩招,使得更多的优秀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进行继续学习。但是从知识结构上来讲,中职生与普高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所以要求高职院校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不同生源的教学要求。虽然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在中高职教育衔接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实际工作中也总结出了很多有效的方式,但问题仍然很多,尤其在课程衔接方面较为突出。下面以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为例就目前中高职课程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以及相应的解决思路做简要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
我们通过对本校招生情况的分析,列出了近几年生源较为稳定且集中的几所中职学校,并对这几所学校计算机专业的三年教学计划进行了实地调研。经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了以下问题。
首先,专业课程重复。被调研的这些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中都出现了相同的必修课程,比如《办公自动化》、《计算机网络基础》、《关系数据库应用》、《PHOTOSHOP》、《网页设计与制作》等,并且所占的课时比重都较大。而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专业中,这些课程也通常被设为专业选修课或专业必修课,这就导致高职院校的老师在给普高生源和职高生源共存的班级授课时感觉授课进度和知识拓展的层度很难把握。因为对职高学生来说,这部分知识在高中阶段已经学过,甚至由于职高期间的考证要求,该部分内容可能以前讲得更加深入,现在再重新学习,就会觉得学习非常轻松而失去学习的动力;但对于普高上来的学生来说,这些知识很大一部分之前是没有接触过的。
其次,文化基础课脱节。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学习,在文化基础课学习上比较困难,而且主要集中在数学和外语两门课程上。很多中职毕业生不能顺利拿到高职院校的毕业证书,很大原因是由于英语课程的期末考试不及格造成的。另外,我们也经常能听到部分高职院校老师抱怨中职学生的素质差,不好管,甚至有部分老师抵触给中职学生的班级上课。但是,中职毕业生在高职学习专业课方面普遍较为理想,有的甚至感到轻松。因此,中职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文化基础课困难的问题,正好也说明目前中、高职教育在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上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脱节现象。
二、问题原因分析
目前,各地的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都是依据各自的教育目标和培养对象的知识结构来进行的,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所以在课程标准上缺乏对接,从而使两类学校不可避免地存在教学内容的重复。《职业技术教育》主编于志晶在《关于中高职协调发展的调研报告》中提到,一项对“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学内容的了解”的调查结果显示:了解较多的占10.17%;了解一点的占51.69%;一点不了解的占38.14%。显然,在这样的状态下,要想实现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相当困难。
另外,根据教育部的现行要求,中等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所以中职教育有较明确的职业定向,中职毕业生要报考高职院校一般只能按专业对口的要求进行填报;同时由于目前中职学校的教材建设相对滞后,大多采用高教和中专的专业课教材,因此在目前中、高职沟通不充分的情况下,出现专业理论课程重复的现象自然不可避免。
也正是由于中职教育是以就业为中心,所以中职学校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必定加强专业课比重而压缩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尤其是原先那种单一的就业培养目标,这样就必然降低对学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从而使中职毕业生的文化基础薄弱,导致进入高职阶段学习时文化课成绩相对偏低。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
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核心是课程体系的衔接,而课程体系衔接的途径则是对课程内容的衔接。
对于中职学校而言,按照教育部有关中职教育“相当于普通高中”文化基础的要求,中职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保证语文、数学、物理、英语等课程的教学课时和质量,并应当明确,中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打好扎实的文化基础。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以及与高职教育的衔接都有着压倒性的重要性。中职的“专业课”基本相当于高职的“专业基础课”,因此在专业理论教学上应把握“必需、够用”的尺度,在课程设置上,如遇到基础课和专业课争课时的问题,应本着“厚基础”的原则,专业课为基础课让路。
对高职院校而言,应保持与中职学校的联系,建立长期有效的沟通渠道与机制,及时掌握中职学校制定教学计划的方向和内容。在制定“文化基础课”的教学计划之前,对每年入学的新生先进行数学和英语的测试,再根据测试成绩对文化基础课制定出不同级别的教学安排,以适应不能层次的学生。另外,合理的“专业基础课”设置是合理解决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关键,对于内容重复的专业基础课程,可以采用课程合并和加深的方法,使原来的专业基础知识得以巩固和提高,而不是简单地将其撤消。至于高职的“专业核心课”设置则按“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岗位需求为驱动”的原则进行。以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为例,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基本的计算机软件编程能力,掌握软件项目的实用开发技术和实践技能,能够从事计算机软件产品的开发、测试、管理与维护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所以在设置专业核心课程时按“静态网页设计->数据库管理维护->WEB应用系统开发->移动应用系统开发”这一专业技术主线展开,在具体的课程实施时,可以按“项目驱动,角色扮演”的方式,把具体专业知识融入到实际项目的具体应用中,将原本静止而独立的“教学大纲”转化为动态的教学活动,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能使各专业知识单元和实际操作单元有机的结合,从而实现中、高职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衔接。
参考文献
[1]张东放.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体系构建研讨[J].广东教育,2010(5).
[2]张家寰. 中高职院校课程结构一体化设计研究[J].中国培训,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