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以来,南通地区以“求实”的心态,积极面对。针对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坚持不回避、不绕行,立足课堂教学,注重课题引领,在教学实践中寻求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从而推动体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前进。
一、立足课堂教学,力求实践
体育课程改革以来,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将新的课程理念真正转化为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因此在体育教师业务培训过程中,我们围绕这个中心问题设计了如下几个层面的培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过程应注意的操作问题、新课标下单元教学计划建构形式与方法、新课标下高中体育选项教学设计、新课标下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教学设计、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标准与教学设计、新课标下重组开发课程内容资源及教与学的探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方案制定、有效推进新课标下小学体育教学改革、表现性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操作方法、从教学比赛中反思新课标操作过程应关注的几个问题等,并结合多种形式的研讨交流,让体育教师从对新课程抽象的理性认识,逐步走向把握和实现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操作新途径、新方法。同时我们根据省里的统一部署,按照“实施方案——模块设计——单元计划——优课展示”四步走的方式稳步推进,让老师们感觉到体育课程改革中新的教育思想与理念是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来体现的。
二、注重课题引领,力求实效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我们认为有两个主要的衡量标准,一是学生身心有没有得到发展,二是教师的专业教学技能水平有没有得到提高,这两个标准都直指我们的课堂教学研究。我们仅仅知道了怎么做还不够,我们还要研究怎样来做好。为了能够把体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我们以课题引领的方式,推动着课程改革不断前行。
新课改以来,为了使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学科专业教学技能得到优化发展,我们进行了“十五”课题《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资源重组开发与实践研究》,全市有92所中小学的体育教师参与了研究。通过研究,老师们根据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确立的不同学段的课程水平发展目标和内容标准,从学生发展需要的角度,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选择和重组有价值的内容来进行教学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十一五”期间,由教科研中心牵头并主持的省教学研究第六期立项课题《对现行中小学体育教材拓展与课余运动素材开发的实践研究》,全市共有136所中小学成为研究点学校,涌现出了以面向全体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的大量研究成果,在《中国学校体育》、《体育教学》杂志上发表了50多篇文章,该课题研究成果还获得了省教研室第六期课题成果二等奖。同时,由教科研中心申报的《中小学生补偿性体能素质有效课堂教学设计案例研究》,被省教研室批准为第八期立项课题。该课题将针对如何增强中小学生的体能素质,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在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深入推进过程中,如何设计高效体育课堂教学,进行深入地研究。
以课题为载体,以课堂为阵地,让课堂教学研究成为一种常态,并通过课题研究,取得众多的研究成果,再被迅速转化成教学经验推广到教学一线,有力促进了学生与老师的共同发展,学生的体质抽测在全省排名不断提升,老师在全国、省举办的各种形式的教学比赛中不断获奖,近些年共取得全国特等奖2名,一等奖6名,省一等奖19名,获奖层次和数量,位于全省前列。
三、利用已有资源,力求实际
南通地区虽然经济条件尚可,但是农村与城市之间,学校的差距也是明显的。特别是高中阶段选项学习的开展,项目的设置让我们不得不正视学校的实际条件,学校条件的差异使得我们如何充分开发利用学校已有的资源,主动适应体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这个时候“目标引领内容”的教育思想得到了体现,“课程内容资源重组开发”、“教材拓展”、“课余素材开发”等课题研究的效益也开始显现。比如海安县区域学校开发了“三门球”的模块学习,农村学校拔河绳拓展模块学习;各县(市、区)具有地方民间体育特色的如“跳马伕”、“苍龙舞”、“打莲湘”等也进入了体育课堂,使一些正在消失的民俗体育在新课程下获得新生;一些学校由于器材的短缺,教师在地上画上乒乓球台,开发了地板式乒乓球。我们说在农村与城市之间,条件有差异,内容有差异,但是学生参与运动的快乐无差异,身心的发展无差异。
目前在南通,利用学校已有的资源,实现一物多用、改造场地、拓展项目,已经成为老师们走进新课程,主动适应新课程一个有力抓手,各地各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实施新课程已经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
体育课程改革是一个渐进的、继承和革新并存的过程。课程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分步、连续完成的。南通的体育课程改革正以一种“求实”的态度,立足实践、实效、实际,稳步推进,不断向纵深发展。
一、立足课堂教学,力求实践
体育课程改革以来,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将新的课程理念真正转化为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因此在体育教师业务培训过程中,我们围绕这个中心问题设计了如下几个层面的培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过程应注意的操作问题、新课标下单元教学计划建构形式与方法、新课标下高中体育选项教学设计、新课标下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教学设计、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标准与教学设计、新课标下重组开发课程内容资源及教与学的探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方案制定、有效推进新课标下小学体育教学改革、表现性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操作方法、从教学比赛中反思新课标操作过程应关注的几个问题等,并结合多种形式的研讨交流,让体育教师从对新课程抽象的理性认识,逐步走向把握和实现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操作新途径、新方法。同时我们根据省里的统一部署,按照“实施方案——模块设计——单元计划——优课展示”四步走的方式稳步推进,让老师们感觉到体育课程改革中新的教育思想与理念是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来体现的。
二、注重课题引领,力求实效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我们认为有两个主要的衡量标准,一是学生身心有没有得到发展,二是教师的专业教学技能水平有没有得到提高,这两个标准都直指我们的课堂教学研究。我们仅仅知道了怎么做还不够,我们还要研究怎样来做好。为了能够把体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我们以课题引领的方式,推动着课程改革不断前行。
新课改以来,为了使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学科专业教学技能得到优化发展,我们进行了“十五”课题《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资源重组开发与实践研究》,全市有92所中小学的体育教师参与了研究。通过研究,老师们根据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确立的不同学段的课程水平发展目标和内容标准,从学生发展需要的角度,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选择和重组有价值的内容来进行教学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十一五”期间,由教科研中心牵头并主持的省教学研究第六期立项课题《对现行中小学体育教材拓展与课余运动素材开发的实践研究》,全市共有136所中小学成为研究点学校,涌现出了以面向全体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的大量研究成果,在《中国学校体育》、《体育教学》杂志上发表了50多篇文章,该课题研究成果还获得了省教研室第六期课题成果二等奖。同时,由教科研中心申报的《中小学生补偿性体能素质有效课堂教学设计案例研究》,被省教研室批准为第八期立项课题。该课题将针对如何增强中小学生的体能素质,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在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深入推进过程中,如何设计高效体育课堂教学,进行深入地研究。
以课题为载体,以课堂为阵地,让课堂教学研究成为一种常态,并通过课题研究,取得众多的研究成果,再被迅速转化成教学经验推广到教学一线,有力促进了学生与老师的共同发展,学生的体质抽测在全省排名不断提升,老师在全国、省举办的各种形式的教学比赛中不断获奖,近些年共取得全国特等奖2名,一等奖6名,省一等奖19名,获奖层次和数量,位于全省前列。
三、利用已有资源,力求实际
南通地区虽然经济条件尚可,但是农村与城市之间,学校的差距也是明显的。特别是高中阶段选项学习的开展,项目的设置让我们不得不正视学校的实际条件,学校条件的差异使得我们如何充分开发利用学校已有的资源,主动适应体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这个时候“目标引领内容”的教育思想得到了体现,“课程内容资源重组开发”、“教材拓展”、“课余素材开发”等课题研究的效益也开始显现。比如海安县区域学校开发了“三门球”的模块学习,农村学校拔河绳拓展模块学习;各县(市、区)具有地方民间体育特色的如“跳马伕”、“苍龙舞”、“打莲湘”等也进入了体育课堂,使一些正在消失的民俗体育在新课程下获得新生;一些学校由于器材的短缺,教师在地上画上乒乓球台,开发了地板式乒乓球。我们说在农村与城市之间,条件有差异,内容有差异,但是学生参与运动的快乐无差异,身心的发展无差异。
目前在南通,利用学校已有的资源,实现一物多用、改造场地、拓展项目,已经成为老师们走进新课程,主动适应新课程一个有力抓手,各地各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实施新课程已经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
体育课程改革是一个渐进的、继承和革新并存的过程。课程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分步、连续完成的。南通的体育课程改革正以一种“求实”的态度,立足实践、实效、实际,稳步推进,不断向纵深发展。